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6 朝貢貿易的概念及特點(韓國歷史和中國清朝年間的事情?)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1 01:35:15【】9人已围观

简介使團的譯官們也不問真偽一概收買,回國要賞。承擔官方采購書籍任務的,除譯官和觀象監官員外,還有使團里的醫官和畫官,給醫官的指令是:“買取院中(指王廷御醫院)所無醫書之最緊者以來。”14部分中國醫學典籍流

使團的譯官們也不問真偽一概收買,回國要賞。

承擔官方采購書籍任務的,除譯官和觀象監官員外,還有使團里的醫官和畫官,給醫官的指令是:“買取院中(指王廷御醫院)所無醫書之最緊者以來。”14

部分中國醫學典籍流入朝鮮后,被翻刻刊印得到廣泛傳播。如《外科精要》、《瀛奎律髓》、《永類鈴方》、《十藥神書》、《婦人良方補遺大全》、《救急方》、《脈訣理玄秘要》、《醫學》等。15

曾三次使華的朝鮮朗善君李俁,其父于順治朝初年使華時就開辟了豐潤縣王氏一家作為據點,每次李俁使華多要作客王家,王氏每“覓納書冊及斑硯”,李俁則“酬以黍皮、技三、劍竹、銀刀等物”,亦有街坊鄰里聞訊來賣書帖者,則“或購或還給”。16

到了北京,朝鮮商人也用不著滿街搜買,自有書商、古玩商找上門來,甚至“開其所居,為之陳列,以供清賞”,稱為“借排”。而有資格得到清商“預入物貨”的,當然也是老主顧了。與樸趾源同行的趙主薄就是這種最受北京商人歡迎的一位,因為他:“燕行二十余次,以北京為家,最嫻漢語,且賣買之際未甚高下,故最多主顧。”再看樸氏所見其借排物品:“戶前列二余盆花草,俱未識名。白琉璃甕高二尺許,沉香假山高二尺許,石雄黃筆山高尺途。復有青剛石筆山,有棗根天成魁罡,以鳥木為跗座,價銀為花銀三十兩云。奇書數十種,《知不足齋叢書》、《格致鏡源》,皆值太重。”17

此當乾隆四十五年(1780),時朝鮮正宗四年,正宗國王臣事清朝最為誠謹,與“十全天子”乾隆帝一唱一和,相互吹捧,甚至“進而把兩國的關系,變成一個大家長和一個小家長的私相授受的游戲了”。18在這種情形下,朝鮮使團的購買書籍文物的活動也達到了最高峰,但其副作用也是明顯的,除了白銀大量流失、難以為繼外,更讓朝鮮王廷不能容忍的是異端邪說的大量傳入:“近來燕購冊子,皆非吾儒文字,率多不經書籍。左道之熾盛、邪說之流行,職由于此。”19由于此類書籍“乖世道而害正學”,朝鮮王廷將此納入禁條:“凡燕書籍之涉于左道,不經異端妖議正之說,及雜術方書,一切嚴禁。”20此后朝鮮政府曾掀起數次“教獄”,迫害大批天主教徒,并一再申令“邪書邪具”的禁令,但天主教仍在朝鮮部分士人中開始流行,這也可以看作是朝鮮使團文化思想交流活動的成果之一。

朝鮮使團在將大量漢文典籍帶回朝鮮的同時,也將部分朝鮮優秀文化成果帶到了中國,并得到流傳和應用。例如朝鮮著名的醫書《東醫寶鑒》。21樸趾源于乾隆四十五年入燕京時,在書肆竟發現了此書:“我國書籍之入梓于中國者,甚罕。獨《東醫寶鑒》二十五卷盛行,版本精妙。”22其所見是乾隆三十一年刻印本,售價為“五兩紋銀”,雖然樸氏因“余家無善本”,而“甚欲買取”,可惜囊中羞澀,只得“赍悵而歸”。

(二)朝鮮文士訪華及其與中原文士之交往

在中朝文化交流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朝鮮使團中的文士,他們通常不是使團主要成員,是以朝鮮使臣的子弟親屬名義作為“伴當”隨行來華。與商譯輩相似,他們也對中國文章典籍乃至筆墨文物有極大興趣,但讓他們更加怦然心動的卻是清朝所有先進的科技文化和先進思想。

清朝初年,使團的官員們甚至是抱著敵對清朝的心態上路的,與清政府官員接洽時“率以亢簡為致、恭謙為辱”,此時文士們還沒有加入至燕行隊伍中來。這一階段傳世的燕行錄主要是使團三使臣(正副使書狀官)所著:

兩次任正使來華的鄭太和著有《飲冰錄》兩種;

三次任正使來華的朗善君李俁則著錄了三種《燕京錄》;

