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4 50年代上海外灘老照片(上海是個怎樣的城市?)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19 09:18:56【】5人已围观

简介習能力和自身的好奇心?我不禁想到,我們這一代身處“網絡時代”的青年,在我們老去時,是否也能像這些老年人那樣接受更新的時代和事物?重要的,并不是現在你懂得如何操作手機和電腦,而是你是否擁有學習的能力——

習能力和自身的好奇心?我不禁想到,我們這一代身處“網絡時代”的青年,在我們老去時,是否也能像這些老年人那樣接受更新的時代和事物?重要的,并不是現在你懂得如何操作手機和電腦,而是你是否擁有學習的能力——這才是不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淘汰的根本。

費鶴年(右)與徐曼倩(左),拍攝時分別為97歲與96歲。上海,2013

“反正是時代在進步,那么你們要跟著時代去進步了。我們就是這樣,要跟得上時代。”——費鶴年

金伯承,拍攝時88歲。曾為中美上海施貴寶第一任副總經理。上海,2012

陳良廷(左)與劉文瀾(右),拍攝時分別88歲與87歲。著名翻譯家,夫婦倆合譯作品包括《馬耳他黑鷹》《教父》《兒子與情人》《薩馬拉約會》《考德威爾中短篇小說選》《奧德茨劇作選》《納尼亞傳奇》。此外,陳良廷還翻譯了阿瑟·米勒的《都是我的兒子》、田納西·威廉斯的《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并與人合譯了《湯姆·莎耶出國記》《亂世佳人》《愛倫·坡短篇小說集》《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上冊)》《尤金·奧尼爾的劇本:一種新的評價》等等。上海,2017

張芝,拍攝時88歲。新中國第一代女性播音員,現在依然經常參加各種演出。上海,2017

伍麗天的繪畫,上海2012

知足

費老和徐老夫婦倆都曾飽受動蕩時代的磨難,但費老卻反復叮囑我們:“過去的事情別再拿出去說了”。盡管從夫婦倆的生活里已經看不到過去的痕跡,這種謹言慎行的態度,興許也是歲月留給他們的難以抹去的印跡吧?當夫婦倆陶醉于iPad里播放的老歌《金發中的銀絲》(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Gold),不時哼上兩句時,那種對生活的知足常樂著實令人感動。正如費老所說,“只要記得今天是屬于我的,管他明天呢!”同樣的話,曾在小學任教的張宗德也說過。時代留給他的磨難讓他如今都不愿意再去看紀錄相關歷史的電視節目,“我現在感到很幸福,今天過好就是好,每一天都開開心心的,管它明天呢!”曾經翻譯過很多蒙田的作品的馬振聘老師則引用蒙田說過的話:身體上不痛不癢,思想上不思不想,便是最大的快樂。“世界上快樂的事情很多,倘若你想每一件都沾邊,那是不可能的。我主張讓快樂的事情找上你,而不是自己拼命去追求。”

“生命就像一條河,人不活到最后一天,是不知道自己將如何結束的。” 馬振聘老師這么來描述他對年齡的理解。一切沒到終點尚無法定論。這番篤定在很多次與老人的對話中都能感受得到。盡管老了,他們并不著急。“現在的年輕人,’能量’太大!”馬老戲稱。盡管“看不慣”,但馬老也能處之泰然。在他心底,他相信時間會把值得留下的事物留下,沖走那些雜質。一切只是時間問題。鄭時齡院士回憶自己年輕時,“機會少、誘惑也就少,而現在時代不同了”。可能正是因為他們過去選擇不多,他們如今反而更能淡然面對得失和生活的錯綜復雜。對待過去與現在,他們都持著一顆平常心,沒有誰真的覺得自己“了不起”,也沒有誰真的還在計較過去受過的時代苦難。他們的生活似乎本應如此,接受命運的安排,也就擁有了內心的安定,便也能夠用心去生活。

馬振騁,拍攝時82歲。依然不停工作的法語翻譯家。上海,2016

“所以這個呢說是都這么說,都由不得你自己,你說對不對?所以(蒙田的哲學)就勸人家對待生命很坦然……他說的最好的一句是什么?(我覺得是這一句,)死亡就是誰都有可能,70歲的人不見得比30歲的人早死。”

鄭時齡,拍攝時71歲。建筑師、規劃師。上海,2012

“年輕時出國總在趕路,到處看看。年紀大了,反而不著急了,寧可坐下來喝一杯咖啡而不是趕著去看風景。”

白麗詩(Betty Barr),拍攝時79歲。英國人,抗日戰爭時曾經歷過日軍在上海的集中營,20世紀70年代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擔任外教直至退休,拿到了中國的永久居住證,自認為“根在上海”。上海,2012

“只要你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做,身體健康,交一些同齡或年輕的朋友,變老沒什么大不了的!”

