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facebook怎么進去一片空白(追女孩子的聊天方法)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4-28 15:09:02【】5人已围观

简介facebook通訊錄好友聊天記錄空白題主是否想詢問“facebook通訊錄好友聊天記錄為什么是空白”?賬號權限被限制Facebook是源于美國的社交網絡服務及社會化媒體網站,在該軟件上可以添加好友,

facebook通訊錄好友聊天記錄空白

題主是否想詢問“facebook通訊錄好友聊天記錄為什么是空白”?賬號權限被限制

Facebook是源于美國的社交網絡服務及社會化媒體網站,在該軟件上可以添加好友,并且開展聊天,但是在使用過程中,被舉報的時候,用戶的賬號權限就會被限制,就會出現好友聊天記錄消失的情況

買粉絲上本來是:好友后來對方拉黑我了,過后我搜索對方的買粉絲號,有圖像但顯示沒開通買粉絲,是怎么回事?

機緣巧合之下,我發現有4個買粉絲好友朋友圈拉黑了我.. >_< 不甘心的我,于是….于是決定測試一下買粉絲內各種屏蔽/拉黑時看到的界面是啥樣的 O.O

我自己沒有拉黑任何人,這樣單向的墻讓我覺得不對等,伐開心!!在同樣朋友圈拉黑他們之前,我得先確認下我看到的頁面真的表示被朋友圈拉黑了,避免誤傷!

Update 10/17/2014: 算了算了,朋友圈拉黑就拉黑吧,我也懶得拉回來了,不過心里還是有些不是滋味啊。

Update 11/24/2014: 其實當不再把買粉絲當做“私密”社交app的時候、當點贊之交都不算的聯系人越來越多的時候,被朋友圈拉黑什么的我已經不在意了啦。PS: 但是你主動加我還拉黑的話我還是不能忍的哦!

Update 01/27/2015: 知道這篇真的能幫到人,我很開心~ 士氣max!

Update 08/09/2015: 補充了下關于停用朋友圈的說明。(一轉眼已經過了一年多了呀)

1. 環境準備

正好我有一臺從國內帶來的破手機,ME525.. 兩臺Android手機上的買粉絲版本都是5.3.1,在其他系統上的反饋應該完全一樣吧,我相信大公司的實力

然后還需要一個新的買粉絲帳號。在最新版本的買粉絲中,已經無法通過QQ號注冊了,只能通過手機,而我唯一的號碼已經綁定在主買粉絲號上了。按網上的教程去下載4.5及之前的版本也不行,下載到的apk也已經沒有了用QQ號注冊的選項了。

所幸,還有一個Facebook Connect的選項,注冊一個fb帳號就容易多了嘛。

2. 被拉黑之后呢

首先,被朋友圈拉黑后,我看到的界面是這樣的,即使他在朋友圈中有發過照片,在相冊一欄的縮略圖仍然是空白的,點進相冊中,原本顯示他的狀態的區域,現在被

-------- · --------

這樣的點橫線所取代,如下圖所示:

BUT, 能否說出現這樣的點橫線時,就可以確認是因為我被屏蔽了呢?在不知道買粉絲源代碼的情況下,沒人能給出確切答案。不過,我整理了好些個情境,應當足以盡可能的還原出各種不同情況以輔助判斷了

3. 情境測試

以下都是我實測過的,不過沒有圖,就是懶的截,你來咬我吧 XD

3.1 對方從未使用過朋友圈

我在對方的主頁根本就看不到進入到朋友圈的入口

3.2 對方未在朋友圈發布過狀態,但是評論了我的狀態

我在評論里是可以點擊他的名字進入他的朋友圈的,這個時候看到的畫面與被他朋友圈拉黑一樣的,空空蕩蕩的點橫線

但是由于對方沒有歷史狀態,在他的個人詳細信息頁面是沒有朋友圈的入口的

另外,這個時候他的朋友圈頁面里,名字可能是用深藍色顯示的:從timeline里點進去是白色的,但是一旦從提醒里進入過我的狀態的頁面,再點進去他的主頁,就變成深藍色的字體了..

3.3 對方僅僅設置過朋友圈的封面圖片,未發表過任何狀態

仍舊在對方主頁看不到進入朋友圈的入口

3.4 對方僅僅發表過文字狀態(文字狀態無法選擇分組等等)

在對方主頁,可以看到朋友圈的入口了,但由于沒有發表圖片,這一欄的縮略圖是空白,點進去后可以看到剛發的文字狀態

注:由于是發表第一條狀態,在剛發完的時候,我看對方的詳細信息頁面,仍舊沒有朋友圈的入口,即使我在timeline里已經刷出來了。過一會就有了,目測這倆數據之間只是eventual 買粉絲nsistent..

3.5 對方發照片,可見范圍為「公開」

這是正常使用情境,沒被朋友圈拉黑的話就一切正常,都看得到啦

3.6 對方發照片,可見范圍為一個自定義小組,其中沒有我

當然就看不到這一張照片啦,我在timeline里、在他的主頁里點進去都看不到了

另外經實測,如果對方發過的所有狀態都是分組的(其中沒有我),那么我看到他的界面和被朋友圈拉黑是一樣的,相冊縮略圖為空白,點進去之后是空空蕩蕩的點橫線。畢竟這種情況和被朋友圈拉黑沒區別嘛..

3.7 對方發照片,在黑名單中添加了我

這個時候我已經被「朋友圈拉黑」了,他最新的狀態我已經看不到了。他之前發過的,曾出現在我的timeline里的那些狀態,在刷新之后也會消失!之后我點進他的詳細資料頁面,已經是空白縮略圖的相冊了,點進去也是點橫線分隔的空白了

3.8 對方解除朋友圈拉黑

剛才他發布的那張圖片,就是添加我到黑名單的那一張,在timeline里仍舊看不到,但是點擊到他的個人頁面里就看得到了!其它之前timeline里看得到的狀態也都恢復可見了

3.9 我朋友圈拉黑他之后,還能看到他的狀態嗎?(沒被他朋友圈拉黑的前提下)

可以的,所以說朋友圈拉黑的操作是單向的嘛

買粉絲快推出一個「雙向拉黑」的功能呀!

3.10 我朋友圈屏蔽他之后,點進他的主頁還看得到他的最新狀態嗎?(沒被朋友圈拉黑的前提下)

可以的

3.11 我朋友圈屏蔽了他,但并沒有朋友圈拉黑他,他還看的到我的狀態嗎?

// 謝謝@declanVox提醒

顧名思義嘛,是可以的

3.12 對方刪除全部狀態之后我看到的是什么樣子?

在短時間內(在刪除完畢后馬上刷新),和被朋友圈拉黑的界面是一樣的,相冊一欄的縮略圖是空白,我依舊能夠點擊進入他的朋友圈,看到的也是那樣的空空蕩蕩的點橫線

但是過了一會兒后再看,對方的詳細信息頁面里,朋友圈的入口已經消失了!!

這就是為啥有網友說刪除全部狀態之后也是和被拉黑一樣,他們等的不夠久!╮(╯_╰)╭

3.13 對方停用朋友圈之后呢?

