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哪方面(臺灣去年對大陸貿易順差為1700億美元,如果貿易脫鉤會帶來哪些影響?)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6 18:00:25【】4人已围观

简介m糧食主產區的工業化渴望中國食品商務網2008-04-1109:31:00劉庶明的身份是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名片挺有個性,上面印著這樣一段文字:您了解“東北再造”第一人嗎?請到“振興東北

m

糧食主產區的工業化渴望

中國食品商務網 2008-04-11 09:31:00

劉庶明的身份是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名片挺有個性,上面印著這樣一段文字:您了解“東北再造”第一人嗎?請到“振興東北網”看《東北再造》,請到“百度”等搜索引擎上點擊。劉在東北經濟學界以“大膽直言,觀點新穎,理論超前,全局意識”而被稱為“東北再造第一人”。

東北農業存在的問題

吉林省的一位官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現在東北糧食市場主要面臨四個突出問題:一是市場的問題,市場信息缺乏,許多地方調整產業結構常有趨同現象,中介服務和政府指導跟不上,農民種植遠遠落后于市場要求;二是農村資金相當困難,畜牧業形勢雖好,但貸款難,如今信用社的貸款越來越難,農村的小額信貸已經非常困難;三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四是農民增收緩慢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這位官員指出,現在主要的問題在于對市場的適應性不夠和對市場的信息了解不夠,不僅對國際上大的農副產品調整帶來的影響不了解,對國內市場帶來的影響也不是很了解,這種對市場的把握不好,把握不了,造成了增產不增效、不增收的被動局面。

怎么辦呢?他說,首先,要對糧食主產區進行宏觀的市場監測,然后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但現在恰恰是這個服務沒有,同時農戶是分散經營,農村的組織化程度相當低,他們在市場上的對話地位和分量自然就很低,不能公平地與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沒有規模化的經營,今后的農業是沒有出路的,還有就是中介服務發育不成熟,農民的聯合沒能組織好,生產經營的分隔狀態必須解決,單干是沒有出路的。

從更深層次來找原因,他認為主產區糧食問題在于:一是農業的盤子太大,二三產業落后,尤其工業落后,農民沒有進入二三產業,因而農村的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是原始的原料銷售,其產品附加值很低;二是農村城鎮化滯后。由于加工工業薄弱,其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都呈相對薄弱,這是一個互為影響的關系,城市化影響工業化,工業化反過來又影響城市化進程。更應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目前農村人口的轉移仍是不穩定的,是個動態的變化,許多現在已經出去的可能以后又會因為在城市無法生活而再次回到農村。

他建議,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應將工業化的理念用于農業發展上,因為工業化的發展就是在產業升級中尋求市場,而農業也需要在產業調整中尋求市場,以市場來定農業發展的規模、思路;另外要堅持城鄉統籌,工農聯動。現在城市工業與農村工業尤其是鄉村工業是分隔的,吉林省目前把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就是這個道理。

大工業拉動大農業

從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出發,沿著102國道大約100多公里就到了榆樹市,除了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莊稼地,最顯眼的就是公路兩側大大小小的 “工廠”,規模都不是很大,也許用家庭作坊來形容并不過分,但這一切對遍地都是玉米的產糧區來說,無疑是“工業”的征兆,當糧食作為原材料已經不能使他們富足的時候,為糧食尋找“出路”就成了他們必然的選擇,而圍繞著糧食而衍生的“工業”無疑寄托了太多的內涵。

劉庶明說,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無疑是正確的,甚至于主要應該是由糧食主產區搞加工業,實現糧食就地轉化,不能運到外地轉化,而非糧食主產區少搞或者是不搞,除非進口外國糧食搞加工業。

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了吉林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他們看來,這是振興老工業基地,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希望所在。

長春市的工業化發展目標是,到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新增產值1000億元,年均遞增30%左右,總量達到1360億元,培育3個產值超過百億元的企業,20個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50個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形成龍頭企業群體。

--------------------------------------------

買粉絲://買粉絲.paper800.買粉絲/paper78/622A72CF/

體現大國風范,是因為有底氣而自信嗎?

加入WTO以來,農業領域有兩件大事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和充分討論。一件事是大豆加工企業被外資收購,對東北大豆農民的影響;另一件事是大批韓國、日本、臺灣農業組織在國內大辦農業園區,可能對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既有的海外市場帶來的影響。對這兩件事情的認識,可能直接影響我國未來農業開放政策和農業發展道路。

一,大豆產業被外資全面接盤,到底是喜還是憂? (負責任的大國首先是對本國人民負責)

中國近幾年來的大豆平均產量1600萬噸。

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05/06作物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大豆消費總量將達到4232萬噸,其中3250萬噸用于壓榨。

另據美國農業部的周度銷售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12月7日,2006/07年度(始于9月1日)美國對華大豆出口裝船量為463萬噸,比一周前增加了40萬噸,高于去年同期的427萬噸。2006/07年度迄今為止,美國對華大豆的銷售總量(已經裝船和尚未裝船的銷售量)為741萬噸,同比提高了45%。

另外一組數字與之形成鮮明對照:2006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同比去年下降25%,總產下降18%。黑龍江省農民大豆種植微利,而農場種植大豆成本較高,約1.22元/斤,比去年上漲0.08元。按照目前的大豆市場價格計算,農場種植戶出售大豆將出現虧損。據黑龍江有關方面最新的調查說:2007年度的大豆種植面積還要下降10%以上。

全國有 6%左右的土地生產大豆,有5000萬戶(1.5億人口)主要靠生產大豆維持生存,黑龍江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大豆收入維持生存。隨著大豆進口的不斷增長,已經迫使我國不少豆農不斷減少生產,生活難以為繼。

