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古代世界三大貿易圈(為什么中國古代對西域有“西域”、“西方”之稱?)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3 06:15:31【】5人已围观

简介和地理情況的阿拉伯駱駝,在最佳狀況下能馱運400磅(約180公斤,1磅約為0.45公斤)重的貨物,每天走40英里(約64公里,1英里約為1.6公里)的路程。走完這段一百六十余公里的路,要連續走三四天。

和地理情況的阿拉伯駱駝,在最佳狀況下能馱運400磅(約180公斤,1磅約為0.45公斤)重的貨物,每天走40英里(約64公里,1 英里約為1.6公里)的路程。走完這段一百六十余公里的路,要連續走三四天。因此海運到蘇伊士地峽一端的貨物,必須雇用大批駱駝和運輸工人,攜帶食物、飲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在炎熱的沙漠中至少艱難跋涉三四天,才能到達另一端。不僅如此,這個地區盜匪充斥,商人還需向這里的阿拉伯部落雇用武裝人員護送貨物,費用不貲。到了13世紀,因為十字軍戰爭的緣故,蘇伊士地峽北端的中心城市和蘇伊士商路的咽喉科勒祖姆(Kolzum)從此變成廢墟,標志著這條縱貫蘇伊士地峽的國際貿易中轉路段的徹底沒落。因此從海運的角度來看,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到了位于蘇伊士地峽南端的艾達布(Aidab)港就結束了。

因此我們通常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實際上指的只是連接西太平洋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海路。這條海路的東段是亞洲東部航段,西段則是印度洋航段,兩個航段在馬六甲海峽相連,馬六甲也因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兩大航段的分界點和連接點。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這兩個航段上的交通情況。

在亞洲東部海域,海上交通很早就已開始,但是由于造船和航海技術落后,海船基本上只能做近岸航行。離岸較遠的航行,則困難甚大。在東海海域,中國和日本之間僅隔著黃海,向來稱 為“一衣帶水”。但是直到唐代,中日之間的航行仍然充滿風險。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啟行六次,失敗五次,第六次乘坐日本遣唐使船航行成功,但也備極艱難,海上航行歷時兩個月,而且同行的船只中,遣唐使藤原清河與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名人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是王維、李白的朋友)乘坐的船先觸礁,后又遇偏北風暴而漂至安南,全船一百八十余人,死了一百七十余人,僅藤原清河與阿倍仲麻呂等十余人幸免于難。

在南海海域,情況要好一些。早在漢代,中國人的航海活動就已不僅在這一海域,而且還延伸到印度洋海域。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從兩漢時期開始,中國絲綢就從福建、廣東等地的港口裝船出發,運到了印度西南部港口進行交易。《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的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余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余日,抵達夫國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由此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返航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后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后再航行兩個多月,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由此可見,這條航線實際上并不連貫,不僅要多次換船,而且去程還要經由陸路。在此航線上的航行時間也甚為漫長,從南印度到馬六甲竟然需要八個月之久。東晉高僧法顯在411年自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歸國,走的就是這條路線。他先乘船穿越馬六甲海峽,繞行中南半島,然后北上。他登上一艘返航的中國商船,在海上漂泊九十天,抵達耶婆提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或兼稱此二島),停留五個月等候季風,后搭乘另一商人大船,啟程返國,在海上顛簸了近三個月,最后才到達了今山東半島的青州長廣郡界。

到了唐代,海上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唐地理學家賈耽在所著的《海內華夷圖》《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皇華四達記》等著作中,記載了唐代的七條交通要道,其中兩條為海路,即“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和“廣州通海夷道”。“廣州通海夷道” 就是從中國到印度洋的海上航線。航行于這條航線上的海船,從 廣州起航,沿著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海岸行駛到新加坡海峽,由此分途,向東南駛往爪哇,向西則出馬六甲海峽,抵達斯里蘭卡和印度半島的南端,再從印度西海洋至波斯灣的奧巴拉港和巴士拉港,然后沿阿拉伯半島海岸,航行到蘇伊士地峽。《皇華四達記》不僅記載了這條航線所經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的名稱、方位、山川、民情風俗等,也記載了航程和航行天數。這些知識當然是源自當時商人經常往來所獲得的經驗。

盡管如此,但是關于唐代中國與印度洋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的具體情況,今天依然知之甚少。從同時代的阿拉伯人記載里可知,唐代后期廣州已有大量從海路來的“番客”居住。據當時的阿拉伯人哈桑(Abu Zaid Hassan)說,878年黃巢攻破廣州時,“據熟悉中國情形的人說,不計罹難的中國人在內,僅寄居城中經商的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就總共有十二萬人被他殺害了”。爾后馬蘇第對黃巢攻占廣州也給出如下的描述:

“他迅速向廣州城進軍,該城的居民由伊斯蘭教徒、基督徒、猶太人、祆教徒和其他中國人組成,他將該城緊緊圍住。在遭到國王軍隊的襲擊時,他把這支軍隊擊潰了,擄掠了些女子。后來,他率領的士兵比任何時候更為眾多,用武力強奪該城并屠殺了該城眾多的居民。據估計,在逃亡中死于兵器或水難的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和祆教徒共達二十萬人。”哈桑和馬蘇第所說的黃巢殺戮的外國僑民人數無疑大為夸大,但是那時已有大量的來自西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歐洲人定居廣州則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這些“番客”是怎么來到中國的,史料中并沒有記載。考慮到前述鑒真航海的經歷,我覺得他們應當是乘坐阿拉伯海船到來的。這種海船是用椰子皮編成的繩子來捆扎船板建造的縫合式木船,船身狹小,船體脆弱,一旦觸礁進水,則全船沉沒,因此很不安全。 同時,當時海船尚未使用羅盤,導航只有靠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確定方向,這使得遠程航海非常困難。因此阿拉伯海船到中國也是一路沿岸航行。馬蘇第說從巴士拉至中國,由西而東要經過七個海,即(1)波斯海(Parsa)(波斯灣),(2)拉爾海(Larwi)(阿拉伯海),(3)哈爾康德海(Harkand)(孟加拉灣),(4)個羅海 (Kalah)( 安達曼海),(5) 軍徒弄海(Kundrang)( 暹羅灣),(6)占婆海(Champa)(南海西部)和(7)漲海(Cankhay)(南海東部)。由此可見這確是沿岸航行。