個體

這一代的老人們大多都經歷過那段動蕩的時代,對每個人造成的影響各有不同。一些“出身好”的幸運者,相對受到的磨難也就少一些。但不論是從軍還是在國營單位工作,可能直到改革開放、甚至直到退休在家,他們才開始有一些“私念”。曾在上海第七印染廠從事布料圖案設計的肖星偉,1960年進入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和大畫家陳逸飛是同學。也曾學過油畫與國畫的他,畢業時被分配到了印染廠,便開始了每個月畫六張圖案的“工藝美術”職業生涯。除了花朵,梯田、拖拉機、光芒四射的天安門……他都畫過。“這些都是政治需要,我們要為工農兵服務。”直到2005年,他才第一次拿起畫筆“為自己畫”。這是他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在單位時,我們是國家的人嘛,現在我屬于自己了,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完全自由開放,沒人管我了!”

肖星偉,拍攝時74歲。從印染行業退休后重拾畫筆為自己畫畫,并多次舉辦畫展。上海,2013

邵津驊,拍攝時80歲。年輕時曾為上海船廠工程師,螺旋槳制造專家,退休后愛好制作船模。上海,2012

群體

步入外灘附近的豫園萬麗大酒店,電梯坐到頂樓,再穿過一道小門,拾梯而上,隱約就能聽見悠揚的樂聲。樂聲越來越清晰,你便抵達了樓上的酒吧,一群打扮入時的老人正在這里翩翩起舞。舞臺上的樂隊、歌手也清一色都是老年人。一位身材高挑、形體優雅的老奶奶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她曾經是學校里的體育老師,家人全都不在國內,每個月在這個酒吧的集會對她來說無疑是一次重要的社交。和她一樣,多數老人都喜歡生活在群體中。在烏魯木齊中路上的1919咖啡館里,上海交通大學的老校友們經常集會,相約一起吃早餐。也有老人因為退休以后發展的個人興趣找到了新的朋友圈。比如熱愛騎行的張宗德現在來往的也是同樣像他這樣喜歡騎車的老人。曾從富家千金一落千丈淪為煙草廠女工的顧如梅,自從在老年大學讀了寫作班,她在自己家里辦起了寫作沙龍,每周兩天舉辦活動,成了“沙龍女主人”。即便是總說自己沒時間、通常獨自工作并不與同齡人來往的曹鵬,也許喜歡的是與比自己小幾十歲的青年人和孩子交流。站在人群中,也許才是他找到自己的時刻。

每周日下午2點開始,上海豫園萬麗酒店頂樓的夏威夷舞會成為“老克勒”們重要的社交場所。上海,2017

夏威夷舞會的明星。上海,2017

夏威夷舞會。上海,2017

顧如梅,拍攝時85歲。在老年大學讀了寫作班,并出版了自傳。上海,2012

上海老年大學。上海,2012

虹口公園(魯迅公園)有著豐富的老人生態,下午,一些老人帶著樂器來演奏,總能引起一些圍觀。上海,2017

虹口公園中一些老人自發形成了不同“社團”,在公園的不同區域活動,練習二胡的老人們占據了茶室門外的長椅。上海,2017

在虹口公園打羽毛球的老人。上海,2017

曾經是上海租界內最大公園的復興公園,則是這個城市最著名的法式公園,如今也成時髦老人們熱愛的去處。上海,2017

復興公園內的“長壽合唱團”無疑是一張名片,許多已經因拆遷搬去市郊居住的老人每天還會不惜穿越整個城市來參加合唱,他們有專職的伴奏和指揮,還有人負責手抄歌譜。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大草坪邊則是薩克斯風學習者的“領地”。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中央大道上,一端是練太極的老人們。上海,2017

