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歐陸風云4亞洲貿易路線(美國是如何崛起的?什么是門羅主義)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8 01:26:11【】6人已围观

简介其二就是升級外交理念里的第四個理念,這兩種方法可以各減25%的造核心時間與花費點數,兩個都有的話可以使造核心花費點數和時間減半。綜上所述,暴力征服成為球長是不可能的,除非像我這樣用轉檔劇本。(解釋一下

其二就是升級外交理念里的第四個理念,這兩種方法可以各減25%的造核心時間與花費點數,兩個都有的話可以使造核心花費點數和時間減半。

綜上所述,暴力征服成為球長是不可能的,除非像我這樣用轉檔劇本。(解釋一下,轉檔是需要轉檔器,轉檔器是CK2的一個DLC,配合CK2遠古之神DLC的,對應至少1.10以上版本的記錄)。那么聯統附庸流就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玩家用西方國家的話,那些聯統國要想征服東方(尤其是東亞、南亞、東南亞)距離實在太遠,除了明朝可以放附庸歸還核心的方法培養附庸外,其他地區基本沒有好辦法)。玩家用東方國家問題是一樣,只不過方向相反而已。因此一個合理的流程應該就是前中期用聯統附庸流,最終的統一戰還得遷都澳大利亞后暴力統一可能是合理的路線。

這就牽涉到一個理念選擇的問題。對于有志于當球長的,外交理念大組里的外交理念組和擴張理念組是必須選的。這兩個理念組各有一個增加外交維持和外交聲望的理念,是聯統附庸的必備,而其他的減少造核心花費、減少無理由外交點數花費、減少偽造宣稱時間、增加外交官和商人數量等也都是暴力統一流的必備,擴張理念組的終極理念是可以對亞洲國家自動獲得宣戰權,也是最終暴力統一的必備神器。其他的理念,我建議選探索理念,你想統一地球,總得把地球探明吧,另外探索新地圖和殖民也是擴張乃至遷都澳大利亞所必須的啊。其他理念見仁見智,宗教和商業都是不錯的。

關于理念的選擇,我必須聲明再次強調一下,我所說的完全基于球長目標,不適用于其他游戲目標(比如玩商業的、種田的,地區性稱霸)的玩家。

本作的稅基提高了很大地位。稅基是P社EU系列的老概念了。本代地位更高,除了前面說的過度擴張與稅基聯系之外,包括傳教時間、轉文化花費、造核心花費點數等等都和稅基掛鉤。傳教是稅基越低時間越短。轉文化是每一點稅基花費5點外交點數。造核心是每一點稅基花費20點行政點數(此數值可以被前面說的理念、偽造宣稱等修正)

說完了球長問題,說些其他雜七雜八的瑣碎心得

1、叛亂是個大問題,尤其是不得不經常頂著巨大的過度擴張的時候,其實招一個減叛亂的行政顧問是個不錯的選擇,減3點叛亂還是很不錯的。其他減叛亂的方法除了花費軍事點數鎮壓之外,就是在決議里所有減叛亂的決議一律點擊,所有增加叛亂的決議一律不點。

2、宣戰理由,本代比之前作品其實是容易了,因為現在外交官偽造宣稱是可以操控的了,代價就是外交官經常不夠用。解決辦法就是升外交科技,里面有個特殊建筑(全國只能造一個的)可以增加一個外交官,另外就是外交理念組第一個理念了。

4、本代土著必須花費軍事點數才能消滅,不像前代那樣派軍隊打幾次就全滅了,所以如果不想殺土著的話,就只能在殖民地成長為省份之前一直派兵站在上面,前提是你的陸軍足夠有富余,當然土著的戰斗力確實不行,同等兵力我軍必勝。

殖民可以靠跳板,一個一個跳躍延伸。當然最好是要海軍通行權,我其實就是找的爪哇島上的那個國家的軍事通行權直接殖民大洋洲的(大洋洲的最近領土就是爪哇島南面一點的圣誕島)。

5、其實深海大洋也是可以探索和殖民的,在海軍傳統高的情況下,可以招到機動力高的探險家,我就招到過5星機動力的探險家。找最近的己方港口,深海損耗高,一次探兩三個新海域就行,貪多嚼不爛,多去幾次一樣,總比探險家死在深海里強。另外如果深海里如果有島嶼,損耗要小的多。

6、轉檔有BUG,西非和北亞有若干省份,已經是省份了,但提示是殖民地,這種假殖民地永遠不會升級為省份(因為界面已經是省份了)但會有土著起義,其實不用管他,因為這些假殖民地都沒有守備兵,土著造反后自動消失,但我手殘升了一級城防有了守備兵后平叛100年,后悔死了。

7、我的這局AI明朝居然西化成功了!

