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蘋果手機facebook一直轉圈圈(facebook手機app進去白屏轉圈圈) - 副本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4-29 14:54:04【】5人已围观

简介facebook手機app進去白屏轉圈圈可能是手機內存跟不上,也可能是運用軟件的人太多,手機反應慢導致白屏,或者是網頁根本打不開需要把手機內存清理一下,過段時間再次嘗試以下facebook私信一直轉圈

facebook手機app進去白屏轉圈圈

可能是手機內存跟不上,也可能是運用軟件的人太多,手機反應慢導致白屏,或者是網頁根本打不開

需要把手機內存清理一下,過段時間再次嘗試以下

facebook私信一直轉圈圈

沒有聯網

根據查詢親測源碼網顯示,手機沒有聯網或者網速比較差都會導致在facebook私信會一直轉圈圈顯示加載的現象

給兩歲多的女兒講《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

有一天我刷朋友圈時,發現有一位1歲多寶寶的媽媽(也是我中學同學)在朋友圈里曬出了新買的《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寫道:“學渣媽媽不容易啊!”還貼上了捂臉的表情。

熱愛物理的我沒想到講量子物理學的繪本也能給這么小的孩子講,查了一下資料,原來:

女兒出生十天后,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就在自己的主頁上曬出他和妻子給女兒讀繪本的照片,而他選擇的繪本就是 《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寶寶的量子物理學)》。名人效應使得這本書一下子在全球火了,國內也出了雙語版。

了解了原委之后,我仍然覺得不適合這么早就給自己才兩歲半的女兒講,哪怕囤書也沒這么早,于是就把這事放一邊了。

我平時給女兒講繪本的時候,不喜歡只照著書上的字念,喜歡引導女兒看繪本上的畫的每個角落,一一描述,而且同樣一幅畫的一個角落下次還會換著角度和說法講。這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擅長把握抽象的概念,卻特別不注意觀察細節,不希望孩子明明看著一副充滿無數細節的畫,卻只反反復復聽那一兩句話。

不過其實重復對于形成語感以及寶寶記憶繪本內容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因此也都會堅持每次把書上的字帶著情節感念完(過程中手指還指向念到的字),再展開講畫上的內容。而且平時如果女兒問我為什么,我解釋了一段之后,她要是覺得喜歡,就會說“再說一次”,我也就盡可能逐字還原地再說一次,如此兩三次。讓很多父母感到崩潰的“再來一次”,知道了這種重復的意義之后,復述起來也就自然有了耐心,甘之如飴。(如果是玩樂類的“再來一次”,只要一起約定好剩余次數就好。任何時候我都不會突然強行不再來,而都是先說要走了之類的,然后激活這個余約定次數的環節,著急就3次,不著急就5次,如果真的必須要走了,語氣就不一樣,直接說再來最后一次。)

在講繪本的時候,我們也不會一直靜靜地對著繪本。講到一些需要解釋的地方,我可能就會站起來,以身體幅度的動作進行演示。因為我知道越是形象而夸張的動態場景,就越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個時候,往往也是女兒最興奮的時候,她有時也會自己關聯到近日學會的說法、動作、歌謠、詩詞,表演一番。

我平時工作比較忙,每周和女兒講繪本的次數不多,但我想著能夠陪伴女兒的時候,一定要全身心投入,以質量彌補時間,所以講繪本的時候都會仿佛有無垠的耐心,不趕節奏。而在我兩次講繪本之間,她媽媽已經給她講了好幾次繪本了。我每次講都會發現她有了新的進步。從一歲多的時候聽不太懂,提問答不出或者亂答一氣,也不能跟著復述,到現在翻到一頁(哪怕沒講過)就主動看圖說話,如果我講得和她的認識不一致,她還會出言糾正,我若堅持我的說法,她還會堅持一番,用嘟嘟囔囔的一段話解釋一番。

女兒特別喜歡將小對應到自己,也特別喜歡將繪本里的一家人對應到爸爸媽媽和她自己。她喜歡強調女孩子(她和媽媽)和男孩子(爸比)的區別,比如在選椅子的顏色的時候。她也喜歡強調大人和小孩子的區別:一件事來了,她總會根據自己的判斷說一番,爸爸可以,媽媽可以,她是小孩子,不可以,長大了就可以。一樣東西如果她現在還不能擁有,就會說媽媽長大給她買,甚至有一次,她看到自己穿上了裙子,而媽媽沒有,就對媽媽說:“我有裙子,你沒有,我長大給你買。”她也十分向往長大,而且由于我沒事就給她念“小雨再長大一點就上幼兒園,然后上小學,上完小學上初中,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學,上完大學就讀研究生,讀完研究生就讀博士,讀完博士就讀博士后,讀完博士后就像爸爸一樣上班啦!”(當然我自己沒有走完這個流程……有時我也會加上教授、院士什么的)所以她對上幼兒園也很向往,每次走過幼兒園看到里面很多哥哥姐姐在里面玩,總是會高興地說自己長大了,快要上幼兒園了。

