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印度對外貿易政策具有哪些特點(論述國家實施貿易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9 13:44:55【】6人已围观

简介復匯率制度;限制外資企業商品的內銷;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建立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等一系列措施。(2)實施較嚴格的傳統進口限制措施,通過關稅、進口許可證、外匯管制、進口商品分類經營管理、國營貿易等措施實

復匯率制度;限制外資企業商品的內銷;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建立進出口協調服務機制等一系列措施。(2)實施較嚴格的傳統進口限制措施,通過關稅、進口許可證、外匯管制、進口商品分類經營管理、國營貿易等措施實施進口限制。(3)鼓勵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鼓勵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引進先進技術。

比較優勢理論逐漸成為中國開展對外貿易的理論基礎。中國對外貿易國別結構和進出口的商品結構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這一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更注重獎出與限入的結合,實行的是有條件的、動態的貿易保護手段,因此稱此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為國家統制下的開放型保護貿易政策。

三、入世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有貿易自由化傾向的保護貿易政策(1992-2001年)

1992年10月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對外貿易政策開始進行廣泛的改革。

中國在進口限制方面的改革包括:(1)對關稅政策進行調整,1992年1月1日采用了按照《國際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調整的關稅稅則,并降低了225個稅目的進口稅率。其后進行多次的關稅下調,到1996年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已經下降到23%。(2)減少、規范非關稅措施,包括進口外匯體制的改革,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大量取消配額許可證和進口控制措施,配額的分配也轉向公開招標和規范化分配制度。(3)依據gatt/wto的規則對中國的涉外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其中包括建立了大量的技術法規、反傾銷條例等。

在出口促進方面的改革包括:(1)繼續執行出口退稅政策;(2)成立中國進出口銀行,扶持企業的對外出口;(3)采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4)成立各類商會和協會,并積極組織和參與國際性貿易博覽會和展覽會等;(5)大力發展出口援助等。

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干預對外貿易的目的盡管與改革開放前不同,但是依然受到古典重商主義觀念的影響,奉行“順差就是成績,順差就是目的”的“順差至上”的重商主義思想,不遺余力地從事賠本出口創匯。這種觀點應該說沒有脫離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等保守的觀念。但是,長期的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某種程度的“放心”,也為中國“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

這10年中,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基本指導理論實際上就是比較優勢理論,而且從靜態比較優勢理論開始向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轉移。根據靜態比較優勢理論,或者說是外生比較優勢,中國是勞動力豐裕的國家,有數字表明,中國勞動力的年均工資大約為1371美元,是美國勞動力年均工資的2.2%。所以中國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并鼓勵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自1996年開始中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取代了傳統的紡織品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產品,表面上看中國已經走出了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個圈子。但是,因為90年代全球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鏈的轉移,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生產中的一環,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主要進行的資源配置就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這里所說的廉價勞動力不等同于簡單勞動力,它包括跨國公司廉價地在中國雇傭高級技術人員和知識人員。這一點表現在兩點上:一是中國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加工貿易、代工貿易為主,二是三資企業出口比重逐年在上升。

四、入世后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走向(2001年以后)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履行入世的承諾,以及適應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出現了大幅度的調整。對外貿易政策目標已經成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構造有利于經濟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的持續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在適度內外均衡基礎之上高速發展。由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國別結構以及所處的國內外政治經濟關系,決定著對外貿易政策的取向。

自1996年開始,機電產品的出口就已經占據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第一位,但主要的出口方式是加工貿易或代工貿易,而且三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所以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應傾向于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或者中國國內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主要的貿易對象是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韓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也主要來自這些國家或地區,因此,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必須根據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情勢的變動而有所變動。例如,在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對中國的匯率制度提出質疑和責難之時,為了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可能從其他的對外貿易措施上進行協調。

