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日照供水買粉絲(中國地下水環境狀況與監測工程建議)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9 14:19:07【】6人已围观

简介分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的基本狀況,以及由于地下水和污染問題所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與生態環境問題,最后介紹了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工程的有關設想。關鍵詞:地下水環境;監測工程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要素

分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的基本狀況,以及由于地下水和污染問題所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與生態環境問題,最后介紹了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工程的有關設想。

關鍵詞:地下水環境;監測工程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要素。近30年來,我國對地下水的開采以每年25×108m3的速度遞增,目前全國地下水開采量每年約1100×108m3。從數字上看,地下水供水量只占全國供水總量的20%,但地下水供水在保障城鄉居民生活、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的作用極其重要。尤其是在地表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地下水的作用不可替代。最新地下水調查監測結果表明,我國的地下水環境形勢嚴峻,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現就我國地下水環境狀況與監測工程建議予以介紹。

1 全國地下水環境狀況

2003年完成的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結果表明,全國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每年為9234×108m3,約占水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地下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全國地下淡水分布面積810×104km2,地下微咸水分布面積54×104km2,地下半咸水、咸水分布面積84×104km2。按分布面積統計,全國63%面積的地下水可供直接飲用,17%經適當處理后可供飲用,12%不宜直接飲用,另有不足8%的地下水不宜直接利用。一些地區由于長期大量開采地下水,以及工業“三廢”與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了地下水超采與污染問題,進而誘發了地面沉降、巖溶塌陷、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與生態環境問題。

1.1 地下水位下降與降落漏斗

2004年全國192個城市的地下水監測結果表明,與2003年相比,61個城市的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超過0.5m,占監測城市總數的32%,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北部、山西六大盆地、下遼河平原、河西走廊、準噶爾盆地天山北麓、淮北平原和中南、東南沿海地區;53個城市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超過0.5m,占監測城市總數的27%,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和華北平原的中南部地區;78個城市的地下水位變化不大(變幅在0.5 m之內),占監測城市總數的41%,各地均有分布。由于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全國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個,其中,漏斗面積超過500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29個,漏斗中心最大水位深度超過50m的36個。這些監測城市中,省會級城市31個、地級市133個、縣級市28個,占全國城市總數的29.1%。雖然監測城市數量有限,但遍布全國,基本反映了我國主要城市和平原區的地下水狀況。

在華北平原,河北衡水深層地下水降落漏面積達8815km2,成為全國最大的單體地下水降落漏斗;北京、天津、滄州、衡水、德州等多個地下水降落漏斗交疊在一起,形成特大型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由于煤礦開采排水,河北唐山趙各莊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深度達333.2m,成為全國最深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位變化的總體特點是:中心城區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地下水降落漏斗向郊區擴展,形成了跨省市的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上海市中心城區地下水開采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穩中有升,但郊區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趨勢,地下水降落漏斗擴展較快;在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由于采取了關停地下水開采井的措施,2004年地下水位有較快回升;在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地區,地下水開采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兩個主要開采層(第二和第三承壓含水層)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85 m和5.61 m。目前,三省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經貫通,范圍幾乎涵蓋了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防治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在西北內陸盆地,大量出山地表徑流被人工渠系引到中游灌區,山前戈壁帶地下水補給量大幅度減少,水位持續下降。在東南沿海和中南地區,一些大型城市地下水開采量增加,地下水呈下降趨勢。

1.2 地下水質惡化與污染

2004年全國187個城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資料顯示,與2003相比,地下水污染加重的城市有52個,占監測城市總數的28%,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江漢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東南沿海等地區;地下水污染趨勢有所減輕的城市有39個,占監測城市總數的21%,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西南地區、中南華南地區;地下水水質或污染程度基本穩定的城市有96個,占監測城市總數的51%,各地均有分布。地下水污染組分主要為“三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和氨氮)、鐵、錳和無機鹽類(硫酸鹽、氯化物),其次為“五毒”(揮發酚、氰化物、砷、汞、六價鉻)和其他重金屬元素等。

生活污染為最普遍的污染類型,主要分布在城鎮居民密集區,以點狀分布為主,比較嚴重的有石家莊、蘭州、太原、西安、呼和浩特、烏魯木齊、銀川、成都、南京、貴陽、海口等18個城市。工業污染在我國中東部城市比較突出和普遍,比較嚴重的城市有太原、蘭州、石家莊、鄭州、南昌等17個城市。農業污染主要是由農藥、化肥或利用污水灌溉引起的淺層地下水污染,廣泛分布在平原、盆地的農業區及城市周邊蔬菜種植區,多呈面狀分布,比較突出地區包括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吉林西部平原區、三江平原等。油類污染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工業污染,分布在石油、天然氣開發區和輸油管道沿線,污染范圍一般呈點狀或面狀分布,污染比較突出的有蘭州、西寧、淄博、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8個城市和地區。與此同時,天然地質背景不良也是造成地下水水質低劣的原因之一,全國尚有7000萬人飲用不符合標準的地下水,遭受慢性砷中毒、氟中毒、甲狀腺腫大、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侵擾。

此外,根據國土資源大調查在南方某經濟發達區和北方某城市的調查結果,“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有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有一定程度的檢出。其中,農藥類六六六、滴滴涕,鹵代烴類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單環芳烴、單環芳烴類等有機污染指標檢出率一般在10%~20%,部分地區為30%~50%,甚至80%以上,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1.3 地面沉降