8、停戰后仍然停留在別國領土上的部隊,自動處于流放狀態,此時部隊界面左上角有一個黑色的長方形(很黑很小,不仔細看看不見)。這個狀態下即使遇到敵軍也不能戰斗,只能退回到己方或盟友、軍通國領土才能解除。但這個狀態有一個奇葩特征,就是如果配上征服者的話,就可以周游列國探地圖了,只要不回到本土或盟友、軍通國領土,就可以一直探路探下去

9、偽造宣稱是有時限的,如果本次作戰期間宣稱時間到了,那么宣稱時間順延到停戰期滿的下一個月第一天,所以盡量月初的時候和談,可以有效延長宣稱時間。(因為如果你月末停戰,那么停戰期結束也是月末,很可能忘了再宣戰導致下個月第一天偽造宣稱時間過期。)

10、AI和平時期一般陸軍軍費不會拉滿,也就是說其陸軍士氣一般不滿。所以宣戰也盡量在月初,這樣我軍殺過去的時候,敵軍士氣會很吃虧(游戲規定每月第一天恢復士氣)。

說了這么多,其實許多是老玩家已經知道的了,大家看個樂吧。我再次強調,我這是一家之言,不見得適用于其他玩家。另外我準備寫戰報,此篇將來也會附在戰報后面。下一局爭取用奧地利。

最后的最后,附 一張統一世界的全圖吧。我只是滅了所有的其他國家,并沒有把全世界的空地都殖民滿,因為沒有必要了,只是拖時間而已。

美國是如何崛起的?什么是門羅主義

1783年,北美地區的13州殖民地獲得獨立,并且通過了憲法正式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在僅僅200多年之后,美國就已經崛起成為了西半球,乃至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以及最高明的地緣博弈棋手之一,這不啻是一個奇跡。那么從建國之初位于北美大陸狹長的大西洋沿岸地帶,美國又是如何逐步崛起,成為世界秩序中舉足輕重的玩家的呢?

大陸均勢與離岸平衡

提及美國早期外交戰略,就不能不提及孤立主義,這是源于原先宗主國英國的一種政治文化。從英國身上,美國繼承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外交傳統,即“光榮孤立”和“大陸均勢”。英國人對此向來引以為榮,并堅稱這是英國在國際事務中高風亮節的表現,這些外交政策表明了自己永遠不追求歐陸的主宰地位,但當歐陸出現一個強大霸主之時,英國又能扶弱克強,維持歐陸權力平衡和秩序均勢。進入大航海時代以來,大西洋沿岸逐漸取代了地中海地區成為歐洲航洋貿易匯聚要津,英國的地緣位置急劇攀升,在相繼擊敗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之后,控制住了海外殖民貿易網絡。所以,英國確保歐洲大陸均勢秩序的目的,就是防止自己在歐洲之外的霸主地位遭受挑戰。

在歐洲稱霸世界的年代里,英國只要控制住了歐洲,就可以杜絕競爭者的產生。然而這未能防止北美十三州的獨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美實際上是一片廣袤的大陸,而英國并不具備長期管理大陸的能力。美國獨立之后,雖然在口頭上不斷痛斥英國殖民主義,卻并未妨礙其所滋生的地緣野望。為此,它將從英國繼承而來的兩大外交傳統進行了調整,逐漸形成了“孤立主義”和“離岸平衡”兩個美式風格外交政策。孤立主義代表的是美國不介入歐洲事務,同時也不歡迎歐洲國家介入美洲事務;離岸平衡則是當美國實力有所增強之后,為確保自身利益而做出的相關戰略。

美英和解與搭車戰略

進入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的主要精力更被歐洲事務所牽制。到了拿破侖戰爭后期,法國敗局已定,美國卻從法國手中以每英畝4美分的低價購得廣袤的路易斯安那。與此同時,野心膨脹的美國欲向北擴張攻占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的英屬殖民地加拿大,1812年第二次美英戰爭就此爆發。雙方互有勝負,漸漸形成僵局,火燒白宮就是在這場戰爭中發生的。后來美國人為了粉飾自己的失敗和道德的缺失,便將其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經此一役,美國北上的路線被遏制,英美兩國也都清楚了對方的虛實,為第二次和解提供了基礎。

