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流失海外的古籍電子版(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15 10:02:26【】1人已围观

简介不決,占卜后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后,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20多個獨立的小國。有一片甲骨卜辭上說,婦好在征戰羌方時,統帥了1?3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迄今已知商代對外用

不決,占卜后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后,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20多個獨立的小國。有一片甲骨卜辭上說,婦好在征戰羌方時,統帥了1?3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迄今已知商代對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婦好墓是殷墟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唯一能與甲骨文、歷史文獻相印證,從而能確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發現甲骨文的重大意義

商代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由此發展到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朝代,這是多么了不起的發現!這樣就把本世紀2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可信歷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風之盛。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兇禍福決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到現在,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萬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萬多片,臺灣省收藏有3萬多片,香港藏有89。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萬多片。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我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并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于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春秋戰國時代的竹簡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文字信息量加大了,諸子百家,著書立說,社會文化出現空前的繁榮景象。這時如果再用甲骨來記載文字,顯然是又笨又厚又重。我們的祖先為寫字用的材料找到了替代品:“竹片和木板”。他們把竹片和木板削成一條條狹長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表面寫字。竹子做的叫竹簡;木頭做的叫木簡,又叫版牘。

簡的長度不一,長的有三尺,短的只有五寸。人們寫信的時候,往往用一尺長的簡,所以后來把信稱為“牘”。

我們祖先在簡上寫了字,就用繩子或絲線,把一片片竹簡按順序編輯起來構成了竹簡書。每一卷為一冊。“冊”字本身,就象一片片竹簡用繩子串起來的樣子。例如老子的《道德經》,孫臏的《孫子兵法》,最早就是書寫在竹簡上,然后才得以流芳百世。

畢升活字印刷術

在唐代初興起了雕版印刷,實現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比之過去不但成書快,印量大,可以在較大范圍內傳播思想文化,到了宋代,出現了雕版印刷技術的黃金時代。英博物館所收藏的《金剛經》是最引人注目的海外中國流失文物之一。它于1900年被英國人從敦煌騙購,印刷于公元868年。《金剛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保存的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做法是在一塊大木板上,用刻刀雕刻出《金剛經》全文,一不小心刻壞幾個字,整版就變成廢品。

北宋公元1041-1048年間,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據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1)要在膠泥制成的小方塊上刻好一個個的單字,放在火上燒硬,變成陶活字。平時將這些陶活字裝入紙袋,按照字音韻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2)依照稿本揀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塊鐵版上,字下放一層脂蠟和紙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臘熔化后,再用另一塊鐵版在上面壓一壓,使字面平整,待鐵版冷卻,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鐵版上,這就是排版。(3)施墨印刷。印刷完畢,將鐵版重新放到火上燒,脂蠟一化,便可將活字揀出來,再放回紙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備再用。

然而,一些歐洲人曾經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歸功于谷騰堡。谷騰堡是西德人。他發明鉛活字印刷術,大約是公元1440-1448年間的事,比畢升發明陶活字印刷術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

我國最早在北宋慶歷年間又在雕版技術上發明了活字印刷,可算是印刷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遺憾的是,并未得到普遍推廣。明代初,我國印刷術傳入歐洲,發展成最新技術的活字印刷,19世紀初, “出口”轉成了“內銷”,西方的印刷術傳入了我國。當代又引進了電子排版、制版技術;我國也發明了電腦漢字排版系統,書刊、廣告、包裝的形式美也不斷隨之改觀,逐步進入到現代水平:激光排版印刷技術、彩色膠印技術、激光復印眷印技術等等。

蔡倫造紙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易普及。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于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后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后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造紙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第四是干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漢以后,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文化長城的發展歷程

一位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說:“今天的年輕人,還記得多少首自己家鄉的民歌呢?現在的年輕父母,還會唱爺爺奶奶唱過的搖籃曲嗎?”20年前,正是為了搶救遺存和散落在民間甚至行將湮沒的大量民族民間文藝精品,文藝集成志書開始編纂出版。

