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德國對外貿易依存度2020年(如何實現中國貿易強國之夢)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7 13:03:32【】2人已围观

简介公司中,美國占了大部分,發達國家占了絕大部分;世界外匯儲備是美圓;國際貿易70%是以美圓結算的;世界各國大量優秀人才和資金,流向了美國;2000年全球軟件生產共16000億美圓,美國占了12000多億

公司中,美國占了大部分,發達國家占了絕大部分;世界外匯儲備是美圓;國際貿易70%是以美圓結算的;世界各國大量優秀人才和資金,流向了美國;2000年全球軟件生產共16000億美圓,美國占了12000多億,印度占70億美圓,中國只有幾億美圓,出口只有幾千萬美圓;美國占有全球大部分高科技發明專利,并且醞釀更大的突破,如生物工程,新一代互聯網和計算機;美國還控制了國際貿易的流向。

中小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在政治上依附與美國的國家,可以喪失主權為代價,換得經濟利益。比如日本在戰后把自己置于美國核保護傘之下,節約大量國防經費,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為美國提供戰爭后勤服務,賺取美圓外匯,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始積累;拉丁美洲作為美國的政治附庸,以引進外資實現經濟起飛,墨西哥等國家甚至積極醞釀美圓化,將經濟主權交給美國。

大國就不相同,沒有不極力參與國際競爭的。日本和韓國一直在走經濟民族主義的道路,這也是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資本要沖擊它們的原因。巴西和加拿大這些美國的鄰國也沒有放棄任何一個機會,150座飛機不行,就生產100座以下的支線飛機。而歐洲4個國家,則聯合起來生產空中客車,與美國的波音平分秋色。印度2000年有了原子彈,開始建造第3艘航空母艦,軟件出口額達到68億美元,中國僅1億美圓。

象中國和俄羅斯在地緣政治,政治經濟體制,意識形態和文化方面于美國不同的國家,更不可能全盤接受全球化。俄羅斯以自己的瓦解,并沒有得到西方足夠的援助。俄羅斯經濟一部分已經倒退到自然經濟,大部分人自己在院子里種植農作物為維持生活;重工業與核武庫10年沒有投資,還可能繼續垮下去;所謂“貨幣改革”,盧布兩次作廢,等于兩次將居民存款一掃而空,只是那些不動產和外匯的人再次大發其財;盧布的自由兌換是在貶值10000萬倍以后,自發實現的。商業信用基本瓦解,黑社會趁虛而入,控制了相當部分經濟;幾個金融巨頭操縱政治。近來甚至有消息說:俄羅斯居民大量死亡,導致平均年齡降低幾歲,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即使如此,北約還是在東擴,外資也沒有大量進入。

我們必須把握新經濟和全球化的兩重性,一方面把全球化作為客觀歷史過程,去積極適應。另一方面,又不能采取無批判無抵制的依附性戰略,消極適應。新經濟和全球化同時也是人為推動的主觀創造過程,主要推動者是美國。新經濟的技術標準,是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的,美國推動的全球化帶有霸權主義性質,只要中國不想分裂,不想成為美國的附庸國,就不能夠被動接受全球化理論。

中國在政治上能夠成為美國的附庸國嗎?顯然不能。即使沒有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的差別,也不可能。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全球化問題,與純經濟角度不同。前者是以民族國家為基礎,以國家總體利益為原則考慮問題的,地緣政治,講的就是國家利益。美國的地緣政治學家特別多,地位非常高,說明美國十分重視自己國家的利益;而經濟學是以企業和個人為基礎,以經濟效益為原則考慮問題的,中國的經濟學家特別多,而且在90年代被捧為神學的,金錢成為信仰。90年代中國思想和政策的主流是以眼前經濟利益代替國家長遠利益。有無道理尚且不論,但這絕對不是在向美國學習。中國的精英(包括政治家,企業家和思想家),嚴重缺乏國家和民族意識,其原因是深刻的,這不是本文研究范圍,但這個事實,是誰也抹殺不了的。