經實測,對方停用朋友圈之后,我的timeline里曾經加載過的他的狀態,刷新之后還在,還能點贊回復,點到他的主頁里,也仍然能夠看到朋友圈入口,點進去狀態也都在…. 除此之外,通過其它app里的「分享至朋友圈」的選項,還是能夠間接發狀態的.. 所以這「停用」僅僅指的是關閉了用戶自己的入口罷了。 =.=

在 設置->通用->功能 里可以選擇停用朋友圈,買粉絲會提示「停用該功能同時將清空歷史數據」(注:每一個功能停用都會提示這句)。我記得在舊版本的買粉絲里,是彈出對話框說「會刪除歷史數據」,我曾經在13年5月寫畢設的時候閉關停用朋友圈.. 后來恢復后歷史狀態都還在。(注:我不保證在以后的版本中停用后重新啟用也一定能恢復所有歷史狀態)

3.14 對方把我「刪除聯系人」之后呢?

對方把我刪除之后,我不會收到任何通知,并且就好像他把我朋友圈拉黑了一樣,我看不到他的朋友圈了。但是由于我這里還顯示他是我的好友,所以他(somehow)進入我的朋友圈還能看到我的狀態,直到我也把他刪除聯系人或者朋友圈拉黑..

另外,兩邊都刪了之后,如果還能somehow看到他的朋友圈,里頭會說「非好友最多顯示10張照片」(Only 10 posts of this user are visible)..

3.15 對方添加我為好友(我的設置為:不需要驗證),而我還沒有加回去(假設他沒有朋友圈拉黑我)

我能夠看到他的朋友圈,他看不到我的..

另外,說什么能看陌生人10張照片,即使這個設置開啟了我怎么還是看不到啊??

3.16 對方添加我為好友(我的設置為:需要驗證),而我還沒有同意(假設他沒有朋友圈拉黑我)

對方會出現在 通訊錄->新的朋友 里,但是我看不到他的朋友圈,兩邊互相都看不到.. 即使我現在修改為不需要驗證還是不行..

3.17 對方把我拉黑(Block)之后呢?

對方仍舊可以給我發消息,但是我發過去的消息會提示「消息xxx已發出,但被對方拒收了」。這樣的不對等實在是太虐了..

有趣的是,除了有被朋友圈拉黑的效果之外,我在點擊進入他的朋友圈之后,會先看到「非好友最多顯示10張照片」的字樣,再換成一條橫線….

另外,對方看我的詳細信息頁面也看不到相冊那一欄了

4. 結論

在測試發照片分組可見的時候,我想到一種可能性,此好友的某一張照片不想讓我看到,于是在發布那一條狀態的時候在黑名單中添加了我,或許以為這是個臨時的設置,之后就不再管了。他不知道這個行為是永久的,再也沒有去解除

由此還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假設對方只發過一兩張照片,并且設置的是分組可見,之后就再也沒發過狀態了,這樣的情況下我所觀測到的,就好像是我被他朋友圈拉黑了一樣.. 這種可能性比較低的原因在于,分組發布是高階技能,第一次發狀態的人直接就使用的概率實在不大。另外這和被朋友圈拉黑也沒有事實上的區別..

以上是我最美好的想象了..

其實也還存在一種可能性,是對方認不出我是誰,于是把我刪除好友了,于是我就自動獲得了被朋友圈拉黑的效果.. 我在買粉絲上就不加不認識的人,所以這也是有可能的說

綜上所述,我有92.12%的把握聲(xia)稱(shuo):

如果長時間保持「相冊縮略圖空白,點進之后只有一條點橫線」的情況,那么你就是被他/她朋友圈拉黑了!

5. 反思

首先反省一下,有沒有可能是自己作死從而被人朋友圈拉黑的呢?

我不發代購狀態

我不刷屏,絕大部分狀態都是原創

我不發各種自拍 o_O

我單身,也沒法秀恩愛秀娃什么的…. >_<

我窮,也沒錢炫富…. >_<

……

嗯.. 這口鍋,我不想背!!

平胸而論,拉黑他人是個人的自由,也許你的狀態只給特定的人看(比如說男神女神, if any),這些都無可厚非,我都能理解。不過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

在我的價值觀里,朋友之間應當是平等的,朋友圈的定位是私密/熟人社交,我開放了我的私人狀態,卻沒有得到來自我所認為是朋友的人的對等的地位,也沒有任何解釋,我感覺到了一絲挫敗感..(對,就是心好累!)

LZ冒著被說玻璃心的風險完成了以上情境測試:

我不是為了拉黑不拉黑,我就是認真!

心空虛不由自主熟悉害怕

心空虛不由自主熟悉害怕

心空虛不由自主熟悉害怕,心里面空虛難過的時候,整個人都是不舒服的,當你在生活中經歷任何在情感或身體方面極其費力的事件時,你身體的生存機制被激活,導致你的心理進入凍結模式,下面看看心空虛不由自主熟悉害怕。

心空虛不由自主熟悉害怕1

內心空虛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或者是心理治療來進行。自我調整,主要是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提到日程來,增加掌控感和愉悅感,讓自己發揮自己的興趣特長,心理治療主要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來改善不合理的認知,通過行為放松訓練等方式來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建議平常多和人交流,參加一些娛樂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

感覺心里空虛很難受可能與抑郁癥、神經衰弱有關,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口服藥物的方式治療。

1、抑郁癥:抑郁癥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學、心理社會因素等,患者會出現焦慮、思維遲緩、無助、無望,還可能會出現心理空虛、難受、無精打采等癥狀。可以去醫院進行心理治療,通過和醫生談話、交流進行治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鹽酸氟西丁分散片、鹽酸帕羅西汀片等。

2、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是在長期緊張和高壓下產生的心理疾病,患者會出現心里空虛難受、精神易興奮、疲乏,還可能會出現肌力減退、反應遲鈍、激動等癥狀,可以去醫院進行心理治療,在心理醫生專業支持下,消除顧慮,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地-西泮片、艾司唑-侖片等。

平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過度勞累,可以去戶外進行跑步,緩解緊張的情緒。

心空虛不由自主熟悉害怕2

一、三種不同產出源

其實,英國詩人托馬斯·艾略特很早在他的作品《空心人》中曾寫出“生命如此漫長,在渴望和痙攣之間,在潛能和存在之間,在本質和下降之間落下帷幕。因為你的所有是“這”,所以這就是世界的結束方式,并非轟然落幕,而是郁郁而終”。

該詩描繪的正是人們無聊、焦慮并存的生活狀態,雖然是1925年但依然能讓人感覺到空虛,那這種“空虛感”到底是什么呢?

近些年的研究認為,它是種復雜的主觀感覺屬于私人體驗,不容易被別人看見和描述出來的模糊狀態,屬于「內在的空洞」范疇,仿佛和焦慮一樣讓人痛苦。猶如自我意識突然停滯,所做之事和個人發展與各方面關系網無法鏈接在一起,更無法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好像與外界隔著深厚的墻面,內心能體驗到的是無盡的匱乏感。

被此困擾的人經常感到“無聊、孤獨、被孤立”等消極情緒。它的產出源于三個方面:

從人格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有多重人格,我們的內心混亂、隨機或矛盾對立在一次次對峙中權衡利弊后進行和解。但問題在于人格即完整又分裂,為什么呢?

