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4 國際貿易貨物所有權轉移合同描述(合同中的四種交付方式風險什么時候轉移)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08 12:36:15【】3人已围观

简介分動產的所有權轉移也有存在特殊情況的。如我國《海商法》第9條和《民用航空法》第14條對船舶和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都規定應當向主管部門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由此看出只要合同成立

分動產的所有權轉移也有存在特殊情況的。如我國《海商法》第9條和《民用航空法》第14條對船舶和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都規定應當向主管部門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由此看出只要合同成立生效,即使未完成物權登記,在出賣人與買受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形成,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但有一點不容忽視,即在外部法律關系上一旦不知情的第三人主張權利,同時該所有權轉讓的買賣合同未經登記,則該買賣合同不會受到保護。

c、在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自買受人交清最后一筆款項時轉移給買受人。在此之前雖然出賣人早已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但所有權仍為出賣人所享有,這一點從《合同法》第134條和167條的規定可以說明。

3、《合同法》第133條中“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即買賣合同當事人可自行特別約定標的物所有權自合同成立時轉移,或約定標的物所有權在買受人付清全部或一定價款時轉移等條件。此類情況多發生在特定物買賣中。如收藏家甲在畫家乙家中看到一幅畫,與乙達成買賣協議,協議中特別約定合同成立時該畫所有權即轉移于甲,即屬比例。該案中若甲第三天來取畫,發現乙已于前一天將畫賣給了第三人丙且丙已取得了該畫。則甲可對丙行使物上追及權收回該畫,并有權請求乙承擔侵權責任。因為根據《合同法》第51條之規定,乙的行為并非一物二賣,而是無權處分行為。當然在此案中丙若是善意有償取得該畫的第三人,可以以善意取得來對抗甲的請求。

4、從《民法通則》第72條和《合同法》第133條可以看出財產所有權轉移的規則順序:法定—約定—交付,即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優先,其次是當事人可以另外約定,若無前兩者,則以標的物的交付時間為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時間。

(四)財產所有權轉移的方式

1、從民法理論上講人們相互之間設定義務的目的是為了履行,而交付作為履行的一種方式是買賣合同當事實現合同目的的必經環節,亦是買賣合同的核心問題之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交付具有以下重要的意義:

a、交付主義是所有權轉移的規則

b、交付主義是風險轉移的規則

c、交付主義是孳息歸屬的規則

以上三點意義在本文中將逐一進行論述

2、既然標的物在一般情況下(動產)自交付時轉移所有權,那么什么是交付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交付是指物品占有與控制的移轉,也可以說是由出賣人將標的物交給買受人占有,即占有的轉移。[4]從總體上說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兩種方式。

a、現實交付,即出賣人將標的物置于買受人的實際控制之下,即標的物直接占有的移轉,此為交付的常態。現實交付依交付方式的不同可再分為三種情形:

第一種送貨上門。即由出賣人運送貨物到買受人處。此時貨交買受人處才算完成交付。

第二種上門提貨。即由買受到出賣人處取走貨物,此時貨物運出出賣人處即算完成交付。

第三種代辦托運。即由出賣人代理買受人與承運人訂立運送合同,買受人承擔運費的交付方式。此時出賣人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即算完成交付。

與簡單直接的現實交付相對應的則是觀念交付,又稱為擬制交付。在這種情形下出賣人無須通過直接方式轉移標的物的占有與控制即可完成交付。它是標的物占有在觀念上的轉移而非現實轉移。觀念交付方式使特殊情形下的交易更加方便、快捷。觀念交付又分為三種:

第一種指示交付。即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以代替標的物的現實交付的交付方式。標的物的單證即具有物權性質的憑證,包括倉單、提單等。《合同法》第135條規定“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交付標的物或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并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即為指示交付方式。

第二種簡易交付。即買賣合同訂立前,買受人已經通過租賃、借用、保管等合同關系實際占有標的物。合同生效的時間即為交付時間。《合同法》第140條規定的即屬此種交付方式。

第三種占有改定。即由雙方當事人簽訂協議,使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間接占有以代替標的物直接占有的移轉方式。如:出賣人甲與買受人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合同中約定甲將房屋所有權登記過戶于乙之后,甲再以承租人的身份租用該房屋兩年,在該案中甲為房屋的直接占有人,乙為房屋的間接占有人,此種交付方式即為占有改定。目前我國合同法尚未明文確認這種交付方式。

(五)標的物財產所有權轉移時需要注意和區別的幾個問題。

1、應當看到,買賣標的物的所有權在轉移的同時,還涉及到一個主物與從物的關系及交付前后產生的孳息歸屬問題。

主物是指由同一人所有的,需共同使用才能更好發揮效用的兩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物;從物則是指輔助主物發揮效用的物。孳息則是由原物產生的收益。又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5]

根據民法原理,從物與主物關系密切,對主物處分的效力及于從物。一般情況下出賣人交付標的物,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應隨交從物于買受人。如:甲將自行車賣于乙同時也應當將自行車之從物即自行車車鎖一并交付于乙。當然當事人有特別約定的也可以不移交從物。這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但《合同法》第163條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后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如:在甲將其母狗賣給于乙的一份附所有權保留特約的買賣合同中,甲將母狗交付給乙后對母狗仍具有所有權,乙在交清最后一筆款項后才能得到母狗的所有權。那么在母狗交付后至交清最后一筆款項前的這一段期間內,母狗所生的小狗應歸買受人所有,而不是歸出賣人甲(即所有權人)所有。所以說對孳息歸屬權采用交付主義與所有權主義的差別,典型地體現在附所有權保留特約的買賣合同中。在這里首先要注意區別從物與孳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要混淆。其次在主物交付買受人后從物隨從移轉的情況下當事人之間也可以另外特別約定不移交從物,但若是原物產生的孳息則不存在當事人另外約定的情況,一律以交付為標準來確定其歸屬。