英美的兩次軍事沖突(即北美獨立戰爭、第二次英美戰爭)讓兩國都明白,如同英國這樣的傳統海權大國,在北美大陸進行全面征服戰爭是難以為繼的。因為摧毀一個有形的本地政權不難,難的是長期控制底層民眾和土地,而這恰恰是歐洲大陸上的陸軍強國所擅長的。只不過,不論是法國、沙俄還是普魯士都不具備將陸戰力量投送北美的能力,畢竟制海權可在英國手中。英國當然不會允許這樣一個陸上強國征服北美,繼而形成某種對英國在大西洋海上霸權的夾擊態勢。故此,英國屢屢向美國尋求和解,希望能保全這個與歐洲毫無瓜葛(或者說是僅與英國有關聯)的新生國度。美國后來也認清了這一點,旋即在英美第二次和解后不久提出門羅主義,因為它明白“歐洲國家不允許介入美洲事務”必然會獲得英國的認可。

門羅主義與兩洋戰略

1805年特拉法加海戰,英國艦隊擊敗法國海軍,獲得了全球海上霸權地位。此后任憑歐陸風云迭起,大英帝國卻早已立于不敗之地。當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了著名的“門羅演說”,并拋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之時,歐洲列國之所以頗為關注,是因為英國的態度。英國是當時唯一擁有海上投送能力的國家,甚至當時就連美國也不大可能干預遙遠的南美洲事務。門羅的演說完全符合英國的利益,畢竟當時的大英帝國從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美洲的一份子(占據加拿大等地)。美國因此得以借助大英帝國的海權之盾保衛本土,英國對此心知肚明。

美國一方面搭乘著大英帝國全球霸權的便車,另一方面又不斷尋求新的擴張方向。既然北方擴張之路被阻,那就只剩下西進和南下,其中西進前往大英帝國鞭長莫及之地,顯然是美國的優先戰略選擇。經過數代人的努力,美國終于得以擁抱兩洋,來到了太平洋沿岸。要知道,對于大英帝國的霸權主要是建立在對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控制之上的,而太平洋由于地理位置太過遙遠,僅僅被算作是“世界另一邊遙遠的海”,如今這片地緣“藍海”正好成為美國新地緣戰略的方向。

西進運動與美日博弈

受制于歷史因素,美國北方的加拿大富而不強,這既是因為海權英國對陸地統治力不從心,又源于極寒地理位置的制約。另一個方向的墨西哥卻一度弱而好戰,從它的身上繼承自曾經宗主國西班牙的政治、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弊端在美國眼中一覽無遺。所以,美國雖然并不像澳大利亞那樣獨占一州,從地緣格局層面卻宛若“大陸島”一般,在此背景下,美國的西進運動進行得非常順利,幾乎沒有受到外部力量的干預。

西進運動對于美國精神的鍛造、對于美國文化的重塑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在西進運動中,隨著國內市場的不斷加大,客觀上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并(與德國)率先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意義上的西進運動是指美國在北美大陸上的“路上西進運動”,其實它緊接著就進行了“海上西進運動”。如前所述,美國的優先戰略方向是西進,并且太平洋是美國的重要發展方向,所以當它完全擁抱太平洋之后就開始向英國學習,謀求自己的海洋戰略。

在西進運動途中,美國一方面修筑聯通東西兩洋的鐵路,另一方面則加緊開鑿巴拿馬運河,力圖在太平洋方向尋求一個戰略支點。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史稱“黑船事件”,這本是西方列強的一次習以為常的海外擴張行動,卻促使這個島國猛然覺醒。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逐漸成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主要競爭對手。武士精神籠罩下的日本對西方列強的炮艦外交簡直是輕車熟路,1893年日本與美國在太平洋夏威夷群島展開了第一次正面碰撞。當時美國以少許移民為抓手發動顛覆行動,意圖將夏威夷王國變色成美國控制的夏威夷共和國。不過由于亞洲僑民數量遠多于歐美僑民,日本認為美國鞭長莫及,因此派遣精銳軍艦前去恐嚇。只不過美國人也看出了日本的虛張聲勢,尤其是當時日本最重要的對手是近在咫尺的中俄。最終,夏威夷變成了美國的一部分,日本東進之路被堵死。

接下來的十幾年里,美日兩國頻繁交鋒。1894年,日本趁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和巴拿馬運河尚未開通之前介入朝鮮半島事務并挑起甲午戰爭。次年清日簽署《馬關條約》,日本侵占臺灣,打

很赞哦!(2)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四川成都邛崃市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