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由鐘敬文、呂驥、張庚、吳曉邦、孫慎、李凌、賈芝、馬學良、羅揚、周巍峙等10位專家學者擔任主編,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進行規劃、領導,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全國5萬余名文化系統的優秀人才參與編纂出版工作。

民族民間文藝流傳在民間,代代口傳身授,人在藝在,人亡藝亡,如不盡快挖掘整理,一旦失傳,其損失將永遠無法彌補。毗鄰俄羅斯海參崴的中國境內的一個小鎮,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從一座小白樓的墻上,發現當年梅蘭芳等眾多京劇大師先后在此演出的記錄,藝術家、劇目、時間等十分具體清晰。這座小樓現已不存,但那些珍貴的戲劇史資料卻因詳細記錄得以保留。

在為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進行的普查中,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全國各地各民族的500余種樂器進行了綜合調查;對宮廷音樂、祭祀音樂和宗教音樂進行了最廣泛深入的發掘、整理和研究;陜西、山西等地發現了清代錄制的地方戲曲唱片;云南搜集的傣族創世史詩《巴塔瑪嘎捧上羅》有39種,最長的達13000行;僅四川搜集的民歌原始資料就有45000余首。

文藝集成志書在編纂出版的同時,也積極有效地推動了各地民族民間文藝研究整理工作。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在完成“國家卷”的同時,整理出版地域卷、民族卷、劇種卷等。如“國家卷”中包括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在內的民間文學共90卷,而現在全國已出版和整理的相關“資料卷”有3500多本。“文化長城”正是在這堅實的基礎上巍峨挺立。

中國藝術家協會策劃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肩負千秋大業的跋涉

“民樂民謠盡國珍,窮搜深討費精神。吾儕肩負千秋業,無愧前人庇后人。”98歲的民間文藝學家、《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主編鐘敬文用他的這首七絕來勉勵自己和同仁。

青海的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在遠赴玉樹地區搜集資料時,人已累得再也爬不上山,仍抓住馬尾巴艱難攀登,雖然滿臉滿身都是馬糞,也不放棄。湖南省湘陰縣文化館的陳艷,身患癌癥,卻為搜集整理舞蹈資料,步行千余里走訪了全縣的數十個鄉鎮,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還讓丈夫背著去節日舞蹈現場采風。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副主編張紫晨教授,在結束“北京卷”的審稿工作后,極度的疲勞迫使他住院休息,卻再也沒能走出醫院。

《中國戲曲志》總編輯部主任汪效倚審稿時突發白血病,當臨終前終于看到樣書時,他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中國戲曲卷》第一卷的出版,見到書,我就留也安去也安了。”

幾度春秋,幾多甘苦。1979年,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啟動;1983年,文藝集成志書開始納入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科研項目;1986年,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1988年,文藝集成志書首卷問世;1993年,文藝集成志書各部的首卷都已出版;1996年,文藝集成志書出版達到百卷;1999年,《中國戲曲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30部省卷已全部出版;2000年,文藝集成志書全部300卷中完成初審、復審、終審和出版的已達246卷,江蘇省率先完成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本省卷出版工作。

中國藝術家協會策劃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是國內首次運用媒體集中進行傳統文藝資源的搜集、整理、保護和宣傳

專家認為,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是一項文化資源搶救工程。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與文物、典籍等有形的文化遺產相比,更大量、更直觀、更寶貴的卻是蘊藏于民間的無形文化資源,其中有的不可再生。

20年來,通過大量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工作,難以計數的無形文化資源成為文字、曲譜、舞譜、圖片、圖表和錄音錄像等有形文化財富得以保存。廣大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在為之欣喜的同時,也為這些資料沒有得到更好整理和集中保護、未能采用先進科技手段進行保存和傳播、錄音錄像資料因時間太長面臨再度流失的問題而擔憂。這是一個亟待解決

很赞哦!(29399)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浙江金华浦江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