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唐代中葉以后中國對外貿易路線發生的變化原因(簡述叛軍進功路線及其后果(安史之亂))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31 04:57:27【】4人已围观

简介>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二、藩鎮割據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

>

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此后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安史余唐末藩鎮割據形勢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

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后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

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

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于一身

以后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

這些方鎮有的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有的不入貢于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三、剝削加重

由于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

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后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安史之亂后,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

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余”,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

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

唐憲宗元和年間,由于政令不及,稅收只能征自東南八道(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

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

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于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于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

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四、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后,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五、經濟重心南移

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六、西域獨立

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后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

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后,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后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斗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

除了西域邊兵之外,唐朝還征發了西域各國本地的軍隊幫助平叛

明確見于記載的有于闐王尉遲勝率領的本國兵馬五千

另外與拔汗那一起發兵的還有大食等國

最晚到757年(至德二年)正月以前,他們就已經行進到了河西地區

到了758年(乾元元年)秋天,吐火羅葉護烏那多與西域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肅宗派他們赴朔方行營效力

西域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

這時西域的外部威脅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西域防御能力的衰退,給他們提供了入侵的時機

但是大食勢力并沒有趁機東進,而是派兵助唐平叛,這說明大食從一開始就無意(或無力)進入蔥嶺以東的地區

對吐蕃而言,這時唐朝不僅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邊兵,而且也調回了隴右、河西防備吐蕃的軍隊,入侵隴右、河西要比進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于是吐蕃大舉進攻河西

在這種形勢之下,西域反而得以保全,孤軍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到763年(廣德元年)時,吐蕃軍隊已經盡陷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占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29]

此后西域守軍與內地的聯系斷絕,但仍然奉唐正朔,堅守西域

有廣德四年(相當766年)年號

實際上廣德只有兩年(763-764年),765年代宗改元永泰(765-766年)

吐魯番出土的《高耀墓志》仍然沿用廣德年號,說明在765年以前就己失去聯系,不知長安改元永泰

而且四鎮在這時還保持著一定的兵力,765年(永泰元年)左右,河西唐軍抵擋不住吐蕃的進攻,遣使前往四鎮,請求河西援軍一萬人,這至少說明西域的形勢這時要比河西穩定得多

768年(大歷三年)左右,西域守軍又與朝廷恢復了聯系,朝野上下對他們“忘身報國”的精神感動得“酸鼻流涕”、唐代宗下詔褒獎,并向西域唐軍通報內地情況,對守軍大加贊揚

其實就歷代原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

就內部來說,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勢力,并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游牧民族勢力的匯合

吐蕃攻陷關隴之后,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區,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很赞哦!(2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贵州安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