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tiktok營收歸誰(頭條號和抖音,哪個容易掙錢呢?)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09 23:53:14【】6人已围观

简介頭條號和抖音,哪個容易掙錢呢?個人覺得是抖音吧,因為他們都是掙錢渠道。一、賣號賣號就是指批量的生產抖音號,一般來說是團隊操作,一個團隊或是一個公司批量購買手機號,或者直接用QQ號注冊(不要做實名認證)

頭條號和抖音,哪個容易掙錢呢?

個人覺得是抖音吧,因為他們都是掙錢渠道。

一、賣號

賣號就是指批量的生產抖音號,一般來說是團隊操作,一個團隊或是一個公司批量購買手機號,或者直接用QQ號注冊(不要做實名認證),一機一號,賬號發布內容之前,先養號一周左右,然后批量做內容,一般粉絲做到20w左右開始出售,出售完之后,手機賣掉,重新買手機繼續做號。市場價目前泛娛樂的粉絲為1-5分錢,垂直類目賬號粉絲在5-10分之間。

批量做號再賣號

內容可以是搬運、圖文或是原創,搬運大多內容為抖音熱門視頻或者美女視頻,用來博眼球;原創大多以圖文為主,內容涉及情感、星座、勵志、游戲、美妝、美食、寵物等,也有部分是泛娛樂的賬號。

二、導流其他平臺,抖音之外獲利

無心插柳延伸出爆款,或從細節發現商機,有些抖音號雖然不能在抖音上掙到錢,但卻在抖音之外獲利。比如有些垂直行業的抖音號通過在視頻評論中植入自己的買粉絲號,為微商產品導流,或者主頁為個人買粉絲、買粉絲買粉絲平臺賬號導粉。

主頁為個人號 / 買粉絲引流

但隨著抖音的發展,平臺對于向其它平臺引流的行為也管控愈發嚴厲,會采取限流甚至封號的處罰,希望廣大同行慎重。

三、接廣告,達人為品牌定制內容

抖音達人接廣告或者說為品牌定制內容,也算是抖音目前最主要的變現方式。一個粉絲2-6分錢,也有的一條視頻數十萬。一般是通過軟廣植入等巧妙的方式進行品牌合作營銷。目前垂直賬號最容易變現,比如美妝、測評類賬號,基本上這類號有10萬+的粉絲就開始有廣告收入。

不過這里的粉絲指的是純抖音站內粉絲,不包括頭條號、火山小視頻等其他頭條系產品自帶的粉絲。目前明確的價格體系還不成熟,但越垂直的賬號,價值越高,價格越高。

品牌入駐抖音

當然,也有不少品牌干脆自己入駐抖音,將其作為重要的分發渠道。比如小米手機和支付寶等。

四、做電商,直達淘寶一站式購買

抖音降低開放購物車的標準后,現在多個抖音號頁面出現了購物車按鈕,直接鏈接到淘寶。抖音達人可以用視頻形式,直接引導用戶到抖音櫥窗購買視頻同款產品。

一般來講,粉絲低于200w的抖音賬號,可以用來接品牌商廣告和電商廣告,也就是掛別人的商品,粉絲高于200w的,垂直類目的可以考慮給達人開店,讓他們賣自己的同款產品。給達人開店的利潤比較大,而且是可持續發展。

達人開店,電商櫥窗

雖然從部分已知案例的銷售情況來看,有些不是特別理想,但也有爆款的案例,例如美食視頻號野食小哥,每天更新一個視頻內容,保證更新頻率,視頻最后有圖標引導“購物車”,通過購物車售賣定制的牛肉醬,最多一天達到7萬多流水;

再像是動漫類賬號:喵小兔漫畫,3個月260w粉絲,開了一個自己的淘寶店賣手機殼,以及接動漫周邊和表情包制作,淘寶店三個月銷售額270w。

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平臺,流量變現,產品永遠是最能夠持久的東西,廣告、賣號都只是暫時的。

“邊看邊買”已經被很多視頻平臺掛在嘴邊很多年了,但形成規模的案例則鮮有耳聞。現在抖音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體系,建議有好產品的,可以做多方面嘗試。

五、開直播賣貨和粉絲刷禮物

開直播也是一種簡單的變現方式,粉絲打賞了禮物就可以獲得音浪,而音浪可以直接提現為人民幣,目前來講,抖音上的音浪是由42音浪兌換6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提現比例是7:1,想要提現也非常簡單,直接在“我的”選項中進入“錢包”兌換就行。

抖音直播刷禮物

達人獲得的總收入就是音浪,音浪越高人氣也越高。比如坐擁2000多萬粉絲的高火火在拍視頻方面也很活躍,目前已經發布了114個作品,獲贊14548萬,就曾在直播中收獲133萬音浪,成為當周收入破10萬的主播。

除了粉絲贈抖幣,有一技之長的達人還可以通過直播直接賣貨,或給自己做其他方面的導流。

抖音直播帶貨

比如上圖這個手工達人,平時會拍下自己做手工的過程,直播時很多粉絲就在評論區詢問哪里可以買到木勺子,哪里可以買他用的工具,以及有沒有開網店,小哥哥直接在直播里安利了一波客服買粉絲。

據了解,目前達人已經有權限,可以在直播頁面放出電商購物車按鈕,直接邊看邊買,形式很像淘寶直播了。

除了這5種主流變現方式外,還有打造企業形象代言人、網紅達人轉型影視圈或原創音樂人、抖音代運營等之類的變現方式,但因為這幾大方式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實操性不算太強,我在這里就不做過多贅述。當然,抖音這個巨大的流量池,盈利的方式值得我們去細細探索。

又一家新勢力市值1000億,別讓資本泡沫毀了新能源

一夜暴富后,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開上了“蘭博基尼”。

股價暴漲,新勢力迎來最好的時代?

