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國際貿易引力模型解釋(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應用)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11 05:51:13【】9人已围观

简介      5441700 21475 讀書筆記:國際經濟學(二)第2章:世界貿易概覽1.決定誰和誰貿易的因素:1)兩國

       5441700  21475

 

讀書筆記:國際經濟學(二)

第2章:世界貿易概覽

1. 決定誰和誰貿易的因素:1)兩國的GDP;2)兩國之間的距離。

2. 引力模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兩個國家間的貿易與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成正比,與兩國間的距離成反比。

3. 引力模型應用反例:1)文化的親和性(如數百萬美國人是愛爾蘭移民的后裔);2)地理位置和運輸成本(如荷蘭和比利時都位于歐洲最長的河流萊茵河的出口處)。

4. 貿易障礙:距離(兩國距離每增加1%,則兩國的貿易量要降低0.7-1%)、壁壘(有效的貿易協定)和疆界(相對獨立的國家貨幣)。

5. 正在演變的世界貿易模式:1)距離對國際貿易產生的負面影響已經變弱,運輸和通信的進步使地球變小;2)政治的力量可以超過技術進步的作用;3)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國家間主要相互交換工業制成品;4)第三世界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崛起;5)新的貿易形式:服務外包。

第3章:勞動生產率與比較優勢——李嘉圖模型

1. 機會成本:生產一定數量A的資源所能生產的B的數量。

2. 國際貿易能夠增加世界產出的原因:它允許每個國家專業化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3. 比較優勢: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具有比較優勢。

4. 李嘉圖模型:國際勞動生產率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的唯一決定因素。

5. 生產可能性邊界:一個國家能夠生產的不同產品組合。

6. 在一個競爭的經濟中,供給取決于生產者為實現收益最大化所作出的努力。

7. 當一個國家A的相對價格高于它的機會成本時,該國就專門生產A;當A的相對價格低于它的機會成本時,該國就專門生產B。

8. 在沒有國際貿易時,產品的相對價格等于它們的相對單位產品勞動收入。

9. 絕對優勢:當一個國家能夠以少于其他國家的勞動投入生產出同樣單位的商品時,我們說該國在生產這種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

10. 單憑絕對優勢是無法確定貿易模式的。在國際貿易研究中,最重要的錯誤根源之一就是混淆了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

11. 國際貿易中的商品價格,與其他商品一樣,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一種貿易產品對另一種貿易產品的相對價格停留在貿易兩國的相對價格之間。

12. 論證貿易所得的方法:1)將貿易看作一種間接的生產方式;2)研究貿易如何影響兩國的消費可能性。

13. 一國工人的相對工資是指該國工人每小時的工資與外國工人每小時工資的比值。

14. 當本國與外國的工資率之比上升時,對本國勞動的相對派生需求就會減少。原因:1)由于本國勞動相對于外國勞動的價格升高,本國所生產的產品的價格也會相對更貴,世界市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就會減少;2)本國的工資上升后,本國生產的產品種類就會減少,外國生產的產品種類就會增多,這進一步減少了對本國勞動的需求。

15. 在實際的國際經濟中,專業化分工不會過分極端。原因:1)生產中多種要素的存在會減弱專業化分工的趨勢;2)國家要針對外來競爭保護民族產業;3)由于產品和服務的運輸費用昂貴,使得一些國家不得不在某些產業部門實行自給自足。

16. 李嘉圖模型的局限性:1)簡單的李嘉圖模型預測了極端的專業化分工,而這種專業化分工在現實世界中根本不存在;2)李嘉圖模型忽略了國際貿易對國內收入分配的影響;3)李嘉圖模型忽略了各國資源的不同也是貿易產生的一個原因;4)李嘉圖模型忽視了規模經濟也可能是國際貿易的起因,這使它無法解釋明顯相似的國家之間大量的貿易往來。

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應用

上世紀60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雙邊貿易流量的研究后得到不斷擴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的文獻用引力模型對國際貿易進行實證研究。Mdtyds(1997 ,1998)、Chen&Wall (1999)、Breuss&Egger(1999)、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經濟計量學規范;Berstrand(1985)、Helpman(1987)、Wei(1996)、Soloaga&Win-ters (1999)、Lumao&Venables(1999)、Bougheas等人(1999)對原有解釋變量進行了精煉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變量。在擴展后的貿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變量有兩類:一類是添加虛擬變量。如共同語言、共同邊界、共同殖民歷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對貿易引力模型的擴展以這一類為主。另一類是添加制度質量指標變量。如是否同屬一個優惠貿易協定或者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政府治理質量、合約實施保障等。本世紀近10以來,隨著制度經濟學的蓬勃發展,制度質量因素開始廣泛引入貿易引力模型,這一類擴展成為中外研究者尤其是國外研究者的重點。對于制度因素的研究不再僅限于是否屬于同一優惠貿易安排或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這種粗糙的模式,開始用具體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制度因素對雙邊貿易的影響。

1,區域貿易協定制度安排影響的衡量。根據Viner(1950)的研究,區域貿易協定促進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引力模型則越來越多地被用來衡量區域貿易協定對雙邊貿易的影響。Soloaga&Winters(1999)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經濟區域化的影響,Piaru&Kume(2000)研究了參與優惠貿易安排組織(如NAFTA、EU、ASEAN等)的44個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Blavy(2001)則考察了馬里蘭各國間貿易的決定因素和發展潛力。LucianCermal(2001)利用引力模型和面板數據研究了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的區域貿易協定對成員國之間貿易產生的較大影響。

