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秦漢史》采信了箕子朝鮮的說法。“中國人和朝鮮半島民族的接觸,按傳統說法開始于周王國建立時(傳統說法為公元前1122年)。那時商王" />

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東亞朝貢貿易體系解體時間(韓國近代以來的悲情民族主義形成,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進程?)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8 16:40:59【】7人已围观

简介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劍橋中國秦漢史》采信了箕子朝鮮的說法。“中國人和朝鮮半島民族的接觸,按傳統說法開始于周王國建立時(傳統說法為公元前1122年)。那時商王

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劍橋中國秦漢史》采信了箕子朝鮮的說法。“中國人和朝鮮半島民族的接觸,按傳統說法開始于周王國建立時(傳統說法為公元前1122年)。那時商王室的一個逃亡的成員名叫箕子,他逃到朝鮮,并將若干中國生活方式的特征帶到那里。”

整個朝鮮李朝時代,朝鮮尊箕子,并以此自豪。朝鮮世宗大王十年(大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世宗尊其父太宗之命重修箕子廟完成,李朝文臣卞季良奉命撰《箕子廟碑》,記載說:宣德三年歲在戊申夏四月甲子,國王殿下傳旨若曰:“昔周武王克殷,封殷太師于我邦,遂其不臣之志也。吾東方文物禮樂,侔擬中華,迨今二千余祀。惟箕子之教是賴。顧其祀宇隘陋,不稱瞻式。我父王嘗命重營。予承厥志而督之。今告成矣。宜刻諸石,以示永久。史臣其文也。”

混淆“高句麗”和“高麗”

除了在韓國民族形成源頭的選擇性敘述外,韓國在朝鮮歷史演進過程中高句麗歷史的歸屬問題上也凸顯其強烈的主觀選擇性。

跨越漢朝到唐朝歷史的“高句麗”,發源于中國漢朝治下的東北地區。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占王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自立為王,國號仍稱朝鮮,歷史上稱其為“衛氏朝鮮”。公元前108年被漢武帝所滅。漢朝在衛氏朝鮮舊地置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歷史上稱其為“漢四郡”。四郡之下設有很多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

漢武帝破衛氏朝鮮后,以高句麗為縣,隸屬于玄菟郡。高句麗作為國號,則為公元前37年朱蒙建國開始有的。始分布于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至吉林省集安市一帶,后統治地擴展至朝鮮半島北部。此國歷史為中國學者認為是中國史之組成部分,為當代韓國學者不認同。

高句麗形成后不久,朝鮮半島南部地區開始由馬韓、辰韓和弁韓之“三韓”部落集團,逐漸形成了百濟、新羅兩個奴隸制國家,它們與北部的高句麗王國并立。由于日本覬覦朝鮮半島,導致公元663年中日歷史上第一次戰爭——白江口(今錦江口)海戰的爆發。中國支持新羅,日本支持百濟和高句麗。唐軍焚日軍戰船400余艘,百濟滅亡。日本此后900年余不敢再覬覦朝鮮半島,反而進入與中國最友好的時期。

公元668年薛仁貴等滅高句麗唐朝于高句麗境分置9個都督府42州100縣,總隸于安東都護府,以薛仁貴為安東都護,統兵2萬,駐屯平壤。其后,由于高句麗遺民常發生叛亂,唐朝將高句麗數10萬戶內遷到江淮以南及河南、隴右諸州的空曠之地,余下的小部分高句麗族眾或奔突厥和渤海國,或向南奔新羅。高句麗人作為一個民族也與其他民族融合,從此在史書上銷聲匿跡。

以上為高句麗的簡要歷史。作為全面振興中國東北戰略的一部分,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東北三省聯合主辦了一項為期5年的“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簡稱“東北工程”。由于高句麗存在的700年歷史中,至少在公元427年遷都平壤之前,一直是中國古代邊疆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的發源地是在中國吉林集安市,主要歷史也在中國境內,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已于2004年獲得了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的批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所以,中國進行的研究無可厚非。

