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2 韓國上半年進出口貿易額(中國第一貿易伙伴是哪個國家 哪個國家是中國的第一貿易伙伴)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8 06:06:04【】6人已围观

简介顧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其經濟結構基本上與90年代中期相近在朝鮮經濟結構中占份額最大的是農業,其次為制造業,第三是政府服務部門如果按產業來劃分,則第一產業即農業的份額為27.6%,第二產業(制造業+建筑業

顧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其經濟結構基本上與90年代中期相近

在朝鮮經濟結構中占份額最大的是農業,其次為制造業,第三是政府服務部門

如果按產業來劃分,則第一產業即農業的份額為27.6%,第二產業(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十水電氣業)份額為42%,服務行業份額為30.3%

詳見見表七

表七:朝鮮國民經濟結構(1995年) 經濟部門 占GNP比重 (%) 農業 27.6 制造業 22.5 建筑業 6.7 服務行業 9.6 采礦業 8.0 電力、天然氣和自來水 4.8 政府服務部門 20.7 合 計 100 從上表可以看出,其一,朝鮮經濟中占總人口37

6%的農業人口創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27.6%,這表明朝鮮和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弱質地位

其二,第三產業(30.3%)中2/3的份額(20

7%)是政府服務部門,因此這并不代表第三產業的繁榮,恰恰說明朝鮮經濟中的服務行業仍處在比較初級的狀態

朝鮮的工業主要有機器制造、鋼鐵、煤炭、電力、造船、紡織等部門

其經濟部門比較齊全,并具有潛力

但是,工業中重工業比重大,重工業中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比重大;而輕工業和社會間接資本比重小;第三產業發展程度還很低下,因此,從總體上講,朝鮮屬于典型滯后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處于現代化低水平階段

這與韓國國民經濟結構形成顯明對照

見表八表八::韓國國民經濟結構(1990-1995年) 項目年份 農業 工業(制造業) 服務業 1990 8.7 29.8(29

2) 61.5 1991 7.7 29.0(28.5) 63.3 1992 7.4 28.2(27

8) 64.4 1993 7.0 27.3(27.0) 65.7 1994 7.0 27.2(26

8) 65.8 1995 6.6 27.2(26.9) 66.2 1996 6.3 26.1(25

8) 67.6 從技術層面上分析,朝鮮工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也相當之大

據韓國發展銀行估算,朝鮮主要部門工業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大約在17-25年

其中造船23年,鋼鐵20年,機械工具制造20年,汽車 25年,家電23年,計算機17年,紡織23年,食品飲料27年

同樣在朝鮮半島為什么朝鮮和韓國的經濟狀況相差很大?

戰后朝鮮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先盛后衰的發展歷程。朝鮮在80年代之前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于中國和越南等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甚至也不低于韓國。1960年時,韓國GDP與人均GDP僅是朝鮮的40%和55%,1975年時韓國GDP與人均GDP分別是朝鮮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韓國才剛剛趕上朝鮮。韓國GDP與人均GDP分別是603億美元和1589美元,朝鮮這兩個數字分別為413億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韓國則快速發展,把朝鮮遠遠拋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鮮經濟發展則每況愈下。自1990年開始直到1998年連續9年負增長。它們分別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開始出現出正增長6.2。

90年代后,隨著蘇東劇變,朝鮮的貿易環境日益惡化,外匯儲備越來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進口激減,從而導致冶金、煤炭、電力生產大幅度下降,整個工業生產處于嚴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產量由3 315萬噸減少到1 860萬噸;發電量由227億千瓦減少到170億千瓦;鋼鐵產量由336萬噸減少到94.5萬噸;原油進口量由252萬噸減少到50萬噸。由于原料、燃料、電力的嚴重不足,大多數大中型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企業設備運轉率僅達到20%。進入1999年后,朝鮮工業生產開始呈現好轉的跡象。據朝鮮內閣外務相白南舜說,朝鮮經濟已全面出現轉機,全國數千個工廠企業實現了生產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業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0%。有資料表明,朝鮮2000年年電力生產同比增長了140%,煤炭生產同比增長了113%,有2500多個工廠企業超額完成了上半年的生產計劃。

60年代時,朝鮮糧食生產曾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1964年朝鮮產糧500萬噸,那時僅1200萬人口,既能讓國民過得舒服,還有余糧可供出口,被國際輿論稱為“經濟奇跡”。70年代中后期,朝鮮年產糧食超過700萬噸,80年代前半葉曾超過800萬噸,1984年甚至達到1000萬噸。但是,90年代以來直到2000年,朝鮮自產糧食每年平均在400萬噸左右。2000年朝鮮的糧食總產量約為359萬噸,比1999年(422萬噸)減產約15%。其中1999年大米的產量為163萬噸,2000年減至142萬噸,玉米從192萬噸減到144萬噸,大豆從13萬噸減到12萬噸,只有紅薯從31萬噸增至39萬噸,增產約25.8%。朝鮮目前的全國總人口為2400萬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糧食消費計算,朝鮮全年糧食需求量最低應為400萬噸上下。朝鮮全年正常糧食需求量為746萬噸左右,其中口糧480萬噸,工業用糧120萬噸,飼料用140萬噸。可見朝鮮每年缺糧大約250-300萬噸。自1991年以來每年進口80-160萬噸糧食左右。