當然,這些規則都是我們平時教的,但看到她將這些套路當作游戲規則一般貫徹,會覺得特別可愛。這也就是現階段的宏大敘事吧,不知道當我們看到她開始解構這一切的時候又會是什么心情。

所以,在我和女兒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時候,也就會很自然地用她能理解一半的形象語言解釋一下為什么,然后偶爾帶上一句:“這就是物理學,你長大了就會學的。”有時候我在看物理或者數學的書,她過來找我玩,我就告訴她爸比在看物理學的書書。不過她還是堅持翻,很快地翻過,看到全都是字和公式,偶爾來張圖也看不懂,就嘟囔著長大會看懂,把我從書拉走陪她去玩了。

有一天,當我們又在重復類似這樣長大了看物理書書的對話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來了《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就對女兒說:“不對,真的有給像你這么大的小BB看的物理學書書。”然后問她:“給你買物理書書好不好?”她自然點頭答:“好。”然后又問:“媽咪呢?”她媽媽趕緊說:“不用了,都給你買。”在我一陣無語中,女兒又說:“先不買書書了。”指著爬行墊上散落的繪本說:“那里有。”然后又把我拽去講繪本了。

有了這番對話,后來我在確定買書的清單的時候,就順便把這套《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系列繪本加進去了,同一批還有一本我的物理書。我也提前和女兒說了,結果我的物理書先到,也是當著她拆的封。于是她就更期待她的物理書書了。

拿到這套叢繪本之后,我初步翻了一下,然后當著女兒的面給繪本們排了一個序:

一邊排序我也一邊和女兒解釋我的考慮。解釋的時候我會大約只形象化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則放心使用女兒還沒有聽說過的名詞,因為我相信名詞總要先有接觸(在各種語境下聽過),再進行解釋。NLP中的word embedding、word2vec正是基于類似的理念。

解釋的過程也會讓她看到我在猶豫、調整,考慮一些因素,并最終排出一個順序。因為我相信比起利用父母的權威建立某個固化的理念,更重要地是讓孩子看到一個理念形成的過程,看到一個理念的多樣化與改變的可能,這樣孩子未來遇到一些與理念相沖突的事實或說法時,才可能基于自己體驗過的過程,獨立再重新建立一個自洽的理解。或者說,我既會擔心女兒形成單一的根深蒂固的認知,也會擔心她在大人間比如父母間的理念沖突時無所適從,因此會覺得教育最重要的環節正是對于認知過程的一個塑造,而非在于認知的結果或者結論。

排好序后,我們就開始講《寶寶的物理學ABC》。這一本繪本每一頁都是一個名詞、一幅圖和一段解說,名詞和解說均為中英對照。我立刻發現無法照著念來講。孩子大了講繪本時與胎教或者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不一樣,那時候只要閱讀的時候對文本有理解,并且念起來連貫流暢,就能通過語音的美感熏陶寶寶。而孩子已經聽得懂話之后,就不能再大段大段地念孩子聽不懂的話,而必須尋找與孩子已有認知之間的關聯點來進行介紹。這也正是這套書可能很難適用于給這么小的孩子講的原因,因為書本身并沒有對這些概念的形象化做出充分的嘗試,而只用圖像勉強建立了一個形象基礎,而文字全都是課本式的。

第一個名詞就是“原子”,因為它的英文是Atom,而這本書是按照名詞的英文首字母排序的,A到Z每個字母對應一個名詞。這會帶來主題的不連貫,比如第6頁有核聚變,第9頁是離子、第16頁是光子、第17頁是量子、第25頁又有了釔這個有39個質子的原子,都和微觀粒子有關聯。

事實上,原子還是非常好講解的,因為女兒一上來就把原子的圖像理解為氣球了,所以我就開始講紅色的氣球是質子,藍色的氣球是中子,綠色的小氣球是電子(謝天謝地,我檢查了下,整本書涉及到這幾種粒子時沒有換顏色……),紅色和藍色的氣球怎么抱在一起,而綠色的小氣球怎么繞著它們轉,這一切形成了原子,就像爸爸媽媽和女兒(對應小小的電子)一起形成了一家人一樣。