8月27日,小鵬汽車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

上市前掛盤時,小鵬汽車顯示的市值為108億美元,開盤價15美元;首日收盤后,小鵬汽車股價報收21.22美元(人民幣145元),總市值153億美元(約人民幣1043億元)。

作為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本人持股31.6%,身家一夜暴漲300多億元。小鵬背后的雷軍、阿里等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也賺得盆滿缽滿。

對此,何小鵬按耐不住欣喜地回應:“很開心可以和一群有情有義的兄弟們一起,為追逐夢想而折騰自己,期望到老后還可以一起,一邊喝茶一邊笑談下曾經吹過的牛。”

小鵬上市后,國內3家頭部新勢力市值接近吉利、長城。截至9月2日,蔚來總市值237.7億美元,理想總市值154.6億美元,曾經自嘲“苦逼”的三兄弟,如今穩坐國內造車新勢力第一陣營。

▲今年6月,何小鵬在微博曬出了一張與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的合影,并配文:“三個苦逼,在憶苦思變。”

資本市場的青睞和熱捧,似乎讓小鵬這樣的頭部新勢力車企,迎來了“最好的時代”。這一點,從新勢力節節攀升的單股價格亦能夠體現。

2018年,蔚來汽車首次公開募股發行價為6.26美元,發行1.6億股ADS,募集資金約10億美元。實際上,6.26美元的發行價幾乎是此前IPO的最低價。

今年7月登陸納斯達克的理想汽車,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發行9500萬股股票,募資資金近11億美元。本次小鵬汽車發行規模增至9973萬股,最終發行價高于IPO文件中原定的每股11-13美元,募集資金約15億美元。

理想志在萬億市值。

從6-8美元,到8-10美元,再到11-13美。就這樣,理想超越了蔚來,小鵬又超越理想。這也意味著,眼下造車新勢力被資本市場普遍看好。

然而,“千億市值”只用四、五年就輕松實現,還把一眾擁有多年積淀的傳統車企甩在了身后,造車新勢力到底憑什么?這個市值是否存在泡沫風險?

資本市場進入非理性

在如今形勢下,不少業內人士評價,造車新勢力的資本發展正呈現出一種“泛特斯拉”現象。

2019年以來,特斯拉一直保持市值飆升的態勢發展,逐步超過通用、奔馳等汽車企業,成為全球市值最高車企。8月27日,特斯拉以2238.75美元的股價再刷歷史新高,總市值約4172.17億美元。

將近4200億美元的總市值是什么概念?這相當于2.2個豐田、8.6個法拉利、9.8個通用、15個福特、17個蔚來、25個理想、27個小鵬汽車。連CEO埃隆·馬斯克也忍不住感嘆:“真是瘋狂的時代(Wild Times)!”

4200億美元市值的特斯拉究竟存在多大泡沫?有金融分析師認為,以目前的股價來說,特斯拉高估了84%以上,以當前的交付量及財報狀況,特斯拉的股價上漲脫離了基本面。

除了特斯拉之外,資本也未放過中國的新勢力車企。近年,行業出現了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市值超過中國傳統車企的情況。雖然它們的表現出乎人們預料,但在其超預期表現背后難掩資本運作,現在的市值遠遠超出了理性范圍。

具體而言,今年上市的小鵬、理想,流通股占比不到總股本的十分之一,比例嚴重偏低。之所以這么少,主要是因為流通盤子越小,價格越容易暴漲,需要的籌碼和資金量較小,容易被資本帶動。

▲10個億的資金,控制一只小盤股輕而易舉,可對于大盤股卻是毛毛雨,砸下去一個反應都沒有,如果你是莊家你會選擇誰?

市場中的“妖股”基本上都是流通股較少的股票,但很多閃崩、假突破、短期大幅漲跌洗盤等市場現象,也基本是流通股較少的個股。

所以,靠少數流通的股票來為總市值定價,不僅會導致股價虛高存在巨大泡沫,還顯示出資本市場愈發不理性。一個不理性的數字,自然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又如何憑此來衡量一家企業的價值呢?

資本市場已經不理性,市值不能說明任何東西。

泡沫里的“妖魔鬼怪”

其實資本市場的不理性不是一天兩天了,日前,剛完成更名的恒大汽車,就被投資者視為“特斯拉的最強勁敵”。

產品線方面,特斯拉至今有4款車型,而恒大汽車的“恒馳”品牌發布才一年,旗下產品為0,依然不影響資本的熱捧。

截至9月2日,恒大汽車市值達到2402億港元(約人民幣2116億元),穩居國內車企第一梯隊,僅次于同時生產傳統燃油車和電動車的比亞迪和上汽集團。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恒大、小鵬等“新人”閃亮登場的同時,“老玩家”樂視等來的卻是黯淡退場。

7月21日,進入A股市場10年的樂視網被正式摘牌,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價格為0.18元,市值僅剩7.18億。

樂視曾極受市場追捧,2015年創下1700億元的市值歷史新高,無論是富豪還是明星,很多人都踩了樂視的“坑”。

從上市到市值突破千億,成為創業板“市值一哥”,再到孫宏斌“含淚”馳援,賈躍亭赴美造車,樂視深陷虧損泥淖,步入退市通道……樂視這十年,如同一場光怪陸離的夢。

28萬股東“為夢想窒息”。

美國資本市場的泡沫更是嚴重,回顧前兩年,資本市場最火的名詞非“共享經濟”莫屬。

于是,Airbnb(愛彼迎)估值高達310億美元,遠超希爾頓集團市值,成為美國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之一;共享單車ofo也曾估值4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俱樂部。

時至今日,它們一個市值縮水42%,一個轟然倒塌,由沸點到冰點的發展軌跡令人唏噓。

美國的股市、中國的樓市,赫赫有名的兩大泡沫。

說到獨角獸,不得不提Theranos——市值高達90億美元的生物科技獨角獸,號稱僅靠一滴血就能檢測上百種疾病。可這只是讓全美都上當的驚天騙局,從最開始的600萬美元,到今天,總共騙了600億人民幣。

中槍的名人大佬不計其數,傳媒大亨默多克投了錢、克林頓一家給她做廣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給她背書、親孫子都過來給騙局打工……美國資本市場的盲目與瘋狂,可見一斑。

2020年全球獨角獸公司估值排行。

為什么美股泡沫愈發膨脹?別忘了特朗普政府今年的目標:2020年前贏得選舉勝利,實現家族長治久安。為了選舉,什么都可以做!

