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jbl音響海外購為什么便宜(jbl沖擊波5海外購為什么便宜)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10 15:42:48【】4人已围观

简介折。新技術的涌現令LP無論在性能和普及度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然而,一些更新的技術,比如說今天已經家喻戶曉的數字處理技術卻以更為強盛的生命力出現在了我們面前,它們的到來則預示著LP終將告別歷史

折。新技術的涌現令LP無論在性能和普及度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然而,一些更新的技術,比如說今天已經家喻戶曉的數字處理技術卻以更為強盛的生命力出現在了我們面前,它們的到來則預示著LP終將告別歷史舞臺。

圖00 Stanton STR8-30,直驅式LP唱盤中的翹楚(題圖說明)

如果說前面的40年,LP的世界是為歐美廠家所主導的,那么,到了1970年代,勤奮好學的日本人終于有機會走到了前臺來。我們不得不感嘆歷史是多么驚人地相似,之前我們在說到相機時可能首先會想到萊卡,但在今天,數碼相機的世界卻為大多數日系品牌所掌控。LP,或者說整個音響史中,這樣的一幕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重演。

新生代的崛起

1969年,日本松下(Technics)推出了第一部Direct Drive馬達直接驅動式LP唱盤SP-10。這在當時還以Belt Drive皮帶傳動驅動為主導的LP世界里引起了轟動。富有創新精神的驅動方式解決了一個長期以來困擾著人們的難題,那就是伴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唱盤皮帶老化的問題,并且使得LP唱盤第一次真正做到“收放自如”:想讓它轉就轉、停就停。如此一來,也為后世那些熱衷于“打碟”和Remix的DJ們多了個炫技的法寶。

只是,直驅式唱盤在取代過皮帶傳動后不久又順應了“風水輪回轉”的說法,最終還是讓位給了發燒友普遍認同的、“音樂味更濃”的皮帶傳動。因此,現在流傳下來的馬達直驅唱盤大多都是日本制的產品,如索尼TTS-4000、天龍DP-5000和Micro DDX-1000等。

不過,正是源于它的不再流行,使得我們有機會在二手市場上見到大量直驅式LP唱盤。對于那些今天依舊想品味LP滋味的初級玩家,這種價廉、同時又易于維護和保養的直驅式唱盤倒就成了首選。

1974年,日本Victor開始采用水晶震蕩器的相位伺服方式來穩定轉盤的轉速,這就是所謂的“石英鎖定”方式。之后索尼等廠家也紛紛使用到這項技術,從而大幅提高了轉盤的精密度。

唱頭與唱臂的演變

除去唱盤驅動方式的演變,1970年代前后伴隨著新材料的出現,在唱針、唱臂等各個方面,LP都在不停“進化”著。

1973年索尼發表了采用碳纖維制造的唱臂;先鋒則以鈹來制作唱針的連桿;Technics用到了釤鈷(Samarium-Coblt)混和磁鐵來生產MM唱頭;今天以出品靜電耳機聞名的Stax推出了靜電式唱頭CP-X;而來自英國的Linn強調了高精密度的制造工藝,一直到現在它都在出品高級的LP唱盤。正是這些廠家,為LP的迅速普及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時LP唱頭與唱臂的制造幾乎成了日本人的天下。

還是在1962年,朝倉收就創立了Supex,次年即以Ortofon(高度風)的品牌推出MC唱頭,這一次,他讓全世界都領略到了來自日本的音響美學。同年,松下秀雄創建了Audio Technica(鐵三角),它在后來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唱頭生產商,其中的AT-l還是日本第一款MM唱頭,之后的AT-35(VM式唱頭,1967年)和AT-34(第一款雙動圈式MC唱頭,1977年)都是非常經典的作品。

“一個人”的唱頭

另一位東京技術學校畢業的Nabori Tominari從技術觀點制造MC唱頭,以Dvnavector品牌出售,他與光悅截然不同,但仍吸引一些追隨者。

那個時候,由管野義信開創的Koetsu(光悅)唱頭成為了眾人眼中的終極目標。此人不僅精通古典樂和油畫,還是位御用的鑄劍師,就連日本天皇的佩劍都由他親手鑄造。多才多藝的他出于對市售制品的不滿,親手設計和制造起唱頭來。起初只是自用或贈于親朋好友,直到1978年拿到美國銷售后才聲名大起。他所強調的傳統技藝與自身的神秘氣氛讓發燒友為之瘋狂。另一位東京技術學校畢業的Nabori Tominari則從技術觀點來制造MC唱頭,以Dvnavector品牌出售,他與光悅截然不同,卻也吸引了一批追隨者。