黑洞完全無從講起,沒有引力的概念怎么去談光也無法逃逸?所以我只是簡單地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洞建立了一下很黑、很深、很大(指很大范圍的東西都會被吸進去,而黑洞自身只是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奇點)的形象,說明了這是在天上的天體,就像太陽一樣,而且黑洞本來就是一些比太陽還要大還要熱的恒星老了之后變成的,太陽老了還變不成黑洞呢。順便又給女兒挖了一個“長大了就會學的”天文學的坑。

電荷好講一些。加號和減號之前有一些認知,改成正號和負號并不費勁,關鍵是家里還有實體的加減符號的玩具可以拿在手里。而且兩種電荷之間的作用,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比如我是正電荷(拿加號),女兒是負電荷(拿減號,并且扮演小小綠氣球電子),于是我們就吸到一起了(抱在一起)。我們都拿加號(其中一個其實是乘號)的時候就都是正電荷,于是我們就把彼此推開了。其實女兒看到這一頁上畫的電場線之后就喊道:“燈籠!”所以除了電荷之外我們也可以把電場線一起講一講,女兒拿來彩筆和白板,我和書上一樣,用紅色畫正電荷,用藍色畫負電荷,然后用灰色的筆一條一條地畫電場線。有時候我們也會把磁場線一起畫,不過可能因為不像燈籠了,女兒說她不那么喜歡磁場線。

衍射是通過“繞開”來講,因為我們平時在外面走路的時候,非常強調要繞開水水和井蓋。所以我就先和女兒說,衍射就是我走到你面前,然后繞開了,如果沒有衍射,我就只能夠一頭撞在你的身上。建立這個基本的動作之后,再去說水波和光波可以衍射(即這時才把主體或者說對象賦予給這個動作),然后再去觀察對應的現象(目前也就只有水波可以觀察一下)。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白胡子的老爺爺,他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順便講講爸爸高一的時候買了愛因斯坦全集的前五冊,有多厚,現在放在哪里。

核聚變講了只有一個紅氣球(質子)的原子是最小最小的原子,最輕最輕,是氫原子。而且書上畫的是氫原子核,是沒有小小綠氣球的,就像平時吃的葡萄吐出的核一樣。然后兩個氫原子核撞到一起,“BANG!”地一聲,釋放出好多能量(指著圖中的一個黃色多角星星),然后,女兒接過去說:“就黏到一起了!”我就接著說:“變成了還有兩個紅氣球(質子)的氦原子核。”

引力會講得多一些。先要從摔倒和掉下講起,講到地球在吸引女兒,然后開始扔各種東西扔出拋物線,最后才能講到月亮因為飛得很快,所以雖然地球一直吸,月球就是不掉下來,而只是繞著地球轉圈圈。這時又可以引入角色扮演,我做地球,女兒做月球,我拉她的手吸引過來,但她拼命地跑,于是就變成繞著我轉圈圈。

熱量只是結合一下“燙”,因為女兒早就學會了快速摸一摸來識別燙,并且“燙”和“辣”可算是她最早學會對“危險”或“不舒服”的語言反饋之一。

離子主要是數數,因為紅色的質子和綠色的電子個數不一樣,所以形成了離子,因為有的氣球離開了這個原子,這個原子變得不完整了。這個時候就會講離開,講孤單,自然而然轉到了比較好講的“人文概念”了。

焦耳、開爾文主要講了下能量和溫度,比如開爾文這樣的溫度單位就是用來說清楚究竟有多熱多冷的。也提到這些其實都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的名字,由于他們給物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用他們的名字來給單位起名字了。為了說清楚單位,此前女兒在量身高和體重的時候已經接觸過的厘米和千克就派上用場了。女兒之前90多厘米的時候,在游樂場因為身高不夠不能玩碰碰車等一些游戲,所以時常很積極地在家里量自己的身高,也就知道自己現在已經96厘米多了。家里有兩個體重秤,一個是普通的,一個可以測體脂等指標,我因為最近一直在減重,早晚都會稱一下,稱的時候女兒會幫我按App上那個啟動藍牙連接的按鈕,然后過來讀秤上顯示的數字,漸漸地從一個一個數字念,到后面熟練地使用十和點,因此也就熟悉了“千克”。

液體純粹就是把外延展開了一下,喝的水和奶都是液體,并且以水為例來講物態的變化,水冷到一定程度就會結成冰,變成固體,熱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水蒸氣。