原因是,我們內心的沖突并不是來自不同部分的矛盾和斗爭,而是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去對人格的不同部分進行「協調組織」。要知道它如同將軍,每天需要把各種意見不合的部門給組織到一起并達成共識,使它們不會產生內杠,對你的主要命令快速執行。

可很多人在處理內在沖突時往往出現巨大錯誤,他們內心對某件事有兩個以上不同看法要決策時,往往自己馬上跳下裁判席,試圖把其他對手全干掉,只保留一個。這種粗暴的方式會造成「白熊效應」,你越想讓自己不要什么,那種想法就偏在你認知中頻繁出現,令人久久不能忘卻。

比如有些人大腦中產生辭職的想法后,腦中還會冒出該不該走?有沒有合適的機會?外面環境怎么樣?辭了能拿到年終獎嗎?各種雜念讓內心很擰巴,即使最后決定留下,你的狀態也未必很好,原因是沒有處理好為什么產生此念頭。

如果它長期停留在腦中,自己的日常行為也會發生變化,好比身邊的人覺得你言語舉動莫名其妙等。

這種內在模式是多數人的處事方式,無法真正的自我和解,因為一次次循環,進而遇到社交、健康等各方面問題會讓心中這些沖突變得愈發嚴重。久而久之潛藏起來的傾向特定時刻會突然占據主導位置,不和諧的沖突也就油然而生。

在他人眼中有一類人看起來很老實、木訥,甚至有時會因性格比較冷漠而被排斥,其實此類人群中部分人屬于“情感缺失”。

一般是某些社會性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它不是種疾病而是一種生活狀態。

根據心理學調查表明,具有該特征的人通常表現出嚴重的自卑心理,即不自信、不善于與人交際、嚴重者也常常狀態悲觀等,習慣把自己關在狹小的社交空間中常常伴有狂躁心理。

由于各種外界要素的影響,當我們失去愛的動力(社交、關心等方面)時便會傷害到自我價值觀,從而時常感到悲憤或抑郁,在時間的壓縮下它會加大自我的.防御感。

這如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拉爾夫·格林森(Ralph Greenson)所強調的,人們不允許一些愿望存在時,這種愿望被壓抑了下去,壓抑到自己的意識都忘記它們的存在。

然而,在一次次被抹去時你只能用大片的空白來掩蓋。

這讓自我更難意識到那個一開始想壓蓋的東西究竟是什么,于是想做而無法完成的事就變成“空期待”。那些不需要嘗試就知道會失敗的心愿,注定被白茫茫的虛空掩蓋進潛意識的黑暗河流中,長此以往空虛感便成為你的朋友。

很多人說空虛是因為沒有目標,準確而言完成目標的人同樣也存在空虛的狀態,為什么呢?

一種人是完成的目標可能不是內心真正想完成的目標,而是“社會目標”或“團隊目標”。它如同任務一般,不得不做。沒有真正的熱愛投入進去,那肯定帶來不了非常充實的感覺,對不對?

另一種人雖自身擁有目標但期望值過高,由于每次完成都非常困難但又有強迫型人格要求自己不得不做,那內心就會擰巴。

在完成后的一瞬間盡管非常快樂,可想起未來每次都要「循環往復」的做此事,心中的落差感會不自覺的上頭,那伴隨著空虛感也會隨之而來,其根本元素是沒有為目標尋找“意義”。

什么是意義呢?假設從我的角度來看,能從當下事情中感受到多少「滿足感」和「價值感」,同時沒有偏離自我出發的本心和長遠的規劃就是“意義”。

說到底,我們能夠得到什么啟發呢?

內心的沖突、情感的缺失、目標的狀態三者任何某個元素都可以使人出現空虛,它是構成的基礎條件;但這僅是表層,而空虛的本質實則是喪失「獲得感」。

二、兩大重要維度

什么是獲得感呢?從字面意義理解為:「獲得+感覺」。

它有物質和精神量方面,我把它理解為,當做某件事進行回顧時,有沒有覺得有所收獲和感到內心的滿足,進而帶著期望迎接下次做事欲望的到來。

反過來,很多人總是喜歡睡覺前制定第二天幾點早起的時間或做事計劃,然后次日又循環往復的把碎片化時間投入到“游戲”或“刷短視頻”中。于是晚上你就會感覺到精神空虛、無聊,有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力感。

因此,對于那些短期就可以得到反饋的事情,它可能是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物(游戲、購物、逛街)會給自己增加時間束縛感,好處是能培養獲得力。

那些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的事,雖獲得感反饋周期長,但一旦堅持下來會發現對人的改變非常大。

比如早睡早起,慢慢你會有健康的作息表;又好比鍛煉身體,慢慢的你發現自己比別人更有動力。是什么讓人的獲得感缺失呢?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兩個方面是:

按照西方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說法,日常三個「我」能否達到一種相對和諧統一的狀態,就是自洽的能力。東方王陽明也曾認為只要做到知行合一,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快樂幸福感。

這些狀態多半來源對自己有無清晰的認知和使命達成,比如我知道自己想好好吃頓飯,那么我通過學習烹飪,做了頓豐富的大餐來好好犒勞下自己,就會格外開心,對不對?

其中有條關鍵奧妙的公式,我被它稱為:

自洽力=能力/欲望

當希望提升自洽力時,要么想辦法提升能力,要么學會節制自身的欲望,兩者達到持平是最佳狀態。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大于欲望行動便會扭曲,內心想各種巧取捷徑的方法來快速完成某件事以達到期待的狀態,最后結果可能不會令人滿意。

所以,我想告訴你:兩者某個方面出問題你的生活工作就會出現困擾,多數人能力是可塑性極強,通過方法論或指導并刻意練習能對某項技能熟能生巧。

但在欲望管理方面能做好的人少之又少,這以至于“獲得感缺失”。

2013年,柏林大學心理學者們探索人腦內伏隔核與臉-書(Facebook)使用的聯系研究,結果中有一項證實,人們在使用社交平臺過程中獲得的社會認同會對腦基底核中的伏隔核產生作用,獲得暫時的,莫以名狀的快感。

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社交網絡中曬生活,發自拍,互評論我們會很爽,這是一種「被需要的狀態」。

當我們貪婪地獲取他人的認可時,期待這種認可過程會把自我懷疑平衡掉,通過別人的認證來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存在感就會上升。人的社會屬性決定我們永遠無法擺脫周圍的人對自己的影響,形成的社交快感鏈條是「自我銷售—他人認同—自我認同」。

也還有說,我們需要他人認同來產生自我認同,這種被需要也是提升“獲得感”重要因素。

假設你突然沒有被別人需要時,會感覺到認可、信任、歸屬感的消失,以此無法形成正反饋,長期已久難免會難免產生自我懷疑。如:部門中開會偶爾背著你,你會反復思考我是不是做錯什么了?這會讓一個人過度因尋求認同,導致不敢表達自己或因別人不認同而長期陷入抑郁狀態,那隨之而來的便是“空虛感”。

總而言之,獲得感來“自洽力和被需要”兩個方面,這種驅動力背后實則是物質或精神某一方面的滿足,我們據此來尋找機體或心理平衡點。

單從純粹物質角度出發,在過去人們喜歡用「全副武裝」來為自己添磚加瓦提升幸福指數。而現在什么都不缺的時代,人們更關注從精神層面提升獲得感,這是本質。那么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獲得感呢?

我見過很多人上來就尋找各種「方法」填補,這并不能從根本破解它,最關鍵的是,首先要認知到我的空虛來自于哪里?