復興公園的大道另一端,老人們成雙成對跳著交誼舞。上海,2017

事業

“退休”對于有些老人來說大概是一個生詞。今年剛步入古稀(采訪時間:2017年)的曹景行,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最近剛參與了“兩會”的報道。關于“老”,其實早在2005年時,曹景行就已經感受到了。那年夏天,他去清華大學拍攝新生軍訓,一個小女孩見到他便以“爺爺”和他打招呼。那是他第一次被人這么稱呼。盡管如此,曹景行對工作的熱情可絲毫不亞于年輕人般。2009年,在他62歲時,他向鳳凰衛視請辭,決定“單干”:網絡電臺評論員、電視臺特約記者、學校指導專家、一年跑15個國家拍攝電視節目……這位老年“自由職業者”的活可不少!這些還不夠,每天清晨或深夜打開朋友圈,我總能看到昵稱為“老曹”的朋友正在“刷屏”。動輒50余條甚至近百條的轉發信息,是曹老最新的試驗——“我覺得買粉絲也可以變成頻道,也就是由我一個人主持的頻道。”每天他都會把自己認為值得看的內容集中轉發,這樣已經實踐了近兩年。據他估算,用于買粉絲的時間每天都能有5、6小時了。當然,他是懂得使用零星時間的人。

曹景行,拍攝時70歲。主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上海,2017

“我吃飯很快,我不需要太多的復雜的東西。我吃很簡單,衣著都很簡單沒什么,生活沒什么累贅的,其他時間都放在這個書房,這是我最大、最奢侈的東西了。”

耄耋之年的低音提琴家鄭德仁在上海音樂廳為星期廣播音樂會指揮低音提琴演奏,20世紀90年代初,和平飯店酒吧重新開始接待外賓時,他參與組建了一直老年爵士樂隊。上海,2015

同樣忙碌于前線的82歲(采訪時間:2016年)的馬振聘老師,他是我國重要的法語翻譯家。他在退休之后還曾翻譯過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書《人都是要死的》(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而他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作為蒙田作品的譯者。“蒙田曾說,人不活到最后一天,你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結束的。”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支柱,馬老每天伏案,筆耕不輟。

已經92歲高齡的指揮家曹鵬(采訪時間:2017年)仍然活躍在工作前線。在女兒的支持下,他創辦上海城市交響樂團(下稱“城交”),指導非職業的音樂愛好者和孩童。“不工作時,我腦袋里也都是音樂。”兩年前一次在杭州的演出,他第一次感到體力不支,但他竟然坐在輪椅上吊著針也要上臺指揮。就在演出高潮之際,曹鵬突然激動得站了起來,一位當地攝影記者拍下了這感人的一幕。這種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恐怕很多年輕人都無法匹敵。有時,我也不禁會想,這些充滿智慧的老人,面對工作遲遲不愿意停下,究竟是享受工作的樂趣,還是害怕停下的寂寞?也許兩者皆有之?

用心

“質量不讓步,作風不遷就”,這是曹鵬的人生準則。也就難怪,他所指揮的城交雖然非職業樂團,水準卻并不亞于有的專業樂團。在采訪過程中,老人們對事事的認真態度令人感動。拜訪中國建筑學專家鄭時齡院士之前,當時已經71歲(采訪時間:2012年)的他已經發來關于自己的文章讓我們提前了解,他自己則事先仔細讀了采訪提綱,還把提綱都打印了出來。“答應別人的一定要做到”,這條原則在他從未變過。而就在不久前,我還在浦東民生碼頭舉辦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展覽上,見到鄭時齡院士正在聽兩位策展人匯報工作。那絕非“走場”,也并非為了“自拍”發朋友圈。比起很多“高效”的年輕譯者,經驗豐富的馬振聘教授每天卻只翻譯兩三頁,為了確保翻譯的準確,急不來。“我做事情要有一個恒心,每天做、每天做。”治學的嚴謹和工作的用心態度正是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吧。

曹鵬,拍攝時92歲。指揮家。上海,2017

“和音樂在一起,和年輕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此乃吾幸福之源……我天天在勞累,天天在收獲,也天天在享受。”

時間

聯系上著名配音演員曹雷是2017年3月份,而真正帶

很赞哦!(16)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浙江温州苍南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