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清朝前期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想了解關於大清帝國的外交歷史進程)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09 04:10:21【】0人已围观

简介>七根據辭海記載:根據北京條約的內容,才有勘分西北界記約故兩條約中的失地只一次,即四十四萬平方公里(不知那一項符合史實)1中英南京條約一、強占香港二、勒索鉅款中國賠償英國鴉片煙價600萬元、商欠300

> 七

根據辭海記載:根據北京條約的內容,才有勘分西北界記約

故兩條約中的失地只一次,即四十四萬平方公里 (不知那一項符合史實)

1

中英南京條約 一、強占香港

二、勒索鉅款

中國賠償英國鴉片煙價600萬元、商欠300萬元、軍費1200萬元,共2100萬元(廣州「贖城費」600萬元不包括在內),分4年付清

三、五口通商

《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英國在五口有權駐領事等官員,商人可以自由通商,不受只準清政府指定的「行商」進行貿易的限制

四、控制關稅

五、領事裁判權

《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凡是英國人與中國人發生「交涉詞訟」,或在中國領土上犯罪,其如何定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即領事官)照辦」,中國官員無權依據中國法律進行判處

六、片面最惠國待遇

最惠國待遇應該是締約國雙方的對等權利

但在中英不平等條約里,卻只規定了締約外國能夠片面享受最惠國待遇

《虎門條約》規定:中國將來如「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

2

中美望廈條約 美國人可以到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港口貿易或居住,并且淮許美國兵艦進入中國海港

美國貨進出口,中國海關收稅必須和美國領事商議

美國人在華犯法,「中國官員不得過問

」 容許美國人在五口「自行建樓,并設立醫院、禮拜堂及殯葬之處

」 3

中英法俄天津條約 1.外國公使駐北京 2.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江寧(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3.中國海關雇用外人 4.外國人可在中國傳教、游歷通商 5.外國人往內地游歷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來往 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4

中英法俄北京條約 1.開天津為商埠 2.準許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給英國 3.發還天主教資產 4.對英、法賠款增加到800萬兩 5

中俄璦琿條約 中、俄兩國以黑龍江及額爾古納河為界,以北屬俄國,以南屬中國

黑龍江下游以南、烏蘇里江以東直至鄂霍次克海沿岸之地,由原屬中國所有改為中、俄兩國共管

俄國船只在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上擁有通航權

6

中俄伊犁條約 中國要「償還」俄國占領伊犁的「費用」五百萬盧布

中國要將伊犁以南的特克斯河流域平原地帶「割」與俄國

修訂一八六三年【塔爾巴哈臺界約】所規定齋桑湖方面的中俄國界及通商事務,以利於俄方

7

中法新約(地點在天津) 中國放棄對越南之宗主國地位,承認越南為法國「保護國」 中國在中越邊界附近擇二地為對法「通市」的商埠

法國在中國西南各省擁有興建鐵路的特權

8

中日馬關條約 中國完全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中國開放江南的蘇州、杭州,以至長江中上游的重慶、沙市, 對日通商,日本并享有通至此等口岸的內河航行權

中國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有設廠權,并享最惠國待遇

中國「賠賞」日本軍費二萬萬兩

9

中俄膠澳租界條約 租借山東半島南部的膠州灣及其鐵路權給德國 10

旅大租地條約 旅順「租借」給俄國作為軍港,大連「租借」給俄國作為商港,均以二十五年為期,但「可以延長」

在「租借期」內,中國軍隊不得駐在旅大地區

俄國再取得由旅大至哈爾潰之鐵路修筑權(包括後來之所謂「南滿鐵路」),以及鐵路沿線之利益獨占權

11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租借「新界」予英國,共九十九年

12

辛丑和約(清政府與11國公使訂約) 懲辦端郡王戴漪等排外大臣

兩年內禁止軍火輸華

中國向11國「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償付,連本息共近十億兩)

作為償付賠款的抵押,中國海關所收之關稅、鹽稅,均為外國控制

各國自管北京使館區

大沽口至北京之間的全部炮臺,全部拆毀

清廷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13

東三省善後協約 日、俄分別於中國東北撤軍後,清廷開東北三省之十六處城鎮作為商埠對外開放(盛京省之鳳凰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江子、法庫門,吉林省之長春、吉林、哈爾潰、寧古塔、琿春、三姓,黑龍江省之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滿洲里

日本取得東北南部之安奉鐵路之管理經營權

在東北的奉天(今潘陽)、營口、安東(今丹東)等城市,劃定日本「租界」等等

14

黃埔條約 取得與英【南京條約】、美【望廈條約】相同之利益

15

中英煙臺條約 英國人得到進入中國西南邊境「游歷、探路」的權力

他們如果由中國內陸經西藏前往印度,清政府需通知駐藏大臣協助通行

16

煙臺條約續增專條 鴉片入口,每箱(百斤)向海關一并繳納稅厘一百一十兩(正稅三十兩、厘金八十兩)後,由華商持憑單運往內地銷售,中途不再征收任何捐稅

17

英藏拉薩條約 藏一切對外交往都必須經英政府批準;在中印邊境的噶大克建立商埠;增開第二處商埠江孜

條約還規定賠付英軍進藏所花費的七百五十萬盧比,限七十五年內繳清 18

塔城界約 割讓新疆西北,自沙漬達巴哈起,蔥嶺止約五十八萬平方公里 19

穿鼻草約 (1) 割讓香港 (2) 賠煙價六百萬元 (3) 恢復廣州商務 20

廣州和約 7日之內繳廣州”贖城費”600萬元,賠償英商館損失30萬元,清軍退駐廣州城外60英里,贖金交清後,英軍退出虎門

指出清朝前期外貿機構名稱,概述清朝對外貿易政策及其直接后果

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為“十三行”。

政策:對外貿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一口(廣州)通商,對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壟斷的代理商“十三行”進行。

直接后果:清朝的外貿政策束縛了中國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阻擾了中外正常的貿易進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清王朝外交機構的演變特征?