國內學者對區域貿易協定制度安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對APEC、ASEAN、東亞、東北亞等區域范圍。侯明、李淑艷(2005)、黃燁菁(2007)、林玲、王炎(2004)、曹宏成(2007)、張昱、唐志芳(2006)、李欣紅(2007)、王可(2008)等人驗證了APEC對中國和貿易伙伴國進出口流量的影響,認為GDP、人均GDP、距離以及APEC對中國雙邊貿易影響的作用十分顯著。王鎧磊(2007)研究了APEC和ASEAN兩個優惠貿易安排的影響,結果顯示,引力模型的簡約形式能夠比較好地揭示影響中國與其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流量的因素;APEC的制度安排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有顯著的影響,而東盟和中國自由貿易區由于剛剛起步,尚未發揮預期的作用。與之不同,陳漢林、涂艷(2007)、單文婷、楊捷(2006)、侯鐵珊、任珊、陳大偉(2006)、姜書竹、張旭昆(2003)、吳丹(2008)等都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做了實證分析和研究,結果認為貿易區的建立對雙方間的貿易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安燁、李秀敏、張立學(2005)檢驗了決定東北亞各國2003年雙邊貿易狀況的主要因素并對東北亞各國之間應有貿易額進行估計,以發掘東北亞各國之間的貿易潛力。

還有作者探究了上海合作組織、歐盟、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李欽(2008)探討了上海合作組織對新疆及中亞各國貿易流量的影響,伍澤君(2008)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了一個新的虛擬變量EUE來反映歐盟東擴對中歐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結論認為,歐盟東擴會對中歐農產品貿易產生不利影響。盛清(2007)在傳統貿易引力方程的計量模型中引入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作為虛擬變量,研究CEPA對中國中部六省與香港地區貿易的促進作用,結論發現作用并不明顯,繼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發揮CEPA機制,促進中部地區與香港地區貿易量的相關建議。

許多學者從行業層面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響雙邊貿易流量的因素。史朝興、顧海英(2005)利用1998年至2002年中國對其主要蔬菜出口貿易伙伴之間貿易流量數據,對蔬菜出口的引力模型進行了回歸測算,結果表明:蔬菜進口國的經濟總量、中國蔬菜行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和APEC區域貿易制度安排都對中國蔬菜出口貿易流量和流向有顯著正面影響.距離所代表的運輸成本則是阻礙蔬菜出口的主要因素。莊麗娟、姜元武、劉娜(2007)對廣東省農產品向東盟出口的影響因素進行了驗證,并對出口東盟的農產品流量進行了測算分析。研究表明廣東省對東盟農產品出口流量主要受東盟國家GDP、人均GDP、距離及區域貿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響,廣東省與多數東盟國家呈現“貿易不足”。馬琳、李文強(2008)建立了中國大陸水產品出口貿易引力模型方程,對中國大陸水產品出口的貿易流量和流向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認為中國大陸的漁業生產總值、水產品進口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總量和APEC區域貿易制度安排都對中國大陸水產品出口貿易有顯著的正面影響,而距離所代表的運輸成本是阻礙水產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趙雨霖、林光華(2008)對中國與東盟10國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與貿易潛力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結果表明:兩經濟體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主要受經濟規模、國家人口數量、兩國首府之間的直線距離以及各種貿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響。其中經濟規模和優惠貿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2.制度質量因素影響的衡量。Anderson&Mar-買粉絲uiller(2002)引入一系列經濟制度變量,以反映制度對貿易流量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交易成本與阻礙國際貿易的非安全因素顯著相關,如果一個國家的透明度和公正指數上升10%,該國的進口需求將上升5%;Groot等人(2004)引入的制度變量包括政治穩定性、政府效率和管制等六個方面。結果表明,兩國制度相似可提高兩國間貿易流量12%-18%,依進出口不同,管制質量每提高一個標準差可提高兩國間貿易流量20%到24%,腐敗程度下降一個標準差可提高貿易量17%-27%。

潘向東等人(2004)的研究發現,正式約束的法律制度、交易國的經濟制度因素和影響企業運行費用的制度都對中國與其他國家間貿易的進行有顯著影響。潘向東等人(2005)的進一步檢驗結果表明,進口國制度安排對兩國間高技術產品貿易有顯著影響。在制定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策略時,就短期而言,應該更注意交易國的合約實施方面的制度安排,就長期而言,應注重制度環境的改善。

吳丹(2008b)選取東亞10個經濟體,除了進出口國GDP,兩國地理距離外,引入了貿易政策指數、政府財政負擔指數、政府干預指數、貨幣政策指數、資本流動與外國投資指數、銀行與金融指數、薪酬與價格指數、產權指數、監管指數和黑市活動指數等反映一國制度質量的一系列解釋變量,來探討分析制度因素對東亞經濟體間貿易的影響。結果表明,制度對東亞經濟體間貿易的影響是顯著的。其中,對東亞經濟體出口貿易有重要影響的制度因素從大到小依次為:銀行與金融、政府干預、黑市活動、資本流動與外國投資、貨幣政策。對東亞經濟體間進口貿易有重要影響的制度因素從大到小依次為:銀行與金融、政府干預、產權、政府負擔。政府干預對東亞經濟體間進口貿易的影響大于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3.預測某些國家之間的貿易潛力。Christie(2002)運用1996-1999年的橫截面數據預測了東南歐的貿易潛力、Rahman(2003)利用引力模型通過一些經濟因素預測了孟加拉國的貿易潛

很赞哦!(7813)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江苏扬州江都市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