磁體因為家里就有一些貼在冰箱上的磁貼,還有一些數字字母的教具也有磁鐵,一種小火車(通過磁力提升到軌道最高,然后重力讓小火車繞著軌道轉圈下來)也有磁鐵。可以發現小火車的磁鐵之間會相互排斥,字母的磁鐵之間也會,但小火車和字母的磁鐵卻能夠吸到一起,而它們都可以吸到冰箱上。于是就可以順著講起了磁極還有鐵無視磁極方向的“鐵性”。女兒之前已經見過手機上的指南針,而且已經知道家里陽臺在北、廚房在南、沙發在西、電視在東,也知道北極有北極熊,南極有企鵝,于是就可以講到地球就是一塊大磁鐵。

牛頓關注卷發,結合引力可以講起牛頓和蘋果、月亮的故事,等到《寶寶的牛頓力學》講完后,還可以講到牛頓是力的單位。光學直接把光學那本書拿過來說這就是光學,給她看里面的五顏六色。

光子不好講,我把光子和量子一起講,被迫扯了一通波粒二相性,只是伴以身體語言的波動以及一粒粒的說法,告訴女兒,講了一下一開始物理學家以為光是一粒一粒的(牛頓),后來又覺得別的才是一粒一粒的,光是波,因為光會“衍射”(繞開,真沒想到在這用上了),最后發現一粒粒的也是波,會繞開的波也是一粒粒的。

相對論我只是把它和愛因斯坦老爺爺關聯起來,然后說了一下卷發牛頓發明的牛頓力學(哈,手里有本書就是方便)不能搞清楚黑洞,要愛因斯坦老爺爺的相對論才可以。弦理論,只要把前面波粒二相性這個坑拿過來填就好,說有的物理學家覺得怎么可能光子量子這些東西又是一粒粒的,又會“波動”(身體抖),于是就猜想它們其實是一根根小小的弦(找來一根橡皮筋彈一彈),因為太小了所以好像一粒粒的,因為是弦所以會“波動”(身體抖),會衍射(身體抖著繞過了女兒)。

熱力學主要講了下熱的會往冷的地方流動,結合車里的空調(逆向)講了一下。 不確定性我只是在物理每個房間之間快速地奔跑問女兒我在哪個房間,直到最后她把我堵在一個房間里,但是我依然快速地在房間內跑。真空我只是反過來介紹了一下我們身邊其實有空氣,讓女兒感受了一下揮動手臂的時候感覺到風,而真空是真的什么都沒有,女兒的反應也很夸張,睜大了眼睛帶著驚奇模仿我重聲說“什么都沒有”。

波長是扭一下走了多遠。X射線是伸出手來說可以看到骨頭,順便正好家里有X光片。釔只是感受了一下有好多氣球的原子。零點就是冷得不能再冷了。到此就連字母Z也講完了。

這其實是第一遍的講法,而每過一遍都豐富了詞匯,所以后面再講時可以繼續往深了略作介紹,或者換一個講法。和其他的繪本講完了還要再來一次不一樣,而《寶寶的物理學ABC》因為演示、游戲環節多,一次是講不完一本的,基本講到1/3-1/2的時候,講繪本的時段就過完了,要做下一件事情了,比如吃飯、睡覺、出門或者我上班……

我并沒有真的第二本講光學,而是繼續開始講“氣球”比較多的《寶寶的牛頓力學》。從這一本繪本開始,不再是名詞的羅列,而恢復到孩子最喜歡的形式:一個有主角有情節的故事。

這本書里面比較好講的是重力和支持力。和引力一樣,很容易和摔倒、掉下結合起來講,然后問為什么坐著的女兒沒有掉下去,或者彈跳起來掉下來然后坐到沙發上的女兒為什么沒有繼續往下掉,于是引入支持力。然后我就開始給女兒各種“支持力”,把她舉起來,然后,“支持力減少了”,讓她快速下落,然后“支持力變大了”,把她快速舉起來。往往到這女兒已經完全進入運動的興奮狀態,后面可能就不再是講書了,而可能是讓我一次次地舉起她來,或者甩著她轉圈圈,或者玩球、玩飛盤。

牛頓第一定律真心不好講,講不受力或者合力為零時運動狀態不會改變,只會坐著不動或者一直走,坐著也就罷了,一直走的時候我明明在用力呀。所以我把慣性什么的留給未來講,只講了一下摩擦力,這個概念在女兒反向爬上滑滑梯或者走斜坡的時候就已經介紹過有的鞋/衣服/身體部位摩擦力不夠了。