如果中國盲目接受“全球化”原則,將產生嚴重后果:兩極分化越來越大,社會矛盾尖銳失去穩定;經濟命脈被國際資本控制,國家經濟安全不能保證;在國家戰略上受制于西方國家,外交軟弱無力;戰略產業和國防產業不能獨立,不能夠有效保障國家領土的完整,甚至走向俄羅斯的悲劇。

二、排除勞動力自由流動,不是“全球化”的平等規則

全球化的實質是要消解國家主權。正是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不能接受。實際上不是中國不愿意做,而是發達國家不希望中國完全納入全球化。

國際經濟學的主流派鼓吹的自由貿易,是以被它們歪曲了的“比較優勢”為基礎的,歪曲比較優勢的關鍵之一,是把勞動力自由流動,排除于自由貿易之外;第二,是以靜態比較利益代替動態比較利益。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應該向發達國家流動,發達國家的技術,資本應該向發展中國家流動。但國際規則是發達國家主導制訂的,他們出于私利,限制勞動力自由流動。所有經濟學教科書按照這種現實,把”勞動力不能夠跨國界自由流動”,作為假設理論前提,作為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基本區別。理論前提在書本上是假設的,但在現實中卻是真實存在的。在單方面禁止勞動力自由流動以后,“比較優勢”就變成了“比較成本”: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只能物化成為低成本的商品,向發達國家出口,人的優勢轉變成物的優勢。廉價勞動力過不去,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就只能夠過來,否則就無法與廉價勞動力結合,變成現實生產力。

被人奉為經典的所有西方國際經濟學教科書,明白寫著:“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的區別,就是勞動力不能夠自由流動,因為國家之間是有國界的”。這就是說:只有國家主權存在,限制外國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時候,才會有國際貿易;比較優勢不能直接實現,而以物化形式表現出來----稱為比較利益或者比較成本。在一國之內比如中國的中西部開發,談不上比較成本,因為勞動力是可以自由流動的。許多人使用比較利益原則分析國內中西部關系,說明他們對于比較利益的無知,也可以說是被人誤導,盲目接受并濫用比較利益原則。

真正平等的自由貿易規則,應該是允許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自由進入發達國家打工,此時,國際經濟學就要改寫,中國則會成為最為擁護“自由貿易”的國家。發達國家首先看重的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本,他們允許技術移民,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自1990年以來,非洲每年有20000名人才流入發達國家,1985---1990年,非洲以12萬美圓培養出來的60000名專家移居美國,歐洲和加拿大,共有150萬名非洲人才在為發達國家服務。中國的北大清華,幾乎成為美國大學的預科班。

發達國家也看中發展(相關,行情)中國家的市場,希望通過進口和直接投資占領之,為此,他們必須要允許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否則就沒有貿易平衡。而允許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自由進入,或許在未來可以逐漸實現,那是最后一個實現“自由流動”的。這就是國際規則的不平等。

非常有趣的是,全世界兩個最大的國家,中國和美國,都在人口方面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中國是計劃生育,美國是限制移民。去年,美國把正式移民的名額從每年40000人,擴大到60000人,仍舊限制在高級科技人才的范圍內。象中國的雙重身份制度一樣,在美國也有非常巨大的非法流動人口,大部分來自拉丁美洲。在美國的華人只有100多萬,遠比不上猶太人有600萬。限制移民特別是中國人進入,是美國的“基本國策”。

美國文化有其自身的內在矛盾,這就是文化的開放性,制度的民主性和極少數白人種族主義既得利益集團的矛盾。美國的強大最根本因素之一,就是其文化的開放性,能夠源源不斷把全世界優秀的人才和思想吸引到美國。但移民太多,與有色人種通婚太多,就不能夠白種人的延續,白種人也已經富裕到了不愿生孩子的程度,以至于出售嬰兒正在成為“全球化自由貿易”一個大項目。這對于少數白人種族主義者來說,是根本性的危機。大約半個世紀以后,美國的白人將處于少數地位,那時,美國的民主制度,人權和文化價值觀念,都面臨根本性考驗。

中國不完全融入全球化,其實對于發達國家是有好處的。國家有3要素:人口,國土和人口,中國的政府不被中國人喜歡,但美國人是應該喜歡的。因為它在配合發達國家政府,控制大多數人自由遷徙;在對外國投資實行“超國民待遇”,而歧視民族企業;在壓抑農民的利益-----如果中國農民有美國或者日本農民那樣的國會勢力,美國還能夠獲得如此慷慨的農業條款嗎?