婚姻家庭治療師凱特琳·斯萊特曾說,盡管每個人都有空虛,他們整體雖有「內心沖突、目標、情感」三方面,但著眼于細節每個人也許都不同。

三、找到空虛的蛔蟲

比如:你感到空虛,可能是因日常社交太多,沒有自己時間來思考未來人生是什么樣?又或者部分人的空虛來自于職業的不穩定,不確定自己在企業的發展如何?當然還有一部分人來源于“漸漸放棄自我,不再聽從內心的期望和愿望”或“想聽從內心”但現實不允許自己這樣做。

所以每個人的空虛造成的自我放棄也許是不自知、無意的,是因追求完美或尋求他人肯定的。

那么如何找到自我空虛形成的關鍵要素呢?這里有三個方面:

首先,人的大腦有偷懶習慣,有時身體雖然在做事,但(思維)不一定在哪兒了。有時想想過去的事或令人開心的片段,但總會陷入一些事情的自責或糾結中;有時想象未來基本沒有美好的感受,大概率不可避免陷入焦慮中。

這種狀態叫做思維閑逛(wandering),就是不加自主的胡思亂想,你以為是放松有時是種壓力,你以為的壓力有時反而是額外操心。

不妨對照下自己是否有這種狀態出現呢?

在我看來“自我覺察”能夠有效檢索出我從哪個部分單元感到空虛,是因過去的回憶喚起還是壓力太大造成的狀態緊張?

與此相對的狀態是正念(mindfulness),可以描述為人腦主動控制、有目的且專注的模式。

假設你不夠專注,那游離的思想就是造成「空虛」進入大腦的要素之一,此要素中想到的“什么”便是我們應該自我覺察的條目。

比如:我是否經常與人做比較?亦或者我只關注別人的需求而忽略自身?我是因為親人的離開而悲痛?我通過某件事的行為動機想證明、贏得什么?

找個安靜的地方用心審視下自己,把它們用筆記下來并認真復盤。

其次,在寫出來的事件清單中,要認真探索每個幻想出來的感受是什么狀態?它讓我有空虛感是因為什么?

得到的答案未必是驚天動力,但你會發現自己感到“無聊、心煩意亂或好奇”。假設難以形容感受,也可以在網上下載份更顆粒化的感受清單(feelings list)作為參考。

最后將注意力放在日常中自我的行為上,這如同反思,“反”注重從外面看里面,像旁觀者一樣來洞察自身。

總而言之,三者循環下來會發現,空虛有時不是因為表面的「錢太少、社交少、感情淡」等因素,而是我沒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或者說為了得到想要的,拼命追逐,過程中舍棄太多無形的要素,如累的沒時間休息,沒空社交,突然的靜默下來覺得努力好像無意義,所以它和獲得感呈現正比例狀態。

心空虛不由自主熟悉害怕3

為了停止這種揮之不去的莫名其妙的空虛感,承認自己的情緒,你必須承認并接受它。

你可能無法控制每一種事情,但你可以控制你處理事情的態度。

你感到孤獨嗎?你是否感到奇怪的麻木?

如果你有這種感覺,請不要逃避,要承認自己有這種感覺,即使它很沉悶或難以被觸及,我們好需要花一些時間來處理這種情緒。

也許你想把不好的感覺情緒埋藏起來,或者試圖忽略它們,因為不想浪費時間,寧愿去玩游戲或者逛街。

但是治愈的第一步是坐下來處理所有這些感覺,無論它們是好是壞。你所有的感覺都是有用的和重要的。

在反思和試圖更好地理解這種揮之不去的空虛感的過程中,放下羞恥和責備。

你可能會感到一種羞恥感,在與空虛感斗爭的同時,你也可能會感到極大的自我批評和內疚。

心理治療師和作家艾瑪·洛在她為《今日心理學》撰寫的文章中指出,麻木只是為了能在令人絕望的情況下更好的生存,而羞愧和自責會使人更加麻木。

雖然一開始會有挑戰,但你需要消除任何自責,這樣你才能成功地向前邁進。

確定你的空虛感的根本原因。

現在你已經承認了你一直以來的空虛感,是時候深入了解你這感受的根源了。

到底是什么在困擾著你?

也許你感到疲憊和焦慮,需要休息一下。也許你感到孤獨,因為你覺得與你的朋友和家人之間有隔閡,或者也許你因為最近生活中的困難而感到麻木。

無論麻木的原因是什么,確定這些感覺,并找到它們來自哪里,這將會幫助你前進,因為你已經了解到你空虛的真正原因。

當你感到內心空虛、麻木或無望時,注意并欣賞你所擁有的一切。

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很容易被忽視,要花點時間暫停、反思和計算你的小確幸。

你對哪些事情感到感激?是什么讓你每天都想從床上爬起來?是什么讓你在這些艱難的日子里堅持下去?

也許你感謝有一個支持你的家庭或有人為你遮風擋雨。

也許你感謝你的寵物一直陪伴在你身邊。

或者,你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沒有生過什么大病。

無論看起來多么微不足道或無關緊要的事情,都要記下來,寫下來或打印出來。

使你想感謝的所有事情能夠被清晰地看見,讓你養成用積極的眼光看世界,來對抗那些負面的情緒。

產品經理必修課(6):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到底是什么概念呢?發布于2012年的ISO 9241-210標準將用戶體驗定義為“人們對于針對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這個概念當然比較嚴謹了,但不夠直觀。好的用戶體驗可以囊括很多產品的特性,讓用戶覺得滿意。

互聯網知名的信息構架專家、Semantic Studios總裁 Peter Morville曾經提到,他認為用戶體驗包含7個模塊,可以用蜂窩模型來展現。

模型中的內容包括:

• 有用性。面對的用戶需求是真實的。

• 可用性。功能可以很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 滿意度。涉及情感設計的方面,比如圖形、品牌和形象等。

• 可找到。用戶能找到他們需求的東西。

• 可獲得。用戶能夠方便地完成操作,達到目的。

• 可靠性。讓用戶產生信任。

• 價值。產品要為投資人產生價值。

Steve Krug在《點石成金》(Don’t make me think)這本書里,提到的用戶體驗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有用性:能否幫助人們完成一些必需的事務?

• 可學習:人們能否明白如何使用它?

• 可記憶:人們每次使用的時候,是否都需要重新學習?

• 有效:它們能完成任務嗎?

• 高效:它們是否只需花費適當的時間和努力就能完成任務?

• 合乎期望:是人們想要的嗎?

著名的用戶研究專家《用戶體驗設計》的作者Whitney Quesenbery提出了5E原則,認為用戶體驗包含五個方面,如圖6-2所示。

• 有效性:實際可以等同于可用性或者有用性,就是這個產品能不能起到作用。

• 效率:產品應該是能提高使用者的效率的。

• 易學習:學習成本低。

• 容錯:防止用戶犯錯,以及修復錯誤的能力。

• 吸引力:從交互和視覺上讓用戶舒適并樂意使用。

當然,最出名的還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用戶體驗要素》里的五層模型。這種分層方法比較全面,從策略層到視覺層非常清晰。

通過這些描述我們就不難看出,其實用戶體驗關注的就是讓產品友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或者反過來說讓用戶通過你的產品滿足需求時足夠方便、舒適和快捷。

跟用戶研究一樣,用戶體驗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而我見過的比較細致、個人比較喜歡的用戶體驗評價方法是 Web易用性大師 Jakob Nielsen提出的一些可用性的標準,也被稱為“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無論怎樣的用戶體驗方法都可以使用這種可用性原則進行檢驗。

