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4 公安民警使用網絡社交媒體可以有下列行為(老年人怎么才能避免被騙買保健品)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12 23:45:44【】3人已围观

简介游說陸續花了25萬多元,辦理了各種治療卡。覺得沒有任何療效的老太隨后把店家告到法院,要求退款。其實,這種老年人被忽悠詐騙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究其原因,物質和情感兩方面的需求被扭曲,給了騙子可乘之機,從

游說陸續花了25萬多元,辦理了各種治療卡。覺得沒有任何療效的老太隨后把店家告到法院,要求退款。其實,這種老年人被忽悠詐騙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究其原因,物質和情感兩方面的需求被扭曲,給了騙子可乘之機,從而使老年人被騙幾率大幅增高。

9、中獎詐騙也是常見的騙術。2014年12月24日下午,南京江東派出所接到一家銀行工作人員的報警,一名七旬老人聲稱自己中了大獎,要匯款給對方繳納所謂的稅收,工作人員擔心其被騙,但老人不聽勸說,非要匯款,且對民警說話很難聽,責怪對方耽誤了自己中獎的機會。最后無奈,拖延到下班,銀行以網絡不通為由婉言拒絕了老人的匯款。警方查明,該老人的老伴已去世,子女也不在身邊,平時都是孤身一人。

10、2014年,西安的何師傅接到一個自稱是收藏公司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稱他的手機號中獎了,可以低價購買一套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純金紀念幣。心動的何師傅花了1500元買了一套。沒想到貨到后發現是一套“金鑰匙”,而且發票、收藏證書都是假的。

11、而近年來時有發生的“民族資產”解凍騙局,實質上是中獎詐騙的升級版。騙子利用寶藏情結,誘使他們中招。2009年2月,時年75歲的美籍華人陳先生被騙案在北京開審。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間,擁有博士學歷的他,卻被只擁有小學文化的周志評等3人冒充國民黨元老,以解凍13兆民族資產為由,先后騙取人民幣74.9萬元。而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為首的騙子周志評當時已年近99歲,其余兩名被告也都已50多歲。

12、投資詐騙則是另一個老年人容易中招的騙術。老年人對養老錢等物質保障信心不足,想通過理財等手段尋求安全感,便很容易上當。2013年,北京大望路一家公司專向老人兜售國外連體鈔及郵品,說能迅速升值。多名聽信忽悠的老人分別花了數萬到幾十萬購買,不想“分紅”沒等到,公司卻搬走了,業務員也聯系不上。察覺被騙后,老人們報警。

13.2016年,家住北京豐臺區的老人聽信朋友介紹,將房產“抵押”給了一家公司,然后將抵押款交給了一個人理財。老人原本是想理財結束拿回本息,再拿本金贖回房本。沒想到,理財的人一個子兒不給,而抵押出去的房子也被過戶了。之后,買了這處房子的人催促老人搬家,甚至把家具搬了出去。

14、2014年,超過20位市民來到廣州市白云區公安分局報案,他們的年齡從50歲到80歲不等。大約在一年半之前,他們先后認識了一個名為姜國梁的男子,他給了老人們一條“水庫養魚發財路”,因收到前期利息而被“鼓舞”的老人們先后“或借款、或投資”,交給了他3萬至200萬不等的金額,然而從當年1月起,“返利”徹底消失,姜國梁的電話再也打不通了。

15、家住湖南益陽赫山區的楊奶奶省吃儉用一輩子,才攢下了將近16萬元的養老錢。可2016年有一天,她在家中接到了一個自稱上海警方的電話,說國家在清查她,讓她把錢都轉到一張卡上凍結三天。為證清白的她按對方要求照做,并告知了密碼,她的15.8萬元畢生積蓄瞬間只剩2毛5。這讓年近七旬的老人根本無法接受,郁結于心在家臥病不起。

16、而還有一些騙子會利用老人特殊的成長背景和愛國情緒,進行隱形詐騙。2011年9月30日,“建國先鋒——共和國杰出人物國慶座談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全場共有約500人參加,其中七成左右是退休老人,他們中大多數胸前都別著獎章。據了解,參加這個座談會,一般要交納2000—2600元的入會、住宿和餐費。以每人2000元計算,500名參會者共交納100萬元。而相關單位表示,從沒有組織過這項活動。

那么,社會上針對老人,或者老人容易被騙的騙局有哪些呢?調查顯示,主要有下列幾種:

其一、以健康為誘餌:這是近年來比較突出的一種騙局,可以演化成許多版本。有的騙子以免費體檢、免費服務為名,深入社區,忽悠中老年人“身體有病”要及早治療;有的則在賓館酒店、教室禮堂舉辦所謂的“健康講座”,誘導中老年人購“神奇”藥品或理療器械。

其二、以親情為誘餌:此類騙局常以當事人的子女、親友發生車禍、欠債等意外事件為由,要求當事人轉賬救急。當事人聽到這樣的消息,常常會因為心情焦急而亂了方寸,情急之下,按照騙子的要求行事,因而上當。

其三、以發財為誘餌:此類騙局主要針對發財心切的當事人。騙子描繪只要參加他們集資、參股等投資理財活動,或者購買奇特的寶物、古董,就能獲得高額的回報。騙子在開始的時候,往往會放長線釣大魚,給予當事人一定的甜頭嘗嘗,當斂財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隨即銷聲匿跡,讓上當者叫苦不迭。