但特朗普的不利消息太多了,疫情控制不了,1000萬是難以避免了,經濟也好不了了:

二季度確癥人數從18萬到270萬,經濟年化環比下降32.9%;

三季度確癥人數預計270到1000萬,那經濟年化環比又會下降多少?

四季度呢?反正我是沒底了,你怎么看?

所以唯一的方向就是做大股市,只有這樣才能增加選舉贏面。打擊tiktok,facebook最受益;打擊買粉絲,facebook最受益。一個臉書受益可以讓納斯達克指數連漲一個星期,破歷史記錄;一個打擊騰訊就能讓恒生指數破位下行,資金外流。

▲Phoenix Capital首席市場策略師Graham Summers表示,美聯儲和其他央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它故意制造泡沫來應對每次連續的泡沫破裂。

特朗普一直把美股上漲當作自己的貢獻,他要使美股漲,便會給權重股找理由漲,特斯拉及蔚來、理想和小鵬等新勢力的股價、市值飆升,恰恰印證了此舉。

這種“下三濫”也很管用的伎倆,讓它用吧,等疫情指數到了1000萬的時候,看看它能去到什么高度。美國股市這個全球最大&歷史上最大的泡沫脹得越大越好,我們就坐看泡泡墜落,雪花紛飛。

產品才是王道

美國資本市場的泡沫會不會破裂?或許只有時間可以證明,我們拋開一切外界因素,回歸最根本的產品上。

事實上,造車新勢力真正的對手不是特斯拉,而是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在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排行榜里,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車銷量比造車新勢力好得多。

今年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TOP 10中,傳統車企占據半數席位,新勢力只有蔚來6和理想ONE入圍,而且都是墊底。

從產品看,小鵬汽車有G3和G7兩款在售車型,計劃于明年推出第三款純電動轎車;蔚來有三款產品,理想僅有一款理想ONE且3年內不會推出新車型。

從技術路線看,小鵬、蔚來走的是純電動技術路線,理想則是比較小眾的增程式混動路線,“三駕馬車”無一實現顛覆性的技術革命成果。

當傳統車企調整思路,開始向電動市場發力后,不管是產品、技術,還是品質、服務等方面,傳統車企都發揮出更大的優勢。長此以往,若新勢力拿不出真正的“必殺技”,以后的發展機會更加渺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留給造車新勢力的時間不多了。

此外,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造車新勢力的商業模式,至今還沒有走通。它們所在的階段,其實和瑞幸咖啡、摩拜單車在2017年、2018年的階段一樣,資本圈炒得火熱,真實的消費市場一地雞毛。

與蔚來、理想一樣,小鵬并沒能逃脫“虧損魔咒”。2018年,小鵬汽車營收為970萬元,凈虧損13.99億元;2019年實現營收23.21億元,凈虧損36.92億元;今年上半年營收10.03億元,凈虧損7.96億元。

多數造車新勢力在汽車市場中尚未形成較大規模,沒有健康、穩定的產出,無法與傳統車企進行同等水平上的對比。

1-7月,小鵬汽車僅交付新車7950輛,不及特斯拉Model 3單月的銷量,差距之大可謂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以這樣的銷量表現,IPO之后,小鵬將面臨著更大的銷售壓力。

參考特斯拉的盈虧平衡線,2019年特斯拉銷量36.7萬輛,接近盈虧平衡線。換言之,特斯拉的年度盈虧線大概在40萬輛左右,那么蔚來、理想和小鵬什么時候能完成年銷40萬輛呢?恐怕你的心再大也難以算出來。

新勢力車企仍處于連續虧損狀態,并沒有實現車企正常的盈利發展。

于造車新勢力而言,資本從來都是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用作武器,利用資本的優勢,增加輿論關注度,展現品牌自信。

另一方面,武器也可能傷到自己。畢竟造車始終是重資產、長期投入的過程,短期內很難實現盈利,與快進快出的資本運作游戲截然不同。資本是否能否習慣,花大錢投資周期長的汽車領域?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尾聲:當然,小鵬、理想一上市就市值千億,扎扎實實地割了老美的“韭菜”,我們還是喜聞樂見的。但真的以為造車新勢力只坑美國股民,對中國毫發無傷,沒有中國人為此買單,那就太片面了。

“泡沫”一旦形成并持續脹大,便會有破裂的一天,屆時與之對應的將是大量項目的倒閉和破產,資本對這個行業的態度又會驟然變冷。

新勢力車企同質化嚴重,多數企業沒有真正的創新只是盲目的跟風。

不難發現,資本泡沫下的造車新勢力,都在負重前行,對初創車企來說,“擠泡沫,抓痛點”或是唯一的出路。要想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中存活,只有腳踏實地、修煉內功、穩中求進,找到更好商業化落地的途徑,更好地服務用戶,才是真正的“捷徑”。

文 | 葫鹿娃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Shopee淪為跨境電商小蝦米,如何看待Shopee蝦皮9.19裁員?