但是,由于歷史上,中國至少在《明史》以前把高句麗和高句麗滅亡250年后朝鮮半島的“高麗”王國混同,導致韓國的部分學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證明高麗是高句麗的繼承。但是,無論是從語言還是從政權建立、擴張的歷史記載和現代考古結論而言,都已經證明二者并非繼承關系,即高句麗不是韓國歷史的一部分。盡管如此,2003年12月9日,韓國古代史學會、韓國考古學會、韓國近現代史學會第17個學會在漢城歷史博物館還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中國應立即停止把高句麗史編入中國歷史的行為。

由于冷戰時期特殊的政治因素,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朝兩國在中國東北舉行了兩次聯合考古,所有發掘的高句麗文物全都送給了朝鮮。這使得中國在舉證方面存在一定的被動。但是,如果韓國把這一歷史-考古的學術性問題引導到民族認同和邊界問題上去的話,則會為雙邊關系帶來惡果。

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邊疆政權高句麗的歷史歸屬問題,韓國方面一直窮追猛打,不放棄稱高句麗是韓國歷史的說法,從2003年一直延續到2008年。2008年2月12日,韓聯社報道說《紐約時報》2月11日第18版的廣告稱高句麗是韓國歷史。該廣告刊登的是一則以《高句麗(Goguryeo)》為標題的英文廣告,附上了公元412年高句麗占領滿洲(中國東北)時的韓半島周邊地圖,并稱“毫無疑問,高句麗是韓國歷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應承認這一事實”。此廣告由韓國傳媒宣傳專家徐慶德(34歲)登載。廣告中高句麗的面積非常大,包含了整個中國東北、內蒙古東部和河北,令人吃驚。

此外,韓國還在高句麗問題上選擇性的不論及唐朝援助新羅將日本逐出朝鮮半島的輝煌戰果(保衛了朝鮮半島獨立國家的存續,長達900余年),正如下文將涉及的,韓國也極力弱化明朝萬歷年間中國出兵幫助朝鮮成功抗擊日本豐臣秀吉侵略的歷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選擇性的敘述不意味著對顯著的歷史記載進行隨意性的改變。但是,韓國可以通過這種選擇性的記憶,弱化他國因素,突出本國主體。

朝貢體制造成的影響

中國和朝鮮半島國家間的關系受朝貢體制影響深遠。歷史上的事實是,中國式的朝貢體制在實際影響上有一個不同于西方歷史上普遍存在的帝國主義或霸權主義的特質:中國不謀求占領、征服和剝削朝貢國家,相對的維護了周邊弱國的體制完整和經濟獨立。這是由中國源自中原的禮治體系決定的。朝貢體系是中原王朝內在統治秩序的外化。其核心追求是滿足道德上的優越感。

中國在王朝最強大統一的時期,選擇了最合適的東亞獨特的國際關系體系,最大限度的維護了整個體系的穩定和和平。這比同時期西方的國際體系要人道和有效得多。當然,這個體系仍然是不平等的。這的確是這個體系的缺陷。但是,我們無法超越歷史的時代局限,要求古人實現當代國際關系體系的主權平等原則。

隨著中原王朝的崩潰,朝貢體系解體。但其影響至今不散。其中之一就是韓國對中國的不信任和對朝貢體系的完全否定。甚至在韓美牛肉風波中,抗議的韓國民眾還攻擊韓國政府對美國也搞“朝貢外交”。韓國顯然是把當年的朝貢當成了屈辱歷史儲存在記憶當中了。

但是,以明朝為例,朝鮮當年對中國的朝貢并非來自一種武力強制,并且,朝鮮在朝貢體系當中,得到了貿易上和國家安全上的最大好處。

明朝自開國以來,即實行“國無大小”、“推誠以待”、“修禮睦鄰”的和平外交政策,除了對蒙古保持軍事警惕之外,明朝規定了15個國家均為中國的友好國家,不實行征討政策(不征之國)。此事見《明皇祖訓首章》。祖訓中朱元璋把朝鮮定位以后世代不征討的第一個國家。“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自不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即北元—蒙古)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今將不征諸夷國各開列于后: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故待之。正東偏北: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1392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高麗恭讓王四年;朝鮮太祖元年)與明朝親近的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國王,由此結束了高麗王氏家族的統治。李成桂積極參與明朝的朝貢體系。半年時間內,先后九次遣使到明朝,一來解釋和說明政權更替的原因,而來請求明太祖朱元璋賜予國號。按照朱元璋的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