其四、以分贓為誘餌:此類騙局多發生于街頭巷尾,以撿到大額現金、貴重金屬、珠寶等值錢的物品為誘餌,讓當事人參與“見者有份”的分贓,然后以分贓現金不足需要籌錢為由,由當事人拿現金或貴重物品作為抵押,保管撿到的貴重物品。其實,所謂的貴重物品或錢財,要么是假貨,要么就被調包。

其五、以“權威人士”為招牌:此類騙局涉及健康、發財等多種騙局,而擔任忽悠職能的人常常是披上權威的外衣。例如,養生專家、海歸博士、古董收藏鑒定師、薦股分析師等等,反正什么來頭有效,就順手拈來當作招牌。而當事人往往被這些耀眼的光環所唬倒。

其六、以恐嚇手段圈錢:此類騙局常見于利用電訊手段威嚇當事人,他們常常冒充公安、銀行、電信公司,甚至孩子、老師、親友等,一個電話,一條短信,甚至網上聊天工具,告訴當事人親屬遭綁架,銀行卡密碼泄露被盜用等。什么讓當事人擔憂害怕,他們就采用什么手段,讓當事人上當。

其七、以“碰瓷”加威脅手段行騙:此類騙局以當事人碰撞以后致人受傷為主要方式,其同伙配以恐嚇威脅、和事勸架等多種方式,讓當事人掏錢私了。

那么,面對這些處心積慮的騙局,老年人最容易上當的是哪些呢?調查表明:以健康為誘餌的騙局最容易讓老人上當,達到73.3%;其次是以發財為誘餌的騙局,達到48.4%;位列第三的是以親情為誘餌的騙局。

那么,老年人為什么容易被騙呢?本次調查表明:有74.9%的受訪者認為老年人特別關注健康,害怕生病,這是他們容易受騙的主要原因;有44%的受訪者認為老年人的信息來源渠道陳舊,對很多新事物,包括騙局了解不夠;有39.8%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老年人年齡關系,認知能力退化。以后依次為,老年人有較多的盲從意識,老年人渴望親情友誼、渴望被尊重等。

通過對一些老年人受騙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到他們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孤獨的老年人更容易上當

本次調查顯示,大約有5成的老人不與自己的小輩一起居住,老年夫妻一起生活的為37.8%,老太太單獨居住的為8%,老先生單獨居住的為5.3%。這些單獨居住的老人,缺乏家庭關心照料,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老年人精神空虛的弱點,主動噓寒問暖,騙取信任后詐騙。-些老年人熱衷于參加保健品講座,一方面是重視健康,另一方面是由于內心孤獨,明知道是促銷活動,就想去湊個“熱鬧”,去的時候還想著捂緊自己的口袋,但一到現場,就擋不住誘惑。

部分老人的“貪小”心理作祟。有些老年人存在著貪圖非份之財的心理弱點。走在馬路上,遇上有“生財之道”的機遇,如工地挖來的金元寶,中獎的易拉罐提環,小票可變成大票等,都當作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明明擺著很多蹊蹺的事,只因貪財心切,也就自然看不到了。騙子對他們說什么,他們就相信是什么;騙子讓他們干什么,他們就去做什么,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有些老人希望能夠證明自己。老人退休以后,遠離了長期伴隨自己的社會角色,部分老人有一定的自卑意識,加之與小輩的共同語言不多,有時候甚至感覺被小輩看不起,因此希望通過某些成功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類老人很容易被投資類、收藏類的騙局所迷惑。而且往往自以為是,固執己見,不聽人勸。

部分老人迷信權威從眾心理較強。從認知能力來說,老年人接受信息時,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別人說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別是來自“權威”專家的聲音。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騙

面對花樣百出的騙局,如何防止老人被騙?受訪者認為:需要社會管理機構,家庭和老人共同努力。首先是管理機構需要加大打擊力度。調查顯示,就社會管理層面而言,受訪者對各類騙局屢禁不止原因的分析還是比較理智的,有53.3%的受訪者認為,騙子流竄作案,破案難度較高;有48.4%的受訪者認為,有些騙局介于合法與非法之間,或者介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之間,界限比較模糊,執法需要較高的智慧。然而,無論執法的難度有多大,有81.1%的受訪者希望有關部門加大打擊力度,顯然加強打擊管理是受訪者的共識。同時,受訪者還表示,老年人尤其是一些身體比較健康的中老年人,也應該有所警惕。首先是不自作主張,遇事先征求家人意見。尤其老年人在動用錢物時,應主動與家人或親朋好友進行溝通,這樣會減少或避免上當受騙。

其次是莫貪圖便宜,輕信花言巧語。老年人要懂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深刻道理,克服了貪圖便宜心理,做起事來就不容易上當受騙。

也正因為如此,下一代人如果孝順的話,除了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之外,提醒老年人別受騙上當,也是孝順的基本內容之一。有這么一個“老年人防騙協會”,結合著典型案例,經常給老年人講一講,念叨念叨,就會使老年人防患于未然,避免受騙上當。

很赞哦!(14)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河南信阳光山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