為了能促進蝦皮經濟全球化合理布局,在2021年Sea集團根據籌集資金得到74.02億美金現金流量凈收益,在其中40.5億美金來源于發股、28.46億美金來源于發行債券,造成同時期集團虧損達20.47億美金。可謂舉集團之力來供奉蝦皮經濟全球化。

但蝦皮或是低估開拓海外市場的難題水平,加上全球金融自然環境基因突變,進而導致還不到一年,歐洲、南美洲和印度這種國外市場都已相繼停業整頓,只是僅剩巴西和波蘭仍在苦苦支撐。

除開電商業務遇阻以外,Sea集團的現金流量支撐手機游戲業務流程也出現滑鐵盧大學。今年初,印度以網絡信息安全為理由禁封Sea集團集團旗下最熱門的《FreeFire》手游游戲,而《FreeFire》在印度的注冊量達到2.38億個,在印度每月會有超500萬美金收益。在禁封信息傳來當天,Sea的股價大跌18%。

主要業務損傷,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022年10月20日收市,Sea集團股票跌至47.39美金/股,而同期相比,股票價格則達到361.74美金/股。僅一年時間里,Sea集團總市值從2000億美金出現縮水至266.21美金。

國外市場的停業整頓,不僅僅是出自于“國際市場不確定性”,蝦皮內部的難題很有可能更為銳利。

2019年,為了盡快征募出色的IT優秀人才去滿足蝦皮的擴張,蝦皮將新加坡的IT單位總公司搬到深圳。從此之后蝦皮的工作情況匯報就會變得比較復雜,必須新加坡和深圳兩個地方不一樣單位來回拉扯,溝通成本大幅度飆升。

此外,很多中國互聯網文化逐漸沖擊性蝦皮,據網絡曝光的蝦皮內部結構新規:職工每一年必須進行5次OKR,直接跟業績考核、晉升、年終獎金、換崗掛勾;還需要寫周刊、月報、思想報告等各類陳舊觀念。

中國大數據的“傳統藝能”對新加坡當地職工導致巨大危害,進而導致大量老員工離職。用機構多余、管理方法失調來形容了現今蝦皮分外切合。至于那些具備中國互聯網企業背景管理層“傘兵”,會為蝦皮國外市場失敗擔負多少義務,僅有蝦皮內部結構清晰。

而股價暴跌、國外市場失利的蝦皮,也急不可耐逐漸降低成本、去肥增瘦,揭開了裁員潮。

9月19日,蝦皮舉辦全員大會,公布裁人行為正式啟動。據蝦皮職工曝料:多部門聯合裁人30-60%,部分乃至達到90%,賠償費為N+2。

蝦皮全世界職工數量超出6.7萬多名,中國單位員工數量約為5000-6000人。據據蝦皮2022年Q1一季度財務報告表明:蝦皮的人力成本、一般行政費用等,同比增長1.621億美金;在其中,因為員工數量的提高,提升成本達1.133億美金(約rmb7.9458億)。不僅中國裁人,Shopee在印尼、泰國、越南等各個銷售市場都進行了裁人。

數據分析系統Similarwed發布最新報告資料顯示:在今年的9月份,蝦皮在東南亞世界各國網站買粉絲總瀏覽量為4.79億,較上月降低4.4%;Lazada各網站買粉絲總瀏覽量為1.93億,較上月小幅上升1%。

除開遭遇訪問量下挫之外,蝦皮還要承擔更強的對手,TikTok。

2022年4月至今,TikTokShop跨境電商業務相繼上線東南亞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5個網站,再加上2021年就已上線印尼網站,巨量引擎的跨境業務慢慢合理布局全部東南亞。

在數據流量層面,TikTok早就在東南亞累積了2.65億日活躍用戶,占有全部東南亞地域40%之上。應對TikTok這般龐大用戶數,并沒有哪個品牌和賣家會不動心。

蝦皮和Lazada仍然占據著東南亞電商行業的領頭部位,但喪失集團給與資金扶持,蝦皮需要自己去養家糊口了。現階段,蝦皮早已取消新商家的免傭現行政策,也將店家提成上漲了約1%到6%。

以前廉價走量、掏錢買流量“拼多多平臺式玩法”也徹底結束,蝦皮慢慢回到客觀。根據提升提成、利率、激勵店家多投廣告,提升網站收益。

面臨洶洶的TikTok,蝦皮還是有著“主場優勢”。擁有很多年東南亞運營經驗,更加了解人文風情、文化沖突、宗教信仰問題與世界各國現行政策。但這些長期性積累下來的實踐經驗,全是TikTok的弱點。

俗話說得好,強龍不壓地頭蛇,在東南亞那片充斥著神密的氣息新世界,誰能笑到最后,仍然需要長期性猶豫。

線下對線上:沃爾瑪如何對抗亞馬遜

意外的競價者

好貨當然是不愁賣的。TikTok即將被出售的消息一經傳出,微軟和甲骨文這兩大 科技 巨頭就先后遞交了投標書。 有意思的是,在TikTok的競購者當中,我們還看到了一個比較令人意外的名字——超市巨頭沃爾瑪。

最初,沃爾瑪試圖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以及軟銀結盟對TikTok進行收購,以謀求成為TikTok的多數股東。但在美國政府對交易期限進行了限制,并提出希望由一家 科技 公司主導交易之后,Alpha-bet和軟銀就隨之退出,這一聯盟因此瓦解。 不過,沃爾瑪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TikTok的興趣,轉而和微軟合作,繼續謀求收購TikTok。

也有一些消息認為,在這種方案下,沃爾瑪只能成為小股東,因而不排除其撇開微軟,獨立參與競價的可能,但到目前為止,沃爾瑪并沒有明確表示這一意愿。

在多數人眼中,沃爾瑪的業務一直集中于線下商超,對于這樣的一家企業來講,收購TikTok這樣一個短視頻企業又有什么意義呢?難道它是想要用TikTok來為自己的超市直播帶貨不成?

