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日本海外島嶼為什么沒有被瓜分(1945年日本為什么無條件投降?)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4 00:27:15【】9人已围观

简介害天皇的地位,就是維護國體。陸相、陸軍參謀總長、海軍軍令部長的意見是拒絕“波茨坦公告”,將戰爭進行到底。可見日本總的說來還是不接受的。特別是軍方。最后由天皇“圣斷”,采取了首相、外相、海相的意見。由于

害天皇的地位,就是維護國體。陸相、陸軍參謀總長、海軍軍令部長的意見是拒絕“波茨坦公告”,將戰爭進行到底。可見日本總的說來還是不接受的。特別是軍方。最后由天皇“圣斷”,采取了首相、外相、海相的意見。

由于蘇聯于8月8日宣布對日宣戰,日本也斷絕了企圖由蘇聯調停的幻想,而且面臨著被美蘇瓜分徹底亡國前景。

戰爭發展到最后關頭,日本如果繼續抵抗,將勢必繼續遭受原子彈轟炸。雖然當時美國已經用完所有的原子彈,但是美國仍然可以制造。美軍將在日本登陸。日本原來的后方根據地我國的東北,已經被蘇軍占領。日本的海軍已經基本全部打光。日本陸軍雖然沒有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它的戰略總預備隊關東軍已經被殲滅。留在國內的所謂“國內軍”基本全是老弱婦孺。所以日本根本沒有繼續戰爭的能力了。

當然當時日本還有700萬軍隊和廣大的占領區。

太平洋戰場的日本失敗原因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軍力逐漸上升,日本的政客們也紛紛做起“大日本帝國夢”。 日本人發現英國與日本的面積、地理位置非常相似,都是戰略縱深狹小、自然資源貧乏的島國,既然英國能夠發展成“世界工廠”和“日不落帝國”,為什么日本不能?日本開始仿效了英國的工業化和侵略擴張。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在數十年的時間里日本通過戰爭等手段,先吞并琉球,把自己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中國近海。又通過甲午中日戰爭,吞并了朝鮮,取代中國成為東亞最有影響力的大國;接著日俄戰爭的勝利將日本整個民族的自信心和軍國主義思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作為一個西太平洋島國,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當時的世界局勢,日本都根本不具備成為“大帝國”的先天實力。

日本自然資源極為匱乏,沒有油田,缺少煤炭,銅鐵等主要礦產資源稀少,且農產品也較為單調,其國民主產業以農耕及手工小作坊生產為主,既日本土無法提供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所需的物質資源。因此,一旦走上工業化道路,日本就必然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資源進出口國,而所有進口的資源、出口的產品都必須經過海上運輸,這就使得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很容易被外敵掐斷。

同時日本人沒有意識到,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是殖民時代的特殊產物,英國可以從其遍布北美、非洲、亞洲以及大洋洲的殖民地掠奪資源,并利用這些殖民地對自己的對手形成戰略包圍,這樣就彌補了英國資源不足和戰略縱深狹小的缺點。然而,當日本開始擴張時,帝國主義國家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已經基本結束,世界格局已基本固定,且部分殖民地人民也已漸漸覺醒,開始走向獨立。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日本既面臨著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壓力,又面臨著覺醒的亞洲人民的反抗,“大殖民帝國”這個夢想是注定行不通的。 日本是一個島國,其一直以英國作為自己的榜樣,認為自己應該走英國樣式的軍事發展道路,但事實上日本的大戰略一直是相互矛盾的,與英國堅定一貫的戰略成鮮明的對比。英國至始至終堅持自絕的海洋戰略,它的陸軍實力雖然無法與歐洲大陸國家抗衡,但其海軍實力卻一直是最強的。

反觀日本,從天皇到歷代首相再到軍部,各自有各自的算盤,日本的戰略政策也一直在“海洋”與“大陸”之間搖擺,始終未能形成統一的共識。做為一個島國,日本本可以像英國一樣擺脫發展龐大陸軍這個包袱,走上海洋大國的道路。然而,由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亞洲大陸仍處在封建時代,大多閉關鎖國,王朝腐敗,軍隊裝備落后。這無疑給了日本無數的誘惑,隨著朝鮮的不堪一擊,日本漸漸嘗到了甜頭。在日俄海戰擊敗了亞洲大陸強國俄羅斯后,日本人更是狂妄的認為再沒任何國家能阻擋日本的擴張。從此日本國內開始持續數十年的“陸軍與海軍之爭”,其實就是大陸政策與海洋政策之爭。大陸政策的核心是日本向大陸發展,以大陸的豐富資源養活日本本島,并把日本人大量遷徙到大陸,最終實現日本對東亞大陸的完全控制;海洋政策的核心則是立足日本本島,控制西太平洋地區尤其是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最終發展成太平洋上首屈一指的海洋強國。由于雙方誰都說服不了誰,誰都壓倒不了誰,日本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隙實際上采用的是兩種政策的混雜,有時候稍微倒向海洋政策,有時候又稍微倒向大陸政策。

