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新能源買粉絲文章發布時間段(比較好的新能源買粉絲有哪些?)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1 11:19:26【】6人已围观

简介p>夸大宣傳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是最能體現新能源車科技感的功能,也是新能源車曾經一直著力宣傳的賣點。然而大家應該還會對兩年前蔚來ES8在沈海高速上的車禍有印象,當時車主因為開啟了所謂的自動駕駛功能導致車輛

p>

夸大宣傳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是最能體現新能源車科技感的功能,也是新能源車曾經一直著力宣傳的賣點。

然而大家應該還會對兩年前蔚來ES8在沈海高速上的車禍有印象,當時車主因為開啟了所謂的自動駕駛功能導致車輛在高速上發生交通事故,最終車毀人亡。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引發的輿論風波,讓當時蔚小理這批造車新勢力們匆忙將“自動駕駛”改成“輔助駕駛”。一場因為輕信廠家對自動駕駛的宣傳而引發的事故,最終以所有廠家更改宣傳話術草草收場。

此后的這兩年里,主機廠雖然一方面在宣傳話術上規避“自動駕駛”,同時加入各種免責條款和注意事項,但是另一方面還是在通過智能輔助、激光雷達、視覺感知這類體現著尖端科技,充滿誘惑力的詞匯,和官方的各種無人駕駛視頻在占領用戶的心智,讓用戶對這類輔助駕駛系統充滿信任感。

事實上,無論是頂流的特斯拉,還是裝配越來越多激光雷達的國產新能源車,在國內現階段的自動駕駛能力仍然是停留在L2級別輔助駕駛上,哪怕是這些車型在軟硬件層面上已經具備了L3級別甚至更高的能力。

但正是由于這種對硬件過度宣傳給用戶的暗示,讓很多人還是會相信車輛的輔助駕駛功能,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年即使車企不提“自動駕駛”,但因為輔助駕駛引發的交通事故也是有增無減。

續航里程嚴重縮水

新能源車續航里程的縮水和虛標,基本上已經成為了一個行業的潛規則。在2021年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洞察報告》中就有顯示,在新能源汽車使用不滿意因素排行中,續航不足占比達30.3%,位列第一。

最近幾年,威馬、埃安、小鵬、飛凡等新能源車企都曾經因為續航里程虛標和嚴重縮水的問題,被車主集體投訴維權。但車企面對續航里程這個問題,卻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

理由很簡單,因為“裁判”和“球員”都是廠家。只要車企測試認為電池沒問題,電控系統沒問題,那么就必定是車主自己的問題。更何況,續航里程也的確會受到季節、環境、駕駛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哪怕是國標從當初的NEDC變成了如今的CLTC,依然沒能真正客觀的反映出一輛新能源車的真實續航能力。

于是,新能源車市場就形成了這樣一個默契的規則:車企賣力宣傳標稱續航,消費者買車從不相信標稱續航,最終默默吃虧的還是消費者。其實,給一組客觀的可供參考的續航數據很難嗎?并不難,只是達不到宣傳的目的,車企不愿而已。

電池自燃事故頻發

先看幾組數據:

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共發生640起火災,相比2021年上升了32%,90天自燃640輛汽車,平均每天有7臺新能源汽車發生火災。請注意這還只是2022年的一季度,要知道整個2022年新能源車的銷量仍在飆漲。

有媒體統計過,2022年1-11月,僅僅是在各媒體網站上有過明確報道的新能源車自燃事件就有74起,理想、小鵬、寶馬、埃安、保時捷、北汽等等,幾乎你數的出來的新能源車都曾“榜上有名”。

無論是三元鋰電還是磷酸鐵鋰,無論是刀片電池還是彈匣電池,不管廠家事前宣傳通過什么針刺火燒試驗,多么多么安全,在市場上仍然難逃自燃和爆炸的現象。即使“新能源汽車自燃概率更低”常常被馬斯克、李斌這些新能源車企大佬們拿來作為宣稱電動車更安全的理由,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燃油車起火,新能源汽車起火往往更難以控制和預防的,且常常在短時間內發生不可控的火情。

以次充好,貨不對板

2022年,售價直追保時捷的高合汽車又鬧出了“音響門”事件,導致大量車主集體投訴,由此揭開了又一行業內幕:所謂的各種高端車型上配備的國際名牌音響,大多都是授權貼牌的國產產品而已,不僅音響效果存在差異,而且價格相差懸殊。

這類事件在燃油車時代并不多見,但在新能源時代,隨著造車方式發生了改變,廠家的宣傳一味強調高端,實際上在一輛新能源車上,那些廠家宣稱的硬件配置到底是不是貨真價實,或許我們都要打個問號。

用戶數據隱私無保障

還記得在2021年底,先是有小鵬因為6個月違規采集43萬張客戶人臉數據被上海市徐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0萬元。之后又有蔚來的用戶數據遭竊,被黑客勒索1500萬元。

用戶隱私數據是否被違規采集,以及如何確保安全,本來就是相關部門高速重視的一個問題。2021年10月開始實施的《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對汽車數據的合理開發利用進行了規范,明確規定數據采用默認不收集原則,除非駕駛人自主設定;數據要進行脫敏處理,盡可能進行匿名化、去標識化等。

但事實上,無論是出于產品的開發研究,還是對駕駛行為安全的研究,車企必然會對車輛和用戶數據進行采集。來自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調研顯示,一輛智能網聯汽車每天至少收集10TB數據。那么這些數據,哪些屬于合規采集,哪些屬于違規采集,又該如何保證數據的安全,用戶不關心,車企也不會主動透露。

某位互聯網大佬曾表示中國用戶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那么敏感,在很多情況下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和效率。這也導致了車企在隱私數據這塊有太多不透明的操作。隨著新能源車用戶基數越來越大,這個問題遲早要爆雷。

廠家漠視合同權益糾紛

大部分新能源車企都采用了直營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廠家更好管控價格,以銷定產,消費者購車也能夠享受全國統一的價格和權益。然而這也意味著,一旦合同出現糾紛,消費者將要直面比經銷商更加強勢的廠家。

在新能源車領域,消費者支付定金后,排產期限達不到預期時間,承諾提車期限一再延遲、下訂后對應車型的價格、配置或權益發生變化等引起的糾紛依舊可以說是相當常見。強勢的廠家基本上都是“我說了算”的態度,稍許友好一點的廠家或許會做出一些補償方案,但說到底,吃虧的還是用戶。

像此前特斯拉、小鵬、理想都曾經遭遇過類似的維權問題。比如小鵬和理想的新車定價罔顧老車主的權益遭到老車主集體投訴;特斯拉因為全系車型頻繁降價也被車主集體維權。還有極氪、阿維塔、smart都因為訂車之后出現權益糾紛,或是排產不斷延期而遭致車主的投訴。

如果投訴群體規模大,廠家或許迫于輿論壓力會給出解決方案。但那些散戶型的用戶,往往只會成為維權浪潮下沉默的大多數。

寫在最后:

根據媒體報道,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用戶投訴率為20%,在全球排名第一。這個數字在高達688.7萬輛的銷量數據襯托下,顯得格外刺眼。而前面說到的新能源車六大“罪狀”,在舉國鼓勵新能源車發展的大背景下,卻從未在315期間被真正引起重視過。或許,這也是新能源車企多年來一直有恃無恐的原因吧。(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優視汽車,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很赞哦!(22513)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江西九江都昌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