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國際貿易的動態收益有哪些(國際貿易的動態利益有哪些)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6 00:54:47【】9人已围观

简介5-75×75%=75-56=694(美元)(2)該筆交易的外匯凈收入總金額應為每輛外匯凈收入乘以交易總數量,即:694×28500=1977900(美元)答:(1)每輛自行車外匯凈收入為694美元;

5-75×7

5%=75-5

6=69

4(美元) (2)該筆交易的外匯凈收入總金額應為每輛外匯凈收入乘以交易總數量,即:69

4×28 500=1 977 900(美元) 答:(1)每輛自行車外匯凈收入為69

4美元;(2)該筆交易外匯凈收入總金額為1 977 900美元

[例題4—2] 某德國客商對我某項出口商品出價為每公噸400歐元CIF漢堡,而我公司對該商品內部掌握價為FOB,中國口岸每公噸人民幣1 980元

當時中國銀行外匯牌價為每100歐元的買入價728

09元人民幣,賣價730

28人民幣

我公司備有現貨,只要不低于公司內部掌握價即可出售

現該商品自中國某口岸至漢堡港的運費為每公噸人民幣600元,保險費為每公噸人民幣100元

計算該客商的出價與公司內部掌握價的差額,并判斷能否接受

解:運費、保險費應按銀行歐元賣出價折算, (600+100)/730

28÷100=95

85(歐元) FOB中國口岸掌握價按歐元買入價折算, 1 980/728

09÷100=271

94(歐元)又由于CIF漢堡價減去自中國口岸至漢堡的運費和保險費,即相當于FOB中國口岸價

答:客商出價CIF漢堡400歐元,減去自中國口岸至漢堡的運費和保險費合計95

85歐元,等于304

15歐元

為FOB中國口岸價,高出公司掌握價32

21(400-367

79)歐元,因此可以接受

二、凈價與含傭價之間的換算(一)傭金(Commission)和折扣(Dis買粉絲unt)傭金是商業經紀人、中間人、代理商為買賣雙方介紹交易而取得的收入

折扣是賣方按原價格給予買方的一定百分比減讓

它們在國際貿易中被廣泛使用

(二)傭金和折扣在成交價格中的表示方法包括傭金的價格稱“含傭價”

例如,“每臺5000美元CIF C3%倫敦”表示包括傭金3%在內的每臺5000美元CIF倫敦價

這種在合同中明確標明傭金及百分比的稱為“明傭”;不標明百分比,甚至連“傭金”的字樣也不標,只是由雙方當事人另行議定的傭金稱為“暗傭”

折扣一般用文字說明,例如:每臺5000美元CIF倫敦減1%折扣

這種明文表示的折扣稱為“明扣”;如單價中沒有表示折扣,而由買賣雙方另行議定的折扣稱為“暗扣”

傭金和折扣的比率一般是根據不同商品,不同市場、不同交易對象酌情確定的

它們都直接的影響到價格,并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使用

因此,靈活運用傭金和折扣,有利于調動國外客商的積極性,促成出口交易

(三)傭金的計算在國際貿易中傭金一般有兩種計算方法,一種是以發票總值為基數,另一種是以FOB價為基數;后一種方法較為合理,但不論采用哪一種方法,都應在合同中訂明,以免產生糾紛

凈價與含傭價之間的換算如下:傭金=含傭價×傭金率凈價=含傭價-含傭價×傭金率凈價=含傭價×(1-傭金率)含傭價 =凈價/(1-傭金率)三、出口商品盈虧率、換匯成本和外匯增值率的計算方法(一)盈虧率的計算方法出口盈余或虧損就是出口外匯凈收入(折合為人民幣)與出口成本(折合為人民幣)之差

出口凈收入大于出口成本的叫盈余,小于出口成本的叫虧損

盈余額或虧損額與出口成本的比率,叫出口盈余率或虧損率

其計算公式是: 出口銷售FOB凈收入(人民幣)-出口成本(人民幣)盈虧率 = ×100% 出口成本(人民幣)(二)換匯成本換匯成本是指在商品出口中,是指換回一個單位外幣(美元)所用的人民幣數額,它表示出口的換匯能力,計算公式為: 出口總成本(人民幣)換匯成本 = 出口銷售FOB凈收入(美元)(三)外匯增值率的計算方法外匯增值率,是指在成品出口時,每進口一美元的原材料所引起的外匯增量 成品出口外匯凈收入-進口原料外匯成本外匯增值率 = 進口原料外匯成本

2,請用英語描述國際貿易理論有哪些?

國際貿易理論試圖解釋為什么有國際貿易,以及作為一個國家應當如何對待國際貿易。

目錄

1概述

2古典派

▪ 重商主義

▪ 重農學派

▪ 絕對優勢

▪ 比較優勢

▪ 保護貿易

▪ 相互需求

3新古典派

▪ 要素稟賦

▪ 里昂惕夫

4全新派

5新興派

6當代變化

7著作

8國際貿易專業自考

▪ 專業概述

▪ 培養目標

1概述編輯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典、新古典、新貿易理論以及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四大階段。

古典和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等假設為前提,強調貿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釋了產業間貿易。

二戰后,以全球貿易的新態勢為契機,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從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技術進步等角度解釋了新的貿易現象。

新興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則以專業化分工來解釋貿易,力圖將傳統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統一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框架之內。

2古典派編輯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義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出現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的國際貿易觀點,也稱貿易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其核心是追求貿易順差,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義認為,財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銀,金銀的多少是衡量一國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獲得金銀的主要渠道就是國際貿易。通過獎出限入求得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家就會富裕。

重農學派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絕對優勢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于自然稟賦和后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比較優勢

鑒于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于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于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并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保護貿易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于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相互需求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范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3新古典派編輯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

要素稟賦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并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很赞哦!(5)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云南楚雄永仁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