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上海外灘土地價格多少(上海千萬房產有多少)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4-30 03:51:25【】7人已围观

简介實際上也是“兌換券”,是一種代價券,不是法定的流通貨幣,持票人可以持票到票面上指定的銀行兌換與面值相同的白銀或銀元,銀行必須遵守諾言——“認票不認人”,“見票即兌”。當然,由于紙鈔攜帶、使用方便,一些

實際上也是“兌換券”,是一種代價券,不是法定的流通貨幣,持票人可以持票到票面上指定的銀行兌換與面值相同的白銀或銀元,銀行必須遵守諾言——“認票不認人”,“見票即兌”。當然,由于紙鈔攜帶、使用方便,一些信用好,資本足的銀行發行的“兌換券”被商家和市民接受而直接進入流通。 4034

4 舞廳的舞券

近代上海是商業高度發展的城市,代價幣或代價券的形式立即被商家利用為商業手段。如當時商業交往中,有的商家企業為了拉攏有業務往來單位的業務員,逢年過節要向業務員送禮,如送禮品的話,可能有不受對方歡迎的尷尬;直接送錢,有可能被對方拒絕;最好的禮品就是可以到商場直接購物的禮券。于是上海的一些大公司就發行各種面值的禮券,商家企業向大公司購買禮券作為禮品贈送給客戶,而客戶可憑禮券到大公司購物,多方方便,幾家得益。

代價券印發得較普遍的是舞廳,它既是一種門券又是一種代價券。舊上海的舞廳一律購券入場,場內的如飲料服務也持門券購買,而且,上檔次的舞廳設有陪舞的舞女,舞女沒有工資,客人的饋贈是舞女的主要收入來源,舞廳與舞女之間有約定,舞女不得收受客人的現金饋贈,只能接受舞廳出售的舞券,舞女再以收到的舞券到賬臺上調換現金,通常舞女可以提取舞券面值的四成,另外六成則歸舞廳所有。按規定,客人邀請舞女伴舞支付舞券一張,而實際上,客人對自己鐘愛的舞女支付多倍的舞券是司空見慣的,據說,一位進出高檔舞廳的優秀舞女,月收入超過2000塊大洋是很普遍的事。

5 代價券泛濫的1939年

大多數上海人應該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上流傳一種謠言,說是人民幣的分幣中含有白銀,部分地區的部分人在以高于面值的價格大量收購分幣,熔化后提煉白銀,瞬刻間造成上海分幣嚴重短缺的現象,分幣不足而使商業無法找零,嚴重影響正常的商業和社會秩序,如你拿一角的鈔票乘公交車,售票員無法找零,只好不賣票。中國人民銀行緊急大量印刷發行紙分幣,才緩和了找零困難的問題。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后,除蘇州河北岸的租界外上海全部淪陷,租界猶如被大海包圍的“孤島”,抗日志士繼續利用這個“孤島”進行抗日活動。日偽為了破壞租界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派人在上海大量收購銅元,“孤島”時期的租界立即因輔幣不足而處于混亂狀態。到了1939年6月,零鈔緊缺發展到最嚴重的程度,商店無零錢找給客人,只得以針線、火柴、糖果等小商品代充零錢找還給客人。過了一段時間后,許多人家中堆積了許多使用不完或根本不需要的小商品,他們再也無法接受商店以小商品代替零錢找零的辦法,于是,有的商家只得購進大量小面值的郵票,以郵票代替找零。實際上許多人家也根本用不了許多郵票,市民又聯合起來抵制商家以郵票找零的辦法。有一種1939年上海聚成永油粉號(桐油石灰店)印制的代價券上還印有這樣一段說明:

茲因郵票易于損毀,授受之人時起違言,工商仕人等受無妄之損失者不勝枚舉,睹此情狀,實可傷心,故以代價券找零,請受者無拒,以待分幣發行,即將此券實行收回。

任何一家商家涉及找零,無零鈔找零嚴重影響商業和社會秩序,而動蕩的局勢和混亂的社會秩序又使租界無法顧及到這一點,1939年后,有的大公司聯合起來統一印制和發行小額代價券,代替輔幣找零,小的商店則自行印制代價券,而更小的煙紙店本來需找零的額很小,不肯出大價鈿去印制代價幣,干脆找一些廢紙,刻幾枚有“一分”、“二分”的圖章,再打上商店或店主的私戳,就充當代價券使用。一些代價券的背面還印有說明文字:

敬啟者,近因市上銅元缺乏,對于惠顧諸君購貨零找深感不便,本號為便利零找起見,特出臨時代價券……

據不完全估算,1939年至1942年的3年時間中,上海各商家印制、發行的代價券在2萬種以上。

代價幣、代價券從本質上講并不是流通貨幣,只是商家制作、發行限時限地使用的有價證券。現代,電子貨幣已成為一種貨幣形式,商家利用現代電子技術制作、發行的固定面值,或可充值的各種磁卡,如公交的“一卡通”,商家的“便利卡”等,是一種現代版的代價幣。

錢即貨幣,據考證,錢字本作“泉”,取其流行周遍的意思。今日銀行業行話把錢講作“通貨”,就是流通貨幣的意思。本文以上海為主線,介紹舊上海是怎么用錢的。

銀兩和銅圓

古代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銀本位制”國家,白銀是貨幣的本位,白銀的貨幣單位是“兩”,作貨幣時講作“銀兩”。白銀的價貴,一個男性全勞力的月收入一般在1-2兩,在偏遠的地區,一畝土地的價格只不過幾兩,所以銀兩的日常使用很不方便,如果拿了一塊約一兩的銀子去買東西,日常生活用品僅值幾分銀錢,于是店家就要把你多付的銀子稱還給你,一般的情況下,碎銀不能稱到該還的錢的分量,于是只好用專用的鉸刀把碎銀鉸碎,直到稱到該付還的分量為止。今天人們把店家付還客人多付的錢講作“找”,所找的錢講作“找頭”,據考證就是“鉸”的訛讀和訛寫。

銀子價貴,于是同時流通一種輔幣——輔助用幣,就是銅錢,銅錢通常為圓餅狀,中間開方孔,俗呼“孔方兄”,在清道光以前,一兩銀子一般可兌換1500枚銅圓。銅圓的價賤,但3枚銅圓就可以吃上一頓不錯的早餐,10枚銅圓足以混一頓中飯或夜飯,古代千枚銅圓相串稱之一“貫”,這個“貫”就是“串頭繩”。昆劇傳統劇目《十五貫》描寫肉商尤葫蘆借得本金十五貫,星夜醉歸,被賭徒婁阿鼠謀財害命的故事,古代銅錢每斤約75枚,每貫千枚重10余斤,尤葫蘆單身攜約200斤銅錢星夜醉歸,婁阿鼠只身盜約200斤銅錢潛藏,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于是后人對《十五貫》故事的可靠性和真實性表示極大的懷疑。

白銀價貴,使用起來不方便,而銅圓價雖賤,使用起來也不方便,于是人們習慣把5枚銅圓相串,講作一“花”,猶如今天的公交車售票員,收進“一角”的角幣后就將10枚角幣用紙相包,作一元錢的“找頭”一樣。今天的吳方言把“幾多”、“多少”講作“幾花”,就是從古代銅圓的使用方式來的。

墨西哥鑄鷹洋

墨西哥合眾國建立后,逐步恢復銀礦的開采與銀元鑄造。約1860年后,墨西哥銀元開始進入中國,進入上海,被上海人叫作“墨西哥銀元”,省稱“墨銀”或“墨洋”。它的正面圖案是一飛鷹抓一蛇,于是又被叫作“鷹洋”,也許“鷹”的筆劃太繁了,也被以諧音寫作“英洋”,以致后人誤以為它是英國鑄銀元。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白銀和銀元是上海的通貨和貿易結算貨幣。在習慣上,通常大宗貿易是以銀兩結算的,如政府的借款,對外訂貨等,而小額的民間貿易通常以銀元結算。既然存在兩種不同的而又同時流通的貨幣,貨幣就會產生浮動的比價。當市場需要銀元時,銀元價會上升,反之,則會下降。但是,這種比價一般只限于“厘”(兩的百分之一單位)之間浮動,于是銀元的行情就被講作“洋厘”,老上海把行情講作“洋厘”也是從這里產生的。不過,滬語“鈿”與“厘”的發音十分接近,今人已弄不清“洋鈿”與“洋厘”之間的差別了。

近代以后,上海日常生活中主要用銀元和銅圓。1860年時,一銀元約可兌1500枚銅圓。到了1925年,一銀元約可兌2400枚銅圓。二者之間比價很大,而其間又沒有(或缺少)中間貨幣,這給生活帶來不少不便和麻煩,如當時買一副大餅油條只要6個銅板,如你身上只有一塊大洋,也許你就有可能因對方無法找兌而吃不到。于是上海街頭隨處分散著許許多多的exchange(兌換店,也稱“錢莊”),隨時可以銀元兌銅圓,也可以用銅圓兌換銀元,店主為客人提供服務,他也以貨幣差價賺點微利。1933年出版郁慕俠著《上海鱗爪·兌換銅圓》中講:各煙紙店除出賣煙紙雜貨外,而兌換一項,也是它們的主要營業。且輾轉之間所得盈余比較煙紙來得多,故一店生意的盛衰全靠兌換的多寡而定。