牛頓第二定律變成了女兒推我一下,我根據力的大小決定是慢慢地走還是非常快速地跑到廳的另外一頭。牛頓第三定律主要是我和女兒雙手互推,感受給彼此的力。

牛頓力學這本繪本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記是,女兒有時推或者拉什么東西或者人,會說:“我給了XXX一個力。”有時候端個盤子會說給了盤子一個支持力。牛頓三大定律還是太早了,相比這些定律,對于寶寶而言,更有用的可能是重心、平衡的概念,因為她做各種動作或者玩車車的時候會需要,還有牢固、翻倒、壓扁的概念,這樣可以讓她學會明白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牢不可破或者她推不倒、扒不翻的,理解這是一個有限度的世界,越過了限度就可能有危險。

講完牛頓力學,我們依然沒有講光學,甚至沒有去打量子物理學的基礎,而是先講了《寶寶的量子信息學》,還是因為里面“氣球”多……這本書最主要不好的地方是電子換顏色了,變成了一個七彩的顏色……但也沒辦法,這本書里紅色和藍色分別代表0和1,紅混合的氣球就是一個比特位,量子位信息量比較大就只好是七彩的了。

《寶寶的量子信息學》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手機里面的信息,要用100萬個“紅藍氣球”(比特位)來表示,卻只需要20個“七彩氣球”(量子位),而22個“七彩氣球”,就相當于4部手機的信息量。最后說為了存儲一個分子里面的信息,就需要地球上所有的手機才夠,卻只需要一個“七彩氣球”組成的分子來存儲。

《寶寶的量子糾纏學》這個故事,我不是太喜歡。主要原因是糾纏粒子其實主要是具有相反的屬性,比如相反的自旋,而書中則用紅藍氣球放進盒子里分開后拿出來同紅同藍。而且這個故事里充滿了各種看上去很隨意而且充滿了轉折的設定,比如氣球能夠決定自己的顏色,但必須同顏色,而且書中第一次說放進去的時候我們知道顏色,后面又說這一次連我們也不知道放進去的還是什么顏色,雖然物理學知識使我很清楚兩次的情況不一樣以及為什么,但是我完全沒有辦法把兩次設定的區別形象地說清楚。如果連問題本身的設定都解釋不清楚,又如何去把這個問題渲染得令人感興趣呢?這個故事講得特別費勁,我感覺我自己在女兒眼中也顛來倒去具備量子不確定性。整個過程中唯一有趣的可能只是形象地講“糾纏”一段,我們倆的手纏繞在一起,直到分開依然遙遙“相纏繞”。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這個故事比較好講。可以一頁一頁地復習質子、中子和電子,然后看著質子和中子抱在一起,而小小電子沿著軌道(火車軌道)繞著它們轉(結合月亮不會掉下來的故事),吸收能量就可以往上面的軌道跳(小火車跟著跳,或者通過猛推小火車,自己沿著軌道到了上一層),發射能量就從上面的軌道跳下來(小火車又跟著跳),但電子不會在兩條軌道中間,也不會跑到質子懷里(能量為零。)軌道像臺階一樣一級一級,能量就是量子化的。量子的概念在前面ABC一書的時候也講過了,是用爸爸媽媽和女兒的體重來(不嚴謹地)類比,說爸爸有幾個她這么重,媽媽有幾個她這么重,一個量子就是一個她,沒有半個、小半個、半個。

《寶寶的光學》,最后看來的確是這個系列里最好講的。主要講了一個物體有顏色是因為它反射這種光,吸收了其他顏色的光,透明就是所有顏色的光都能穿過它,所有顏色合起來變成白色,白色可以拆出所有的顏色,反射、折射、色散,最后講了彩虹橋。光學充滿了顏色、箭頭,彩虹又和下雨相關,加上書本本身就足夠形象,講解的接受度也就和其他故事繪本一樣,講著講著故事,就自然建立了光學這種魔法的秩序感。

整體而言,雖然這未必是裁剪得最適合嬰幼兒的一套物理學繪本,也未必適合很多沒有太深入的物理學背景知識的家長來講述,我自己還是很喜歡這樣一套繪本給我們帶來的相處時光,同時也放下了一開始對科普或者引起對科學的興趣這樣比較高的預期。一如其他的幾百本繪本一樣,繪本本身只是一份材料、一種媒介,重要的還是專注、用心地和寶寶分享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觀,并且在互動中感受那種晨曦般的天倫之樂吧。

很赞哦!(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西藏昌都左贡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