日本的國家戰略究竟是面向大陸,還是面向海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然沒有結論,所以日本同時打著兩場戰爭——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在工業能力、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上,日本根本不足以打贏這兩場戰爭,所以日本帝國的失敗和毀滅從戰爭一開始就不可避免了。 由于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余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于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于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于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

可以看出,本來國力就不濟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么進入消耗戰后,日本必敗無疑。 海軍方面

太平洋戰爭初期主要是日美海軍之間的較量,因此雙方海軍裝備軍艦的數量及質量往往左右著戰役的勝負。

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更何況,美國的主戰航母在搭乘艦載機的數量上要遠高于日本(美軍的“中途島”號最多可以搭乘133架飛機,而日軍參戰時間最長的航母“鳳翔”號卻由于艦載機的不足只能搭載21架,其中6架是預備機)。

另外一點比較重要的就是驅逐艦與護衛艦的數量。日本作為一個島國,主要依靠其海上航運線維持其原材料進口。但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另外一些所謂的“驅逐艦”以同盟國的標準來說也只能算護衛艦),而它的護衛艦還數量不明(根據非官方統計,數目也很小)。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而且這里面還不包括用于其東部海岸線防范德國潛艇的武裝快艇以及驅逐艇。到戰爭結束時,美國海軍空前強大。實際上,到1945年,美國海軍已經比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海軍加起來還要強!

隨著日軍的南下,其海上運輸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首先日本要向散布在太平洋上的遙遠島嶼運送進攻和防御所需要的大量物資。同時還必須維持其本土與其占領地之間的海上生命線以提供國內工業足夠的原材料。這對日本運輸船的數量和運輸能力產生了極高的要求。

美國在1943年前四個半月里的商船建造量超過了日本7年的商船建造總和,而日本直到1943年在商船建造數量上都沒有特別明顯的增長,這大概與他們的太平洋戰爭將在短期內結束的錯誤論斷所決定的戰略方針有關。

雖然日本在戰爭期間建造的商船比盟國少很多,但數量上的劣勢并不是日本在海上運輸方面失敗的最主要原因。真正原因在于日本缺乏對運輸船隊的有效保護,特別是缺乏對美國潛艇的有效打擊,導致了大量急缺的戰略資源、補給物資、戰斗人員白白損失。要知道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潛艇戰果并不比大西洋的德國狼群戰績遜色,甚至在對敵方戰爭潛力的打擊上還勝于后者,反觀日本帝國海軍從來對反潛都不重視,只一心一意只撲到“大艦巨炮”和“艦隊決戰”上,對潛艇戰和反潛戰根本不重視(與舊日本帝國海軍的建軍傳統和實戰經驗有關,一戰時日本加入協約國作戰,沒有受到過敵國潛艇戰的威脅),所以美國海軍的“噸位戰”和“破交戰”指導下,美潛艇部隊取得了“無限制潛艇戰”頗豐戰果,特別是在1943年9月MK14魚雷引信失靈的問題徹底解決后更是如此,尤其是1944和45兩年,這些采用狼群戰術和區域游獵戰術的太平洋美國鯊魚們幾乎徹底切斷了日本帝國和其海外占領地的海上交通聯系及石油運輸線,對日本帝國戰爭潛力的打擊不亞于航母特混群的威力!成為加速太平洋戰爭徹底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空軍方面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在空軍方面擁有一定優勢,零式戰斗機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要優于盟軍同類型飛機。而且日本戰斗機飛行員經歷了大量戰斗,不但訓練有素、擁有豐富的戰斗經驗、并且士氣高昂。但隨著美國龐大的國家機器進入高速運轉,日本空軍的優勢很快就被轉換成了劣勢,大量的飛機被盟軍擊落,而本國的生產能力卻又很難及時彌補。

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占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后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于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后于美國的新機型(由于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采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另外日本在飛行員的使用上也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飛行員由于培訓周期長,投資大,本應是一個國家空軍的重要資源,而擁有豐富戰斗經驗的飛行員更是空軍的寶貴財富,因為他們往往能左右一場空戰的勝負。但由于受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本的飛行員在戰斗機負傷或任務未能完成等情況下往往采用自殺性進攻,以求和敵人同歸于盡。這種狂熱的瘋子行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盟軍一定的損失,但大量擁有豐富經驗的飛行員就此喪生。因此到了戰爭后期,日本飛行員素質嚴重下降,已無力與盟軍抗衡。

陸軍方面

由于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不過由于對手和戰場的特殊性,才使得這個致命的缺陷沒有釀成災難性的后果。日軍與美軍之間主要以海戰、島嶼爭奪戰或者東南亞叢林戰為主,機械化重型裝備的作用較為有限。真正讓日軍領教機械化部隊威力是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正是由于蘇軍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優勢,日軍才會選擇“南進”這個現在看來是錯誤的戰略方向。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于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后,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輛。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于盟軍的輕型坦克。由于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

很赞哦!(4)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河北省邢台广宗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