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4 環境質量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全球化對環境有什么不利影響嗎)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19 11:11:34【】5人已围观

简介的動力和渠道,促進人們使用新的環境管理工具和政策。4推動了環境問題的全球治理。第一,推動了各類環境保護組織大量涌現,促進了全球性的環境運動。第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國際環境合作的方式、深度和范圍都

的動力和渠道,促進人們使用新的環境管理工具和政策。

4推動了環境問題的全球治理。第一,推動了各類環境保護組織大量涌現,促進了全球性的環境運動。第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國際環境合作的方式、深度和范圍都有很大發展,形成了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環境組織、跨國公司之間國際和區域全面環境合作網絡,并建立了以全球峰會、多邊環境談判、國際公約協定、全球環境基金、全球環境監測和評估系統、環境管理標準(IS014000系列)和生態環保標志等為主要內容的國際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二、全球化對我國環境的影響

在經濟方面,全球化為很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提供了發展機遇。2007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2600多億美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20%。同時,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全球化在環保意識、環保技術和全球治王單等方面為中國的環境改善做出了積極貢獻。人們通過中外思想觀念交流,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學習到了先進的環保理念和技術;外商投資、國際貿易等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的技術和設備;全球化推動中國積極參與環境全球治理,使中國在提高本國環境保護能力的同時,更有能力為改善全球環境做出貢獻。另一方面,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目前,中國就環境可持續性而言,2005年在146個國家中排名第133位;就環境績效而言,2008年在149個國家中排名第105名。廢棄物進口也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作為資源供給的一個重要來源,中國每年從美國、西歐各發達國家進口數千萬噸的廢棄物。其中廢舊塑料進口超過1000萬噸;全世界每年產生的約 5000萬噸以上的電器和電子廢品中有70%以上被運到中國。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對資源的需求,但卻帶來了環境污染。有關專家對廢棄物貿易的研究發現,許多進口廢物在中國經過再生處理后的產品往往又運回發達國家,沒有起到補充國內資源不足的作用,付出的環境代價只換來微薄的利潤。另外,重化工產品的大量出口加重了國內環境污染。以焦炭為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2002~2006年的五年中,中國出口焦炭共計8586萬噸,在目前焦炭行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下,生產這些焦炭排放的二氧化硫至少達30萬噸以上。此外,還有大量其他污染物排放。以鋼鐵為例。鋼鐵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排放產業。 2002~2006年,中國共出口鋼鐵1.6875億噸,按照中國目前鋼鐵產業平均技術水平,生產每噸鋼排放二氧化硫3.6公斤,共排放二氧化硫60多萬噸。再以成品油為例。成品油生產加工過程產生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是硫化物、烴類、氮氧化物、煙塵。2002~2006年中國共出口7783萬噸成品油。按照每噸成品油生產排放 0.9公斤二氧化硫的水平測算,排放二氧化硫至少為7萬噸。此外,還有大量有機物和廢水排放。以鋁為例。鋁的生產企業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發達國家已很少再建電解鋁廠。2002~2007年中國共出口鋁產品1238萬噸。按照目前每噸鋁排放二氧化硫9公斤計算,共排放二氧化硫約11萬噸(以上出口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和中國海關官方網站)。僅上述四種產品的出口在中國就排放了108萬多噸二氧化硫,占中國年排放總量的近0.72%。還有數量巨大的廢水、煙塵粉塵等。

三、應對全球化對我國環境影響的對策

為減少全球化對中國環境的不利影響,并充分利用全球化對中國環境的積極作用,中國要走“內外兼修”的路徑:對內,必須探索和實踐一種適合中國的有益于環境和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外,要通過國際合作廣泛參與全球環境治理。

(一)探索和實踐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們必須及時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探索和實踐一種解決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經濟發展模式,即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十一五”規劃將發展循環經濟確定為重要任務,使之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從企業到工業園區、從縣市到省展開了大規模的試點,使循環經濟從理論走向了實踐。到2007年,通過循環經濟模式,中國鋼鐵行業約相當于鋼產量 40%、數以億噸計的固體廢棄物幾乎得到全面的回收再利用;數以億噸計的電廠粉煤灰被用作制造水泥;一些發電廠(如西柏坡火力電廠)、鋼鐵廠(如上海寶鋼)甚至整個工業開發區(如天津泰達)等通過廢水回收循環利用基本實現了污水零排放。中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模式已初見雛形。如果這一模式取得成功,將在總體上縮短工業化道路,還將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一種成功范例,幫助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當然,中國的循環經濟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是無條件的,它要求相應的體制創新,即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法律和政策體系,促進產業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優化。

1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發展循環經濟以減少污染排放,涉及企業外部性問題,在增加社會福利的同時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通過法律和政策創新改變企業生產的邊界條件,使企業排放污染物具有較高的成本,而循環利用廢棄物、減少排放能降低企業成本。制定并認真執行污染物有償排放政策是根本途徑。需要注意的是,從污染免費排放到污染高價排放,在社會經濟系統內加入新的成本要素,必然會使經濟“總成本”提高,使得價格總水平上升。所以,必須動員全社會理解和承受這一后果,并通過社會保障政策來減輕低收入群體因環境成本的加大而帶來的生活壓力。