2、標的物交付還涉及到對方當事人的接收問題,但接收標的物涉及到風險負擔問題,因此留待下面的風險一段來論述。

3、試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將標的物交與買受人試用的行為不是交付行為,因而試用買賣期間的標的物風險應由所有權人即出賣人負擔,而非由買受人負擔。試用期滿后買受人表示購買的,合同此時生效,則交付完成,其交付方式應適應《合同法》第140條的簡易交付規則,但一定要明白在此之前沒有法律意義上交付概念的存在。

4、《合同法》等137條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件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于買受人”。這是一項保護性措施,它說明了3個方面的問題:

a、買受人可以取得該知識產權的使用權而無版權等著作權,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的只是以有形體表現出來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件這一載體,買受人取得的也只是該標的物(即載體)的所有權。

b、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在一定情況下對于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的歸屬當事人還是可以約定的。

c、知識產權不是一種有形體,不應成為物權中所有權的一種,所以也就談不上所有權的轉移了。

5、買賣合同中標的物交付的轉移與贈與合同中財產的權利轉移是有區別的。《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以“權利轉移”而不以“交付”作為撤銷贈與的要件,可見贈與合同中“權利轉移”的含義,也即是所有權的轉移,而交付只是所有權轉移的方式之一,這說明贈與合同中標的物的轉移也是遵循法定—約定—交付這一規則的。

二、風險負擔的轉移

(一)風險是指標的物的可能遭受的各種意外損失,如盜竊、火災、沉船、損壞、霉爛、破碎、查封等。這種風險來自意外事故,當事人雙方均無過錯。風險負擔的轉移涉及買賣雙方的基本義務,關系到是由賣方還是由買方承擔損失的問題。如果風險已由賣方轉移到買方,即使貨物遭受損失或滅失,買方仍有義務支付價款;反之,如果風險尚未轉移給買方,一旦貨物發生損壞,不僅買方無支付價金的義務,而且賣方還要對不交貨承擔責任。

(二)風險從何時轉移至買方,各國立法不—

標的物風險負擔的核心問題是何時標的物風險由出賣人負擔轉為買受人負擔,即風險轉移的時間問題。對此有三種不同的理論,—是標的物風險自合同成立時由出賣人轉移至買受人承擔,羅馬法及現代瑞士法采用此種理論。二是標的物風險自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轉移,法國法和普通法國家采納此種理論。三是標的物風險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德國民法、奧地利民法及美國和現代斯堪的納維亞法采納此種理論。[6]但各國法律大多要求必須滿足一定條件時,始能發生風險轉移。—般來說在種類物的買賣中都要以貨物的特定化或將貨物劃拔于合同項下,風險才轉移。《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在其引言中作了此樣規定。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67-69條亦作了規定。

(三)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后由買受人承掘,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它有2層含義:

1、法律和合同可直接對風險轉移作出規定或約定,并且有優先適用的效力。

2、在上述情況之外,以“交付’’作為臨界點來劃分風險,而不是以所有權轉移為標準來劃分。即有可能標的物已交付,風險已轉移,但所有權尚未轉移,如房屋買賣合同中,房屋已交付用戶使用,但尚未辦理過戶手續。此時風險已經轉移,而所有權并未轉移。因此“交付轉移風險”與“所有人負擔風險”是不—致的。

合同法這樣規定有其積極的效果:

a、以交付作為風險轉移的標準便于風險承擔者在風險損失發生后估價損失,向保險人求償以及救助或處置受損的貨物。

b、交付標準較所有權轉移標準更清楚明確,容易劃清風險責任的界限。

c、交付標準使對保管貨物中的過失的訴訟減少到最少,且有利于迅速解決因風險承擔而發生的爭議,保護交易安全,促進商品流轉。[7]

(四)在途貨物的風險轉移

1、在途貨物的風險轉移也即路貨買賣的風險轉移,所謂路貨買賣是指貨物已在運輸途中出賣人尋找買受人、出賣運輸途中的貨物。

2、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68條對路貨買賣規定:“對于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合同訂立時起風險就移轉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盡管如此,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貨物已經遺失或損壞,而他又不將這一事實告知買方,則這種遺失或損壞應由賣方負責。”

3、對于在途貨物的風險確有其特殊性,因此不適用風險自標的物的交付時轉移的一般規則。我國《合同法》第144條對路貨買賣的風險轉移作了專門規定:“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

a、路貨買賣實際上是單據的買賣,貨物一旦運輸,便脫離了出賣人的控制,貨物危險的發生很難判斷是在路貨買賣合同成立之前還是成立之后出現,因此有必要將風險轉移時間定為合同成立的時間。

b、這樣規定對于買受人而言也并非不公平。因為單證買賣性質的路貨買賣,單據與保險單同時轉讓,即貨物所有權與保險利益同時轉讓,一旦貨物發生危

很赞哦!(1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湖南湘西龙山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