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全球石油貿易格局分析(分析當前及明年石油的海上運輸的市場狀況)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1 05:57:44【】7人已围观

简介中亞、西西伯利亞,另外北美(至南美北部)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氣的主要分布區。我們把北非—中東—濱里海地區—中亞—西伯利亞,這一連成一片的地區作為世界油氣市場的主要供應地區——“大油氣心臟地帶”(圖3-5中

中亞、西西伯利亞,另外北美(至南美北部)也是世界石油天然氣的主要分布區。我們把北非—中東—濱里海地區—中亞—西伯利亞,這一連成一片的地區作為世界油氣市場的主要供應地區——“大油氣心臟地帶”(圖3-5中紅色地帶,見書后彩圖,下同)。把北美、南美、英國的北海地區、西非地區作為“外油氣供應地帶”(圖3-5中藍色地帶)。

按地區分布,68%的石油儲量集中于中東各國,前蘇聯、中南美、非洲分別占8%~6%;天然氣儲量的80%集中于俄羅斯、中東和中亞地區。

由于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于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飆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而美國等油氣消費國則鼓勵非歐佩克國家大力生產油氣,這樣,歐佩克成員國與其他油氣生產國就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導致世界油氣供應地緣政治的不斷變動。

2.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

徐小杰把西歐、中歐地區、東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等油氣消費量大的地區劃分在“內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見書后彩圖,紅色地帶),把日本、英國等亞歐大陸邊緣地帶的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國家劃分為“內新月形外圍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藍色地帶),而把北美洲、大洋洲等亞歐非大陸以外的油氣需求國家劃分為“外新月形油氣需求地帶”(圖3-6中黑色地帶)。

為了更好地說明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概況,我們將地球上油氣需求大的地區分為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和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傳統的油氣需求地區主要是指日本、美國、中歐和西歐地區,他們是20世紀油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地區。從目前的消費量來看,這些地區仍然是世界油氣最主要的消費區,但是這些地區的消費增長趨勢趨緩。東亞地區的中國、東南亞地區和南亞地區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他們是新興的油氣需求地區。隨著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油氣消費需求量的增長也就非常快,是潛在的油氣需求地區。

隨著世界石油消費量的不斷增長和石油探明儲量增加量的不斷減少,石油所能供應世界消費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雖然天然氣的儲量比較豐富,但由于運輸手段和成本的限制,必將會影響到天然氣在全球的貿易。這樣,新興的油氣消費區域就會與傳統的油氣消費區域產生矛盾和沖突,引起世界油氣需求的地緣政治的變化。

世界油氣運輸通道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費國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業化國家,而產油區主要集中在中東、里海、南美和西非這幾個欠發達的地區,這種格局必然導致石油貿易的國際化。國際石油貿易涉及的地區范圍廣泛,它由數十萬千米的管道、數百個口岸、數千艘油輪和龐大的航線網構成海陸聯運系統。石油運輸可以采取海運、陸運、空運、聯運、管道運輸等多種形式。由于主要的石油進口國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間遠隔重洋,而且進口數量龐大,所以,目前石油運輸主要是海上船運。海上船運具有運量大、運費低、不受道路和鐵路限制等優點。而天然氣則由于其多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氣的運輸比石油更復雜,它還涉及氣態天然氣液化的問題。

海上航線 目前,海上運輸線主要有: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航線,波斯灣—龍目海峽—望加錫海峽(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日本線,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線等。隨著國際石油貿易的蓬勃發展,各大運輸通道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了。作為這些航線的起點或是中繼站的海峽與運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為保障石油航運順暢無阻的“咽喉”。

海上運輸線

(1)曼德海峽。

曼德海峽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非洲大陸之間,周邊國家有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和也門,該海峽呈西北—東南走向,連接紅海南端與阿拉伯海亞丁灣,被世人稱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長18千米,寬25~32千米,在入口處有幾個小島,其中較大的是丕林島,面積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20萬~33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美國和亞洲。

(2)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64~97千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300萬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歐洲、北美、東南亞和大洋洲。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輪通過該海峽后,分三條航道將石油源源不斷地送到消費國家和地區:一條經波斯灣—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歐洲國家;一條經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也到歐洲國家;另一條經波斯灣—馬六甲海峽—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國家。因此,霍爾木茲海峽可謂西方國家的石油“大動脈”。在波斯語中,“霍爾木茲”意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鎖或受到影響,西方世界將陷入黑暗之中。

(3)博斯普魯斯海峽。

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它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亞洲和歐洲兩部分。海峽全長30.4千米,最寬處為3.4千米,最窄處708米,最深處為120米,最淺處只有27.5米。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200萬桶,幾乎全部為南向運輸,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數十萬桶的成品油。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西歐和南歐。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地理位置尤具戰略意義。

