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請問一下, 這可是我全部的財富哦。 兩百多年前英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有什么?)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31 06:54:34【】5人已围观

简介所擁有的特權地位受到挑戰。同時,英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過于強大的中國,因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取消或要求重新協商一些原本簽訂的條約。這種態度解釋了看似矛盾的英國對華政策:一方面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另一

所擁有的特權地位受到挑戰。

同時,英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過于強大的中國,因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取消或要求重新協商一些原本簽訂的條約。這種態度解釋了看似矛盾的英國對華政策:一方面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另一方面卻和法國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不列顛治下和平(Pax Britannica)的瓦解

作為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曾經能夠將整個世界作為其原材料的來源國和工業品的出口市場。但是隨著其他國家的工業化,在19世紀這種情況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國家尋求保護其原材料的供應和出口市場。到1870年代,英國的工業產品面臨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強有力競爭。

工業化在德國和美國迅速進行,使它們迅速趕超了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如,到1870年德國的紡織和金屬工業在組織結構和技術效率上已經超越英國,并且在德國國內市場上已經擊敗英國同類產品。到19世紀末,德國甚至開始為當年的“世界工廠”生產這些產品了。

雖然無形出口品(如銀行服務、保險和船運)讓英國不至于出現貿易逆差,其貿易額占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從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國不僅只在工業化國家市場的競爭中落敗,其產品在欠發達國家的市場上也沒有占優勢。英國甚至正在喪失它曾經所擁有的,對印度、中國、拉丁美洲和非洲海岸等地區貿易上的主導地位。

英國的商業困境因1873至96年的經濟蕭條而雪上加霜。因商業衰退所導致的通貨緊縮更進一步給各國政府增加了壓力,迫使它們鼓勵扶植國內工業,從而最終導致了歐洲強權逐漸拋棄自由貿易的原則(德國于1879年、法國于1881年先后放棄自由貿易)。

這么一來的結果是國內和出口市場的雙重萎縮。歐洲和之后美國的政府與企業領袖們因此開始將海外的殖民地作為他們新的市場:這些海外殖民地將成為宗主國的出口市場,而他們則被安置在貿易壁壘的保護之下,使得其他國家商品無從與宗主國產品競爭。同時它們還依然是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雖然英國將自由貿易一直堅持到了1932年,英國也參與了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以避免那些曾經在其影響之下的地區落入別的工業化國家之手。

英國與新帝國主義

18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段時期內,歐洲殖民擴張的政策與意識形態被稱作“新帝國主義”。這段時期內最明顯的趨勢就是各歐洲強權“為帝國而帝國”,在海外競相爭奪并鞏固其殖民地,在種族優越論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與統治其他被視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這一時期,歐洲強權在海外的殖民地總面積達到了2300萬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還很少有歐洲人踏足,但在這一時期內非洲成為帝國主義者們主要的目標。但是擴張在其他地區也十分頻繁,特別是在東南亞和東亞沿海地區:在這些地區美國和日本也加入到了爭奪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認為是英國進入新帝國主義時代的分水嶺,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領導的英國政府從負債累累的埃及統治者伊斯梅爾(Ismail)手中買入了蘇伊士運河的股份。英國從此鞏固了對這條對英國和印度貿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的運河的控制權。1882年,英法兩國對埃及領土的爭奪最終以英國人的勝利告終。

對俄國幾個世紀以來逐漸向南擴張的擔心也影響了英國的政策:1878年英國控制了塞浦路斯,將其作為保護奧斯曼帝國的據點;在此之前英國還參與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并試圖入侵阿富汗。所有這一切舉動都是為了阻止俄國進一步向南擴張以至最終威脅到英國對印度的占領。英國發動了三場針對阿富汗的血腥戰爭,但都不成功,當地人民的反抗和復雜的地勢挫敗了英國的目標。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所遭受的最慘痛的軍事失敗,整個英國軍隊被由俄羅斯帝國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圖族(Pashtun)人擊潰。1880年第二次英阿戰爭同樣是一次慘痛的精力,英軍在坎大哈被擊潰、在喀布爾被包圍,最后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戰爭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義,徹底擊垮了剛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軍,將他們永遠地趕出了阿富汗。英國人在亞洲內陸的冒險在1903年一次失敗的、并且完全沒有必要的侵略西藏的企圖失敗后徹底結束。

與此同時,在英國的許多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將正式的帝國視為極其重要,特別是對在世界市場上份額正在下降的英國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國全心全意地采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為熱帶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搶奪者。

在印度的殖民主義的演變過程足以警示我們,不應將新帝國主義時代之前西方資本主義強權間經濟上的競爭視為英國加強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為英帝國的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鞏固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也是對印度兵變的直接反應,而印度兵變的緣由之一也是印度國內的保守勢力反對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許多政策所導致。

對非洲的掠奪

1875年歐洲國家在非洲兩塊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阿爾及利亞和開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成為了歐洲國家的殖民地。這種從原先只在經濟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國”到對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轉變,其實是以英國對這些原本就處于英國影響之下的非洲地區赤裸裸的掠奪而實現的。