兩次任正使來華的南九萬著有兩種《燕行雜錄》。

其他還有沈之源(正使)的《燕行日乘》,姜鯢年(副使)的《燕京錄》,南龍翼(副使)的《燕行錄》,樸世堂(書狀官)的《使燕錄》,閔鼎重(正使)的《老峰燕行記》,申■(副使)的《燕行錄》,韓泰東(書狀官)的《燕行日錄》,金錫胄(正使)的《梼椒錄》,任相元(副使)的《燕行詩集》,洪受疇(副使)的《燕行錄》,尹弘離(書狀官)的《沈行錄》,李頤命(正使)的《燕行雜識》,閔鎮遠(副使)的《燕行錄》。

這些紀行除《梼椒錄》有二卷外,其余均只有一卷,文字簡略,只是使團行程的一般性記錄,且字里行間反映了他們作為使者出使清朝的復雜而又痛苦的心情,他們并不愿臣事清朝。

17世紀末(康熙中葉),實學思潮開始在朝鮮流傳,至18世紀前半期,朝鮮著名實學思想家李瀷的“經世致用說”得到許多有識之士的認同,他們終于在實學思想里找到了調整與清人關系的依據,這就是舍虛務實、經世致用。其后發展為以樸趾源為代表的“北學派”,主張“利用厚生”,向中國乃至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富國強兵。在樸趾源眼里,清廷仍是夷狄,但他同時批判空談“大義名分”的兩班士大夫。在這種背景下,朝鮮有識之士爭先恐后地加入到赴燕使團中,在乾隆朝中后期達到最高潮。

加入到使團中的士人們,其目的就是為了與清朝士人交流,因此“使行到彼時,軍官書記諸人中,或有稍解文字者,則必以尋訪彼人為高,致筆談,或唱和,甚至于求得詩稿弁首之文。及其出來之后,必因使行、歷行,往復書札,彼以香茶,此以楮管,語言不擇于忌諱,贈遺貽同于饋問,互相效尤,轉輾成習”。23此段文字正是朝鮮士人與清朝文士頻繁密切交往的真實情形。”

最早隨使團來華并產生巨大影響的朝鮮士人是金昌業。金昌業(1658—1721),號老稼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初),隨朝冬至使團來到北京,其兄金昌集是該使團的正使,他二人是清初以斥和抗清而著稱的金尚憲的曾孫。金昌業在北京逗留46天,期間考察清朝各種制度、方、物,并與清朝文士有較多的交往。回國后,其述著六卷《老稼齋燕行錄》對清朝的富庶與繁榮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引起朝鮮士人極大震動,因而得到廣泛流傳。

真正與清朝文士進行了思想文化交流的先驅者則是朝鮮著名士人洪大容。洪大容(1731—1783),號湛軒,字德保。乾隆三十一年(朝鮮英宗四十二年,1766年初),洪大容作為其叔父、使團收狀官洪檍的子弟軍官,隨朝鮮冬至使團入京,洪大容赴燕:“所大愿則欲得一佳秀才會心人,與之劇談。”24他在北京終于得償所愿:結識了自杭州來京會試的文士嚴誠、潘庭筠、陸飛三人,尤與嚴誠交誼深厚。洪回國后,他們仍始終書信往來。后嚴誠染病去世的消息傳到朝鮮,洪為之設位焚香以吊,并將吊辭轉寄嚴氏族人,甚至多次寫信教導嚴誠之子。洪去世后,其友樸趾源將其亡訊轉托友人傳知于江南。江南士人時稱“洪嚴之交”為生死斷金之交。

洪嚴等人由于言語不通,只能進行筆談,而“會必竟日而罷,其談也,各操紙筆疾書,彼此殆無停手,一日之間不啻萬言”。他們的談話內容則題材廣泛,涉及政治制度、倫理道德、哲學思想、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社會人情風俗等各個方面,是兩國實學思想的一次大交流,并因洪大容的六卷本《湛軒燕記》的廣泛流傳,對朝鮮北學派實學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正是受洪大容等人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的鼓舞,樸趾源這位實學派大師帶著強烈的探求心欣然踏上了清朝的土地。

樸趾源(l737—1805),字仲美,號燕巖。其堂兄樸明源是朝鮮英祖駙馬,正宗朝數次出使清朝。乾隆四十五年(朝鮮正宗四年,1780),樸明源任進賀兼謝恩正使出使清朝,樸趾源作為“伴倘”隨行,先到達北京,又奉皇旨赴熱河為乾隆帝賀七十大壽。期間,他仔細考察了清朝的城墻、燒窯、制磚、車輛、道路等形制,提出自己的結論和建議。他在熱河大學、北京朝鮮館逗留期間,結識了清朝名士嚴嘉銓、鵠汀等人,常作竟夜筆談。