該海峽雖然最狹窄之處僅有708米,但卻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大約有5萬艘船只通過,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輪,從而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難航行的“咽喉”水道。海灣石油的眾多出口線路中,有許多是向西經過黑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達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

(4)巴拿馬運河/穿越巴拿馬的石油管線。

巴拿馬運河位于美洲巴拿馬共和國的中部,連接位于太平洋的巴拿馬城和位于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馬港),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全長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寬150~304米,整個運河的水位高出兩大洋26米,設有6座船閘。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61.3萬桶。石油運輸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載物資總量(以噸位統計)中,石油和成品油的運輸量最大,占16%。油輪中有64%的船只是南向行使,通過運河從大西洋進入太平洋,且以運輸成品油為主。

(5)蘇伊士運河/薩米德石油管線。

蘇伊士運河位于埃及境內,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溝通紅海與地中海,將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聯結起來。運河全長175千米,河面平均寬度為135米,深度為22.5米。蘇伊士運河/薩米德(Sumed)石油管線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380萬桶,其中薩米德管線的日輸量(石油全部來自沙特阿拉伯)為250萬桶,剩余130萬桶通過運河運輸。石油出口目的地絕大部分運往歐洲,也有一小部分運往美國。

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與繞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從歐洲大西洋沿岸各國到印度洋縮短5500~8009千米;從地中海各國到印度洋縮短8000~10000千米;對黑海沿岸來說,則縮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條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水道。如果蘇伊士運河和薩米德管線因故遭封鎖而中斷石油運輸,那所有的油輪不得不繞道好望角,這將導致運輸時間和成本大大增加。

(6)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及太平洋的一條狹窄水道,全長約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運通道,號稱“東方直布羅陀”。海峽的東南出口處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日通過量為1030萬桶。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環太平洋國家。

(7)俄羅斯油氣出口管線/港口。

俄羅斯石油儲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羅斯的油氣出口港主要是位于黑海的新羅西斯克港和位于波羅的海的普里莫爾斯克港(列寧格勒州北部、芬蘭灣沿岸)。油氣出口管線主要經過烏克蘭、白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東歐國家。2002年,俄羅斯石油日出口量超過450萬桶;天然氣年出口量超過67000億立方英尺(合1896億立方米)。油氣出口目的地包括東歐、荷蘭、意大利、德國、法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

管道運輸 采用管道運輸石油具有運量大、安全、方便和運費低等優點,因而成為各國油田與油港、煉油廠之間的紐帶,在石油進出口貿易中,也是與油輪相輔的運輸方式。世界油氣管道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成了遠距離、大口徑的管道系統,二是管道分布廣,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那里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并已實現了國際聯網。例如,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平方千米,在荷蘭為265米/平方千米,法國48米/平方千米。美國在天然氣管輸基礎設施的規模和復雜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9年末,美國有天然氣長輸管道40825公里,100余個州際天然氣管輸公司,管網遍及本土48個州。此外,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還分別有6條和4條國際供氣管道。

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后,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兩億。

近幾年,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歐洲對情節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原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滕管線以及歐洲—馬格里布管線。在東歐輸氣、配氣管線的修復與新建計劃正在進行。北非輸氣管線長度的增長與歐洲天然氣擴建項目密切相關。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正在開始建設歐洲—馬格里布管道系統在其本國的系統。在亞太地區,天然氣和管道建設發展前景巨大。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向韓國和日本輸送天然氣項目正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管道項目。

就世界各國(地區)的管道建設與發展來看,有如下特點:

第一,油氣管道建設與經濟和資源的關系密切。世界油氣運輸,特別是天然氣運輸業最發達的北美、西歐和原蘇聯地區,前兩者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后者是世界天然氣蘊藏量最大的地區。他們都有強烈的油氣消費欲望。

第二,油氣消費量是管道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北美、西歐、原蘇聯地區和中東地區是天然氣和石油管道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氣最大的消費區。

第三,油氣產區遠離消費區是油氣管道發展的前提。從世界儲量分布分析,這種產、需區域嚴重分隔的現象將不斷推動油氣管道的發展。

液化天然氣船運 液化天然氣是將氣態的天然氣進行液化處理,以便于運輸,這種運輸主要是指海上船運。亞太地區是液化天然氣貿易量最大的地區,其次是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的國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卡塔爾、文萊等國。其中亞太地區除馬來西亞有少量液化天然氣向歐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亞、文萊等國的液化天然氣全部出口到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另外,中東地區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和阿曼等國的液化天然氣除少量出口到歐美地區外,很大數量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日、韓兩國。中國可以從印度尼西亞等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確保中國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從以上液化天然氣的進出口國別來看,與石油進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運輸特點也基本一致。要保證國家油氣供應必

很赞哦!(3931)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河南南阳卧龙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