沃爾瑪是否還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線下商超巨頭?它試圖收購TikTok的目的又究竟何在?對于我們來說,又可以從沃爾瑪的相關舉動中獲得哪些信息和啟示?且讓我們細細道來。

沃爾瑪和亞馬遜的上半場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沃爾瑪總是以亞馬遜的對立面出現在商學院的案例中。 為了襯托亞馬遜在電商領域的積極進取,沃爾瑪通常會被塑造成一個因循守舊、固守線下基本盤、拒絕將業務數字化的角色。

在一定意義上,這種關于沃爾瑪的敘事是正確的。從 歷史 上看,沃爾瑪接觸電商的時間很早,大約在1996年的時候,它就開始了自己的電商業務。不過,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沃爾瑪并沒有認識到這種嶄新的商業形態所蘊含的價值,只是把它看作了對其線下業務的一個無足輕重的補充。 至于亞馬遜,在當時的沃爾瑪眼里,它只不過是一家還算成功的網上書店而已,對自己的威脅根本可以忽略不計。

2000年時,恰逢互聯網泡沫破滅,當時的沃爾瑪CEO李·斯考特曾把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請到沃爾瑪總部,“共同商討一些可能的合作”。當然,大家都知道,所謂的“合作”只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其真實意思其實是讓亞馬遜充當沃爾瑪的仆從,或者直接被沃爾瑪收購。我們并不知道當時這場會談的細節,但顯然進行得并不會太愉快。

因為如果沃爾瑪能夠給出讓當時身處困境的亞馬遜足夠心動的價格,那么以后二十年的零售史就會徹底被改寫。然而,這一切并沒有發生,因為在當時的沃爾瑪看來,亞馬遜并不具有很高的價值,沒有必要在它身上花費太多的錢。

后來的 歷史 發展證明了沃爾瑪這次放虎歸山的失策。此后不久,亞馬遜就迅速地從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影響中緩了過來,并調整了自己的經營策略,從一家經營書店為主的企業轉型成了“萬物商店”,隨后又從管道式的模式演化出了平臺模式,通過吸引獨立第三方商家的入駐迅速壯大了自己的經營規模。

在一系列的操作之下,亞馬遜搖身一變,成為了電商領域的霸主。 目睹亞馬遜的成功,沃爾瑪也逐漸清醒了過來,開始重視電商業務。本來,以沃爾瑪所掌握的資源,是很容易對亞馬遜形成反擊的。然而,事實上,沃爾瑪的電商策略卻十分笨拙。

在實踐中,它基本采取了線上線下彼此獨立的策略,線下的資源很難被利用起來 。舉例來說,在電商配送中,自提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形式,以沃爾瑪的線下資源,開通這個業務是十分容易的。但在現實中,一直到2007年時,沃爾瑪才推出了這一配送形式,憑空給亞馬遜讓出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優勢。

就這樣,在亞馬遜的凌厲進攻,以及沃爾瑪的步步失策之下,兩家企業的力量對比很快逆轉。到2015年時,亞馬遜的市值終于超越了沃爾瑪。這段 歷史 ,就是我們經常在商學院案例中看到的亞馬遜發家史和沃爾瑪衰落史。

沃爾瑪進軍電商

不過,沃爾瑪與亞馬遜的故事并沒有就此終結。就在亞馬遜的市值超越沃爾瑪的2015年,沃爾瑪內部發生了巨大的人事變動。雷戈里·彭納(GregoryB.Penner)接棒羅伯森·沃爾頓(RobsonWalton),成為了沃爾瑪的新任董事會主席。與此同時,一位從基層采購員做起,在沃爾瑪服務長達三十年的老員工董明倫(DougMcMillon)則被任命為了沃爾瑪的新任CEO。沃爾瑪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就此誕生。

所謂新人新氣象。沃爾瑪的新領導班子一成立,就給公司設定了全新的發展目標: 在全世界最大的零售企業內部建造一家互聯網企業。 由此,數字化和線上化從一個局部的策略一躍變成了沃爾瑪的整體公司戰略。

圍繞著新的公司戰略,沃爾瑪這個沉睡已久的巨人很快蘇醒了過來。為了彌補自己在電商領域的短板,沃爾瑪采取了自建和收購兩條腿走路的策略:

一方面,它斥巨資建立自己的電商基礎設施。2015年,沃爾瑪投入11億美元對其線上零售網站以及購物APP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提升。2016年6月,沃爾瑪支付(WalmartPay)落地旗下所有店鋪,并為網購用戶提供兩日無低消免費送達。2017年7月,沃爾瑪開啟了名為“8號店”(StoreNo.8)的 科技 孵化器,專門為其電商及新零售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和支持。

為了完成自己的平臺布局,最近沃爾瑪又和著名的零售服務企業Shopify達成了合作,此后在Shopify建立網站的企業將可以直接導入沃爾瑪的網站。經過這一系列的基建投入,沃爾瑪的電商能力獲得了巨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它則利用手中掌握的巨額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大肆“買買買”,收購、參股成功的電商企業。2015年7月,沃爾瑪收購了一號店100%的股份。2016年6月,沃爾瑪獲得了京東10%的股份,并與京東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2016年9月,沃爾瑪收購了美國頭部雜貨電商平臺jet.買粉絲,順帶收編了其創始人馬克·羅爾(MacLore),讓一直放話說要“殺死亞馬遜”的他成為了沃爾瑪電商業務的CEO。