當法國、比利時和葡萄牙在剛果河下游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時,他們其實已經威脅到了英國向熱帶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會議就曾試圖調解強權之間的矛盾,該會議提出了以“實際占領”為確定各國殖民地歸屬的評判標準,而該標準的采納意味著歐洲國家更加肆無忌憚地襲擊非洲當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獲得更大面積的“實際占領”地。

英國1882年對埃及的軍事占領(最直接的起因是為了保護蘇伊士運河)同時也起到了確立了英國對尼羅河地區的控制。這又進一步導致了1896至1898年英國對蘇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兩國的法紹達事件。

1899年英國完成了對南非的全面占領,這項軍事行動最早始于1795年對開普的并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蘭人所統治的金礦產區德蘭士瓦以及鄰近的奧蘭治自由邦后,負責南非事務的英國南非公司進一步向北深入,并以開普富商賽西爾·羅得斯爵士(Sir Cecil Rhodes)的名字將其所占領的地區稱作羅德西亞(Rhodesia)。

英國在南非和東非的勝利促使羅得斯爵士和英國駐南非大使阿爾佛萊德·米爾納(Alfred Milner)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個“從開普到開羅”的英國殖民帝國。他們希望通過建造連接蘇伊士運河和南非礦區的鐵路來實現。但是由于德國對坦噶尼喀的殖民將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兩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間只有電報線路暢通,而鐵路則無法建造。

雖然是自由貿易最積極的鼓吹者,矛盾的英國人在1914年卻不僅僅成為最大的海外帝國,更是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間英國將大約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統治之下,而同一時期法國只統治了15%的非洲人、德國9%、比利時7%以及意大利1%。英國的尼日利亞一個殖民地就擁有1500萬人,是整個法屬西非和所有德國殖民地人口的總和。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隨著加拿大(1867)、澳大利亞(1901)、新西蘭(1907)、紐芬蘭(1907)和南非聯盟(1910)相繼取得了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已經開始了從帝國到英聯邦的轉變。這些新國家的領袖們與英國政治家們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舉行的殖民地會議(1907年后被稱作帝國會議)。

自治領之間的外交關系主要由英國的外交部負責,而加拿大雖然在1909年設立了外交部,其與帝國內其他國家的關系依然通過英國派在加拿大的總督、自治領駐倫敦的高級專員(加拿大于1880年首次任命自己的高級專員,澳大利亞則在1910年效仿)和英國在海外的外交使節們維系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是代表帝國內所有的自治領政府宣布參戰的。

各自治領在外交政策確實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顯違反英國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黨政府在1911年與美國簽署了一項雙邊自由貿易的互惠協議,最后卻因英國保守黨的反對而沒有獲得批準。

國防方面,原本將自治領的防務納入一個單一的帝國軍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證明已經很難維系,因為英國此時開始在歐洲大陸的防務問題上開始承擔更大的責任,同時還必須面對德國海軍崛起的威脅。1909年大英帝國決定各自治領應擁有其自己的海軍,這是對1887年英國承諾澳大利亞以向英國海軍輸出人力以換取英國在太平洋地區艦隊駐扎這一協議的違背。

一戰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后一次的大規模海外擴張。英國經國際聯盟的批準對原本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前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帝國的版圖(其實西南非洲被歸由南非管理,而新幾內亞則由澳大利亞統治)。不過一戰之后英國在萊因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西德的占領區就不被認為是帝國的一部分。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并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臺高筑、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云資源

《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英]托馬斯·孟)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買粉絲s://pan..買粉絲/s/1JthHGZKEm1XOLN9SZy9x4Q 提取碼:rmtp

書名: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

作者:[英]托馬斯·孟

譯者:袁南宇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97-08-01

頁數:89

內容簡介:

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孟(1571—1641),十七世紀歐洲流行的貿易差額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對外貿易必須做到商品的輸出總值大于輸入總值,以增加貨幣的流入量。

本書是托馬斯·孟創作的代表作,于1664年首次出版。一個外貿商人所必需的各種品質、外貿業務、外貿對國家的影響、國家的外貿政策、國家的財政、國王的理財等內容在書中都有所論述。本書既是托馬斯·孟多年外貿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英國晚期重商主義思想集大成之作,在貿易理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請問一下, 這可是我全部的財富哦。 兩百多年前英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有什么?

鴉片戰爭期間1839–1842,英國商人主要通過東印度公司出口印度鴉片給中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于新加坡,1819年)。然而鴉片當初進入中國并非是毒品(罌粟也本是食物香料之一,而鴉片本是止痛安神的藥品),而后來中國人發現這玩意兒可以吸,才轉化為鴉片。英國商人發現了這個商機,于是就大肆出口鴉片到中國,之后就因為中國斷絕與英國的往來關系,而且閉關鎖國,才爆發了鴉片戰爭。

在1830年以前,中國人在對外貿易上經常是出超,白銀不斷地從印度英國和美國向中國輸出。在1833年取銷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以前,英國對中國年輸出總值只有60萬英鎊,而1836年達到1,326,388英鎊,1845年增加到2,394,827英鎊,到1852年便達到30

很赞哦!(6)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江苏宿迁宿豫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