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上海外灘三個標志性建筑圖片(上海外灘三個標志性建筑是什么)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4 10:27:14【】8人已围观

简介斯布魯克舉行的國際氣象局長會議和1930年4月在香港舉行的遠東氣象會議上分別作了介紹,獲得好評,認為“電碼之便捷,航用之簡便,有推于世界之可能”。中國海關早在1898年就決定,所屬各燈塔站統一使用外灘

斯布魯克舉行的國際氣象局長會議和1930年4月在香港舉行的遠東氣象會議上分別作了介紹,獲得好評,認為“電碼之便捷,航用之簡便,有推于世界之可能”。中國海關早在1898年就決定,所屬各燈塔站統一使用外灘信號臺的信號電碼。從1931年3月1日起,東亞各國海關所屬港口(除朝鮮外)都使用上海外灘信號臺的電碼懸掛信號。

五、鳴炮示警

1915年7月27日至28日,強臺風襲擊上海,風速達43.9米/秒(12級)。雖然徐家匯觀象臺對這次臺風作了預報,信號臺發布了警報,但損失仍慘重。英、法租界行道樹被吹倒6000余棵,黃浦江浮尸200余具,沉船300余艘,損壞船只千余艘,徐家匯天主堂塔頂上的鐵十字架也被狂風吹彎,馬路積水盈尺,通訊一度中斷,工商業陷于停頓。這次臺風災害使社會各界引起極大震動。為了加強對臺風的報警和防范工作,上海海關于1916年8月3日發表通告,每當信號臺掛起黑球,臺風即將來臨時,“在陸家嘴樓房鳴炮一響示警”,后又規定在蘭路(今蘭州路)江海分關同時鳴炮,所有船只均需進港避風。1936年3月,海關又發布公告,將臺風警報鳴炮改為三響,與時間號炮有所區別。每當臺風即將來臨時,在狂風怒吼中,那深沉凄厲的炮聲震撼申城,提醒市民做好防臺工作,一切船只均不得出港,直到1940年7月27日才停止使用鳴炮示警。

六、“特殊服務”

外灘信號臺成立之時,正是中法戰爭爆發之際。法國來華郵船不得進入上海港,郵件只能卸在大戢山島燈塔站,再轉運上海海關,由外灘信號臺懸掛信號通告法國僑民領取,這是最早的“特殊服務”。

為西方各國海軍艦隊提供氣象“特殊服務”,是外灘信號臺的一項重要任務。據年報統計,僅1901年至1908年的八年中,這類“特殊服務”達1115次,平均每年139次。按國別區分,以1907年為例,法國47次、德國34次、意大利20次、英國15次、美國8次、奧地利5次、丹麥1次。應西方各國空軍和航空駕駛員的要求,自1920年3月1日起,外灘信號臺提供的徐家匯觀象臺氣象公報中,增加了三個高度的風向,在對云的觀測中推斷了云底高度。

外灘信號臺臺長龍相齊(Gherjzi)于1938年參觀了漢堡德國海洋氣象臺、倫敦英國空軍部、華盛頓美國氣象局、巴黎法國氣象局、意大利水道部、香港和馬尼拉氣象臺,回到上海后說:“與各國同類信號臺相比,上海外灘信號臺毫不遜色,甚至有些方面超過它們”。正由于此,外灘信號臺和徐家匯觀象臺受到西方各國的支持和稱贊。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從1897年起承擔外灘信號臺經費開支的一半。日本明治天皇于1903年11月24日授于勞積勛臺長“瑞寶勛章”。法國海軍部于1919年10月提供一臺精密的天文鐘,以改善信號臺的授時服務。由法國海軍部長萊涅(Leygnes)提議,經法國議會表決通過,每年向徐家匯觀象臺提供補助金12000法朗,法國海軍上將吉萊(Gilley)率領的海軍參觀團于1923年到達上海,向外灘信號臺和徐家匯觀象臺的神父及員工表示了“感激之情”。