近代以前的中國,無所謂外交,只是“理藩”而已。但近代以后“理藩”制度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與 聯系,使中國失去了走向世界的歷史契機。 1861年,基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一部分上層統治者思想認識上的 變化,清政府設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中央外交機關——總理衙門,其存在了整整四十年,在中外交涉中發揮了重 要作用。由于總理衙門是中國近代外交機構的初創,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弊端。 1901年,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它 的設立,適應了近代外交機構改革、完善的發展趨勢,使中國近代外交機構向正規化、國際化發展邁出了重要的 一步。

關鍵詞:理藩院;總理衙門;外務部

中圖分類號:K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540(2008)02-0108-02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中央外交機 構經歷了禮部和理藩院、總理衙門、外務部三個階段的演 進。清代外交機構的演進,一方面反映了清代中國逐步由 一個主權國家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歷史進程,另一 方面也表明了中國從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狀態中逐漸清 醒,不自覺地走上一條借鑒和吸收西方及世界各國先進文 化的道路。

一、禮部和理藩院

國家行政機構的設置,是本國社會政治實際需要的物化 反映,由于清代以前的中國與其周邊國家始終保持了一種特 殊的關系——“宗藩”關系,中國傳統的涉外制度是“理藩” 制度,中國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外交活動的需要,因而在 中國傳統的國家機構中,也就不需要有專職外交機構,對外 事宜均由禮部和理藩院兼管。禮部成立于天聰五年即 1 631 年,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 接待外國來賓,禮部主管朝貢國的業務,并不是專管外交事 務的機構,從地域上講主管東邊、東南邊和南邊的各朝貢國 事務,如朝鮮、緬甸、安南等國,其下屬的主客清吏司、會 同四譯館才是專門的外交機構。主客清吏司的職能是:“掌 賓禮,凡四夷朝貢之儀,封冊之命,館餼賜予之數,高下之 等,悉隸焉”。(《清朝通典》,卷25 ,第2170頁)其下設賞 賜科、四譯科、芽茶科、伙房等部門,分掌官方禮贈、通事 翻譯、外國人食宿等事務。會同四譯館“以主客司滿洲漢人 各一人提督之”,負責接待各國貢使,下設回回、緬甸、百 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羅八館,負責提供譯員, 翻譯遠方朝貢國文字。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蒙古、西藏、新疆 等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還掌管一部分屬國及其他

外國交往事務。由理藩院負責的屬國位于西、北兩方,清 政府以理藩院處理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關系,其主要原因是 “這些國家,其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以及政治組織形式等,一 般均和某些‘藩部’的情況有近似之處。”(錢實甫:《清代 的外交機關》,第32頁)在理藩院的對外職能中,處理與俄 國的關系應為其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協調兩 國的對外關系;負責兩國的貿易往來;管理在北京的俄國人 員。但由于清政府長期推行“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因此 理藩院管理對外事物只是其部分職責或兼職。而且,長期以 來清政府把外國視為“蠻夷之邦”、“藩屬之國”,以天朝上 國自居,這時期的清朝對外關系完全是宗主國與“藩屬之邦” 之間不平等的交往,因此作為兼管外交的中央機構——禮部 和理藩院也只不過是一個管理“藩屬之國”、接待“貢使”的 機構。所以,當時的中國“無所謂外交,理藩而已”。

二、總理衙門

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不論是從觀念上還是從體 制上都給清政府以極大的沖擊,中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 的復雜局面。“外國公使進京”,外交事務日益增多,外 國侵略者對清政府的原有外交體制很不滿,要求清政府設 立專門的外交機構,由政府要員直接和他們進行交涉。加 上在與外國侵略者交涉過程中,奕欣等洋務派“華夷觀 念”的改變,他們從維護清朝統治的需要出發,請求清 政府設立專門負責辦理外交事務的中央機構。基于國內外 形勢的變化,以及一部分上層統治者思想認識上的變化, 建立一個臨時的中央外交機構已是大勢所趨。 1861 年 1 月 13 日,恭親王奕欣、大學士桂良、戶部侍郎文祥等聯合 上陳《統計全局》章程六條,“請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作者簡介:楊云,女,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 · 108·

1/2頁

以王大臣領之”,負責對外交涉事宜,“并請另給公所以 為衙門,以便辦公,兼備與各國接見”。(《籌辦夷務始末》(咸 豐朝),卷71 ,第2675頁)咸豐帝予以批準。 1861年1月20 日,在北京東堂子胡同的一個鐵錢局舊址內,中國歷史上第 一個專門的中央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宣告成 立,簡稱為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這是一個有別于禮部和 理藩院,又有別于系統、完整的外交部的過渡性外交機構。 總理衙門的設立是清朝政治體制發展中的一大創舉。用奕欣 的話來說“添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管中外一切交涉,本 系從來未有之創格,并無成法

很赞哦!(931)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青海果洛达日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