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日本海外資產超過本土(根據小島清的理論,美國和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有何不同,你認為中國應該主要發展何種類型的海外直接投資?)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2 13:13:01【】3人已围观

简介電、新能源和氫燃料電池電站業務領域。日立較早向商用領域轉型,如今智能電網、電梯等基礎設備業績平穩增長,同時,日立的核電技術水平較高;三菱發力于氫燃料電池,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逐漸步入商業化。如今,日本

電、新能源和氫燃料電池電站業務領域。

日立較早向商用領域轉型,如今智能電網、電梯等基礎設備業績平穩增長,同時,日立的核電技術水平較高;三菱發力于氫燃料電池,豐田的氫燃料電池 汽車 逐漸步入商業化。

如今,日本企業告別了終端家電、電子市場,在商用領域的大型核電、新能源、氫燃料電池、電力電網、醫療技術、能源存儲技術、生物 科技 、機器人研發及高精軟方面等建立全球競爭優勢。

產業上游領域的核心技術,乃國之重器。核電、芯片、精密制造、生物 科技 、氫燃料、新能源、機器人等等,才是一個產業技術的關鍵,一個國家的命脈所在。

當年,松下CEO津賀一宏在看過索尼的CES展臺后說:“如今誰都能做電視機,但智能手機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只是電視機。”

這句話道出了核心技術的真諦。

當人口紅利消失,全球技術紅利吃盡,競爭倒逼走向上游核心技術、商用及基礎科學領域,依靠自力更生、自主研發,也就成為了必然趨勢。

縱觀全球,德國的西門子、博世、巴伐利亞、蒂森克虜伯、德馬吉森精機、大陸集團、舍弗勒集團,以及美國的AT&T、IBM、英特爾、威瑞森、惠普、甲骨文、思科、通用電氣、亞馬遜、谷歌、蘋果、康卡斯特,都掌握了上游核心技術。不同的是,強大的美國企業上下游通吃。

很多人以為,日本最近三十年“消失”了。其實,日本變得更加強大,日本企業掌握了上游核心技術,低調地掌控了產業之命脈。

在今年的日韓貿易戰中,日本展現了“扮豬吃老虎”隱實力。韓國的半導體很強大,其生產的內存產品居世界首位,其中隨機存取內存(DRAM)的市場占有率逾70%。但是,很少人知道,日本其實遏制住了韓國半導體的命脈。

日本占全球氟聚酰亞胺和光刻膠總產量的90%,全球半導體企業70%的氟化氫需從日本進口。日本幾乎是韓國半導體公司的唯一核心原料來源國。

日本對韓國禁運,三星、LG、SK庫存立即告急,韓國的OLED、存儲芯片、CIS芯片、DRAM幾乎都無法生產。三星是韓國經濟的主心骨,電子是韓國經濟的命脈。日本此舉,相當于打中了韓國經濟的七寸。

這就是日本在上游領域高端材料(氟聚酰亞胺、氟化氫、光刻膠)的強大統治力。

值得注意的是,向上游核心技術領域升級,涉及到基礎科學研究,而日本非常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今年,日本科學家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一起共享諾貝爾化學獎。如此,日本已經在過去19年斬獲了19個諾貝爾獎。

原騰訊副總裁吳軍老師批評騰訊沒有to B基因,一度引發爭議。可惜的是,這場爭議缺乏建設性。其實,并不是騰訊缺乏to B基因,中國的私營企業基本上都沒有投資to B領域的動力。

中國私營企業極少涉及核電、芯片、精密制造、生物 科技 、氫燃料、操作系統、新能源、工業機器人等上游核心技術及商用領域。這一點,與日本、德國完全不同。中國至今沒能出現類似于德國西門子、巴伐利亞、蒂森克虜伯的私營企業。

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過去幾十年,中國終端市場足夠大,屬于大淘金時代。

騰訊、阿里等大資本,寧愿投資美團、滴滴打車、共享單車、互聯網咖啡,也不會投資芯片、操作系統及通信技術。投資終端市場,容易獲得龐大的用戶及數據,然后打著大數據、新零售的概念上市套現。與上游投資相比,終端投資周期短、效率高。

二是上游如電網、核能、石油、通信網絡等基本都屬于非競爭行業。

這些行業的準入門檻很高,私營企業根本進不去。即使一些開放競爭行業,其采購商往往是國企及政府部門,普通的私營企業不敢進入。這條技術升級的必經之路,遇到了非競爭性障礙。

日本的第二條路是全球化。

19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在日元升值和國際化戰略的推動下,日本開啟了全球化投資、收購門閥,將大量資金和大型制造業轉移到海外,這是日本戰后第一次全球化產業大轉移。

但是,泡沫危機爆發后,日本國內資產受到擠泡沫、去杠桿的嚴重打壓,企業長時間沒有緩過神來。日本企業經歷了十年左右的掙扎、彷徨,全球化戰略大幅度回撤。

2000年之后,日本開啟了第二次全球化大浪潮。這次全球化促使日本海外資產大規模增長,總資產甚至超過日本本土GDP總量。2011年,日本的海外資產和海外產業相當于日本本土的1.8倍。

如今的日本,是亞洲唯一深度全球化的經濟體,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發達國家。

為什么日本的經濟全球化,沒有像美國一樣遭遇“資源陷阱”,放緩其技術增長的步伐?

