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中國茶葉外貿優勢(近代中國與西方的茶葉貿易 中國近代茶葉貿易)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5 17:04:06【】6人已围观

简介使中國經濟損失十分嚴重,許多茶園被廢棄,被迫轉產,茶農和茶商都受到經濟損失。1889年,福州的一個外國領事估計,當年中國茶商的損失總額達到45萬英鎊。許多中國人的產業由此轉移到外國人手中。茶業生產的萎

使中國經濟損失十分嚴重, 許多茶園被廢棄, 被迫轉產, 茶農和茶商都受到經濟損失。1889 年, 福州的一個外國領事估計, 當年中國茶商的損失總額達到45萬英鎊。許多中國人的產業由此轉移到外國人手中。茶業生產的萎縮也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對外貿易, 它使中國的對外貿易逆差趨勢成為定局, 使中國失去了能夠彌補外貿逆差的大宗出口商品。

中國茶葉出口貿易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中國茶葉的生產水平和銷售水平十分落后, 自然條件的局限, 影響了中國茶葉的量和成本。中國茶葉之所以在世界茶葉競

爭中失利, 質量欠佳和成本高昂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中國茶葉稅厘負擔沉重, 在國際市場上無法取得價格優勢。當中國茶葉獨占世界市場時, 清政府對茶葉征收10 %左右的出口稅。稅率雖然較高, 但是國外需求大, 市場上沒有競爭, 因此可以把稅負轉嫁到國外。當國際市場上出現了同類產品時, 中國海關出口稅率仍舊不變, 勢必加重茶葉出口成本, 不利于市場競爭。

三、19 世紀80 年代以來, 世界茶葉市場對中國茶葉的需求量急劇下降, 進一步限制了中國茶葉的對外貿易。一般說, 國際市場上對一國商品的需求狀況對該國的對外貿易有較大影響。

18世紀初, 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因為“ 茶葉只能從中國取得” , 而中國的自然經濟又使得“ 他們不需要從別的地方購買一文錢的東西”。所以當時的對外貿易條件對中國有利, 茶葉貿易不斷發展。19 世紀40 年代之后, 中國不僅面臨**入口泛濫, 西方工業品的傾銷, 又失去了茶葉獨占市場, 特別是在與印度、錫蘭等國茶葉的競爭中, 遭到了英、美等國的岐視和排斥。英國為了扶植殖民地的茶葉生產和貿易, 大量向印度等國購買茶葉, 有意冷落中國茶。1890年, 英國還宣揚綠茶會鞭壞肚腸, 不宜飲用, 人為干擾中國茶葉的銷路。18 8 3 年, 美國國會也制訂了針對中國的茶法, 限制華茶輸入。英國商人甚至將中國茶葉拼合印度、錫蘭茶出售, 這一切都使國際茶葉市場對中國茶葉的需求減少, 使貿易條件向不利于中國的方向轉變, 終

于導致中國的茶葉出口危機四伏, 一落千丈。

從長遠的觀點上看, 茶葉畢竟屬于初級產品, 在對西方國家的貿易中, 初級產品的出口與工業制成品的進口在速度、價格方面的差距是很難縮短的, 而且有拉大距離的趨勢。所以, 即使中國茶葉仍然獨占世界市場, 中國也不可能單純依賴茶葉貿易永遠贏得進出口的順差, 繼續保持對西方國家的貿易優勢。不過, 茶葉終究是中國相對成本較低的較優勢產品, 發展茶葉貿易, 現有有利因素很多, 可以盡可能的節省勞動, 盡快地縮短與國外同類產品在技術、勞動生產率上的差距。可以通過競爭, 重新取得產品優勢。而且, 發展茶葉貿易還可以增加國際收入, 為經濟建設積累資金。歷史證明, 利用國內比較成本較低的產品換取比較成本較高的國外制造品, 有利于經濟發展, 獲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