2017年,沃爾瑪將收購的目標定在了服飾領域,一口氣收購了Bonobos、Shoebuy等五大美國頭部服飾電商。2018年,沃爾瑪又以160億美元的巨資收購了印度最大的電商企業Flipkart……通過這一系列的兼并收購,沃爾瑪的電商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擴張。 不僅讓它的電商覆蓋范圍迅速擴展到了全球,還迅速在服飾等重要的垂直領域建立起了自己的競爭優勢。 當然,更重要的是,通過收購,它還獲得了像羅爾這樣優秀的電商運營人才,這些人才都為沃爾瑪反擊亞馬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通過自建和并購,沃爾瑪的電商業務實現了迅速的發展,很快就成為了GMV僅次于亞馬遜的美國第二大電商企業。不過,沃爾瑪這個倉促得來的“第二大”水分也很大: 一方面,雖然名為第二,但從市場份額看,它和亞馬遜之間的差距依然非常大。 目前,亞馬遜在美國電商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大約是37%,而沃爾瑪只有5%左右。另一方面, 迅速的并購雖然讓沃爾瑪的電商體量實現了暴漲,但卻給沃爾瑪的盈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們知道,電商發展的背后是需要巨大的物流和服務來進行支撐的。

對于沒有電商根基的沃爾瑪來講,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建設,需要花費一筆巨大的投入。與此同時,相比于亞馬遜基于算法的定價方案,沃爾瑪一向奉行的低價策略又限制了其收入。在這種背景下,攤子鋪得越大,虧損壓力也就越大。

在過去幾年中,沃爾瑪的電商業務幾乎每年都要付出數十億美元的虧損。面對這樣的局面,沃爾瑪不得不對自己過于激進的策略進行了調整,關閉了部分虧損比較嚴重的業務,并對剩余的電商業務進行了整合和優化。

一些評論認為,沃爾瑪在電商領域的失敗意味著戰略的失敗。 他們認為,作為一家線下的商超巨頭,沃爾瑪在早年錯失了電商發展先機本身固然是一種遺憾,而在亞馬遜已經做大后卻積極投注電商,與亞馬遜正面交鋒則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愚蠢,而采用盲目擴張的手段來實現擴張則更是饑不擇食、慌不擇路。

對于這種觀點,我個人并不太認同。 這是因為,在亞馬遜成為電商老大的同時,電商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購物的一種重要形式。 依托在電商領域的優勢,亞馬遜不僅可以蠶食本來由沃爾瑪等線下商超占據的市場,還可以通過發展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直接挑起對這些線下商超的戰爭。

從這個意義上講,沃爾瑪發展電商業務的首要目標本來就不是為了單純的盈利,而是為了縮小和亞馬遜之間的差距,同時積累各種必要的技術和經驗,為在線下迎擊亞馬遜做好準備。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面臨不小的虧損,但這幾年來沃爾瑪的電商發展總體來講還是值得肯定的。

沃爾瑪和亞馬遜的“新零售”之爭

就在沃爾瑪積極發展電商業務,努力追趕和亞馬遜之間的差距時,亞馬遜則開始推廣其“新零售”戰略,試圖將其優勢延伸到線下。 2015年11月,AmazonBooks開業,亞馬遜進軍線下的步伐開始啟動。2017年5月,亞馬遜推出了用戶自主提貨的零售門店AmazonFreshPickup,用戶可以通過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方式,在門店完成生鮮購買。2018年1月,亞馬遜又推出了全新的無人零售店AmazonGo。借助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以及傳感器融合等技術,消費者在AmazonGo可以直接拿貨走人,實現“刷臉支付”。

如果說,書店、生鮮、無人店都只是小規模的戰略試探的話,那么亞馬遜對全食超市(WholeFoods)的收購和改造就是大規模的進攻了。作為專注于高端有機食品的超市,全食在美國享有很高的品牌認知度,并在全美范圍內擁有四百余家門店。2017年6月份,亞馬遜宣布以137億美元的價格對其進行了并購,并花費了一年的時間對全食的門店進行了改建。改建之后,遍布美國各地的全食就可以很好地扮演起亞馬遜的線下體驗店和前置供貨倉角色。由此,亞馬遜全面進軍線下的態勢就形成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亞馬遜,沃爾瑪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一方面,沃爾瑪試圖依靠本身在線下的既有優勢來發展新的服務,以此抑制亞馬遜的優勢。 相比于亞馬遜,沃爾瑪優勢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其密布的線下網點。 正如沃爾瑪電商業務CEO所言,如果把這些線下網點視為倉庫,它們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以物流為例:我們知道, 亞馬遜的物流是十分卓越的 ,依托其在全球的109個運營中心,它可以十分高效地把消費者訂購的商品送到他們的家門口。面對亞馬遜的這一優勢,沃爾瑪推出了一個更為激進的物流服務方案——InHomeDelivery。

InHomeDelivery的特點在于, 沃爾瑪配送員會把消費者訂購的貨物直接從附近的網點配送到客戶家里,放入冰箱擺好 。為了緩解對陌生人進家的擔憂,配送員的背心上配有專有的實時流媒體攝像頭,可以將送貨現場視頻發送給客戶供查看。

目前,沃爾瑪已在堪薩斯城、匹茲堡和維羅海灘市等城市推出了這項服務,消費者只需要每月支付19.95美元的價格,就可以享受到這個“負距離”送達的服務。盡管這種激進的配送方案本身仍然存在爭議,但這一方案的本身已經足以說明了沃爾瑪的配送實力,為其在與亞馬遜的線下競爭中贏得了一分。

另一方面,沃爾瑪也積極學習亞馬遜,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應用于經營。

和傳統的零售企業相比,亞馬遜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數據驅動。在經營電商業務時,消費者的所有行為都會被平臺所監測、記錄,并轉化為數據,這就為亞馬遜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提供了可能。