中國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到宋代出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進步。在航行技術方面,最重大的進步是使用了羅盤,而在造船技術方面是發明了水密艙。以往海船在航行中如果撞到礁石,船艙進水,會導致全船沉沒,但是有了這種水密艙,一個船艙進水,其他艙不會受到影響,全船人員及大部分貨物可保全。由于這兩項重大技術進步,中國海船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海船。當時的阿拉伯、 波斯、印度商人發現中國海船更好,所以從事遠洋貿易時都愿意乘坐中國的海船。自此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有了重大進展。在周去非《嶺外代答》(成書于1178年)、趙汝適《諸番志》(成書于1225年)兩書中,中國宋代與大食(即阿拉伯地區)之間的海上貿易路線已經頗為清楚。阿拉伯商人來中國,先乘小型的阿拉伯單桅船到印度南部港口故臨(Koulam Malaya,今稱奎隆[Quilon]),然后再換乘大型的中國船到三佛齊(即室利佛逝,以蘇門答臘島巨港為中心)前往中國。中國海船前往大食最便捷的道路是從廣州到大食麻離拔國(在阿拉伯半島南部)港口佐法爾(在今阿曼)之間的航線。《嶺外代答》說:“廣州自中冬以后發船,乘北風行,約四十日,到地名蘭里(一名蘭無里,今蘇門答臘西北端的亞齊),博買蘇木、白錫、長白藤。住至次冬,再乘東北風,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指麻離拔國)。”中國舶商倘若前往波斯灣,也必須在故臨換乘小船而往。因此,從波斯灣到廣州, 一次往返通常需要兩年:“雖以一月南風至之,然往返經二年矣。”

元代已有比較明確的記載說中國海船航行到過東非。著名航海家汪大淵于至順元年(1330)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 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莫桑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即麻那里、羅娑斯)到加里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后歷時五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峽及澳洲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他后來把其經歷寫成《島夷志略》,所記“皆身所游焉,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成為研究全球史以及印度洋地區歷史的珍貴文獻。此外,從元代的《通制條格》可見,元代已有中國人移居阿拉伯半島,并有中國商船進入索馬里、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海域,元朝政府使節也乘坐中國船只出訪過摩加迪沙、 帕特和澤拉等地。印度洋地區各國商船,也沿著這條航線往來中國和印度洋地區。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圖塔(Ibn Battuta) 于1342年旅行到印度馬拉巴海岸時,就在那里看到了中國海船。他寫道:進入卡利卡特及奎隆的中國船大若城市,船上種著藥草和生姜。船上的中國高官和他們的妻子在船上擁有自己的房間,當時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于至正六年(1346)由海道來到中國后總結說:“當時所有印度、中國之交通,皆操之于中國人之手。”

在宋元時代,掌控印度洋海上貿易的仍然還是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在海上絲綢之路中距離最長的一段(印度洋海域)中,雖然在東段(印度南部至中國)有中國海船可用,但是在西段還是傳統的阿拉伯海船占有絕對優勢。印度洋地區的貿易掌握在穆斯林商人手中,甚至在中國與印度洋地區的貿易中也是如此。像著名的泉州蒲壽庚家族那樣的“番客”世家,“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僮數千”,在宋元兩代都十分顯赫,并得到朝廷的恩典,成為海上貿易的管理者,長期“擅市舶利”。

他們都擁有大量海船(像蒲壽庚的女婿波斯人佛蓮就擁有海舶80艘)。這些海船無疑是中國制造的海船,主要航行于中國與東南亞之間,進行香料貿易,但船主是“番客”。前面說過,海上絲綢之路由多條航段組成,這些航段大都沿海岸或者離海岸不遠,,容易受到海盜的侵襲,因此不得不以高昂的代價,尋求沿岸邦國或各種地方政權的保護,同時也不得不忍受他們的勒索。因此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不僅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而且也充滿風險,沿途飽受盤剝,商人開銷浩大,運輸成本高昂。

因此,15世紀之前的海運尚不具備大規模、遠距離和安全廉價的運輸能力。也是因為如此,在15世紀之前,雖然已經有一些以海上貿易為基礎的地區性市場網絡建立起來,這些局部網絡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蘇伊士地峽相互連接,但是這種連接相當松散,尚未能將世界主要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甚至是在海上絲綢之路所連貫的地區也是如此。因此阿布 - 魯霍德(Ja買粉絲 Abu- Lughod)說:在13世紀及此前很長一段時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中國南海已形成三個有連鎖關系的海上貿易圈:最西邊是穆斯林區域,中間是印度化地區,最東邊是中國的“天下”,即朝貢貿易區。這三個貿易圈之間的聯系雖然出現很早,而且也不斷加強,但是從大規模和經常性的貿易的角度來看,這種聯系還不十分緊密。因此在15世紀之前,世界各主要地區之間尚未有緊密的經濟聯系。

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分別是哪里?

古代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隨著時代發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

很赞哦!(32)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陕西延安志丹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