所以下面就從這個角度出發,探討在這個框架下,我們要在用戶體驗方面達到的目標。Jakob Nielsen是從Web設計的角度來提出的可用性原則,以下根據目前移動互聯網的特點,經過了一定的改動,增加了“恢復現場原則”,并在最后補充了關于文案撰寫的一些建議。

保證界面的內容可見、狀態可見、變化可見。任何需要出現的信息都應當在該出現的地方出現。有時在設計的時候未必能想到,但當你作為用戶時卻經常會有“哦?這里不應該有介紹嗎?不應該有提醒嗎?”這樣的疑惑。

有些看起來是特別基本的要求,但很多產品都做不到。用戶找不到信息、不知道當前的情況、不明白發生了什么,這些都是不符合可見原則的例子。

比如,很多產品的空白頁面就是圖6-3(a)所示的樣子。

“我在哪兒呢?這里為什么是白花花的?這里是做什么用的?我能做什么?”都沒有告訴用戶。即使知道功能的用戶也會疑惑:這到底是沒有加載完,還是已經加載完了?頁面為什么是空的?我究竟該不該等待?等等。

而好的空白頁如圖6-3(b)所示。這個頁面的變化很顯著。它明確地告訴了你:這里是做什么的,現在為什么是空白的,而且提供了讓頁面不再空白的途徑,也就是告訴用戶現在可以做什么——點擊按鈕馬上就可以關注別人。

再比如,Facebook的加載頁面就不是白花花的一片,而是一張偽縮略圖,如圖6-4所示。這樣用戶的感知就會非常不同,清楚當前正在加載并且大致了解到會加載什么東西。

讓功能操作符合用戶的使用場景。其實在已經之前提到了場景在需求分析中的意義。場景在功能設計中同樣很有價值。我們可以知道,功能做成什么樣子更符合用戶的使用環境和方式。

如果第一次看到滴滴出行司機版的界面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如圖6-5所示。

這跟我們日常所見的App交互模式區別很大,文字很大,間距也很奇怪,幾個按鈕的位置安排得讓人不舒服,頁面的利用率也不高。

但一結合場景思考,原因就很清楚了。用滴滴出行的司機在使用手機時都在行駛途中或者行駛間隙,同時大部分手機不是在手持狀態,而是放在架子上的。在這樣的場景下,就要保證最重要的幾點:字體夠大、信息簡潔可以讓人快速識別;交互的觸發點都沒有貼在一起,可以降低操作的誤觸率。

所以在做設計時,不要主觀臆斷好壞,而是放到場景下做思考。

用戶要能對當前的情況很好地了解和掌控,足夠自由。在很多特殊的、有很多可能性的功能界面要注意可控原則。用戶需要自己能夠把控產品運行的狀態。比如典型的視頻播放界面,如果只有播放和暫停,而沒有快進和拖動,那么可以想象體驗會有多糟糕。再比如所有的界面都應該有方便的退出操作。

在 iPhone出現的時候,Home鍵可以算作是史無前例的發明,完美符合了可控原則。無論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問題,當不知道該怎么辦時,只需要按下 Home鍵,就回到桌面了。這樣對很多像我們父母那個年代的用戶,就不必在用的時候會時不時擔心焦慮,不知道該怎么退出、怎么返回了,遇到任何困惑,一鍵就可以返回到桌面,很有安全感。

用戶需要在同一個產品中接受同一套規范或者邏輯。

許多產品經理會忽視產品邏輯的一致性。在功能、交互和視覺上不考慮邏輯一致性、不考慮使用同樣的規范會導致用戶的學習成本急劇增加。另外,也會讓已經使用某個功能養成習慣的用戶,在別的功能上突然不知所措。

比如,在社交產品中,關注你的人會被稱為“粉絲”,在另一個頁面又變成了“關注者”;在一些提醒對話框中,確定按鈕有的時候在左側,有的時候又在右側;在工具類操作中,紅色有時候表示正確,有時候又表示警告和提醒,等等。

之前我看到過一個例子是某打車軟件的支付寶綁定提醒。在App界面上,文案寫的是“回復驗證碼,即可綁定賬號。”然而確認綁定時發來的短信里卻是“您的驗證碼是 0235,將此輸入應用程序,確認賬號。”估計所有用戶都會疑惑:那么我到底是要輸到哪里呢?

要盡量用足夠的提醒和設計,讓用戶不要混淆、犯錯和發呆。

防錯、防呆原則已經是日本工業界成熟的質量檢驗方法了,由豐田體系的創建人新江滋生提出。防錯和防呆本意并不是說,針對經常犯錯的用戶和比較傻的用戶設計功能,而是說防止讓用戶遇到會犯錯、會發呆的情況。

前面提到過,好的產品經理要能夠以小白用戶角度看問題。在判斷你的設計是不是真的順暢、讓用戶不費勁地使用,就是要以小白用戶的角度看問題。

做提醒和解釋的時候會看起來很傻。這點東西都不懂嗎?但說這句話的前提是在設計者對產品和功能足夠熟悉的情況下。對于新用戶來說,很多事情并不清楚,如果不做好防錯、防呆,那么用起來會經常卡殼。

特別典型的例子是如圖6-6所示的提醒框。

我估計絕大部分人看到之后都會有點莫名其妙,會覺得“你在說什么?”“然后呢?”“你別不管我了啊,我該怎么辦?”

某國產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就寫的足夠清楚,并且提供了解決方案的按鈕,如圖6-7所示。

圖6-8也是一個非常容易造成困惑的例子。在這個日歷中,不可用的日期和非當前月的日期,居然都是用灰色表示的(1~6號其實是不可用的日期)。這樣用戶也會茫然,要理解很久才能明白過來。

在需要記憶某些信息時,產品功能要幫助用戶記憶。

這個原則是基于一個更基本的原則:任何時候都應盡量幫助用戶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當你在淘寶買完東西、在美團訂完餐之后,肯定不希望自己在腦海里再回憶一遍所有的訂單內容,再點確認按鈕吧?

比如,我買了好幾件衣服,我是希望在結賬前再確認一遍的,所以淘寶是這樣做的,如圖6-9所示。

再比如,在蘋果的Mac端“照片”應用里,刪除照片時不是直接提醒“要刪除嗎?”而是如圖6-10所示,對話框中提示照片的數量,并且說明當前操作的內容,方便用戶再做確認。

界面足夠簡單、內容易讀。

這個原則有兩點要求,第一,產品的所有文案都應當簡易、可讀性強。第二,要讓界面足夠清晰,以便于用戶快速發現自己想要的信息。

有的產品做得特別花哨,界面里什么都有,看起來酷炫,但用戶卻連哪個是按鈕都分辨不出來,這就是得不償失了。

另外,易讀性還要考慮用戶使用產品的視覺軌跡,排版不要混亂。這在Web上應該更明顯一些,在現在的大屏手機上也很重要。

如圖6-11所示,這是某運營商的官方應用,整個界面很花哨,剛打開的時候,下方的那些圖標和廣告位還都會快速宣傳。同時,上方的登錄提醒也很不清晰,也沒有明顯的登錄按鈕提醒(有些讀者可能看得出,點擊空白頭像就是登錄)。所以即便是平時嘗試過了很多App的產品經理,都一下子不太清楚該怎么操作。