主要原因是,日本遭遇了泡沫危機暴力杠桿,同時疊加日美貿易摩擦。80年代中后期,日本憑借日元升值的優勢,在全球大肆并購,類似于過去美元、英鎊之路。

但是,泡沫危機崩潰后,日元遭遇重創,終結了日本的資本輸出模式。之后,日本企業尋求亞洲低廉勞動力投資的同時,加大了技術轉型升級。

另外,在美國的壓力之下,日本企業被迫走向全球化。

以 汽車 業為例。日美兩國政府從1979年開始圍繞 汽車 貿易問題進行談判,美國強烈要求日本對美實行自愿出口限制、日本 汽車 廠家到美國投資設廠以及開放日本的 汽車 市場等。

從1982年開始,在日美貿易摩擦和日本國際化戰略的背景下,豐田、日產、本田、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 汽車 公司,相繼在美國投資生產。

開始時,日本企業遭受不小壓力,成本增加,規模銳減。日本車企雖然也遭遇了福耀玻璃所遇到的工會問題,但還是頑強地在美國生存下來,并逐步建立競爭優勢。

日本在美國本地生產的 汽車 數量,從1983年6萬輛、1984年24萬輛、1985年36萬輛猛增至1987年74萬輛、1988年89萬輛、1989年125萬輛。

這次主動或被動的全球化,雖然艱難甚至兇險,卻倒逼豐田、本田、日產、三菱、富士重工等日本 汽車 公司成長為一家家國際化的汽企。美國原三大車企只剩下兩家,豐田一度超過通用成為全球第一大車企,在強大全球競爭壓力下,倒逼豐田利用全球產業鏈創建了高效的準時生產制度。

中國如今面臨的國際背景與當年日本相近。不過,與日本有所不同的是,中國具備龐大的國內市場優勢。

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優勢并非廉價勞動力,而是市場規模。因為龐大的市場規模,具備絕佳的分工優勢。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三章《論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認為,“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他認為,分工受到市場交換規模限制,如果交易太小,就無法專業化生產,分工就會受到限制。

斯密以運輸為例說明問題,比如水運開拓了比陸運更大的市場,從而“各種產業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開始于沿海沿河一帶。這種改良往往經過許多年以后才慢慢普及到內地”。這就是“斯密定理”。

1928年,美國經濟學家阿林·楊格在就任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經濟科學與統計學分部主席一職發表的就職演說《報收遞增與經濟進步》中,對斯密定理做了深入發展。

楊格的觀點是“分工取決于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取決于分工,經濟進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條件之中”,這就是“斯密-楊格定理”。

中國龐大的市場定然促進分工更加精細,而更加精細的分工又進一步擴大市場。分工精細化,有助于技術的提升。

第一輛實用蒸汽火車是英國人史蒂文森發明的,而鐵路運輸發展最快的卻是美國。中國龐大的出行市場對高鐵需求強烈,刺激高鐵技術的突破。中國龐大的糧食市場,刺激(袁隆平)育種技術革新。

在未來的工業智能化領域,中國最大的優勢是龐大的數據市場。大數據又如人工智能的“能源”,大數據刺激人工智能算法革新。中國市場可以提供龐大的無人駕駛數據,只有積累大量的測試數據,無人駕駛才可能走入商用領域。

不過,這并不是說中國不需要向全球開放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技術標準將成為技術皇冠上的明珠。若不能重新制定一套讓全球通用的技術標準,那么遵循國際標準是基本的常識。如今,中國的生物基因等領域都有一些技術積累,但如何與國際標準接軌依然是個難題。

建立開放自信,利用好國內市場,打破制度性壁壘,幫助企業向上游核心技術及商用領域升級,中國才能在技術升級道路上繼續追趕。

日本經濟為何會停滯不前二十多年?

很多人可能想到廣場協議之類的,但是別忘記了,簽署廣場協議的可不止美國和日本兩家,歐洲國家也參與了,德國就沒有陷入停滯的二十年,這說明還是有差的。

關鍵在于日本的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日本的產業空心化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還比較陌生,因為我們一直是接受他國的轉移,而不是轉移到他國。

日本的企業大多數是跨國集團,比如說松下索尼之類的,你有沒有翻過索尼的財務報表?知道不知道索尼現在最賺錢的業務是什么?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是索尼金融部門。

其次才是 娛樂 類,電影, 游戲 ,音樂,電子產品。

索尼曾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消費電子生產商,墮落至此。

日本企業的空心化和產業轉移往往是這樣的:先把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利用中國較為廉價的勞動力,待中國這幫的工廠充分消化了技術以后,直接把日本的生產線關閉或者全部換成機器人。

今天的“日本制造”可能和各位想象的不太一樣,是中國這邊制造了所有的零部件,然后運到日本進行組裝,在日本組裝有很多好處,比如說可以貼上“日本制造”的標簽。

等到中國工廠慢慢完全消化掉日本的技術,并且返聘了那些日本非常有技能的老技工以后,只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整個日本相關產業會被搬運一空,全面轉向海外生產。

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這么干,日本的企業就越發空心化。這對于日本企業來說是好事,但是對于日本這個國家來說絕非好事。這也是為什么特朗普上臺以后,一天到晚的叫嚷著要求“制造業回流”的原因。

安倍過去一直想用“安倍經濟學”來扭轉頹廢的日本經濟,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三支箭基本上是失敗的,在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之前,寄希望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不現實的。

且現在有中國企業到日本挖墻角之勢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不少中國企業跑到日本,專門收購那些技術特別強,但是被接班人問題或者銷售問題困擾的日本中小企業,比如說為英特爾提供小型馬達的新思考 科技 ,一度壟斷了蘋果公司的訂單,但是在蘋果砍掉單子以后,公司幾乎破產,此時中國歐菲光集團出現,收購了這家企業。

目前整個日本1712家企業被其他亞洲企業參股,其中中國出資51%,占據控股地位的企業就有448家。

在中國不停向產業鏈上方游動的同時,日本企業卻一直停滯不前。

我覺得以現在的情況看,未來的日本可能同樣不容樂觀。

很赞哦!(55)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江苏镇江京口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