出現這樣的局面,雖然有國產大豆出油率不高或生產成本高的原因。但是,外國政府對本國大豆出口實行政策補貼,也是重要的原因。僅2001年,美國對大豆的補貼就高達190億美元,相當于出口價格的30%。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的大豆加工產業正陷入外資全面接盤的境地,大型壓榨企業只剩下一家未被外資兼并,據稱,“明年中國壓榨行業將不會再有中國獨資企業了”。

對于開放所帶來的大豆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困境和加工業的全盤西化趨勢,國內有不同的聲音。

大連商品交易所研究部總監王偉筠認為,從大豆產業可以看出,國外農產品不是不“入侵”,只是沒有直奔而來,而是改頭換面,迂回包抄而來。外國大豆進入中國的方式是,資本先行,攜強大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業,控制加工業后,再從國外進口農產品。大豆產業當前的困境其實是我國大宗農產品在失去保護之后,遭受國際競爭后敗下陣來的一個縮影。下一個是玉米還是小麥?

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有這樣一筆賬,進口2000萬噸,是市場需要的,但當超過2000萬以上時,每多進口100萬噸,就可能有130萬的農民離開大豆種植業,甚至離開土地。因為,100萬噸大豆,按我們現在的單產水平需要856萬畝耕地,而黑龍江省農業人口人均耕地是6.6畝,所以多進口100萬噸,就要多影響百萬農民。那么是不是不種大豆就可以種其他作物呢?不一定!在黑龍江西部地區,不種大豆就很難種其他作物。歷史上,大豆不好賣時,就曾經出現過農民棄耕問題。

中國自產大豆供不應求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進口大豆不能放任不管,我們要做到“有度、有序、有透明度,兼顧農民利益”

中國大豆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大豆加工業的背后是“三農”問題,大豆加工業引進外資會增加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

我們有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如果真正把大豆看作是農業問題,就會找到解決的辦法。現在黑龍江大豆價格已經到了成本線,跌到了5年來的最低點。由于進口大豆增長超過需求增長,黑龍江今年大豆種植面積下降了25%,價格下降了24%,對農民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建議可以考慮動用反傾銷手段。

此外,大豆的產業是一個不小的產業,上聯種植業,下聯養殖業,這個產業出了問題將影響到幾千萬的農民。現在有的人說,進口大豆更劃算,我認為這是飲鴆止渴。現在大豆便宜,是因為我們還有不少的國產大豆,如果中國大豆產業不存在了,進口大豆還能這么便宜嗎?

農業部農研中心的柯炳生主任則認為:對消費者及農民來說,是外資還是私營企業沒有什么區別。我們說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為什么工業能引進外資,農產品、加工業就不能引進外資?關鍵是市場環境,是市場規范、市場行為的問題,不是所有制的問題。

如果真的發現有壟斷的話,國家有反壟斷措施,國外在農業方面很少聽到一個壟斷企業能把整個國際市場都壟斷了。不能拿著計劃經濟的那一套東西來套,想當然,不分具體情況,籠統一說。我們的汽車工業那么多合資,就沒有人說被外資壟斷。

大豆為什么進口多,主要還是因為國內生產沒法滿足需求,我國入世以來,也出現大豆價格高的時候,我們大豆的生產能力也是有限的,并沒有高出太多。需求滿足不了,只能進口。關鍵是中間加工環節要有一個競爭的市場,否則大豆價格高上去,消費者也受不了。中間環節、加工環節利潤不能拉得太大,必須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現在的情況就是高度競爭,如果沒有壓力,不是消費者倒霉就是生產者倒霉。當然,進口大豆多,受到直接沖擊的是種大豆的農民,農民會因為降低而減少收入。在分析沖擊:影響的時候,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沖擊,哪些是因為加工企業進行市場投機或者經營管理效率低所造成的。

競爭永遠存在,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存在競爭,只能是提高生產效率。抱怨沒有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農業部原副部長王連錚:中國大豆不敵進口大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產大豆不如進口大豆有競爭力,不僅是價格上競爭力不足,品質上也有不足。但是,大豆是東北及內蒙古的主要農作物,農民不種大豆也沒法種別的。沒別的種,這些老百姓政府能都包著嗎?劉源觀點:

大豆難題究竟該如何化解〔話題〕

大豆難題的化解之道,外要考慮對外資適當限制,內要考慮提高大豆的生產效率和大豆品質

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大豆市場,中國大豆產業究竟該怎么辦?記者就此專訪了王連錚,以及農業部農村研究中心教授柯炳生。

中國大豆是否被外資控制

記者:目前的一種說法是,外資開始壟斷中國的大豆產業。您怎么認為?

:有專家說,外資進入到多少比例就會危及到經濟安全。在我看來,

記者:進口大豆對國產大豆形成沖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柯炳生

田仁禮:

入世導致大豆危機?

記者:現在大家有這樣一種判斷,入世的時候普遍覺得對農業馬上會形成沖擊,但是這幾年過去了,沒有馬上受到沖擊,大家預期從今年和明年開始,大豆、玉米受到沖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柯炳生:大豆問題受供求等多方面復雜因素的影響,不能籠統地說就是開放的結果,因為大豆在入世前幾年就已經是3%的關稅了。當然進口越少,國內大豆的價格就越能回升,但是這種現象沒法出現,

第一這不是抱怨的問題,跟入世沒有那么直接的關系,入世之前到現在的關稅沒有變化,是市場行情發生了變化,跟開放歸結到一起沒有道理;入世以來也出現過大豆價格高的時候。第二

田仁禮:

解決之道

記者:在現在的情況下,大家認為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嗎?

很赞哦!(87)

相关文章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江西景德镇昌江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