向用戶提醒犯錯的可能,并提供給用戶挽回錯誤的方法。

要在用戶可能犯錯的時候進行提醒,越嚴重的錯,提醒級別就越高。比如當你要還原iPhone的手機設置時,需要先輸入密碼,如圖6-12所示。

然后會有紅色的醒目提醒,如圖6-13所示。

而挽回錯誤最典型的方法就是文本編輯里的撤銷功能了。有一些產品也會提供操作上的撤銷功能,比如在 Gmail中刪除某個郵件后,頂部會出現一條停留幾秒鐘的提示通知,通知中提供了撤銷的按鈕,用戶可以快速點擊來取消剛才的刪除操作,如圖6-14所示。

在任何時候,考慮到用戶需要得到幫助的情況并予以提示。

正常操作時,或者說用戶掌握充分知識和信息時,提示當然是沒有必要的。但實際情況是,任何用戶在任何時候、任何場景下都有可能產生疑問,需要得到幫助。

除了在產品里放一個幾乎不會有人點進去看的幫助文檔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當下進行提醒。

比如,我之前玩過的一款游戲,在任務頁面會有醒目的“幫助”按鈕,點開有詳細的提醒,如圖6-15所示,防止出現玩家看到任務時不知道該做什么的情況。

用戶在使用時,要方便、高效地完成任務。

在使用搜狗輸入法里的Emoji表情輸入時,可以看到它們都是按照最近使用來排序的。這樣常用的表情往往都排在前面,可以快速找到。

在用買粉絲的“+”功能時,如果不久前曾經拍過照,那么照片會自動浮現在按鈕上方。這個功能設計得很巧妙,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的確很有可能正要選擇這張照片,所以不需要打開相冊選擇就可以直接發送出去,堪稱高效。

適應用戶的碎片化使用習慣,在各種切換和退出返回時要能有恢復現場的能力。

實時保存內容是在有編輯功能的產品中非常重要的,比如知乎網頁版在編輯頁面時會隔一小段時間就自動保存一次,因為臨時狀況意外退出后,再到草稿箱中還能找到。如圖6-18所示。

iOS在處理應用間臨時的切換時提供了很方便的返回功能,點擊左上角就可以回到剛剛所在的應用界面,這讓很多碎片化的操作得以順暢進行,如圖6-19所示。

大家平時都遇到過但估計很少有人會留意,買粉絲內置瀏覽器有記錄上次閱讀位置的功能。如果你在讀某個買粉絲文章,讀到一半回到聊天頁面說幾句話,再返回這篇文章時還是會回到離開時的位置。

而在新浪微博App中看某個人微博時,如果跳出再回去,又回到了微博列表的頂部。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可能每次都會有想摔手機的沖動。

未來產品會越來越多,大家對信息接收的方式也不會滿足于整塊兒的形式,而是會變成以信息流、碎片化的方式為主。所以保護現場將是每個產品都要考慮的原則。

雖然產品經理接觸的文案有限,但往往都是較為關鍵的部分。比如給某個功能起名字,可能直接影響到用戶對功能的認知,以及使用功能的方法。作為產品經理,應該對文案有著足夠的關注。在錘子科技工作的時候,我們對短短十幾字的文案,可能會來回討論幾十個版本。如果是一個重要功能的名字,甚至可能會經歷連綿幾個月的糾結。

對于文案的話,有幾條建議。

在進行文藝創作時,名字當然越有趣、越有個性比較好,但在給產品、功能和某些地方的提示進行描述時卻是大忌。作為產品設計者,我們應該讓用戶理解產品含義,而不只是讓用戶感受到我們的趣味。

像蘋果公司的OSX提供的整盤克隆備份功能,有很多可選的更有科技感的名字,但他們選定的是時光機器(Time Machine),任何人都對這個功能的效果有了特別具體的感知,大家清楚使用這個功能就可以讓電腦恢復到過去某個時刻的狀態。

而有的產品把自己的各種功能和功能項的稱呼都起了特殊的名字。比如積分叫 X幣,商城叫集市,購物車叫竹籃等,都對用戶的認知造成了困擾,增加了很多學習成本。MIUI有一個“神隱模式”,有很多朋友都不懂這是什么功能,也就從來沒有嘗試過。

這里也提一句,盡量避免使用網絡流行語。網絡熱詞流行過去之后,可能很快就被遺忘了。過段時間,就會沒人覺得新鮮,再久一些大概都沒人能記起其真實含義了。

在簡約易讀原則里簡單提到了文案呈現的清晰簡潔,這里想強調的是字數能減則減,直到再減就不能表達清楚意思為止。

我們看到過這樣的產品提示文案,“確認要刪除選中的25張照片嗎?刪除后照片將永久銷毀、不能恢復,請慎重選擇,點擊下方確認按鈕即可刪除。”這就像產品經理花了10秒鐘就隨手寫下來、懶得去想第二遍的“文案”。其實后面那些廢話完全可以刪掉,更合適的寫法應該是“要刪除這25張照片嗎?它們將不能恢復。”用戶自然知道要去點擊按鈕。

在某些情況下,一長串文案也不如一個簡單的符號有效。比如“√”用來指代“已經成功”或者“順利完成”的意思就方便許多,也容易理解。

“網絡異常,請檢查設置。”這就是最糟糕但卻很常見的一種文案。首先,網絡異常是產品服務器的網絡異常還是用戶這邊的網絡異常?檢查設置是要看產品里的設置、網絡設置,還是系統設置?這種不清不楚的文案,不會有什么效果。

QQ的默認驗證消息文案至今都沒怎么變過,如圖 6-20所示。對話框中的“我是……”就存在著歧義——到底是要寫清楚申請添加好友的申請人是誰,還是寫明被申請人是誰?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一則軼事,他每寫一首詩都要先給不識字的老奶奶讀一遍,老奶奶說聽不懂,他就繼續改。我們寫的產品文案也應該如此,找一個并不熟悉產品內情的人,讓他看這些文案,看不懂的就不停地改,這樣最終就是最直白又通俗易懂的版本了。

在錘子科技,我們都會找一個對數碼產品不感興趣的同事來幫忙審閱文案;在小米科技,這事兒據說是拜托樓下的保安來完成的。

本文提到的原則以及關于文案的建議,可以作為檢驗來配合各位完成產品設計,但用戶體驗“路漫漫其修遠兮”,大家要一起求索。

關于用戶體驗,我有個非常深的感觸,就是任何功能都還有變得更好的余地。所以任何時候,我都不敢自稱設計出了無懈可擊的作品,對任何設計出的方案,只要有時間精力都要不斷去研究和思考,讓產品越來越好,讓用戶越來越滿意。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好的產品不是依靠某個神奇的idea就能所向披靡的,好的產品往往都是在任何細節都無可挑剔。

• 任何你覺得可能會“不太舒服”的地方,在市場上很可能會讓成千上萬的用戶“很不舒服”。

• 任何你覺得已經夠完善的方案,仍然會有優化空間。

追女孩子的聊天方法

很多兄弟不懂如何跟女孩聊天,到處尋找到追女孩子的聊天技巧,聊天的技巧有很多,有些是矛盾的,有些是抽象的,有的則看高深玄乎其神,真正學習致用的少之又少。其實最簡單的東西就是最好用的。下面我給大家帶來追女孩子的聊天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追女孩子的聊天方法 篇1

(1)不要講真話,也不要講假話。

跟女孩子聊天話題,不要講真話,也不要講假話。比如女孩問:“你經常在大街上這樣搭訕認識女孩子嗎?”講真話:“是的。”

