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英國自由貿易政策勝利的標志(近代英國施行自由貿易的原因是什么?)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07 02:55:55【】7人已围观

简介)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使人口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后都實現自治,并是羊毛和黃金的出口地。自由貿易與“非正式帝國”這

)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使人口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后都實現自治,并是羊毛和黃金的出口地。

自由貿易與“非正式帝國”

這段時期有時候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即17至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被稱為“第二英帝國”。英國對美國控制權的喪失表明,殖民地并不一定對英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英國在放棄了對美洲殖民地的防務與行政管理之后,依然主宰了美國與英國的主要貿易。

重商主義是經濟學的理論,指的是國與國之間對財富的爭奪,它是英國第一次海外殖民擴張的特色。但是現在在英國,重商主義很快就要讓位于亞當·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經濟自由主義了。

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即時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這就是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國愿意授予像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們被視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國”人民而已。而愛爾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稱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英國。

在這一時期,英國也宣布廢除奴隸貿易(1807年),并很快將這一禁令強加到別國身上。到19世紀中英國已經基本在全球范圍內消滅了奴隸貿易。奴隸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國的殖民地被廢止,情況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穩定狀態。

舊有的殖民與奴隸制度的終結是與自由貿易一同實施的,自由貿易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志是英國撤銷了《玉米法》(Corn Laws)和《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貿易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他們的市場。

一些人會認為,自由貿易的興起僅反應了英國的經濟地位,而與任何的哲學觀點無關。確實,英國對迫使他國執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對自己施行同樣政策更為熱衷。雖然英國喪失了13個美洲殖民地,1815年歐洲大陸上拿破侖的最終戰敗確立了英國最成功的國際強權的地位。在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的地位之時,皇家海軍則主宰著海洋。始終與歐洲大陸事務保持距離的英國也得意施行旨在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擴張計劃,這種海外擴張是通過自由貿易和戰略優勢所建立起來的一個“非正式帝國”。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英國是全球唯一的工業化強權,是全球30%工業產品的生產地(187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能夠如此有效、低廉地生產工業品,以至其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在運輸到外國后其價格依然比外國當地所生產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只要其海外市場的政局穩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治,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英帝國在亞洲

1757年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的勝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雖然1770年因對該邦過度征稅而惡化的饑荒引起了英國國內的爭議。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后該公司管轄的領土被移交給女王政府管理。維多利亞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為印度女皇。

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1841年在獲得了鴉片戰爭的大勝后,英國從中國人手里奪得了香港。

英國對中國的興趣源自18世紀末,當時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的進口國。茶葉進口導致了英國方面巨大的貿易逆差,因此英國希望通過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來平衡開支,雖然這么做違背了中國的禁令。因鴉片貿易所引起的兩次鴉片戰爭都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鴉片戰爭之后,英國與中國保持了一種復雜的關系。雖然英國獲得了香港,英中貿易主要還是通過幾個開放了的中國港口進行。因此英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中國,因為中國的崩潰意味著其他西方強權就可能與英國一起瓜分中國,而使得英國所擁有的特權地位受到挑戰。

同時,英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過于強大的中國,因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取消或要求重新協商一些原本簽訂的條約。這種態度解釋了看似矛盾的英國對華政策:一方面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另一方面卻和法國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不列顛治下和平(Pax Britannica)的瓦解

作為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曾經能夠將整個世界作為其原材料的來源國和工業品的出口市場。但是隨著其他國家的工業化,在19世紀這種情況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國家尋求保護其原材料的供應和出口市場。到1870年代,英國的工業產品面臨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強有力競爭。

工業化在德國和美國迅速進行,使它們迅速趕超了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如,到1870年德國的紡織和金屬工業在組織結構和技術效率上已經超越英國,并且在德國國內市場上已經擊敗英國同類產品。到19世紀末,德國甚至開始為當年的“世界工廠”生產這些產品了。

雖然無形出口品(如銀行服務、保險和船運)讓英國不至于出現貿易逆差,其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從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國不僅只在工業化國家市場的競爭中落敗,其產品在欠發達國家的市場上也沒有占優勢。英國甚至正在喪失它曾經所擁有的,對印度、中國、拉丁美洲和非洲海岸等地區貿易上的主導地位。

英國的商業困境因1873至96年的經濟蕭條而雪上加霜。因商業衰退所導致的通貨緊縮更進一步給各國政府增加了壓力,迫使它們鼓勵扶植國內工業,從而最終導致了歐洲強權逐漸拋棄自由貿易的原則(德國于1879年、法國于1881年先后放棄自由貿易)。

這么一來的結果是國內和出口市場的雙重萎縮。歐洲和之后美國的政府與企業領袖們因此開始將海外的殖民地作為他們新的市場:這些海外殖民地將成為宗主國的出口市場,而他們則被安置在貿易壁壘的保護之下,使得其他國家商品無從與宗主國產品競爭。同時它們還依然是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雖然英國將自由貿易一直堅持到了1932年,英國也參與了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以避免那些曾經在其影響之下的地區落入別的工業化國家之手。