近代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的衰減

茶葉是中國19世紀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曾經占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可是到19世紀末,中國出口茶葉急遽下滑,并迅速被印度、錫蘭超過,至20世紀初,中國出口茶葉已不到世界出口茶葉總量的10%。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茶葉生產方式落后,在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茶葉品質難以保證,缺乏市場競爭力;雜稅繁多,層層盤剝,中國茶農和茶商生存環境惡劣;多年戰亂影響了茶葉生產和貿易路線,造成市場蕭條;貿易的主動權在外商手中,中國茶商承擔風險的能力低,在與外國茶商的競爭中,中國茶商很難取勝。中國茶葉出口由盛轉衰折射了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實情,是19世紀危機的一個突出表現。

19世紀后半葉,長期在國際茶葉貿易中處于壟斷地位的中國遭遇印度、錫蘭和日本等新對手,在最重要的英國茶葉市場上,印度茶葉早在1875年已經取得對華茶的競爭優勢。相對于印度茶葉,華茶出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國資本對國際茶葉市場的操縱、中印茶葉生產方式的差異以及國際茶葉市場結構的變化。華茶國際貿易的衰減對中國茶農、茶商和政府都造成損害,帶來中國外貿出口結構、政府財政和茶區經濟、社會的一系列變化。

如何評價明朝中后期的對外貿易?

【轉自中國經濟史論壇】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銀為何大量流入中國

作者:陳昆

【提要】明代中后期的1550年代至1800年代,中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達兩個半世紀之久,這在世界貿易史上實屬罕見。巨量白銀流入有兩個原因:貿易順差和套匯。文章考察了這兩個因素形成的機制。與晚明時期類似,當前我國也出現了持續的巨量貿易順差。究其原因是政府對貿易的干預政策所致。本文認為,不能簡單地評判貿易順差的優劣,關鍵是貿易順差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等因素是否相適應。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海上貿易;套匯;白銀流入

引言

自1550年代中歐海路開通至1800年代,中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達兩個半世紀之久,這在世界貿易史上實屬罕見。大衛.休謨[1] 著名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理論也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根據這一理論,在以貴金屬為本位貨幣的時代,理論上并無一國能長期保持貿易順差。[1]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占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數量十分龐大,因此他將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地說明了明清中國吸納了當時全球巨量白銀。[2]

弗蘭克[3]在他的著作《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認為,1400—1800年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單一世界體系格局,他用貿易和套匯來說明他的這一理論。

關于國際貿易,他認為,有四個地區長期保持著商品貿易逆差,它們是美洲、日本、非洲和歐洲。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銀來彌補它們的貿易逆差,而非洲則靠出口黃金和奴隸彌補逆差。因此,這三個地區都能夠生產世界經濟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歐洲幾乎不能生產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來彌補其長期貿易赤字。于是,歐洲只能靠“經營”其他三個貿易逆差地區的出口來過日子,從非洲出口到美洲,從美洲出口到亞洲,從亞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歐洲成為全球貿易網絡中的中介。為了平衡中國似乎永久保持著的順差,世界白銀流向中國。[3]

貨幣不僅可以用來對貿易赤字進行“結算”,而且是一種能夠產生利潤的商品,是由供求法則支配的,由此產生套匯機會。供大于求的地方的白銀價格會低一些,求大于供的地方的價格會高一些,這就吸引著白銀從一地流向另一地。在16世紀和17世紀早期,歐洲人所做的就是在亞洲各國的黃金和白銀的兌換差價之間套利,以及在某些貿易往來中,尤其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往來中充當中間人的角色。任何一種貨幣都既是價值儲存器,又是各種貨幣和商品之間的交換媒介。各種面值和純度的貨幣都可以相互兌換或套利,也可以換取其他商品。因此,正是在全球范圍內的這種貨幣之間的套利兌換性以及它們與商品之間的交換性,使得實際上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世界市場真正地運轉起來![3]