2重新構建國民經濟的成本——價格體系。價格是生產和消費行為的指揮棒。各種經濟政策如果不通過成本——價格機制發生作用,就不會產生長期效果。成本——價格機制是在一定制度和政策框架內形成并運行的。因此,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可重新構建有利于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新的成本——價格體系。如,通過增加能源資源稅和消費稅的制度創新,提高循環利用資源和廢棄物的比較利益,使循環利用廢棄物成為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

3促進產業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代表著產業的規模經濟性,而技術結構決定了一個企業循環利用廢棄物的可能性。在一般情況下,產業的組織結構直接決定了行業的整體技術結構。在政策和技術標準上推進產業組織結構優化,實現產業發展的集聚和規模效應,加速企業技術創新,利用工業園區模式推進工業化,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

如何從貿易角度看待環境問題

當今,由于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以及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空前破壞。環境問題不但已經成為與和平、發展問題并列的當今世界的三大主要問題之一,而且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內的重大問題,被稱為“環境政治”“環境外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出現了引人注目的兩大潮流:1992年聯合國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會議,標志著新的環境保護運動高潮的到來,國際社會可以說進入了“環保時代”;而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則標志著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趨勢有了制度化的保障。兩大潮流的相互碰撞與交流,催生了在國際環境法領域引人關注的貿易與環境問題。

1 貿易與環境問題的提出

近20年來,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和人們環境意識的不斷增強,保護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各國政府,特別是發達國家對環境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全球環境保護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一浪高過一浪。這股“綠色浪潮”已經波及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例如,西歐各國都普遍成立了以保護人類環境為宗旨的“綠黨”。被稱為當代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的國際貿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股“綠色浪潮”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趨于擴大和深化。

首先,國際環境條約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增大。國際環境條約,又稱多邊環境條約(MEAs),是指為了保護特定環境因子或解決特定環境問題而締結的多邊條約,它是國際環境法的主要淵源之一。國際環境法自20世紀70年代誕生以來,迅速發展。目前國際上已簽訂了150多個多邊環境條約,其中有近20個含有貿易條款,旨在通過貿易手段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并對有關動植物和相關產品以及某些危害環境的物質等的貿易作了相應的規范。這些多邊環境條約控制成員國貿易行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在許可證基礎上允許出口或進口,二是禁止或限制進出口。如1987年《關于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不僅要求限制或禁止成員國之間破壞臭氧層物質,例如氟利昂的進出口,還要求在《議定書》生效時立即禁止與非成員國之間該種物質的貿易。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上述對有關動植物和相關產品以及某些危害環境的物質等的貿易進行限制的規定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從自由貿易的角度去看,這無疑有悖于非歧視原則,構成對來自不同國家的相同產品的差別待遇。也就是說,環境條約對其保護物或控制物實施的貿易限制與國際貿易的自由公平原則產生了矛盾。

其次,國際和本國內環境保護措施成為新的主要貿易壁壘。環境保護給國際貿易造成的障礙稱為環境壁壘或綠色壁壘,就是以國際或本國內環境保護條約或法律為依據限制外國產品的市場準入。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內容有:其一,推行“環境標志”制度;其二,“綠色包裝”制度;其三,環境進出口附加稅。與傳統的非關稅措施相比,這種壁壘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人體健康),形式上的合法性(以一定的國際環境條約或本國內環境法律法規作為其制定實施的依據)及手段上的隱蔽性(不采用配額、許可證那樣具有明顯歧視性的措施)等特點。

隨著當今世界“環保時代”的到來,環境問題在各國發展議程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環境保護問題正在也將繼續對國際貿易的手段和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從而使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因此,貿易和環境問題也愈發引起各國的重視,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自然成為世界范圍內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

2 貿易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貿易與環境之間之所以出現沖突與矛盾,或者說環境保護之所以會影響到國際貿易,是因為貿易與環境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一方面,環境是國際貿易的基礎,使國際貿易得以存在并獲得必要的資源。無論是傳統的初級產品、半成品還是制成品等貨物貿易,或是服務、技術、信息等各種新型貿易形式,都與環境質量密切相關。空氣、水、大氣等各種環境因素及動植物、礦產等自然資源的質量除了直接影響農、林、牧、漁等產品和工業產品的出口外,還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旅游業和服務業。另一方面,對于環境保護而言,自由貿易是一把雙刃劍,會對環境保護的同時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積極的影響是,環境問題介入貿易,導致對自由貿易的限制,可減少并控制有害環境產品或瀕危動植物及其制品的進出口;自由貿易推動環保產品和服務的發展,從而推動全球的綠色貿易,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另外,自由貿易可加快經濟落后國家的發展從而提高國家治理污染的能力和保護環境的能力,擺脫貧窮對其環保投資的制約。然而,貿易自由化會加劇某些資源的過度消耗,而出口國如果無法得到足夠的資金對開發地區進行適當的補償,將加重其環境壓力。國際間瀕危動植物及其制品的國際貿易是加速這些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其惡果是破壞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自由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環境的惡化。

3 貿易與環境問題的實質

具體而言,近些年來,南北雙方在貿易與環境問題上的矛盾與沖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口產品結構。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出口是以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為代價的,而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環境資源,以低于資源價值的市場價格向發展中國家購買。一方面,資源開采過程中的損失和資源價格以外的價值均由發展中國家承擔;另一

很赞哦!(6376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北京市宣武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