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戰后國際貿易理論(2006年考試專業知識指導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4-28 16:24:46【】8人已围观

简介(一)第一個時期從1973年到1985年,是國際貿易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的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世界出口貿易量的增長速度放慢,甚至停滯。從1973年到1985年,世界出口貿易量的平均增長率為

(一)第一個時期

從1973年到1985年,是國際貿易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的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世界出口貿易量的增長速度放慢,甚至停滯。從1973年到1985年,世界出口貿易量的平均增長率為2.4%,較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貿易量的年均增長率下降三分之二以上。其中,有的年份表現更為突出。1981年世界出口貿易量增長停滯,1982年世界出口貿易量不僅沒有增長,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估計,反而下降2%。

(2)出口貿易量的增長速度低于工業生產的增長速度。1973年到1985年世界工業生產的年均增長率為2.9%,高于同期世界出口貿易量的增長率。

(3)出口貿易值增長起伏較大。世界出口貿易值在1973年以后仍有較大的增長,并于1980年達到點為20014億美元。但在該年以后世界出口貿易值便逐年下降,1983年降到最低點為18066億美元。1983年以后,隨著工業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世界出口貿易值又開始回升,但一直到1985年仍然沒有恢復到1980年的水平。

本時期國際貿易增長速度放慢,甚至停滯的主要原因:

(1)經濟危機的爆發。1974年到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經濟危機標志著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迅速發展階段已經結束,進入了“滯脹”時期。其表現是:兩高(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一低(低經濟增長率)。在這次經濟危機之后,許多國家的經濟一‘直回升無力。大量工人失業已成為經常的現象。與此同時,嚴重的通貨膨脹也—直困擾著這些國家。8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又爆發了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由于經濟危機的爆發,投資和生產長期不振,市場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嫁危機,緩和國內的失業,都高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這樣,就直接影響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2)能源危機的爆發。所謂能源危機就是1973年以來的石油供應短缺和價格猛漲,1973年開始的第一次石油沖擊使油價猛增三倍多,1979年油價又提高一倍。能源危機使貿易條件和國際收支狀況大大惡化。石油價格的上漲促使了原料和其他產品成本的提高,因此使制成品價格上漲,從而不利于產品在國外市場的競爭和銷售,影響了貿易的發展。與此同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加快了對能源的開源節流和能源轉化運動,大大節省了對傳統能源的消耗和進口。

(3)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以美元為中心和以固定匯率制度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國際貨幣體制,在70年代初,已宣告徹底瓦解;

美元已不是等同于黃金的貨幣。但是浮動匯率制取代固定匯率制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貨幣金融市場上日益加劇的不穩定狀況。實行浮動匯率制后,美元雖已不是中心貨幣,但仍是國際結算中的主要支付手段和許多國家的主要儲備貨幣。美元一有變動,就會影響國際貨幣金融市場的穩定。這對7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4)80年代初期以后,資本主義國家農業危機嚴重,農產品過剩;發展中國家進口糧食大量減少,這又減少了世界糧食的交易量,不利于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二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是:

第一,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比重顛倒過來;

第二,在初級產品中,燃料所占比重急劇上升;

第三,機械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在工業制成品中占了絕大比重;

第四,技術貿易增長很快;

第五,軍火貿易不斷增加。

從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我們可否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工業制成品日益占重要地位,初級產品比重日益下降,乃是世界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國際化加深的必然結果。

第二,世界經濟結構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的改變,是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基礎。再次說明生產決定交換這個原理的正確。一個國家要想改變出口商品結構,必須建立在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第三,科技革命對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影響重要。它推動了工業的現代化和農業的工業化,使新產品大量出現,代用品大量增加;促進國際分工的擴大和深化,為技術貿易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四,原油在世界貿易中作用日益顯著,它不僅成為初級產品的重要項目,而且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改變出口商品結構的重要原料和動力基礎。而且也是促使軍火貿易增長,走向商業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中,高精尖工業產品、技術貿易和軍火出口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反映了這些國家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是它們經濟腐朽性增長的反映。

第六、戰后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有了提高,一方面說明這些國家經濟上有所發展,但這種改變是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制約的、有著從屬的性質。

急!!戰后 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

美國的對外貿易

美國是當代最大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面積937萬平方公里,名列原蘇聯、加拿大和中國之后。人口1991年為25252萬,名列中國、印度和原蘇聯之后。國內生產總值1994年為53440億美元,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首位。

美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投資資源和發達的科學技術。

高度發展的工業、農業和龐大的政府采購以及巨額的高消費,使美國具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廣闊的國內市場。