七、從“孤島”到黎明

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于1937年11月12日淪陷,租界成為“孤島”。由于各地逃難的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流亡者來到上海租界,資金和勞動力激增,經濟出現畸形的虛假繁榮。在此期間,中國內地的氣象站都已停止發報,但太平洋地區以及福州、汕頭等地氣象站仍繼續工作,徐家匯觀象臺仍能發布臺風和日常的氣象預報,外灘信號臺堅持進行氣象服務和信號報警。同時,由于設在巴黎的國際時間局的幫助,徐家匯觀象臺自1939年7月起,與世界各國20個觀象臺建立了確定標準時間的相互聯系和合作。因而,外灘信號臺的授時服務也有了改進。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租界,“孤島”局面結束。根據法國駐滬總領事館的指示,外灘信號臺的氣象和授時服務暫停。不久,徐家匯觀象臺提出了在日軍占領下恢復業務工作的方案,每天11時、16時兩次氣象要素觀測實況和天氣預報仍在外灘信號臺公布,但不發無線電廣播。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法國維希政府和日本分別向汪偽國民政府“交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外灘信號臺由日偽上海特別市第八區公署接管。該區工務處副處長許貫三任臺長。原臺長卜爾克(M·Burgand)在報告中表示:“保證在上海市政府第八區管理之下,照常辦事于上海工商事業之中”,“與日本當局互相通氣,以冀事業日漸發展”。同年12月31日,日偽上海特別市第八區公署署長陳公博聘任卜爾克神父為外灘信號臺副臺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中央氣象局會同上海市政府接收了外灘信號臺,改組成為上海氣象臺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鄭子政任臺長。1946年6月,上海氣象臺將國際間議定的氣象信號及地方風暴信號重新公布施行。黎明前的上海,通貨膨脹,百業蕭條,經濟崩潰,但外灘信號臺仍堅持開展氣象服務。

上海解放后,軍管會于1949年5月31日發布命令,派員接管了當時設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上海氣象臺,外灘信號臺同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50年6月,美國挑起了朝鮮戰爭。同年12月11日,軍管會命令接管了徐家匯觀象臺。隨著抗美援朝的勝利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為了保障海上和內河航運以及漁民的安全,于1952年成立外灘氣象站,自1953年1月1日起恢復氣象觀測和信號服務。根據上海中心氣象臺的通知,對外發布海洋氣象預報,遇有臺風或大風時,懸掛警報信號,并為航海部門提供氣象買粉絲服務。

1957年初,上海中心氣象臺成立了專門服務機構,與海運、航運、鐵路、機場、碼頭等交通運輸部門建立了電話服務網絡,海岸電臺加強了船舶氣象報告,人民廣播電臺不斷改進天氣預報的廣播。隨著通訊工具的逐步現代化,有線和無線通訊以及新聞媒介不斷提高氣象信息的傳播速度,適應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要。因此,上海中心氣象臺于1957年2月15日決定,外灘氣象站停止工作,風暴警報信號由港監部門負責懸掛。

如今,外灘信號臺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留下的這座古典式西洋建筑,是歷史的見證。據悉,它將開辟為外灘發展史料圖片展覽室,供游人觀瞻,成為外灘歷史風貌保護區的一組新的旅游景點。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筑?

各國風情建筑集合的上外 ,學生們最羨慕不差錢語系的大金頂

上海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建筑風格:打卡點推薦

北方電報公司大樓現為中山東一路7號樓。這里的樓每周六日都開放,樓里有很多值得打卡的地方。周圍還有上海總工會、上海筆墨博物館等打卡點。詳見下文。

有人說,外灘是上海的眼睛,是上海的名片。在今天的外灘,有這樣一座建筑。其優雅優美的姿態,祥和而富有韻味,無不彰顯著這座建筑主人的不凡身份。這座建筑與電報息息相關,見證了中國電報業從有線到無線,從人工到自動的漫長歷程。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位于中山市東一路7號的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建筑本身

中山東一路7號樓,原為大北電報公司大樓,由英國商務通和外國公司設計,1908年竣工。五層,磚混結構,占地面積1562,建筑面積約4060。1982年,由丹諾英、丹諾英、英挪電報公司合資成立的“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電話交換機。1994年翻修后,該建筑用于盤古銀行的業務和辦公。一樓是銀行大廳,二樓到五樓是辦公室。

北方電報公司的建筑是法國文藝復興后期的風格,摒棄了過于復雜的質感和裝飾,簡化了線條,更加簡潔純粹。立面底部兩層鋪貼石材,上面一層使用水刷石。以愛多雅路正門為縱軸,建筑兩側對稱。整個建筑分為一至二層、三至六層和七層以上三種不同風格的水平面。外墻鋪滿光滑的石材,形成一種以橫線為主的建筑外觀,使整個建筑看起來優雅、對稱、和諧、穩定。