進入90年代后,隨時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朝鮮對外貿易受到極大的沖擊。蘇聯一直是朝鮮最大的貿易伙伴。1990年朝蘇貿易額為25.6億美元,占朝鮮貿易總額的54.2%。蘇聯解體后,1991年朝俄貿易額急劇減少到4.7億美元,比上年減少80%以上。此后貿易額逐年減少,1995午朝俄貿易額只有2.3億美元,在朝鮮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則下降到11%,5年間朝俄貿易規模縮減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鮮對外貿易嚴重滑坡,貿易條件日趨惡化,進出口貿易急劇下降。1991年貿易總額由1990年的47.8億美元下降到27.2億美元,1992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6.6億美元,1993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6.4億美元,1994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1.1億美元,1995年貿易總額下降到20.5億美元、1998年進一步下滑至14.42億美元。1998年朝鮮對外貿易額為14.42億美元,同比減少33.7%,其中進口額為8.8億美元,同比減少30.6%;出口額為5.59億美元,同比減少38.2%。這是90年代以來,朝鮮貿易額首次低于15億美元。1999年為14.79億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億美元),2001上半年驟增八成。其中對中國鋼鐵產品出口增長241%,從中國進口礦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別增長112%和89%。

朝鮮從2000年以來已把強國戰略的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然而,由于半島目前的不戰不和的態勢,朝鮮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經濟建設。在今后一個時間內,沉重的軍費負擔仍將繼續拖累朝鮮國民經濟的發展,朝鮮只能繼續采取“建設與軍事并舉”的方針。朝鮮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對與軍事工業直接相關的重工業的高投入,結果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而軍工生產卻發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國民財富,不僅直接排擠了農業和輕工業,也排擠了民用生產資料的生產。目前,朝鮮人口總數為2300多萬,朝鮮擁有現役正規軍105.5萬,準軍事部隊18.9萬,預備役470萬。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據外電報道,近年來朝鮮每年的軍費支出約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軍費支出為56.6億美元,占GNP的26.7%。這種巨額的軍費不能不嚴重阻礙并延緩朝鮮現代化的正常進程。

東歐劇變和蘇聯崩潰,使朝鮮失去了原來與這些國家協作保有的戰略物資來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場。這些國家停止與朝鮮進行易貨貿易后,朝鮮又沒有足夠的外匯繼續進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戰略物資;而這些國家對西方國家開放市場,又使許多朝鮮商品失去了競爭力。美國對朝鮮的經濟封鎖和制裁,進一步縮小了朝鮮的國際經濟空間。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對朝鮮進行了全面的經濟封鎖和制裁。東歐劇變后,在美國要求停止與朝鮮進行貿易,否則西方國家不提供貸款的壓力下,東歐等國家都停止了與朝鮮的正常貿易,導致出現了朝鮮有競爭力的商品也無處輸出的局面。1995~1997年連年發生的嚴重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給朝鮮的工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業生產的癱瘓,使朝鮮不僅難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為工業和民用能源,從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頻發的惡性循環。與美國進行的核對峙,使安全問題陡升為最緊迫的課題,致使朝鮮無法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及時地調整經濟結構,結果更加惡化了經濟困境,逐漸降低了國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

解決方法和越南一樣:加快市場經濟改革步伐,國家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例如---裁軍放權,改變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將經濟管理權下放,采取按勞分配制度,提高國民勞動生產積極性,鼓勵發展個體和私人經濟,擴大市場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韓國經濟發展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動蕩與恢復階段(1945年~1961年)。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后,經歷了大規模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動蕩。1948年成立的政府為恢復生產、抑制通貨膨脹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1950年6月爆發的朝鮮戰爭,使其生產設施幾近毀滅。1953年停戰后,在美國及聯合國的經濟援助下,經過近三年的恢復,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惡性通貨膨脹。盡管一般認為20世紀50年代是韓國經濟停滯的時期,但是,1954年韓國政府實施的“有償征用”和“有償分配”的農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從土地所有者那里購買土地分配給實際耕作的農民,結果一種佃農耕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收益分成佃農耕作制度,使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得到提高。事實上,在這個時期政府實施的幾個重要政策目標,成為60年代經濟較快增長的基礎。1953年至1962年,韓國經濟年均增長3.7%,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0.7%。

(二)高速增長階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樸正熙軍事政變上臺后,開始以政府主導、出口導向和不均衡發展等戰略,推進了韓國經濟的有計劃開發。1962年開始連續實施了6個五年經濟開發計劃。

這一階段又細分為三個發展時期。20世紀60年代可謂外向型經濟形成時期。“一五”期間作為振興出口、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的步驟之一,1965年韓國和日本實現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都達到7.6%。1962年至1970年,國民生產總值由23億美元增至81億美元,增加2.5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計劃結束時的1971年,出口額由1962年的5480萬美元增至10.68億美元。

70年代是韓國實施第三、第四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繼續推進自立經濟建設、解決發展不均衡時期,也是重化工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針對韓國國內外經濟條件的變化,提出“各地區均衡發展”、“劃時代地擴大出口”、加緊“重化工業建設”等目標,改善了地區間、產業間的不平衡發展。為了繼續擴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將造船、汽車、鋼鐵、石化及有色金屬等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對重化工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在此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2%,創造了該時期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最高紀錄。同時,產業結構向工業化方向前進了一大步。1976年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的比重31%超過了第一產業的比重24.8%。“四五”計劃期間(1977年~1981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僅為5.8%。其原

很赞哦!(27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河南郑州新郑市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