一、戰后美國對外貿易發展趨勢

(一)對外貿易地位起伏不定

1985年以前,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雖不斷下降,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1986年,美國的貿易降到世界第二位,在原聯邦德國之后。1989年,美國又超過原聯邦德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1990年德國又超過美國再次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從1991年起,美國又重新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1995年,美國出口貿易額為5839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1.6%,繼續保持世界最大出口國地位。

(二)出口商品競爭能力日益削弱

美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每年約占其出口總值的75%左右。1991年占其出口總額的75.9%,在60年代末,居世界首位。自1969年起,原聯邦德國的制成品出口超過了美國。日本的制成品出口增長也很快,1984年超過原聯邦德國。1985年美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額位于日本、原聯邦德國之后,名列世界第三。美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相繼退出世界市場。曾經在海外市場上居競爭優勢的高技術產品,如飛機、汽車、電訊器材、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等也面臨著日本和西歐產品的激烈競爭。從1970-1987年,美國在世界電話設備市場上所占比重,從99%縮減到25%,彩色電視機所占比重從90%下降到10%。計算機在世界市場上的占有率從70年代初的90%下降到80年代末的50%左右。

自60年代以來,除農產品、軍火和技術貿易,美國其他民用工業品在國外市場競爭中處于守勢。

(三)進口商品結構發生很大變化

在1950年,美國初級產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70.2%,工業制成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28.5%。1991年,前者所占比重下降為21.7%,后者則上升為75.2%。

各類商品在進口總額中的比重變化很大。機器及運輸設備的進口在1950年占第8位,到1967年已上升到占第1位,1991年占進口總額的41.2%。一些重要的制成品,如鋼鐵從1963年,汽車從1968年起,相繼由出超變為入超。外國小汽車進口占美國市場的比重由1960年的4%,增加到1980年的26.4%;石油的進口,1970年占進口總額的3.62%,1980年進一步上升為25.82%,此后,不斷下降,1985年降為占進口總額的9.51%。

(四)服務貿易增長迅速

美國服務貿易發展很快,進入90年代以來,尤為突出。199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025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5.7%,居世界第1位。1994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增至1782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60%以上,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也增至16.5%,繼續保持世界首位。美國服務貿易進口額也增長很快,從1990年的780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250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比重,從1990年的11.7%升至1994年的12%,在世界服務貿易進口總額中的位次,從第2位升至第1位。美國服務貿易經常保持順差,1994年順差達532億美元,對彌補美國商品貿易逆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美國服務貿易內容廣泛,包括旅游、運輸、保險、銀行、廣告、工程設計、知識產權、數據處理及信息傳遞等項目。美國服務產業比較發達,具有良好的基礎,并在高科技等新領域中占有優勢。所以,美國服務貿易居世界領先地位。

(五)貿易方向上的不平衡發展

美國過去主要的貿易對象是西歐和北美。但自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貿易方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海外市場的重心從西歐向亞太地區轉移。90年代初,美國同亞洲的貿易超過同歐洲的貿易。美國同加拿大、墨西哥的貿易增長迅速。

1988年1月2日,美國和加拿大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規定,兩國從1989年起的10年里,取消所有關稅壁壘與投資限制,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市場。自1994年1月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以來,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之間的貿易迅速發展。美國與墨西哥的雙邊貿易額,從1993年的896億美元增至1996年的1460億美元,增長63%。

戰后初期,美國對西歐、日本和加拿大均有貿易順差。西歐是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美國獲取貿易順差的重要地區,與此同時,西歐還是美國出售“剩余”農產品換取外匯收入的重要市場。但進入60年代以后,美國對日本、原聯邦德國和加拿大等國的貿易已相繼變為逆差。1990年美國對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以及加拿大的貿易逆差下降,而對西歐則出現21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是美國工業制成品和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又是戰略物資、原料和燃料的供應地。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通常約占美國進出口總額的1/3。1993-1995年,美國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已占美國總出口的1/3。美國商務部1994年將10個發展中國家確定為今后美國出口的重點。它們是:中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印度、土耳其、南非、波蘭、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70年代兩次石油調價后,發展中國家在美國進口貿易中的比重急劇上升。從1975年至1980年美國從發展中國家進口曾占其進口總額的40%以上,1989年降為35.9%。

美國與原蘇聯、東歐國家的貿易,在70年代初以前,貿易額一直是很小的。70年代初以后,美國與原蘇聯、東歐國家的貿易,特別是美蘇貿易有了顯著的增長。

(六)外貿逆差急劇擴大

在戰后1946-1970年這25年間,美國的對外貿易一直是順差。

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的第一次貿易逆差。1974-1976年美國的貿易逆差為71億美元,1979-1981年增為387億美元,1984-1985年為1359億美元,1986年高達1698億美元,1987年高達1736億美元,自1988年起,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下降, 1990年降為1010億美元,1991年進一步降至662億

很赞哦!(15271)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福建三明清流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