數字時代降臨

現在,我們可以談一下飛利浦了。以燈泡起家的它到那時已經有80年的歷史。

1969年,飛利浦率先提出了激光影碟的構想,5年后激光唱片的雛形出現,到了1979年它聯合索尼開始進行Compact Disc(CD)的開發。而當1981年松下電氣加入CD陣營時,CD與LP的大戰才正式上演。

其實,還是在1970年代,錄音師們已經開始了數字錄音的嘗試。這種被稱為PCM(Pulse Code Molation,脈沖碼變調)的技術也就是后來CD的編碼方式。

1972年,BBC在調頻廣播中試用數字設備。同期,NHK將PCM技術轉移給了Denon。那一年的4月24日,在東京青山的TwerHall音樂廳,Denon錄制了史麥唐納弦樂四重奏演出的莫札特第15號弦樂四重奏。這一次的錄音后來被制作成LP發行。現在我們該明白,為什么會在后期發行的那些LP唱片上看到Digital的字樣。除了表明這是通過數字錄音技術得到的之外,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意味著模擬音響代名詞的LP即將日落西山。

1979年元旦,Decca在維也納錄制了鮑斯考夫斯基指揮維也納愛樂的新年音樂會,這是英國唱片公司的首次PCM錄音。比較具有歷史意義的是,這個錄音在1980年代被制作成CD唱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DDD制作(即以數碼錄音、數碼混音和數碼制作的CD唱片)。

LP保衛戰

雖然CD在上市之初遇到了不少困難,包括被人詬病為“聲音粗糙”和“缺乏音樂味”(這種說法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它對LP的沖擊卻是巨大的。

很快,LP保衛戰拉開帷幕。

1982年,當寶麗金在漢堡的CD壓片廠正式投產之時,由Denon離職員工組成的Highphone在日本成立。

兩年后,海老澤澈創立了Roundale Research。而曾在日本最早的MC唱頭廠家Fudelity-Research工作的池田勇則成立了Ikeda公司,發表的Ikeda 9唱頭被稱為“夢幻終極唱頭”,算是在進入到數字時代后模擬音響的一大進步。

在歐美, Goldmund(1984年,瑞士)、Roksan(1985年,英國)、VPI(美國)、Graham Engineering(1986年,美國)、Wilsonbenesch(1989年,英國)和Immedia(1990年)同樣是數字時代模擬音響的擁戴者。

到了1990年代,LP終于從大眾層面上消失。CD和磁帶錄音占據了主導地位,并且各種各樣新格式都不斷涌現。在那個時期,“Digital”已深入人心,除了歌舞廳里DJ用到的LP,它已經不再會出現在尋常百姓的家中。LP唱片的全面停產更是令這一趨勢迅速蔓延。

然而,有趣的是,到了21世紀,伴隨著SACD和DVD-Audio這兩種被稱為下一代音頻格式的唱片出現,人們似乎又回到了從前。“擁有LP才有的完美音質”成為了對SACD最好的褒獎,我們在音響展中見到越來越多以LP作訊源的演示,那些久未推出LP唱盤的老廠也從滿是灰塵的倉庫里重新找到那些模具和圖紙,Opus之類唱片公司也重新開始了LP唱片的發行,這一切,似乎都在述說著LP不死的神話,即便它們只在非常小眾的音響發燒友中傳開。

這一時期值得我們關注的另外一些話題:

1967年,《Stereo Sound》(立體聲)雜志在日本創刊。側重Hi-End音響的《Stereo Sound》與側重于家庭影院的《Hi Vi》在今天同時還出中文版。

1970年,EV提出4聲道矩陣LP唱片格式。

1972年,日本Sansui(山水)推出QS矩陣式唱片,這是最早對LP環繞聲的嘗試。

1972年,Mark Levinson成立,它為現代的晶體管放大器奠定了新標準。12年后,Mark將公司轉手再成立Cello,之后又再次轉手并創建Red Rose。

1975年,Meridian(英國之寶)創立。如今以成為數碼音響的領導者之一。

1977年,TEAC發表了DAD唱盤的試制品,為CD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

1982年,CD正式上市,DAT原型機誕生。后者由于其近乎“完美”的數碼錄音而遭到唱片商們前所未有的封殺,最終退出家用市場。

1984年,寶麗金的CD壓片廠里誕生了第1000萬張CD唱片。

1991年,為了抗衡飛利浦的數碼錄音機DCC,索尼推出MD,但直到6年后才真正開始為人們所接受。

1997年,DVD誕生。

很赞哦!(9146)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湖北黄石铁山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