樸趾源來華正當清乾隆朝鼎盛時期,雖然樸趾源說“東方慕華即其天性”,卻仍將清人看作是“寄居中國”的夷狄,但清朝的富庶繁榮給了朝鮮使者們巨大的心理沖擊,我們可以在其字里行間清楚地感受到這一點。他對重要城邑、驛站都有生動的描述,使我們今天仍然能夠清楚地了解當時朝鮮人行走在清朝土地上時那種復雜的心態。以下是他對北京的一些描寫:“朝陽門,其制度一如山海關,但目不暇視,緇塵漲天,車載水桶,處處灑道。”“琉璃廠:共有二十七萬間。自正陽橫亙至宣武門有五巷,而皆琉璃廠,海內外貨寶之所居積也。”“紫禁城,高二丈,石址磚筑,覆以黃瓦,涂以朱紅,壁面如繩削,光潤如倭漆。”25

回國后,樸趾源完成了其巨著《熱河日記》,內容不但有紀行、筆談錄,還有大量評述、散文、小說。他在書中以自己親身考察的實踐,闡述其“利用厚生”的實學思想,對當時朝鮮士人產生巨大影響。

與洪大容、樸趾源一道推動北學派大潮的還有朝鮮的一幫新銳士人,樸齊家、柳得恭、李德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都得到朝鮮正宗國王的特殊提拔,擔任過正宗國王特設的奎章閣檢書官,也都曾隨團訪問過清朝。

樸齊家(1750—1815),字在先,號楚亭,又號貞蕤,他在清乾隆末至嘉慶初曾4次來華:

乾隆四十三年(朝鮮正宗二年,1778),蔡濟恭謝恩使團;

乾隆五十五年(朝鮮正宗十四年,1790),黃仁點圣節兼謝恩使團;

乾隆五十六年(朝鮮正宗十五年,1791),趙尚鎮謝恩使團;

嘉慶六年(朝鮮純宗元年,1801),趙尚鎮謝恩使團。

李德懋(1741—1793),字懋官,號炯庵,又號雅亭,他在1778年與樸齊家一起訪問了燕京。

柳得恭(1749一?),字惠甫,號冷齋,曾3次來華:

乾隆四十三年(朝鮮正宗二年,1778),李溵沈陽問安使團;

乾隆五十五年(朝鮮正宗十四年,1790),黃仁點圣節兼謝恩使團;

嘉慶六年(朝鮮純宗元年,1801),趙尚鎮謝恩使團。

此三位朝鮮青年才俊均于1778年首次來到中國,正當乾隆盛世,清朝強大的國力給他們極大的震憾,燕京盛京繁榮的文化也讓他們傾心,而清朝士人也對這些東國學子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研讀學問,贈答詩文,以至建立深厚的友誼。

柳得恭與樸齊家最后一次相攜來華時,他們交游名錄包括:“沈陽書院諸生十三人;燕中縉紳、舉人、考廉、布衣共四十一人;琉球國使臣四人。”26這其中包括著名詩人紀昀、李鼎元等人。紀昀時任禮部尚書一職,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的交往乃至結下深厚的友誼,互贈詩集、書籍,唱和詩賦。

名單里還有著名畫家羅聘、沈剛、陳森等人。更讓柳、樸受益匪淺的是與學問家陳箓、錢東垣(錢大昕之侄)、黃丕烈等人的交往。

在與清朝碩儒名家的密切交往中,這些異國學子大開眼界,更在思想學問上產生了飛躍。歸國后,他們均有著述,述其行程,載錄事務,但更重要的是鼓吹北學,較為客觀地為當時的朝鮮人展示了清朝繁榮的盛世景況。

李德懋寫下了《入燕記》,柳得恭則著有《灤陽錄》和《燕臺再游錄》,但影響最為廣泛的是樸齊家的《北學議》。樸齊家在這部名著里公開向陳腐的“華夷論”宣戰,正是4次訪華對中國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典章建立了堅定的信心,給了他這份勇氣。

嘉慶朝中,來華訪問的朝鮮著名士人有金正喜、趙寅永等人,他們與清朝士人的交流偏重于金石考古學問。金正喜,字秋史,號阮堂。清嘉慶十五年(朝鮮純宗十年,1810)初,隨其父金魯敬(冬至使副使)來華,時年僅25歲。就學于著名學者翁方綱、阮元等人,深受他們的學識、學風的影響,并帶回大批考古學著作,開創了朝鮮金石考古學,被后世譽為“阮堂大師”。

(三)清廷對朝鮮國王和使者的賞賜

清廷在文化思想交流活動中有時也采取主動的態勢,利用朝鮮使團向朝鮮輸出漢文化,主要通過向朝鮮國王和使者賞賜大量漢文典籍、匾額和文化用品來實現。

朝鮮使團在京進行朝貢或其它謝恩、陳奏等使命時,清廷不但要對朝鮮國王(有時還有王妃、世子等其他王室成員)進行賞賜,也賞賜使團成員銀兩和各種物品。在崇德至康熙年

很赞哦!(4548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湖南益阳安化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