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清朝時期對外貿易的機構(清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其成因)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30 04:40:51【】5人已围观

简介以批準。1861年1月20日,在北京東堂子胡同的一個鐵錢局舊址內,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的中央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宣告成立,簡稱為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這是一個有別于禮部和理藩院,又有別于系統

以批準。 1861年1月20 日,在北京東堂子胡同的一個鐵錢局舊址內,中國歷史上第 一個專門的中央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宣告成 立,簡稱為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這是一個有別于禮部和 理藩院,又有別于系統、完整的外交部的過渡性外交機構。 總理衙門的設立是清朝政治體制發展中的一大創舉。用奕欣 的話來說“添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管中外一切交涉,本 系從來未有之創格,并無成法可守。”(《籌辦夷務始末》(同 治朝),卷63 ,第17-18頁)因此,無論它的組織結構還是 它的職能,都和傳統的政治體制不同。總理衙門設南、北洋 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前身為五口通商大臣,1868年,因 通商各口擴展至長江流域,遂改為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 大臣初為三口(牛莊、天津、登州)通商大臣,于1861年與 總理衙門同時設立。 1870年,因通商事務擴大,改為北洋大 臣,管理直隸、山東、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務。其內部組 織由英國股、法國股、俄國股、美國股、海防股及清檔房、 司務廳組成,其中海防股為光緒九年(1883年)添設。總理 衙門的內部人員編制,大體仿照軍機處的體制,主要分為大 臣和章京兩級。

關于總理衙門的職能,據《大清會典》所載為“掌各國 盟約,昭布朝廷德信,凡水陸出入之賦,舟車互市之制,書 幣聘饗之宜,中外疆域之限,文譯傳達之事,民教交涉之 端。”(昆風、吳中欽:《大清會典》,南洋官書局恭印宣統元 年(1909年)版,卷99,第1頁)可見,總理衙門除主管通 商交涉等事務外,凡與“洋務”有關之事,諸如設關榷稅、 購械練兵、制器造船、鐵道礦山、電訊郵政、教育考試等都 屬于其職掌范圍。但總理衙門的外交職能按照實施方式可分 為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其內部職能包括遣使、設領、協調 地方對外交涉,外部職能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外交禮儀 之擬議與辦理。在外交禮儀之爭中,最為激烈的是外使覲見 問題,爭論至最后,于光緒十六年清政府正式規定:“每歲 正月,均由總理衙門奏請定期覲見,并在該衙門設宴款 待⋯⋯續到使臣,按年覲見,至國有大慶,中外歡騰,并著 該衙門奏請筵宴。”(《清實錄》(德宗朝),卷291 ,第1 頁) 至此,百余年來的覲見問題得以解決。第二,總理衙門還負 責外交國書的收受與掌擬。《大清會典》出使大臣條載“凡 聘問各邦,則皇帝頒給國書,使臣奉以將命”。該條下注云: “國書由總理衙門擬奏,奉準后,咨送軍機處繕請御寶,發 交總理衙門,給使臣齊往所至之國,親遞以通好,使臣三年 期滿,亦請頒給辭任國書,發交總理衙門驛寄使臣親遞。”第

三,辦理往來慶賀事項。此外,總理衙門還掌管對外交涉的 重要職權,如掌理各國盟約、勘訂疆界、保護華工、劃定租 界、息借洋款等等。

清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及其成因

(1)由宋朝對外貿易路線圖可以看出,宋朝對外貿易的特點是以海路為主,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造成宋朝以海路為主,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特點的原因是經濟重心南移,大商港集中在南方,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2)由材料二“將帝國的驕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們驚人的海上遠征”可以看出,明代初期“驚人的海上遠征”指的是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世紀.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3)清朝“與外界隔絕”指的是清政府采取了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要從正方兩個方面進行表述,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故答案為:

(1)特點:①以海路為主;②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原因:①經濟重心南移;②大商港集中在南方;③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2)事件:鄭和下西洋;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3)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影響:①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③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

清康熙年間開放的四個海關具體是那一年?

清政府宣布開放海禁后,于康熙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684-1685),首次以“海關”命名,先后設置粵(廣州)、閩(福州)、浙(寧波)、江(上海)四海關。

1、粵海關設立于康熙二十四年( 1685),是我國最早設立的海關之一。

在粵海關史上,海關關址有二:一是設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豐十年(1860)間五仙門內的海關關址;一是咸豐十年后設在廣州沿江西路的海關關址。

當時廣州各國商船云集,往來貿易頻繁,清廷在廣州設立專門管理廣東省沿海對外貿易的粵海關。與此同時,設省城大關、澳門總口、惠州口、潮州口等七處關口,而七處關口還管有數十處小口,主要負責稽查內地和本港的船只出入。

2、江海關最初設在連云港云臺山 ,后移至上海松江。

康熙二十六年江海關因原辦公地點狹窄,于是移駐到上海縣城寶帶門內(今黃浦區小東門內)。江海關設立之初,其主要負責的轄區,包括當時江蘇省境內的所有出海口,下設24個分卡,分布于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淮安、揚州六府和泰州、通州(今南通)等其他地區。

3、閩海關是清代在福建設立的征稅及海關管理機構,它創設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閩海關是清代最早設立的四大海關之一(其余三個是粵海關、浙海關、江海關),閩海關各口岸遍布福建沿海,其所征收的關稅成為清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現今有少量閩海關銀錠存世,這些當年閩海關為上解關稅銀而鑄造的銀錠,成為見證清代閩海關歷史的重要文物。

4、浙海關設于寧波,它創設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初由浙江巡撫管理,委托寧紹臺道督理,專收海舶貨稅。在大關及古窯、小港、湖頭渡、象山、瀝海、乍浦、家子口、江埠、白橋、溫州、瑞安、平陽等稅口征稅。

凡商船出洋及進口,各貨按斤、按匹科稅者為多, 有按個、件、副、只、條、把、筒、塊者,各按其物分別貴賤征收。康熙三十四年,分設浙海關署于寧波及定海兩地,令監督往來巡視。

擴展資料:

到鴉片戰爭爆發后,中英簽訂《南京條約》,確定了關稅協定的原則,外國人開始把持中國的海關,在外國人把持總稅務司期間,這個衙門大概是清朝最廉潔的衙門。

海關稅司,是清朝唯一由外國人掌管的衙門。以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為首,數十年來,精耕細作,竟成國家財用最大之支柱,亦是最為廉潔之衙門。

世人多以為,此應歸功于赫德倡議之“高薪養廉”。海關之中外官員,其薪俸之高,遠超尋常官員數十倍,于列國之中亦罕見,因此列國之人才,莫不以效力中國海關為榮。

很赞哦!(23114)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河南郑州中原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