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7 遼寧省對外貿易現狀分析報告(遼寧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1 20:10:54【】6人已围观

简介船用配套設備等是船舶生產中重要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的任何變動都會影響到船舶的生產質量、成本等。了解鋼材、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的產量、價格走勢將對船舶制造行業成本的控制有所幫助,同時了解船用配套設備的技術

船用配套設備等是船舶生產中重要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的任何變動都會影響到船舶的生產質量、成本等。了解鋼材、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的產量、價格走勢將對船舶制造行業成本的控制有所幫助,同時了解船用配套設備的技術研發,有利于船舶新產品的開發。

船舶廣泛應用于航運、國防軍工、海洋工程裝備等行業,是航運、國防軍工、海洋工程裝備等行業的重要配套產品,其產品性能必須滿足這些行業的需要。船舶制造行業的發展依賴著下游行業的拉動,同時也制約著這些行業的發展。

行業發展歷程:初步建立現代高水平船舶工業體系

世界大國的崛起,無一不起步于造船、經略于海洋。作為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象征,船舶工業具有高度的產業擴展性,有著“綜合工業之冠”的美譽。

回首自近代以來15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船舶制造業經歷了廢墟起步、對外開放、世界跨越、繼往開來等主要階段,由千瘡百孔到重獲生機、由百業待興到脫胎換骨,見證了時代的興衰百態,鐫刻了實業興國的永恒。當前,我國已邁入世界造船大國的行列,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現代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了現代高水平的船舶工業體系。

行業政策背景:船舶制造行業向綠色和智能化轉型升級

根據十四五規劃,航運業的綠色和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將為一些小型和小眾船型的新造船板塊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中國整體造船市場將呈現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樣化發展。前瞻分析認為,未來五年內我國支線集裝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風電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郵輪板塊受益于疫情后游客數量增長、中國郵輪港口建設的影響,中長期發展前景光明。

同時,為實現中國“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船舶制造行業必須大力推進零碳排放船舶發展,同時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內需,將液化天然氣(LNG)加注站、船用加氫站、船舶大功率充電樁等納入“新基建”范圍,在資金投入、運營維護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確保基礎設施建設與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發運營計劃保持同步;制定瞄準未來更高溫室氣體減排要求、實施新一輪老舊船舶淘汰計劃和“綠色長江”“綠色珠江”等產業化項目支持政策;通過設立產業基金、財政補貼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遠洋、沿海、內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動LNG燃料、鋰電池、燃料電池等新型動力應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氣收集系統和岸電受電設施。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造船三大指標平穩增長

2020年,全國造船完工385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承接新船訂單289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0.5%。截至2020年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711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2.9%。

2021年1-7月,全國造船完工241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7%。承接新船訂單452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23.2%。截至2021年7月底,全國手持船舶訂單896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6%,比2020年底手持訂單增長26.1%。

2、2020年重點監測船舶制造企業產值達1530億元

2014-2021年,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重點監測企業的工業總產值波動變化。2020年1-11月,船舶行業75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411億元,同比下降0.9%。其中船舶制造產值1530億元,同比下降2.3%;船舶配套產值251億元,同比下降4.6%;船舶修理產值147億元,同比增長12.2%。

2021年1-7月,75家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140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船舶制造產值931億元,同比增長16.2%;船舶配套產值174億元,同比增長20%;船舶修理產值81億元,同比下降10.9%。

注:每年重點監測船舶企業數量略有不同,2014-2021年重點監測企業數量分別為87、88、94、80、80、80、80、75和75家,同比增速根據企業數量進行相應調整。

3、船舶制造企業營收受疫情影響較大

不同于船舶工業其他業務的增長態勢,2013-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船舶制造企業的銷售收入呈波動下降趨勢,作為傳統制造業的船舶制造行業持續低迷。

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362.4億元,同比增長0.6%。其中,船舶制造企業銷售收入為3029.8億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業銷售收入為494.9億元,同比增長2.4%;船舶修理企業銷售收入為299.3億元,同比增長13.5%;船舶改裝企業銷售收入為39.3億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業銷售收入為54.3億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裝備制造企業銷售收入為439.6億元,同比增長19.3%;航標器材及其他浮動裝置的制造企業銷售收入為5.2億元,同比下降17.2%。

注:1)部分年份統計口徑不同;2)同比增速根據當年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進行了調整。

4、出口船舶訂單占手持訂單量的比重高達88%

2020年,全國完工出口船342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1%;承接出口船訂單244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訂單652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8.9%、84.5%和91.7%。

2021年1-7月,全國完工出口船2265.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2.4%;承接出口船訂單4031.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19.4%;截至2021年7月底,手持出口船訂單7917.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7%。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3.7%、89.1%和88.3%。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華東地區造船實力較強

從企業數量上來看,截至2021年8月18日,國內船舶制造相關企業數量多達82449家,其中大部分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20340家)、山東(10156家)、上海(8440家)、浙江(8417家)、廣東(7642家)、遼寧(4513家)、福建(4249家)、湖北(2709家)等八個省/市,前八省份產業集中度達80.61%(按照企業數量)。

從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目前的競爭格局是央企、地方造船企業、民營造船企業“三足鼎立”的格局。央企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業和民營造船企業則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如江龍船艇、揚子江造船、新時代造船、金海灣船業等。

從船舶制造行業總體運行情況來看,據《中國船舶工業年鑒2020》所統計的2019年情況來看,華東、東北地區和華南地區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占據了全國相當的份額,其中又以江蘇省、上海市、遼寧省、浙江省、廣東省等占比較多。

2、企業競爭:前十企業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持續提高。2020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占全國總量的70.6%、新接船舶訂單前10家企業占全國總量的74.2%、手持船舶訂單前10家企業占全國總量的68%,新接訂單向優勢企業集中趨勢明顯。

2020年,我國船舶制造龍頭企業競爭能力進一步提升,分別有5家、6家和6家企業進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10強,并且我國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世界十強相比2019年分別增加了1家和2家。

在船舶制造行業的11家上市企業中,選取8家較具代表性的企業,對其業務布局情況整理如下。

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展望未來,全球多國已開始接種疫苗,新冠疫情將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經濟貿易有望慢慢恢復正常。隨著國際航運業和油氣產業的復蘇,船東投資信心得到提振,被壓制的市場需求可能釋放。

然而,由于環保政策、可替代燃料等原因,未來船海市場的發展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綜合全球船舶制造行業發展情況、各船型船齡情況、船東對存在弊端的LNG動力船舶的觀望態度、我國造船三大指標的歷史數據等,前瞻分析認為2021年我國造船完工量預計將達3900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量有望增長至5500萬載重噸,由此手持訂單量將進一步增加至8711萬載重噸;

2021-2026年我國船舶制造產能預計將與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訂單量波動變化,造船完工量將根據新接訂單量靈活調整,手持訂單量則根據每年新接訂單量及造船完工量進行計算,預計2026年絕對環保的可替代燃料動力技術仍未能實踐應用于船舶中,新接訂單量將下降至2800萬載重噸。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船舶制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很赞哦!(736)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宁夏石嘴山惠农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