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3 網絡用語與社交媒體的互動(網絡詞語寫作文是什么意思)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5 00:15:20【】6人已围观

简介在擁擠、無法保障隱私的現代城市的個人空間得到較好的保護。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平和的人,所以我現實生活中的好朋友往往是跟我沒什么共同的興趣愛好,但是性格溫和具有包容心的人。而我有幾個現實

在擁擠、無法保障隱私的現代城市的個人空間得到較好的保護。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平和的人,所以我現實生活中的好朋友往往是跟我沒什么共同的興趣愛好,但是性格溫和具有包容心的人。而我有幾個現實生活中不認識,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的網友,卻和我愛好相投,經常一起探討問題。他們之中就有幾個個性很強烈,甚至每次談話的時候絕對不接受不同意見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完全沒有辦法成為朋友的。既滿足了人際交往、建立人際關系的需求,又避免了人際吸引的不利因素,最大的發揚了其中積極的一面。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虛擬環境和非直接身體接觸的特性給人的安全感和疏離感,網絡提供給我們的大量信息也增加了人際交往的談資,而一些網絡交往中產生的流行符號和網絡語言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自我暴露的水平提高和方式與現實世界的差異也體現在網絡友誼建立的過程中。互聯網中人際關系較為單純,交談雙方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的可能微乎其微,網絡中身份的可信度較低,使得自我暴露的風險降低,從而導致了對于虛擬環境的安全感。我們往往有一個純粹的“網友”,你不知道他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等最基本的信息,但是卻了解“關于他的一切”:他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他與他的家庭成員關系如何、他的生活最近遇到了哪些困難,等等。網絡世界的自我暴露伴隨著虛擬環境的安全感,往往跳過了自我暴露的第一個步驟——“定向階段”,直接進入探索性表達情感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中出現了有利的人際吸引因素,(如,相同的愛好,某些相似的經歷,甚至僅僅構成單純的傾聽者和傾訴者的關系)則會迅速發展到表達情感階段。另外,交談雙方自我暴露的互惠性規則有時候也沒有多少體現,并且不與普通意義上的共同關系或親密關系的建立有必然的聯系。這往往體現在網絡社交中存在的大量宣泄性的自我暴露上面。

而且要注意的是,在通過網絡交往建立起來的友誼中,即使是較深入的友誼(這里指的是雙方聯系比較頻繁,互動豐富,雙方的認可度和喜愛程度比較高),雙方的關系仍然是不穩定的。而要更深一步的發展兩人關系,建立長期的、穩定的聯系,則必然要使這種虛擬人際關系向現實人際關系發展,我覺得其中原因主要是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安全感。即使你知道了一個網友的所有興趣愛好,看過的所有電影讀過的所有書,你還是無法對他建立起比較深的信任,面對的仍然是一個虛擬的、未知的、不知包含著多少虛假信息的人。所以還是必須訴諸于現實社會中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住址、工作等,甚至通過視頻了解相貌,或者實地見面,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定的交往基礎后,這段關系才能繼續發展深入下去。所以在網絡交往中,自我暴露水平的先后順序應該為:探索性表達情感階段——表達情感階段——定向階段——穩定地表達情感階段。

2. 張揚人的個性

《中國社會心理分析》指出,網上社會群體既是現實社會群體的延伸,又不同于現實社會群體。其社會角色不確定、社會關系松散且群體意識和歸屬感較為淡薄。在虛擬世界,性別、種族、年齡都是流動性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被賦予一種身份;而在網絡世界里,你的身份就是你自己賦予和表現的身份。在網絡社交中,人可以通過虛擬身份和開放式平臺暢所欲言,不受身份和權威的限制,使人的個性得到張揚。另外,“小團體”式的網絡社區的分眾化特點,特別是由于興趣和觀點的相似性而組織起來的公共交流平臺也通過群體內部的社會支持功能使自己的團體所支持的觀點得到自我強化。

所以網絡上的言論往往表達著自己的個性,而且往往比現實生活中的個性更加強烈。網絡中常常充斥著在現實生活中不多見的偏激言論,也出于以上幾個原因,新近流行的夸張的“咆哮體”,都是出自那些實際生活中從來不“咆哮”的人之手。但是由于這種張揚個性是很難得到限制的,所以往往造成團體內部的分化加劇(Group polarization),不利于合作的開展。