在進軍線下時,亞馬遜也將這個優良傳統帶了過來。借助于傳感器、支付記錄等媒介,亞馬遜可以在自己的線下零售門店搜集大量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亞馬遜就能及時調整其經營策略。面對亞馬遜的壓力,沃爾瑪學得很快。

目前,沃爾瑪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頗具規模的數據分析團隊,負責對客戶信息、客戶行為以及來自外部媒體的數據進行搜集、分析。借助這些數據,沃爾瑪就可以及時掌握市場動向和供需狀況,不至于在和亞馬遜的競爭中落于下風。

除了積極應用數據外,亞馬遜還注重把各項新技術及時應用到線下。 面對亞馬遜的這一策略,沃爾瑪選擇了積極的跟隨,并根據自身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以便形成適合自己的方案。舉例來說,亞馬遜在線下門店積極推廣了無人零售的方案,用數字技術砍掉了門店的營業員,從而大幅降低了門店的成本。對于這個方案,沃爾瑪也很感興趣。

不過,作為具有長期運營線下門店的企業,沃爾瑪對于線下消費者的需求有更為深刻的洞察。它認識到,對于線下的消費者來說,不少時候都會需要店員的幫助。針對這一現象,沃爾瑪并沒有試圖建立像AmazonGo那樣徹底讓消費者自助的門店,而是在減少門店營業員的同時,部署機器人和無人機。

這樣,消費者在需要尋找某商品時,就可以向機器人求助,隨后,機器人就會帶著他們找到這些商品。而在消費者沒有特別需求時,這些機器人還可以幫助整理貨架、清掃地面。為了保證讓這些機器人能夠有效地替代店員,沃爾瑪投入了大量的研發。目前,沃爾瑪在機器人和無人技術方面的專利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亞馬遜。

沃、亞之爭的啟示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會知道,和我們慣常的理解不同,如今的沃爾瑪已經不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線下商超。至少從2015年起,它就已經積極地對自己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以圖在線上和線下全面應對亞馬遜的挑戰。

現在,我們重新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為什么沃爾瑪要如此執著于對TikTok的收購。在我看來,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出于對抗亞馬遜的需要。在最近一兩年,直播電商在我國異軍突起,淘寶、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平臺都創造了十分可觀的GMV。

在美國,直播電商雖然遠不及中國火爆,但其顯現出的流行趨勢卻是相似的。作為線上零售巨頭,亞馬遜很快就把握到了這一趨勢。

從去年開始,亞馬遜就上線AmazonLive功能,借助這一功能,平臺上的賣家可以十分簡便地進行直播,而買家則可點擊視頻旁邊的輪播圖或者視頻下方完成一鍵購買。除了亞馬遜之外,包括Shopee、Lazada在內的其他一批電商也陸續開通了直播功能,加入到了運營直播電商的行列。

顯然,亞馬遜等電商企業的這一波操作又給沃爾瑪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果沃爾瑪應對不當,那么不僅其好不容易爭來的電商老二地位可能不保,其在線下的地盤也可能因此而遭受“降維打擊”。正是迫于這樣的局勢,沃爾瑪才急于建立自己的直播電商業務。

然而,在亞馬遜等企業已經捷足先登的情況下,要成功地在直播電商領域殺出一條血路又談何容易?考慮到這一點,要憑空建立一個直播平臺,倒不如去收購一個成熟的直播平臺,然后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即可。

而在眾多成熟的直播平臺中,又有哪一個比TikTok更為理想呢?從用戶數來看,它現在是美國最多的;從用戶的構成看,它觸達的是最有消費意愿的年輕人群;從用戶粘度來看,它也是所有平臺中最高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沃爾瑪為何對TikTok如此垂涎了。

雖然亞馬遜和沃爾瑪之間的競爭主要發生在海外,但這場競爭所傳達出的信息以及帶來的啟示卻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首先,雖然電商發展迅猛,但它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線下零售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人認為電商可能徹底取代線下零售,成為零售的主要形式。然而,從亞馬遜和沃爾瑪的競爭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情況似乎并不符合目前的現實。

盡管亞馬遜的營收一直在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以沃爾瑪為代表的線下商超的營收在下降,事實上,在近幾年內,沃爾瑪的營收一直在上升。在一些時候,其營收的上升幅度甚至還超過了亞馬遜。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從根本上說,這還是由零售的根本特征決定的。根據零售專家羅格·R·貝當古(RogerR.Betan買粉絲urt)的說法,零售本質上是一種多部門生產活動。除了提供商品之外,它還同時向消費者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 這些服務包括廉價性、多樣性、便捷性,以及消費體驗等。 顯然,對于一個給定的零售商來說,要同時提供所有的這些服務是不現實的,因而它們只能針對性地提供其中的部分服務。

舉例來講,如果我們要想從網上買一些針頭線腦之類的小東西,那么恐怕配送成本都會高于貨物本身的價值,更不要說如果是要急用,我們根本等不到配送員送貨上門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附近有商超,我們多半會直接去那兒進行購買。 從這個角度看,即使電商再發達,它也無法完全取代線下零售的地位。

其次,雖然電商不會徹底取代線下零售,但傳統的線下零售也必須積極改造自我,否則就難免敗亡的威脅。 我們說線下零售不會消失,主要是針對整個行業而言的。但究竟未來是由誰來進行這些行業,這個行業還會不會是原來的樣子,這一切卻并不確定。

事實上,一旦電商企業積累了足夠的力量,它們就會試圖把這些力量積極引導到線下,去繼續搶占線下的市場。面對這樣的局勢,傳統的線下零售商想要固守原本的地盤,幾乎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線下零售積極對自我進行數字化、線上化的改造,其實并不能算是一種偏離主業的業務拓展,而是一種必要的戰略防御。