我國地面沉降災害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市區,到60年代兩市地面沉降災害已十分嚴重。70年代,長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和平原區、天津市平原區、河北平原東部地區相繼產生地面沉降。80年代以來,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量大幅度增加,地面沉降范圍也因此從城市向農村擴展,并在區域上連片發展,地面沉降范圍趨于擴大。90年代初,發現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河北、山西、陜西、福建、廣東、海南、黑龍江、云南、湖北、臺灣等16 省(區、市),沉降面積約48700km2。到2003年沉降面積擴展到93855km2,地面沉降城市50多個,形成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斷陷盆地等地面沉降災害嚴重區。其中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超過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無錫、滄州等城市,天津塘沽最大沉降量已達3.1 m。西安、太原、滄州、常州等城市地裂縫災害嚴重,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1.4 巖溶塌陷

在隱伏巖溶分布區,大量或大強度開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造成樓房開裂、倒塌,人員傷亡,鐵路減速、中斷,甚至列車顛覆,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巖溶塌陷1400 多例,塌坑總數超過40000個。發生地面塌陷的地區主要有遼寧的瓦房店,河北的唐山、秦皇島、衡水、石家莊、保定、邯鄲、邢臺,山東的棗莊、薛城、臨汾、泰安、萊蕪,湖南的長沙、株洲、湘潭、郴州、懷化、永州、邵陽,貴州的六盤水,廣西的桂林、柳州、南寧、玉林,廣東的云浮、深圳、英德、韶關、陽春及廣花盆地,江蘇的徐州,浙江的杭州、江山、常山、開化,安徽的淮南、銅陵,江西的萍鄉、豐城、瑞昌、景德鎮、樂平、上饒、貴溪、吉安、吉水、安福、永新、瑞金,福建的龍巖、三明、永安,云南的昆明、曲靖、安寧、陸良等城市和地區。尤以廣西巖溶區塌陷最為突出,塌陷范圍一般7~7600m2,影響范圍可達1~2km2。

1.5 海水入侵

沿海地區超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與咸水擴滲,呈現出由點狀向面狀入侵擴展趨勢,造成群眾飲水困難、土地鹽漬化、農田減產絕收。發生海水入侵的地區從北向南依次有:遼寧的莊河-丹東、大連、營口、下遼河三角洲、遼西沿岸海水入侵區,河北秦皇島沿岸的赤土河地區、耀華玻璃廠一帶和棗園水源地,山東的萊州-招遠-龍口一線的沿海平原地帶及煙臺、威海、青島、日照等地的河口地段,廣西的北海市海城區,海南的新英灣地區和臺灣的臺北盆地、嘉南平原北港地區。其中,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發展迅速,2003年海水入侵面積達2457km2,比20世紀80年代末增加了937km2,平均每年增加62km2;萊州灣沿岸地區海水入侵損失嚴重,造成40 多萬人吃水困難,8000 余眼農用機井變咸、報廢,60多萬畝耕地喪失灌溉能力,每年減產糧食3×108kg。

2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下水監測保護工作

為加強對地下水超采與污染的監督管理,1998年國務院在《國土資源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國辦發[1998]47號)中明確規定,國土資源部負責“監測、監督防止地下水的過量開采與污染,保護地質環境。”

2002年10月,國土資源部孫文盛副部長通過長期調研,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防治的調研報告》。溫家寶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在許多地方呈加劇趨勢,已給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大的損失和危害,并成為影響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2003年9月,國土資源部基于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提交了《全國地下水資源戰略問題研究報告》,提出了地下水可持續利用的戰略轉變和工作重點。國務院《參閱文件》(2003年第4期)全文刊發該報告,供中共中央、國務院各部門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參考。提出的六項戰略轉變是:一要調整地下水開發利用思路,實施以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二要按地下水資源賦存和分布規律,實施區域地下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戰略;三要加強地下水人工調蓄工程建設,從以地表調蓄為主向以地表、地下聯合調蓄轉變;四要加強地下水水源地儲備,從無序應急供水向有序應急供水轉變;五要改善缺水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條件,實施扶貧找水工程;六要建立地下水資源保護帶,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提出的兩項工作重點是:一要繼續深化全國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二要加快完善地下水環境動態監測站網系統。

2004年3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國發[2004] 6號)明確規定“加強地下水資源勘查與監測,以水資源的承受能力為前提,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禁止在缺水地區上高耗水項目。”

2004年6月,劉東生、張宗祜、陳毓川、陳夢熊、趙鵬大、薛禹群等40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針對我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的嚴峻形勢,聯名向國務院提出了《關于設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工程”國家專項的建議》。曾培炎副總理高度重視,并作出重要批示。

3 國家級地下水監測工程總體框架

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地下水監測、防治地質災害的指示精神,切實履行國務院賦予國土資源部關于地下水監測監督管理的職責,國土資源部在《國土資源“十五”計劃綱要》中提出,“建立地下水動態監測和預警預報系統,建立、完善地下水監測網點,形成國家、省(區、市)、市(地)三級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實現地下水動態的實時監測

很赞哦!(84958)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安徽芜湖鸠江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