3. 人際疏離的作用

毫無疑問,互聯網掙脫了時間、地點的局限,拉近了遠方的朋友之間的距離;但是有趣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又拉大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人的孤獨和隔離,人長期沉迷于虛擬世界對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障礙。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交流方式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障礙。前文已經提到的網絡交往中的“小團體”加深了網絡世界的分眾化的特點。在網絡世界中,實際上圍繞著不同的交往工具、不同的興趣愛好或者不同的熟人圈組成了一個個人際交往的小“群體”,雖然在虛擬世界個人對這些“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都遠遠低于現實世界,故而在個人層面上“群體”間的交流頻繁,但是不同的“群體”之間仍然缺乏整體上的、有序的交流。現在已經出現了很明顯的傾向: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使用語言的方式、詞匯以及所持有的觀點都是不一樣的。在一個“群體”里混熟了的網友到了另一個“群體”,可能連交流的語言都難以明白。“80后”理解不了“90后”的火星文,籃球愛好者理解不了動漫愛好者從日文轉譯過來的日常用語。網絡上的虛擬世界發展到現在,再談論網絡語言的特點,也已經不能籠而統之的加以概括,而要區分出“淘寶體”、“豆瓣體”、“微博體”、“天涯體”分別論述了。而語言的障礙還只是表面上的障礙,更主要的是,不同團體甚至在價值觀上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分化。我就常常覺得“烏有之鄉”、“中國反色情網”還有“西奴揭秘網”上人們的言論非常奇怪,完全不能理解。而整個慣于使用互聯網的人群和關于使用傳統方式進行人際交往的人群也存在著越來越顯著的交流障礙。

4. 網絡社交成癮

人們對于青少年網癮的憂慮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但是最近,互聯網上又出現了“成人網癮”的新現象。前者主要癡迷的是網絡游戲和色情網站,而后者則是典型的網絡社交的受害者。一些在社交網站上開發出來的小游戲,比如QQ農場,還有一些內容豐富的論壇,以及新近興起的微博,都讓不少人樂此不疲。一項關于上網需求重要性的調查顯示,虛擬需求、合群需求展示需求和代償需求分別在重要性排序表上排名3至6位。

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進步、以遠程化交流和工業城市為主導的時代,農業社會固定的人際關系被更加松散、功利、短暫的商業社會人際關系所取代,故而我們往往會產生社會性寂寞,尤其是在新舊交替的中國社會。而網絡各種社交平臺卻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限度的、不妨礙正常工作的歸屬感,聯系起了自己現在身在他鄉的親密伙伴。

以大學新生為例,在社會心理學課堂上,老師曾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關于大學新生的寂寞程度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首次脫離固定的家庭、同學——朋友關系的大學新生們往往失去了穩定聯盟感和指引,存在著比較普遍的情緒性寂寞和社會性寂寞。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明顯能夠感到大一上學期我們QQ、人人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我們往往在和以前的高中玩伴的交談中感受到在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普遍存在并被大家關注著,所以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歸屬感。我觀察到有兩類學生對網絡社交比較癡迷,一類是像我這樣性格比較孤僻的學生,需要在虛擬平臺上尋找對人際關系的認同感;另一類是過去朋友很多,但是在新環境里暫時沒有交到什么朋友的人,這類人對網絡平臺的依戀程度更甚于第一類人,是因為在人際交往的焦慮之外,他們還存在著強烈的心理落差。

互聯網交往能夠使人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礙,同時也弱化了人的人際溝通能力;由于將原本與現實環境中的人接觸的時間擠占,淡化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并且網絡世界里的自我中心(可能會產生自戀型情緒)和淡化規則與現實世界產生對比,使人產生一定的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長此以往就會愈發的依賴網絡交往。