三、大國需要動態比較利益

依靠外資實現原始積累,發揮靜態比較優勢,做發達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加工車間;利用后發優勢引進先進技術,或者可以成為小國發展模式,或者也可以成為作為世界霸主同盟國和依附國的發展模式,惟獨中國不行。

全球化不可能容納中國大部分人口移民。我們只能夠通過出口產品去實現勞動密集優勢,這是中國的靜態比較優勢,改革開放22年,我們已經充分發掘了這個優勢:在2500億美圓出口中:制成品占80%,其中勞動密集型雜項產品(包括服裝鞋類)占一半,資源原材料產品(包括輕紡,橡膠,金屬制品)占20%。中國的進口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占70%,期于就是越來越多的資源進口,這樣的靜態比較優勢,潛力已經不大。

在需求方面,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已經基本飽和。在供給方面,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的出口產品占國際市場的3%,東南亞出口占3%,到2010年將各占6%;雙方產業結構同構,競爭極為激烈。中國2000年GNP是10000億美圓,出口達到2500億美圓,出口依存度25%,未來5年經濟增長率年增7%,出口依存度即使不提高,出口額每年也要增加7%,將近200億美圓,哪個國家能夠吸收?不僅發達國家要反傾銷,發展中國家更加難以容忍中國產品搶它們出口市場。不是中國自己不愿意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優勢,而是國際社會不允許。

從中國自身利益來看,強大的資源也只能夠投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和發達國家爭搶“動態比較利益”。脫離產品的性質去講什么“資源替代”是錯誤的,脫離發展去講比較利益也是錯誤的。中國不能繼續以1億雙鞋去換美國1架飛機,何況這個比價隨著鞋的過剩和飛機技術的提高;鞋生產的過度競爭和飛機生產的寡頭壟斷,將越來越不利于中國。我們將陷入“出口貧困增長”:出口越多,國家越窮。

作為經濟和人口大國,中國要利用靜態比較優勢制訂短期戰略,而以動態比較利益為依據制訂長期戰略,經濟主導部門能反映世界產業結構發展的基本潮流并且相對獨立。國家對國內外有關國計民生要素的流動方向,對國內外經濟產出的方向,具有控制能力。在對外關系中,應該表現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存在著:無法融入國際社會的自身利益,這個利益也是國際利益的一部分:中國能夠以自己的國土養活如此眾多的人口,自身就給國際社會解決了問題,并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

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不能以所謂“國際慣例”嚇唬和擺布中國。規則和不規則,是互相影響,互相適應的。5000億美圓進入中國投資并賺錢,難到不是一直在適應中國的規則嗎?中國應該適應國際規則特別是其中關于透明度部分,促進政治體制改革,并積極參與世界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在制定中體現中國的利益。

以數學模型論證虛假命題,是經濟學界一大發明。中國也有人使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計算比較成本,論證“零關稅最好”。其理論錯誤在于:用僵死的眼光看待生產要素的生產率,不承認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取決于生產的歷史,不承認對外貿易政策可以影響生產率。如果一國生產某種產品的相對生產率高一些,它生產這種產品的相對成本自然就會低一些。但生產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在實踐中的學習和鍛煉,人們干同一種工作的次數越多,工作效率就會越高,一個企業生產過的同一種產品越多,生產效率就越高,生產成本越低。美國人早測算:一種型號的飛機的累積產量增加一倍,其生產成本就會降低20%。這種”學習效應”有兩個特點:一種產品的生產率取決于它的生產歷史,歷史上生產過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一種產品的生產歷史越長,其成本降低的潛力越小。從生產第一架飛機到生產第二架飛機就可以降低成本20%,而生產出一萬架飛機之后,要再生產一萬架飛機才可以降低20%的成本。由此看來,生產沒

很赞哦!(71)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甘肃张掖甘州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