(2)如何和女生聊天——破框法。

對方問一個問題,是有一個潛臺詞的,采用曲解等方法可以重新解釋對方的潛臺詞。其實不是什么新鮮技巧,中國人用了幾千年了。在《春秋》晏子的故事里,趙國讓晏子鉆狗洞進城,晏子說:“好啊,到狗國就該鉆狗洞。

”國外的例子:一位外國的外交家在拜見林肯時,偶然發現他正在擦自己的皮鞋:“總統先生,你自己擦自己的皮鞋?”林肯說:“是的,怎么?你自己擦誰的皮鞋?”林肯另一個例子:林肯相貌很丑。一次林肯與道格拉斯辯論,道格拉斯說他是兩面派。

林肯答道:“現在,請聽眾來評評看,要是我有另一副面孔的話,你認為我會戴這副面孔嗎?!”再舉幾個例子,被你搭訕的女孩說:“我有男朋友了。”你說:“你想法太奇怪了,我只是想認識你,還不了解你,你就想到男女朋友了。”追女孩的技巧推薦《合理運用追女孩子的套路,換來你們今生的緣份》

(3)夸大承認錯誤。

并非所有的問題都需要答案的,有時候只是她一時好奇問問而已,并非真想知道。比如女孩問你:“你喜歡小孩子嗎?”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假裝沒聽到。

(5)先承認,后否認。

(6)反問問題。

反問法是跳出對方圈套的常用手法,美國總統選舉時候那些政客都愛玩這個老把戲。其實本質依然是“破框”。對方設計一個框架,你不跳進去,反過來扔給她一個新框架。有的問題表面給你兩個選項,其實沒有給你選擇,你選擇哪個答案都是圈套。就像營銷學那個二選一問題法:“您要一個茶葉蛋還是兩個?”女孩問的尷尬問題:“如果我和你老媽都掉進水里,你先救哪個?”你可以反問:“如果我和你老爸都掉進水里,你先救哪個?”

(7)用“你……”來代替“我……”

(8)啰嗦的答案。

說起來很好笑,啰嗦的答案會讓你顯得與眾不同。就像大話西游里邊的那段告白:“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比如女孩問你:“你那個時候為什么過來搭訕我?

”簡單的答案是:“我第一眼看到你就很有感覺。”或者調侃一點的:“我也在后悔那天的沖動。”但如果啰嗦一點,你開始講村上春樹的百分之一百女孩的故事,煽情、浪漫、啰里啰嗦……講完以后長久的沉思,也不要看女孩眼睛。等你再轉頭,驀然發現,女孩已經眼淚汪汪了。

(9)先調侃后嚴肅。

什么是庸俗問題,“你叫什么?”“你做什么的?”“你在哪里住?”……這些問題使得交談表面化,不能做心與心的溝通。什么是心與心的溝通?“你和上個男朋友是怎樣分手的呢?”

追女孩子的聊天方法 篇2

一、拋棄自卑心

如果你是一個自卑心及強的男孩,那么你首先就要解決掉自卑的心理。假如你認為自己這里那里不好,覺得像我這樣的男孩,會有女孩喜歡我嗎?除非是太陽從西邊升起。對自己有這樣的看法,在愛情上你就注定失敗。這是及大多數內向的男孩都會有的一種心理表現,所以要想戀愛,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拋棄自卑心理,一定要說自己能。

二、明確目標

就像我們學習一樣,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才會有追求,才會有空間去發展。例如:你想讓學期平均成績每科在90分以上,這就是你的目標,是你所追求的對象,所發展的方向。所以追女孩也不例外,要追那個,你就要定下目標,目標明確了,你才會想我該如何去追她,產生一系列的追求想法,這就是你開始在發展。

三、用眼神轉情,讓她知道你對她有好感

目標明確已經決定,你每天就要用含情默默的眼神轉情,轉神地專注她,你不要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地在看她,喜歡她就要讓她知道。如果你是偷偷摸摸地注視著她,弄不好,女孩會覺得你的行為鬼鬼邃邃,對她開始有什么企圖而產生恐懼,認為你這人太可怕了,以后都要盡量不要在有你的地方出現。朋友告訴我:“她最恨那些想愛而又不敢去追求的男孩,恨那些鬼鬼邃邃,怯弱的男孩,本來你就在等她像你表白,時間荒廢了,最后得到的,卻是一片空白,真是把人氣炸了。”所以你喜歡她,就要讓她知道,讓你的眼神告訴她你對她有好感,這樣才會有所進步。

四、看她是什么樣的反映

如果說你每次默默地看著她,而她同樣也是默默地看著你,好象彼此在用眼神轉情似的。這就說明她開始注意你對你同樣有好感,這時就你可以進行下一步。如果不像以上所說的,那么就是你沒有讓她知道你喜歡她,或是時間未到的原因。這時你就要加以一點功夫,實話說功不到,事不成嘛。

五、 開始主動找個理由或借口接近她

假如你肯定她對你有反映了,那你就開始去接近他,記住,要雄心壯志,風度偏偏,穩如泰山般的樣子走向她,你不要像生了一場大病,走路沒精打采,有氣無力地走向她。朋友告訴我:“她不喜歡羞羞瘩瘩,走路像風一樣的,隨時都可能會被風吹倒的男孩,她喜歡的男孩是走起路來即是風度偏偏、又是精神飽滿、即是勇氣十足、又是猶如泰山般安全穩固靠。”所以女孩選擇男朋友也是要看看是否你像泰山一樣穩固可靠,所以你就要大膽地走向她面對她,假如你的外表不是怎么出眾,她都會被你的氣質,你的魅力,你的瀟灑,你的風度偏偏所吸引。

六、幫她做些無謂的事

也就說,你看看她做什么,拿什么,你就主動地幫她提,盡量做些無謂的事,時間久了,她會慢慢覺得你這個人真的很好,很像她心中想要的白馬王子,會慢慢地喜歡上你。因為這些事沒有誰像你一樣肯為她做,沒有誰想到這也是一種追求的方式,所以說愛情有的時候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普通也會演變成戀人。

七、 在她傷心失落時主動安慰關心她

因為每個人由于一些事而讓自己傷心、痛苦、煩惱不堪,這時最渴望有一個人來安慰關心我們。在這個時候,假如有個人主動來安慰你關心你,你會覺得他(她)真的很好,在自己傷心、失落時,只有他最了解自己懂自己的心,事后當你回憶起你每次傷心、失落的時候,安慰你的關心你的總是他(她),不然而然地會突然很想很想他,很想他做自己的男朋友。所以當一個人傷心、失落的時候,得到一個人的安慰、關心時,我們都會對這個人印象很深,會把安慰、關心誤以為是愛。

八、側面地向她表達你的愛

也就是說,在一個晚上,你和她在一個明朗繁星得多月亮得明亮的夜晚。這時你就可以向她說:“我已經有喜歡的女孩了,”這時女孩都會慌亂,“真的嗎?你喜歡她嗎?”“是的,她是我見過用心去愛去喜歡的女孩,”女孩會有種失落的感覺,“那就祝福你咯。”女孩開始沉默了,你在對她說:“我這里有她的照片,要看看么?”“好啊,看看她是不是真的很適合你。”“一定很適合我的,她是我見過最完美的女孩。”(首先你就要準確一面鏡子)不慌不忙地從兜里掏出漂亮匣子,然后向她說:“就在里面,你自己打開看看”女孩打開看時,哭笑不得,這不就是我嗎?你再問:“她是不是很適合我啊,是不是很美啊,是不是可以讓我快樂、幸福的女孩啊”女孩通常都會是很害羞地滿臉通紅地像一朵紅玫瑰在開放不自然地底下了頭。這就是因為她也愛上你了,當你向自己心理喜歡的人表白時,通常都是這樣的表現。