北方電報公司大樓的大堂采用了歐洲風格中常見的主色調,如金色、黃色、暗紅色等,與白色混合,使色彩看起來明亮大方。整個內部空間開闊包容,一點也不局促。當地一些凱爾特人的紋飾、圖案和維京人的裝飾符號透露出強烈的北歐風格,說明這個地方曾經屬于一家丹麥公司。

外灘的建筑中,大北電報公司大樓不大但很有自己的風格。該建筑最大的亮點是頂部兩端采用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黑色穹頂設計,與白色的墻壁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成為了這棟樓的標志性裝修。

1996年11月,大北電報公司大樓作為外灘建筑群的一員,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的修繕

1994年,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受到保護,內部設備升級。該建筑為磚混結構,其地板和頂層部分為木質。其中,頂樓木結構構件破損嚴重,入墻端已爛;磚墻長期潮濕導致表面結垢;建筑老化造成部分砌體結構內部損壞,磚墻出現多處豎向裂縫;建筑內部結構不能滿足現行抗震結構要求。

本著保護性與原真性并存的原則,修繕隊伍更換了受損的結構構件,進行了抗震加固,并結合原有的室內風格進行了裝修設計。

刷墻,一種晶瑩剔透的外墻涂料,被用于立面改造。外立面窗戶按原風格換成了黑色鋁合金窗,木質欄桿換成了新的。不銹鋼旗桿和燈箱被添加到建筑的主立面和入口。此外,正門和北門按照盤古銀行的標識設計了鑄銅裝飾玻璃門,并調整了北立面兩個門窗的位置。該建筑屋頂的中間部分(五層)已被添加和重建。夾層板被用來做一個黑鐵斜屋頂,外窗像tig

本次改造后,建筑外立面得到了保護和修繕,新設計的大門和建筑內部裝修設計與歷史風貌相協調。在結構修復過程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提高。

建筑故事

在中國,最早向公眾開放電報業務的城市是上海。1869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由三家聯合公司組成:丹麥-挪威電報公司、丹麥-俄羅斯電報公司和挪威-英國電報公司,總部設在丹麥哥本哈根。1871年,大北電報公司經長江口大金山島成功鋪設了從香港到上海和日本長崎的海底電纜,并于當年4月18日正式在外灘開始電報業務。

1947年,隨著國外電報技術的傳入,中國人逐漸認識到電報通信的重要性,包括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1880年9月16日,他親筆寫了《請為南北大洋設電報機》一書,并播放。兩天后,他得到了清政府的批準。1881年12月28日,全長1500公里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正式建成通車。這是中國最早的自建公用電報電路,是上海自己電信事業的開始,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掌握電信主權的開始。從此,中國電報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20世紀初,隨著業務的擴大,大北電報公司原來在外灘7號租用的辦公用房不足,于是在1918年花21.82萬兩銀子買下了愛多亞路4號(現延安東路34號)的地皮,準備自建新的電報業務大樓。當時,電報行業在全世界都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產品,所以大北電報公司選擇了新銳和楊航這個追求前衛精神的老事務所來設計和建造這座大樓。

大樓建成后,除大北電報公司自用外,部分樓層出租給英資大東電報公司和美資太平洋電報公司,大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報局大樓”。民國成立后,隨著三大電報局相繼遷往國外,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上海市公用事業局、上海市紅十字會等政府部門相繼入駐大廈辦公。進入21世紀后,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優秀的歷史建筑,講述上海電信業的發展史,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將該建筑的1至4層改建為上海電信博物館,于2010年6月23日正式開館。

建筑打卡點

愛德華斯文森銅像

進入大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處的愛德華斯文森銅像。他不僅是大北電報局的第一任總經理,還幫助編寫了漢字碼書《電報新書》,因此被譽為“將電報局引入中國的丹麥人”。20世紀60年代,隨著大北電報公司撤出上海,這尊銅像被運回丹麥。時隔半個世紀,2011年6月,作為大北電報公司捐贈給上海電信博物

很赞哦!(4736)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黑龙江省佳木斯同江市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