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社交媒體倦怠的成因(為什么我們對社交媒體越來越「倦怠」了呢?)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5 00:59:06【】5人已围观

简介QQ空間,朋友圈,微博等帶給人們的熱情似乎總像一股浪潮,來時萬丈高,去時連海平。我再也不是那個喜歡發說說,哪怕是發個簽到的人了。從最初的狂熱的追捧,到后來的興致平平。曾幾何時,朋友圈的各種曬和秀,成了

QQ空間,朋友圈,微博等帶給人們的熱情似乎總像一股浪潮,來時萬丈高,去時連海平。我再也不是那個喜歡發說說,哪怕是發個簽到的人了。

從最初的狂熱的追捧,到后來的興致平平。曾幾何時,朋友圈的各種曬和秀,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再發一條動態,都要和上一條隔上很久。

多數人像我一樣都會經歷朋友圈不斷擴容的過程。剛開始時只有幾位好友,基本都是身邊的朋友,家人,或者同事同學,而且都在這些熟悉的朋友幫助下才開始接觸使用朋友圈。

起初總是欣喜的,每天都可以逛朋友圈,了解朋友們的最新動態,或是分享自己的趣事,每每發完一條消息,每時每刻都在伺機而動,等待著朋友們的反饋互動。

而且不論分享的是好事還是壞事,是高興快樂還是沮喪悲傷,都渴望能在圈子里引起共鳴,獲得關注。

這是一種在我看來很健康很完美好友互動的方式,任何時刻都能感受到朋友們存在,拉近彼此的距離,哪怕是一個點贊我也會欣喜不已。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圈子在不斷擴大,多層的好友關系會導致朋友圈的親密程度弱化,而且當類似的弱關系越來越多時,發朋友圈就越來越少分享的樂趣,發任何信息都要照顧各個層面關系,讓樂趣變成了糾結和負擔。索性還是不發了吧!

再加上現在的朋友圈充斥著一種商業化的氣息,一打開朋友圈,十條消息九條都是微商廣告,哪怕是心血來潮想看一看好友的最新動態,面對這種情況也索然無味了。

我想我還是去刷視頻吧!畢竟底下的評論挺有意思的。

交往在云端:互聯網如何改變人際交流

這本書呢它講述了互聯網和移動媒體如何顛覆了我們對于自身的認識和人際關系的認知。我開始回憶和思考媒介的變化到底是怎樣改變了我的生活,社交媒體的進步和發展到底是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是使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的疏遠了。

以我個人為例,我不喜歡發朋友圈,選擇在微博抒發情緒。但是隨著微博號被人知曉,又建立微博小號去表達那個真實的自己。微博大號成為了展演我自己的前臺,如果我的微博小號也暴露了,我的下一個后臺會在哪里?我的隱私如何被保護?真實的自我到底在哪里?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

我們在互聯網上有多重身份,到底哪個身份才是真正的自我呢?以及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到底是腦中的自我意識還是媒體重塑之后的呢?

書中還討論了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現代人離不開手機,也離不開社交媒體。技術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交流更加的便捷。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社交媒體,它帶給我們的焦慮與恐慌。因為技術的發展帶來信息同步傳播,擁有手機的我們,隨時都處于一個待機狀態。這會讓我們的空間感變得模糊,會使我們工作、學習甚至于是娛樂的邊界模糊掉。在持續的信息流的推送之中,社交媒體它就可能會帶給我們疲憊、倦怠、甚至是焦慮。

人和技術的關系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也是一個需要我們理性看待的話題。在我看來任何的極端思維都是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兩者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競爭的。

技術馴服我們?還是我們馴服技術

作者認為,早期技術已經被我們成功馴化,曾經那些看起來奇妙甚至詭異的東西,那些曾經給我們帶來恐懼的東西,現在都變得平淡無奇。

馴化和技術形成論一致認為,新媒體的影響力被技術與社會同時塑造,不過,馴化格外關注在日常實踐中,新媒體從邊緣(野生的)轉變為日常(馴服的)的過程。

雖然互聯網和電話都已經基本被我們“馴化”了,但這并不意味著與之相關的所有焦慮都已經得到解決。當一種中介化傳播形式剛剛被馴化后,另一種略做變形的新媒體就會站出來迷惑我們。當討論技術時,我們會表達某些社會層面的擔憂。其實,在沒有這些技術時,我們也會有同樣的擔憂,因為這些擔憂的本質是一直存在的。

我認為人們在馴服技術的同時,也在被技術馴服,但是人們開始逐漸地意識到自己在被技術馴服,同時,有部分人也開始有意識的對抗技術對我們的馴服,有意識的開始進行反連接活動。

比如說,有人把手機換成水墨屏,降低色彩的吸引力,從而降低玩手機的頻率。卸載不必要的軟件,開始追求一種數字極簡的生活。

所以我認為,人在技術面前,始終是略勝一籌的。即使是在某些時候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馴服了人類,人類還是會有意識地進行反思和反抗。

技術本質上既不好也不壞,關鍵是用技術來支持我們的目標和價值觀,而不是說讓技術利用我們。討論人與互聯網的關系,問題并不在互聯網,而在于人們如何利用互聯網。

社交線索的隱退

所謂社交線索,在作者看來就是在人與人交流中的其他信息,例如表情、肢體動作、神態、語態等等。在互聯網中,社交線索是消失或隱退的,從而給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造成困難,帶來誤解和誤讀。

作者認為在線索隱退的媒體中,社會臨場感和責任感的缺失會讓這些媒體變為供網民發起攻擊的平臺。也就是由于社交線索的消失,由于匿名性,我們不再遵守禮貌、文明的社會規范,而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對人更加刻薄,所以導致了網絡暴力或者網絡罵戰。

但是呢我認為將網絡暴力和網絡罵戰的成因簡單地歸于社交線索的匿名性也是有失偏頗。

在線下因為社會身份社會地位的存在,人們可能會有所顧忌,但是并不意味著心里的敵意、或者是負面情緒就消失了,只不過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不表達不代表不存在。

那么在數字空間中,這種由道德感帶來的束縛就減弱了。線下的惡意轉移到線上。甚至是通過網絡空間被放大

所以在這個程度上,網絡空間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是表達了人們的某種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

很赞哦!(62)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四川广元剑阁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