另外,針對國際社會中區域集團化的傾向,中國在近年也開始逐漸通過雙邊和多邊磋商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之中,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和國家環境。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意向協定,積極開展湄公河流域經濟合作等等。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固然能夠給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企業的成長帶來相當大的好處,但是獲得好處的同時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就是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及其成員的承諾。從現有的資料和兩年的發展來看,中國議定書中有三方面的內容將對中國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第一是特別產品保障措施條款,印度和美國已經對中國使用過此條款;第二,在進行反傾銷調查等程序時,在中國入世15年內wto成員依然可以將中國等同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第三,入世后8年內每年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進行審議。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會出現大幅度調整。例如農產品貿易方面的政策,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中國應該執行中國貨物減讓和承諾表的規定,以及本‘議定書’中具體談到的農產品的那些規定。在這方面,中國不得保持或采取對農產品的任何出口補貼。中國應按‘過渡期內審議機制’規定將農業部門的國有企業(不論是國家級還是地方級)與農業部門用作經辦國家壟斷貿易的其他企業之間,或者上述各企業相互之間的財務或其他轉移,做出通知。”從這些條款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政策已經無法使用,根據wto農業協定,中國對農業的扶持政策只能從國內支持上出發,或者說只能采取“綠箱措施”和“黃箱措施”。對于農產品的進口,中國已經約定關稅稅率和關稅配額,但是,根據wto的若干例外條款——如國家安全例外、環境例外和國際收支例外等,可以采取一些臨時性的限制措施,但前提是符合wto的例外規定。

各國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主要考慮國內的政治經濟狀況,國際經濟環境以及各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本國參加的國際或區域性經濟組織的要求。對于中國來說,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考慮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納入了全球生產鏈、資本鏈、產品鏈的環節,中國依靠傳統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已經不能維持長久的優勢,因為勞動力比較優勢極容易為它國取代,或被機器節約。從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經驗出發,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理論應該從傳統的外生比較優勢理論轉移到內生比較優勢,從靜態比較優勢轉移到動態比較優勢。

簡而言之就是:首先,認識到比較優勢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形成的,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種措施來扶持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其次,比較優勢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在整個的生命周期中,產品和技術會從知識密集型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再到勞動力密集型,所以一國在某種產品和技術的生產上是不可能永遠具備比較優勢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都必須在產品和技術的創新與模仿上做文章,而且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可以知道,要素越是高級、專業,其帶來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就越持久,企業自身管理和競爭情況也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選擇就應該圍繞培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換句話說,就是斟酌采取某些戰略性貿易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開始從自由貿易或貿易自由化傾向逐漸轉向“公平貿易”政策的實行。所謂“公平貿易”主要是指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必要時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貿易救濟措施以恢復市場的可競爭性。wto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了美日歐的這些做法,因此,中國在入世之后的對外貿易政策必須加強這方面政策措施的改進與完善,防止本國產業和企業或產品在遭受類似的損害之時無法可依,在遭遇貿易對象國的指責時無以回應,當然首要的還是《反壟斷法》出臺。

綜合來說,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于采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并存的貿易政策。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哪些特點?

經濟全球化經過調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深入發展,全球經濟依存性不斷上升。全球資本與生產技術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當前國際經濟形勢有七個特點。

(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2007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近4%的增速。美國經濟穩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額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標不及北歐,次貸危機使美經濟優勢不斷被侵蝕和分解,其負面影響還在擴大。主要西方國家面臨工業化以來最強烈的外部競爭。歐亞大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舞臺。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歐亞大陸經濟總量占全球的62%,累積財富總量是美國的一倍,2006年“新歐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時,占世界人口80%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較快增長期,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得到加強,對世界經濟影響力進一步增大,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格局。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占全球的2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30%。

(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

巨額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和投機,不僅給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很大損害,發達國家也難獨善其身。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全球金融業的核心資產總額已達140萬億美元。資本市場進一步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體。銀行資產占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資產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中。發達國家的金融資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躍升至330%。“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

(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未來1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7億人口進入全球勞工市場。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資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進一步顯現,不均衡的全球增長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格局。從總體看,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使生產要素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最佳配置”。從國別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會成本分布嚴重失衡,窮國與富國的差距在擴大,輸家與贏家的兩極分化加劇。資本回報連創新高,勞動回報則越來越低,導致國家間不平等。發達國家主導當前的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國際分工體系,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3/4,經濟總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脫貧。在北方陣營,美歐日是國際經濟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國奉行經濟單邊主義,企圖壟斷國際經濟決策,三方經濟利益摩擦時有發生。南方陣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對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訴求和利益關注點發生重

很赞哦!(22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山西运城芮城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