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facebook注冊買粉絲小號(蘋果買粉絲是16歲以上才能搞小號嗎?)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10 22:29:38【】0人已围观

简介2、如何對比不同渠道的來看用戶活躍和留存情況,比如,選取樣本的時候,我們就看A和B渠道(比如說seo或者sem)進來的用戶有什么區別:3、如何分析產品的改版是否改進了體驗,提高了用戶活躍和留存:總之,

2、如何對比不同渠道的來看用戶活躍和留存情況,比如,選取樣本的時候,我們就看A和B渠道(比如說seo或者sem)進來的用戶有什么區別:

3、如何分析產品的改版是否改進了體驗,提高了用戶活躍和留存:

總之,此方法可以靈活使用,也可以用于分析對比購買過不同產品的用戶的留存的不同,罵過娘和點過贊的用戶留存的不同,等等。

四、留存變化的三個時期

流失期——用戶新進入后的前幾天是流失量的時期,留存率顯著下降,是流失期。其中第一天的留存率被稱為“首日留存率”。

蒸餾期——在經過幾天大幅度流失后,用戶留存會進入小幅度下降時期,這就如同是蒸餾過程,是蒸餾期。

穩定期——經過一段時間蒸餾后,用戶留存會呈現出一種很穩定的態勢,不會有明顯的增減,可稱為穩定期,這段時間會保持較長時間。

在行業中,很多應用都很重視首日留存率這項指標,這是對應用質量的直接反映,這項指標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用戶首次體驗的滿意度。若從總體來看應用的留存,應該看進入穩定期后的平均留存,這才是應用日留存率的真實水平。留存穩定期所保留下的用戶,是最有價值的,他們提供了大量的流量,相對其他用戶各項轉化率也會更高。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是留存要經過多久進入穩定期。應用通常都會通過一些運營手段(如用戶引導、每日獎勵等)來減緩流失,如果你應用的留存曲線很快就進入了穩定期,留存也很低,那就需要好好反思一下運營的什么方面出了問題。

總之考量一個產品上線后是否成功,指標有如下幾點:

1、用戶活躍率,即活躍用戶/總用戶,上線3-6個月后,如果活躍率可以保持在5%-10%,就已經相當好了

2、活躍用戶:在選定的某個時間段內,至少打開過一次應用的用戶​數

3、日活比例:5%-10%,達到8%以上,算是優秀的工具產品

4、周活比例:20%+

5、月活比例:40%-50%之間

使用時長:即用戶一次啟動使用應用的時長分布。

​留存率就是指“有多少用戶留下來了”,舉個例子:9月1日新增用戶100人,9月2日這100人中有50人再次啟動了應用,9月3日有55人再次使用,那么9月1日新增用戶的次日留存為50%,兩天后留存為55%,留存用戶和留存率體現了應用的質量和保留用戶的能力。

Facebook平臺流傳出留存率“40–20–10”規則,分別是“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和“30日留存率”。

意為如果要讓游戲的DAU超過100萬,那么新用戶次日留存率應該大于40%,7天留存率和30天留存率分別大于20%和10%。這只是個參考,對于大多數App來說,能夠達到這個數字是非常難的。

【篇三】APP產品的運營推廣方案

一、精細化運營的目標

產品是什么類型的APP?是否需要過多的運營?

比如說你的產品只是個工具,那恐怕談不上過多的精細化運營,一般做好常規的用戶行為分析、再配合用戶定性研究,用于指導產品的設計即可;如果是內容型產品,或者功能和內容兼具的產品,那確實需要考慮。

設計統計框架

統計的目標要弄清楚,拿到數據之后用來做什么?指導功能改進,還是版面調整?再或者是作為用戶對內容質量評判的指標?

假設用戶在你的app上會頻繁進行交互和使用功能,同時還會瀏覽或者產生內容,那么需要在產品設計的同時,把你的統計框架設計好。

二、簡要的操作流程

數據采集

首先列出你需要的數據項,接著評估哪部分是需要APP上報的,哪部分是后臺可以統計的,然后分別在前后臺加上。一般來講,APP上報采集的數據,在發布前一定要經過謹慎的校驗和測試,因為一旦版本發布出去而數據采集出了問題,不僅之前的功夫都白做了,還會帶來一大堆臟數據,同時還有可能降低客戶端的運行效率,得不償失。

數據整理

數據采集完之后,需要將各種原始數據加工成為產品經理需要的直觀的可看數據,這里需要做一些基本的數據邏輯關聯和展示,就不贅述了。

數據分析

按照一開始設計的統計框架,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需要的數據了。

比如用戶行為:哪些功能使用得被人均使用得最多,哪些按鈕被頻繁點擊,哪些在顯著位置卻未達到預期使用效果的功能,等等。

比如內容分析:哪篇文章被查閱最多,哪些內容被評論或者贊得最多,等等。

三、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則

數據本身是客觀的,但被解讀出來的數據一定是主觀的,同樣的數據由不同的人分析很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一定不能提前帶著觀點去分析(比如已經有了假設,再用數據去論證)。

APP采集數據,一定是優先級比較低的事情,不能因為數據的采集而影響產品的性能和用戶體驗,更不能采集用戶的隱私數據(雖然國內很多APP并沒有這么做)。

數據不是萬能的,還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斷。

很赞哦!(3878)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