朱元璋不僅通過宣稱“朕為爾正名”承認了朝鮮新的政權,而且明確提出不去直接干涉朝鮮:“我中國綱常所在,列圣相傳,守而不失。(王氏)高麗限山隔海,僻處東夷,非我中國所治。且其間事有隱曲,豈可遽信。爾禮部移文諭之,從其自為身教,果能順天道、合人心以安東夷之民,不啟邊釁,則使命往來實彼國之福也”。又說“朕視高麗不止一彈丸,僻處一隅,風俗殊異,得人不足以廣眾,得地不足以廣疆,歷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釁端,初非中國好土地而欲吞并也”。

由于朝鮮的示好和主動,加之朱元璋的和平外交政策,朝鮮和明朝建立了具有經典意義朝貢關系。朱棣繼承皇位,定都北京后,朝鮮最早派人前往南京祝賀朱棣登基。永樂元年(1403年),朝鮮太宗李遠芳親自到南京朝見永樂帝朱棣。朱棣十分高興。永樂六年,成祖派內使黃儼等人出使朝鮮,賞賜朝鮮國王花銀一萬兩、絲五十匹、素線羅五十匹、熟絹一百匹,作為對朝鮮國王向大明的朝廷獻馬的回報。朝鮮國王受寵若驚,親自宴請明廷使者,并向使者問道:“皇帝何以厚我至此極也?”黃儼答道:“新登寶位,天下諸侯未有朝者。獨朝鮮遣上相進賀,帝嘉其忠誠,是以厚之”。朝鮮的朝貢并不是都被接納,這與朝鮮的積極入貢心理形成鮮明對比。由此也反映出這樣的歷史關系潛伏了導致朝鮮心理扭曲的因素。

以洪武年間為例,洪武六年,朝鮮遣使貢馬五十匹,“道亡其二”。“及進,以私馬足之。帝惡其不誠,卻之”,送馬以次充好,拒絕其進貢。洪武七年,朝鮮又遣使來貢。“表請每歲一貢,貢道從陸,由定遼,毋涉海,其貢物稱‘送太府監’。中書省言:‘元時有太府監,本朝未嘗有,言涉不誠’。帝命卻其貢”。送東西連名稱都搞錯了,再一次予以拒絕。

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自洪武二年(外國開始朝貢)迄洪武三十年,被明王朝拒絕入貢的有四個國家,計六次。其中:朝鮮兩次,日本一次,安南兩次,占城一次。

明朝對朝貢的規定是很嚴格的,并非特別對朝鮮如此,其他國家弄不好就“以寇論”。如,明朝鄭若曾撰《籌海圖編》說到日本朝貢的情況時:“貢例:船止二只,人止二百,違例則以寇論”。“永樂二年,欽定每貢二艘,正副使等無過二百人。若貢非期,人船逾數,夾帶刀槍,并以寇論。”

朝貢和拒絕入貢的政策隱含了明朝自大的內容。朝貢國自然感覺到屈辱。但是,為了保護朝鮮的領土完整和獨立,萬歷朝時,中國援朝抗日,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卻是超越屈辱感的事件。

萬歷朝鮮戰爭,又稱朝鮮壬辰衛國戰爭。這場戰爭由日本前關白豐臣秀吉在1592年(壬辰年,中國萬歷年間,日本文祿年間)至1598年派兵侵略朝鮮、企圖“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億萬斯年”(豐臣秀吉致朝鮮國王書語)引起。朝鮮向中國求援,明神宗

很赞哦!(57945)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