英國與新帝國主義

18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段時期內,歐洲殖民擴張的政策與意識形態被稱作“新帝國主義”。這段時期內最明顯的趨勢就是各歐洲強權“為帝國而帝國”,在海外競相爭奪并鞏固其殖民地,在種族優越論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與統治其他被視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這一時期,歐洲強權在海外的殖民地總面積達到了2300萬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還很少有歐洲人踏足,但在這一時期內非洲成為帝國主義者們主要的目標。但是擴張在其他地區也十分頻繁,特別是在東南亞和東亞沿海地區:在這些地區美國和日本也加入到了爭奪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認為是英國進入新帝國主義時代的分水嶺,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領導的英國政府從負債累累的埃及統治者伊斯梅爾(Ismail)手中買入了蘇伊士運河的股份。英國從此鞏固了對這條對英國和印度貿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的運河的控制權。1882年,英法兩國對埃及領土的爭奪最終以英國人的勝利告終。

對俄國幾個世紀以來逐漸向南擴張的擔心也影響了英國的政策:1878年英國控制了塞浦路斯,將其作為保護奧斯曼帝國的據點;在此之前英國還參與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并試圖入侵阿富汗。所有這一切舉動都是為了阻止俄國進一步向南擴張以至最終威脅到英國對印度的占領。英國發動了三場針對阿富汗的血腥戰爭,但都不成功,當地人民的反抗和復雜的地勢挫敗了英國的目標。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所遭受的最慘痛的軍事失敗,整個英國軍隊被由俄羅斯帝國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圖族(Pashtun)人擊潰。1880年第二次英阿戰爭同樣是一次慘痛的精力,英軍在坎大哈被擊潰、在喀布爾被包圍,最后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戰爭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義,徹底擊垮了剛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軍,將他們永遠地趕出了阿富汗。英國人在亞洲內陸的冒險在1903年一次失敗的、并且完全沒有必要的侵略西藏的企圖失敗后徹底結束。

與此同時,在英國的許多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將正式的帝國視為極其重要,特別是對在世界市場上份額正在下降的英國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國全心全意地采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為熱帶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搶奪者。

在印度的殖民主義的演變過程足以警示我們,不應將新帝國主義時代之前西方資本主義強權間經濟上的競爭視為英國加強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為英帝國的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鞏固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也是對印度兵變的直接反應,而印度兵變的緣由之一也是印度國內的保守勢力反對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許多政策所導致。

對非洲的掠奪

1875年歐洲國家在非洲兩塊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阿爾及利亞和開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成為了歐洲國家的殖民地。這種從原先只在經濟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國”到對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轉變,其實是以英國對這些原本就處于英國影響之下的非洲地區赤裸裸的掠奪而實現的。

當法國、比利時和葡萄牙在剛果河下游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時,他們其實已經威脅到了英國向熱帶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會議就曾試圖調解強權之間的矛盾,該會議提出了以“實際占領”為確定各國殖民地歸屬的評判標準,而該標準的采納意味著歐洲國家更加肆無忌憚地襲擊非洲當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獲得更大面積的“實際占領”地。

英國1882年對埃及的軍事占領(最直接的起因是為了保護蘇伊士運河)同時也起到了確立了英國對尼羅河地區的控制。這又進一步導致了1896至1898年英國對蘇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兩國的法紹達事件。

1899年英國完成了對南非的全面占領,這項軍事行動最早始于1795年對開普的并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蘭人所統治的金礦產區德蘭士瓦以及鄰近的奧蘭治自由邦后,負責南非事務的英國南非公司進一步向北深入,并以開普富商賽西爾·羅得斯爵士(Sir Cecil Rhodes)的名字將其所占領的地區稱作羅德西亞(Rhodesia)。

英國在南非和東非的勝利促使羅得斯爵士和英國駐南非大使阿爾佛萊德·米爾納(Alfred Milner)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個“從開普到開羅”的英國殖民帝國。他們希望通過建造連接蘇伊士運河和南非礦區的鐵路來實現。但是由于德國對坦噶尼喀的殖民將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兩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間只有電報線路暢通,而鐵路則無法建造。

雖然是自由貿易最積極的鼓吹者,矛盾的英國人在1914年卻不僅僅成為最大的海外帝國,更是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間英國將大約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統治之下,而同一時期法國只統治了15%的非洲人、德國9%、比利時7%以及意大利1%。英國的尼日利亞一個殖民地就擁有1500萬人,是整個法屬西非和所有德國殖民地人口的總和。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隨著加拿大(1867)、澳大利亞(1901)、新西蘭(1907)、紐芬蘭(1907)和南非聯盟(1910)相繼取得了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已經開始了從帝國到英聯邦的轉變。這些新國家的領袖們與英國政治家們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舉行的殖民地會議(1907年后被稱作帝國會議)。

自治領之間的外交關系主要由英國的外交部負責,而加拿大雖然在1909年設立了外交部,其與帝國內

很赞哦!(3)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湖南永州新田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