而且網絡交往具有虛擬性、非身體接觸的方式,會產生人與人的疏離感和不可信任感。人們一方面在網絡交往中排遣寂寞、獲得安慰,一方面又持續著脫離社會接觸的孤獨情緒。所以在網絡交往中獲得的心理安慰并未完全消弭人的社會性寂寞,反倒使人產生持續的孤獨引起的不安。兩種因素的影響,就會使人產生對網絡交往的依賴。

作為新的社交群體的影響

1. 網絡民主與“網絡和諧時代”

關于互聯網所促成的新型民主,馬克•波斯特在他的《互聯網怎么了?》一書中作了十分精彩的論述。他提出:“媒介尤其是電視與其它形式的電子傳媒,孤立了市民并替換了舊式政治空間中的自我”,“網絡社區的顯著特點就是用不同的方式阻止民族、階級、年齡、身份和性別等等級制度的流行”。

在互聯網上,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開放式的平臺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向外散播消息;另一方面權威的地位被沖淡。另外,互聯網有著高度的即時性與靈活性,往往深入到傳統媒介無法深入的角落,又能短時間積聚大量的人氣關注,從而影響到公眾輿論,所以網絡交往極大地促進了民主。比如最近興起的微博、推特,就在各種公共事件中發揮了十分有意義的輿論影響作用。

但是有一個現象在我所查閱的資料中很少被提及,就是所謂的“網絡和諧時代”。網上看到說法是“網絡和諧時代”開始于2008年,這是中國互聯網高度發展后出現的新現象。政府和公眾網絡平臺以保護未成年人為名,利用軟件和管理手段限制一些字符和“不良信息”在網絡人際交往通道上傳播,或者屏蔽一些國外網站,造成了一些網絡交往中出現的的新現象。比較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網絡交往中開始大量出現替代性的語言,有英文首字母的縮寫,有詞匯的諧音,還有在一個名字中間人為的加入一些無意義的符號,用來避免對于“敏感詞匯”的屏蔽,由此也引發了網絡用語新的流行趨勢。

所以說,在互聯網這個新興的媒介上,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控制輿論,這對于培養人的民主意識無疑是十分積極的信號。

2. 網絡交往中的從眾現象及意見領袖的形成

互聯網的人際交往既呈現出多元化和個人主義的特點,又呈現出強烈的從眾傾向。網絡平臺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缺乏真實性的信息,廣大網民往往對那些最具有震撼力的信息競相轉發、評論,并且往往伴有強烈的支持或反對情緒,卻忽視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和本身事件的前因后果,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公眾輿論往往不加辨別地依照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或通過首因效應(依從消息最初的傳播者或評論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智性。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

在網絡上,人的身份地位不再重要,因而權威專家的觀點不再能左右人心,信息傳達者往往并不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和吸引力,但是大量充斥或是反復重復的消息最終會導致信息來源的貶損和模糊以及扭曲和誤傳,在這樣的情況下,網絡交往中的信息受眾往往會出現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對一些反復重復的消息特別是簡單粗暴的“憤青”式觀點不加分辨地信以為真和認同,而網絡中的群體又通過社會支持的心理功能來強化群體內部成員在某些方面的從眾和一致性。

網絡交往中存在的無理性從眾的特點會造成多數人的暴政,長此以往,對國民現代性精神的改造也十分不利,從而也許會深刻影響到民主化、現代化的進程。一個把“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無聊當有趣、全民追“小月月”、為一個國家的自然災害感到幸災樂禍的群體,能夠擔當起中國現代化民主化的重任嗎?

在公共交流平臺人人網上,我曾經發布了一條一眼就能分辨出來的假消息,當時是把它當做笑話來看供人欣賞的,但是這條消息在兩個小時之內僅同學圈中就被轉發了45次,而且大家都信以為真。

另一個影響比較大的事件當屬日本地震海嘯和緊接而來的核泄漏。在日本地震發生以后,網絡社交平臺的網民就立刻主動分成兩派,一派是日本發生災禍為日本祈福的,另一派則認為這是老天對日本犯下的罪行的報復,而幸災樂禍的。一時間人人、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充斥著支持這一派或那一派的帖子,這些帖子都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但是瀏覽這些帖子后,發現大多數帖子所依據的“事實”很明顯的就是無稽之談,后來

很赞哦!(2)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陕西延安安塞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