本文循著弗蘭克的思路,從海上貿易和套匯兩個方面對明朝中后期白銀流入作一考察。

一、明代中國商品國際競爭力

據史料記載,15世紀中葉至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期間,中國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據統計,1522—1566年(嘉靖年間),中國的生鐵產量達到45,000噸,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國到1740年才達到2,000噸。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國工業總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2%,而全歐洲僅占23%;中國的國內貿易總值為4億銀兩。直到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中國的GDP仍占世界經濟總量的32.4%,居世界各國的第一位。[4]

中國自明代中期以來開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這依賴于中國強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產出來的豐富商品。中國商品擁有千百年間發展起來的精湛工藝,質量優良。而且當時許多日用品生產技術為中國所專有,占據了有利的市場壟斷地位。就紡織品生產而言,中國是麻類纖維原產地,千余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對麻縷“半浸半曬”、硫磺熏蒸等漂白技術均居當時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生絲制作的產品經得起海風吹拂而不變色,歐洲絲綢產品的款式、織法、圖案設計、印染工藝無不受到中國的影響和啟迪,更有甚者,英國直到1690年以后才織出質量較好的亞麻布。

明代中期,中國商品如生絲、絲織品、瓷器、茶葉、棉布、砂糖、糧食、藥材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1629年(崇禎二年),荷蘭駐第三任長官訥茨(Nuyts)在給其國王的一份報告書中說:“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它能夠把某些商品大量供應全世界”。 [5]當時一個西方作家也報道說:“中國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糧食——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絲織品及皮貨。擁有這些主要物品和數不盡的其他次要的物產”。 [6]特別是中國絲貨,外國商人更是贊嘆不絕,“從中國運來的各種絲貨,以白色最受歡迎,其白如雪,歐洲沒有一種產品能比得上中國的絲貨”。 [7]根據史料記載。16—18世紀,中國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約有236種之多,其中手工業品有137種,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生絲、絲織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葉等。

除了質量優越之外,明代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也很突出。一方面由于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由于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于供給增長,明代白銀購買力相當于宋、元時期的兩倍,而恰在此時,美、歐正處于“價格革命”時期,歐洲各國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涉及所有工農業商品、持續約一個世紀之久的惡性通貨膨脹。在這場通貨膨脹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價從16世紀30年代到17世紀普遍上漲3倍左右,英國、法國、德國物價從16世紀中期開始上漲兩倍左右。這大大削弱了歐洲各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商品的市場競爭力。相對于歐洲各國,中國商品以白銀表示的相對價格極為低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大的價格優勢。當時國際市場上中國主要大宗出口商品與外國同類產品價格對比如下:

絲織品: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

麻織品: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

銅、鐵制品:菲律賓市場中國鐵釘價格為西班牙產品的1/4,致使秘魯總督卡涅特于1590年專門派船赴菲購買中國銅、鐵制品,還有位西班牙人維拉曾建議在菲律賓購買廉價的中國銅鑄炮,然后運往墨西哥和秘魯;

生絲: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采購一批臺灣生絲,運到歐洲市場后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肉類、蔬菜、水果:當時的一個西班牙神甫馬丁德拉達驚嘆中國肉類、蔬菜、水果價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樣……[8]

西歐迫切需要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香料、藥材、茶葉、瓷器、絲綢等物都深受西歐人的歡迎。由于多年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西歐能向外輸出售于東方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必須用現金即貴金屬白銀貨幣支付。它們只好攜帶大量銀子來中國購買貨物販回國內傾銷。所謂夷船“所載貨物無幾,大半均屬番銀”。[9]

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在與歐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較量中勢如破竹。中國與歐洲、美洲海上貿易航路的開辟,為中國日用消費品獲得了廣闊的國際市場。輸入馬尼拉的中國貨物有生絲、絲織品、天鵝絨、綾絹、綢緞、棉布、麻織品、珠寶、工藝品、鋼鐵錫鉛制品、硝石、火藥、食

很赞哦!(8258)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四川宜宾宜宾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