再次,在面臨電商從線上發起的降維打擊時,線下零售企業應該圍繞本身的特點,積極挖掘競爭優勢,同時可以通過并購、聯合等方法,從外部引入資源和力量。 從總體上看,線下在與線上競爭時,通常是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的。但是,這也并不是說線下就毫無勝算。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線下零售在便捷性、消費體驗等方面都有先天的優勢。

在和電商的競爭中,線下零售企業應當積極挖掘這些優勢,在這些優勢上努力培養出具有特色的運營模式,使其成為自己的殺手锏。與此同時,線下企業也需要積極引入外部的技術、人才等資源。在資金允許時,可以考慮通過并購來實現這一切,而在資金不足時,則可以考慮通過與其他企業的合作來實現這一點。通過這些手段,線下的企業就可以有效地達到借勢的目的,從而有效地對抗線上企業所發起的進攻。

如何看待余承東表示華為手機芯片缺貨, 麒麟芯片 9 月 15 日之后無法制造,將成為絕唱?

8月7日消息中國信息化百人會 2020 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余承東表示由于美國的制裁,華為領先全球的麒麟系列芯片在 9 月 15 日之后無法制造,將成為絕唱。

余承東稱,今年受到美國第二輪制裁的影響,華為的芯片沒辦法生產了,最近都在缺貨階段,華為的手機沒有芯片了,沒有了供應,造成今年發貨量可能低于去年。

媒體不要加戲,神特么絕唱啊。

別為了流量咒死了麒麟行不,雖然短期內生產不了了,但是看目前態度,不會是絕唱的,除非有一天徹底放棄手機業務了。會做的,而且即使是看生產,這波風波過去了,或者國內起來了,也會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

這次大會,除去已經說了很多次的全場景、端管云之類的話,余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上的發言和PPT透露出的,可能大家比較感興趣的信息如下:

Mate40系列將會九月發布,搭載麒麟芯片。

華為將會扎根半導體制造。

今年手機發貨量可能會比去年2.4億少一些。

提到了TikTok,做了一點表態

……

第一點宣布了下半年華為自家頂級旗艦的發布時間,并且對“會不會下半年機子沒有麒麟了要用聯發科”這種問題做了回應,至少,Mate40系列會用麒麟芯片。

關于這臺手機,我也挺期待的,目前我確認的提升是一個小點,不知道在大的方面會不會有創新和巨大提升,蹲一臺,但是不知道能不能搶到,唉。(所以快買P系列,Mate留給我hhh)

華為 HUAWEI P40 Pro 麒麟990京東 6488.00去購買

對了,除去華為Mate以外,新nova和榮耀V40系列大家也很關注,就目前消息,V40會有聯發科版本(也就是說依然有麒麟?),nova不詳但大致如此。多方也透露了華為有對聯發科大量下單的意向,說不定明年我們會看到聯發科重新在手機端崛起。

第二點,關于這個有一張來源不明的拍攝圖片:

看PPT的意思,EDA寫的是關鍵算法,個人猜測是指和華大九天等公司合作,或許并不是自己全包圓了,IDM后的內容應該就是華為會自己考慮深度參與制造的部分,“射頻、功率、模擬、存儲、傳感等器件設計與制造工藝整合”。

這一塊算是官宣要做,但是不知道具體會到什么范圍、什么程度,而且就算要做,也要很久,大家還是淡定點,輕微沸騰一下下就好。

第三點是對自身出貨量的估計,按照菊一貫特色和余承東的調性,說出這話,應該是今年確實不太好賣了,當然整個市場都這樣。

事實上看華為今年的手機業務,海外大量經驗豐富的操盤手回到了國內,全方位施壓,“渡江戰役”成果已現,華為國內份額已經到了40%+。而對手們都在拼命反撲,并且是非常強烈的,對手實力也不弱,華為國內份額恐難以繼續增加。而在歐洲等華為傳統強勢區域,華為目前已經從第二落到三四名,部分地區甚至更差一些,局勢不容樂觀,不過很好的是國內廠商目前出海入歐的行動還不錯,小米和OPPO都有很不錯的戰績。

雖然看第二季度,華為創造了中國廠商的歷史,達到了手機份額的第一名,但是這也是暗藏危機的,國內難以再提高,歐洲南美等地區還在艱難拓展,短期很可能會出現份額下跌的情況。

不過也要看到,印度對小米應用上的制裁,美國對頭條、騰訊等廠的覬覦,今年政治風險可能會比較大,這些東西很難說鹿死誰手尚不可知。總體還是希望國內廠商可以穩住份額吧,難的有一個大眾且科技相關的領域我們具有很不錯的形勢。

余承東有句話說的不錯,目前華為像是綁住手腳游泳比賽。最近風波頻起,或許今年也會有其他廠商感受這種痛苦,而且不僅僅是設備提供商,軟件商也會有這種風險。

最后是余承東對TikTok的評價,提到了絕地求生和抖音海外版本的表現,整體還是比較正面,鼓勵大家不僅僅在中國舒適區,更去多賺全球。頭條今天也總算明白了拖字決,給出了比較不錯的回應,而不是火星視角之類的說法。

(其實有時候挺感慨 ,最近幾年,這個世界太魔幻了,或許是新秩序要成立,所以一次次打破我們在舊秩序下的幻想。

換作兩年前,你說中興、大疆、華為,甚至頭條、海康威視、歐菲光、騰訊、小米這些廠商會有這種待遇,肯定有一堆人說你迫害幻想,而現在都開始成真了。

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新秩序。

很赞哦!(18184)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广西柳州柳北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