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委任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什么規定德國承認波蘭獨立)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17 08:22:27【】9人已围观

简介洲的殖民活動。英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多在東部沿海一帶,主要經營農業,也擁有許多船舶同英國、非洲和西印度群島進行貿易;到1763年,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查爾斯頓、南卡羅萊納等城鎮都已經發展成為

洲的殖民活動。英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多在東部沿海一帶,主要經營農業,也擁有許多船舶同英國、非洲和西印度群島進行貿易;到1763年,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查爾斯頓、南卡羅萊納等城鎮都已經發展成為城市了。幾個殖民國家為了適應殖民活動的擴大,復活了在地中海一帶在中世紀時已經頻于消亡的奴隸制度。葡萄牙人于1442年開始使用柏柏爾人為奴隸。西班牙人于1502年開始把非洲黑人輸入美洲,以彌補由于大量屠殺印第安人而造成的勞力短缺。英國和荷蘭的奴隸貿易分別開始于1562年和1619年。到18世紀中葉,奴隸貿易達到極盛,英國在1763年就有150艘船去非洲運載近4萬黑奴。

從1689年到1763年,英國和法國發生過四次戰爭,戰爭雖發生在歐洲,卻極大的改變了殖民地的面貌,特別是第四次戰爭----七年戰爭,英國大勝,獲得了加拿大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得到西班牙的佛羅里達。這樣,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拓殖,英國一躍成為第一流的殖民大國,殖民地面積雖僅次于西班牙,但擁有強大的海軍,國力殷富,威勢大增,為西班牙所不及。 從1763年起,歐洲殖民擴張進入第二個階段,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后,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制成品。由于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例如:印度一直向英國出口棉布,可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棉布出口的四分之一傾銷到印度,印度已經失去自己的出口市場。其次,歐洲向殖民地大量移民,滅絕或趕走土著民族以取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空間,或是征服和改造土著民族的社會以適應殖民地國家的需要。科學技術、交通運輸特別是鐵路的發展,即是對外擴張的重要工具,又在殖民地人民心目中造成了殖民國家的優越感和殖民地民族底下的自卑感。

從1763年到1875年這100多年中,英國擁有無語匹敵的海上力量,活動遍及北美洲、南太平洋、遠東、南大西洋和非洲沿岸,原先在沿海的立足地成為向內陸征服的基地。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后,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占領了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的皇家海岸、岡比亞、開普殖民地、亞洲的緬甸、香港等地。殖民活動的擴大使英國成為世界的工廠,英國的壟斷貿易在19世紀初已經改為自由貿易,由于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于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后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于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于拿破侖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在北非,法國利用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衰敗,借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奧斯曼帝國的屬地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于1830年占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在1851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岡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于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利比里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蓬)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833年,英國的海外領地的奴隸最后解放。19世紀40年代末。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在海外貿易和財政金融方面都占有優勢。于其相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活動從19世紀中葉開始走向衰落,拿破侖戰爭又加速了這一過程,而民族運動卻高漲起來。

1825年,西班牙失去南美洲的殖民地,英國則乘機滲透,到19世紀上半葉,拉丁美洲已成為英國紡織品的最大市場。移民潮隨之而來,據估計,在1820年以后的100年中,離開歐洲的移民達到5500萬。 從187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殖民國家競爭加劇,除了老牌殖民國家(包括俄國)又出現了德國、美國、意大利,比利時和日本這些新的殖民主義國家。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俄國乘機奪取了阿穆爾省并取得滿洲的特權。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列強的競爭使任何一國都不能獨占中國,遂加緊在華劃分勢力范圍,把許多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中國名為獨立,實則不斷向外國提供越來越多的特權和租借地。后起的日本也大力向中國和朝鮮擴張,20世紀初已在中國的滿洲享有特權,并把朝鮮、臺灣和鄰居島嶼變成它的殖民地。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后,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并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于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并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并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里,西方國家平均每年占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后25年里,平均每年占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后的大陸”的非洲占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后的25年里,歐洲對于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占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于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于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藥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雇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

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于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占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占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意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在亞洲,俄羅斯帝國的殖民擴張與眾不同,采取了同化土著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的方法,向西伯利亞、遠東、高加索和中亞推進。并極力向中國滲透;先后占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并向中國的新疆地區、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

到1876年,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東正教國家沙皇俄國已經占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老撾、柬埔寨,地處歐洲西部的英國占領了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中東的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歐洲中部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后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清)、朝鮮、暹羅(今泰國)、波斯(今伊朗)、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筑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直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幾個主要強國完全控制了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原先自給自足的國家日益納入世紀經濟范疇,出現了國際勞動分工,主要工業國制造和出售高端產品,而其他國家則成了他們的原料和供應基地。殖民地競爭還加劇了軍國主義的復活,由于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意大利這些國家只占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余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卷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意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地處歐洲中西部的德意志帝國覆滅,本土被削減七分之一,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地處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地區的屬地。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托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于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后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并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后來卻核準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于

很赞哦!(581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新疆和田于田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