西班牙鑄本洋

公元1521年墨西哥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統治墨西哥時期,他們利用墨西哥豐富的銀礦鑄造銀幣,這種銀幣先流入歐洲,又通過歐洲對遠東的貿易流入南洋,大約在明代后期從南洋流入中國的廣東、福建一帶。其正面圖案是西班牙國王頭像,背面是垂雙柱的西班牙皇室徽記。廣東、福建一帶稱外國為“番”,稱外國人為“鬼子”,于是這種銀元進入中國后被叫作“番銀”、“鬼頭洋”、“雙柱洋”等名,清康熙開放海禁后,又大量傳入上海,上海人稱其為“洋鈿”,就是外國錢的意思,今天滬語把錢講作“洋鈿”,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開禁后不久,上海港成為中國近海航運的樞紐和貿易的集散地。開始,商人仍習慣以銀兩作為貿易結算,但是銀子使用也有很大的麻煩,首先就是銀子的成色。各地進入上海的白銀成色不統一,更有不法商人故意在白銀中摻鉛再當作紋銀流通,所以交割前必須對白銀進行鑒定;而洋鈿有固定的成色、重量、圖案,在沒有專門的鑄幣機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造假,于是上海最大的貿易行——豆業規定一律以銀元作為貿易的結算本銀,即一律以銀元作貿易的結算貨幣。于是,西班牙洋到上海后又被叫作“本洋”,成為上海貿易的結算貨幣。當然,銀洋使用起來也比銀子方便多了,它也成為上海的主要流通貨幣。

1821年,墨西哥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統治,建立了墨西哥合眾國,原來西班牙統治時期的銀元也停鑄了。清朝,百姓和商家以白銀交稅,國家有專門的“銀爐”將收上來的碎銀熔化后鑄成50兩一錠的“元定”后上交國庫,大量的“本洋”被熔化。到了約1850年時,“本洋”的數量急劇減少而成為民間的收藏品,價格也不斷上升。按慣例,銀元與銀兩均是稱重作價的,一枚銀洋實重庫平銀七錢三分,其即等于七錢三分的紋銀。當“本洋”減少后,它的價格上漲,最高時“本洋”價等于自重的二倍,“本洋”已無法作為貨幣的本位使用,于是就退出了流通。人們又開始使用銀兩和銅圓了。

紙鈔和鈔票

銀元在使用和攜帶上比銀兩方便多了,但是,長途大量攜帶依然不便和不安全。比如從上海到北京公出或購貨須帶100元銀元,其實重約等于3公斤,如帶200元,那就是6公斤。于是西方在華的銀行就發行紙質的“兌換券”,如你要攜款外出,可以到銀行換取等額的“兌換券”,到了目的地后,可以憑券在指定的銀行兌換等額的現銀。信譽好的銀行發行的“兌換券”,可以確保你持券在任何時間兌換等額的現銀,它因而被社會接受而成了通貨。“鈔”的本義是印刷,詩集的印刷品稱“詩鈔”;“票”是書寫在紙上的憑證,于是這種兌換券也被叫作“紙鈔”和“鈔票”,它最初是指紙質貨幣,現在則成了貨幣專用名詞。舊中國有多少外資銀行發行過兌換券已難以統計了,我見過的就有: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德華銀行、花旗銀行、華俄道勝銀行等十數家發行的紙鈔百余種,現在這些紙鈔均已成為集藏珍品。

白銀風潮和廢兩改元

1897年5月27日,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外灘6號正式開業,不久即仿西方銀行制度,發行面值一兩、五兩、拾兩、廿伍兩、伍拾兩、壹佰兩;一元、伍元、拾元、廿伍元、伍拾元、壹佰元等紙鈔。之后,中國又有大清戶部銀行(中國銀行的前身)、浙興銀行、交通銀行、四明銀行、中南銀行等12家總行設在上海的銀行獲得發行紙鈔權。不過,這些紙鈔都是兌換券,不是法定貨幣,白銀和銀元才是真正的通貨。

上世紀20年代后期,世界連續多年發生經濟危機,美國也受沖擊而發生嚴重通貨膨脹。1933年新當選的羅斯福總統決定采取美元貶值的手段來保護美國利益,并計劃以“金三銀一”的比例,用13億美元向世界收購金銀,作為國庫儲備,于是引起世界銀價上漲,而銀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國首當其沖。當時,將白銀運到美國可獲20%的利潤,于是在華的商行大量套購白銀出口。南京政府為了應對白銀外流,立即通過增收白銀出口稅7%的提案,但所增加的稅率仍趕不上世界銀價上漲的幅度,不久又

很赞哦!(722)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陕西咸阳淳化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