九、 常常和她在一起感受有愛的溫暖

只要你已經向她表白了,就不要去追問她是不是愛自己,一般的女孩是不容易說出說的,就算是愛上你了。正因為你們沒有開始正是交往,其實她害羞時底下頭時就已告訴你了,只有愚笨的人才會問女孩這樣的傻事。所以你千萬不要做愚笨的人。有空就應該陪陪她溜達溜達,這樣就可以不斷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感情。時間久了,你不向她問是否她愛你她都會主動問你是否真心愛她。

十、 向她說我們戀愛吧

這時,假如你是真心實意地想她做你的女朋友,那你就向她說“我們戀愛吧,我已經達到無你不能自由、不能快樂,被思念所占據我整個心。”這時相信她會很開心、快樂、幸福的答應你“恩”,因為她也是和你有同樣的感受。這樣你就可以完全的追求到了你心中喜歡的人。

男人怎么追女孩?

第一印象只需要0.2秒

男人總是愛看美女,老婆在身邊也敢看,他們能在看到美女時動動腦子嗎?好吧,科學家告訴我們,還真是不能。你在街上看見一美女,只需要0.2秒,在身體還來不及有任何反應前,大腦就會告訴你這個姑娘是不是你的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才是一系列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睪丸素增加……因為男性大腦中“性需求”的區域是女性的2.5倍。

微笑對女人不管用

加拿大心理學教授阿列克斯·貝爾研究發現:微笑并不能吸引姑娘,相反當你擺出桀驁不馴或沉思的造型,更容易打動她們。研究者找來了1084名異性戀男女,讓他們為100位男女的4種姿勢進行投票。分別是高興、驕傲、羞愧和面無表情。結果發現,男人喜歡微笑的女人,而女人最喜歡男人驕傲的樣子。

在周三的晚上你最容易約到姑娘

紐約的三個理科生閑著沒事兒干,便統計了Facebook上所有用戶的數據,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開放性”數據庫,包含人們對自己的性開放的描述、案例描述等。當把這些玩意兒組合在一起之后,便得到了一個數據圖表。圖表顯示周三晚上約到姑娘的成功率最高,比成功率最低的周日高出大概30%。

女性一般在6次約會后才能有決定

口頭禪大有幫助

德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貝克的研究發現:若你的口頭禪中某個單詞出現的頻率跟某位姑娘相似,你們兩相愛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實驗小組在實驗中找來40對男女進行快速約會。結果顯示某些動詞使用頻率相近的男女,第一感覺會更好,牽手的幾率也更大。因為語言使用習慣的契合,會讓彼此更愿意傾聽對方。

75%的女性拒絕嫁給無業者

姑娘愿意嫁給一個沒工作的倒霉蛋嗎?答案是NO!《福布斯》雜志的一項調顯示,91%的女性表示自己是因為愛情而結婚,跟錢沒有任何關系。但在此問卷的另外一題中,只有25%的女性表示愿意和一個失業的人結婚。

五個生活習慣透露男人的心理秘密

一、看他喜歡的運動

大多數年輕的'男士都有那么幾個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男人對運動類別的偏好,其實也反應著他們的內心世界。喜歡跑步和游泳這些單人運動的男人比較喜歡獨處,性格上也比較獨立;而喜歡足球、籃球、橄欖球等團體運動項目的男人,說明他們有著非常強的競爭意識,在生活各個方面都喜歡和周圍的人一決勝負;而那些不喜歡運動的人,一般比較善于思考,而且心思非常的敏感。

二、看他與朋友交往的時間有多長

一個人與朋友交往時間的長度,往往能體現一個男人對感情的忠誠度。一個男人如果至今還和自己年幼時的玩伴交往,那么說明他對感情十分的忠誠。但是這類男人對感情雖然忠誠,心理卻不容易發生變化,所以想要俘獲這一類男人的心,可能會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他的交友圈十分的廣泛,朋友來自生活的各個方面,那么說明這類男人的交際能力特別的強,很容易適應新的環境。

三、看他使用現金還是信用卡

付錢的方式也能看出一個男人的性格,如果一個男人平時特別喜歡刷卡,說明他們有自信,能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而用現金付款的男人一般比較獨立,而且這類型的男人花心的幾率比較小。如果一個男人的錢包里總是不存放信用卡也不存放現金,那么說明這個男人喜歡依賴別人,希望得到別人的照顧。

四、看他的交流風格

如今通訊業很發達,人們交流的方式的也很多,有的人喜歡打電話,有的人喜歡發簡訊,也有些人喜歡發郵件。男人采用的交流工具不同,性格也不同。如果他喜歡煲電話粥,說明他不害怕同你親熱,但做事情比較喜歡按部就班;如果他喜歡發送即時消息,說明他希望得到你的關注,通過你會消息的速度來確定你是否時刻在等他;如果他喜歡發郵件,則說明他是一個比較老成難應付的人,因為寫郵件的時候可以斟字酌句,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來掩飾自己。

五、看他喜歡的電視節目

大多數女人容易沉迷于電視劇,但是有些男人也喜歡一部接一部的看電視劇,這種男人其實是喜歡用幽默消遣的方式來舒緩生活上的壓力,這樣他并不會把你當做壓力的宣泄口。但是你卻很難同這一類男人討論一些嚴肅性的話題。如果一個男人喜歡觀看法制類的節目,說明他比較擅于分析和思考,這一類男人非常享受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所以他們會很樂意的幫你解決一些生活上的難題。

要追女孩,首先要想辦法很自然的要來女生的電話號碼或者其它聯系方式,其次,就是要對她有那個意思啦。找話題閑諞,這樣讓她覺得你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二次好約出來,一起逛街,看電影,吃飯==要有耐心去追一個人。

男生如何追女孩?需要掌握小細節和方法有哪些?

1、和女孩逛完,每次去不同的地方。逛街約會后,送人回家了。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去關心對方,這個沒法教,如何關心人,每個人的關心方式都不同,但是有一點,表達出來,能夠讓對方體會到你的貼心就好。

2、女孩都是有虛榮心的,誰也不會嫌夸贊少,多贊美她,也就是所謂的拍馬屁。你要拍的好了,人家對你的好感會上升N多倍。

3、你和女孩接觸一段時間了,其實人家也就逐漸習慣了你的存在,而把你當朋友看待了,這時候還不是火候,不要輕易表白。會前功盡棄的。還是持續加溫。短信,電話,QQ,保持住你的幽默和體貼,當然也可以偶爾探討下前途,事業方面。經常也問問人家工作,生活相關。這是一種引起共鳴的方式。

4、女孩一般都比較喜歡貼心細心的男生,所以你的細心就很重要了。有眼色,要自己去發現。有些女娃是不會說出來的,就考驗你是不是在乎,如果你細心發現了,她會覺得你重視和在乎她。會很感動欣慰的。

注意事項

真誠,再真誠一點,再再真誠一點,肯定能打動一個女人的心偶爾善意的謊言是可以的,但是一定不要把撒謊當成一種習慣。

性別焦慮為什么不能看開點?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早在兩歲時,部分小孩就會表現出性別焦慮癥。如果強迫有性別焦慮癥的小孩打扮成出生性別,他們可能會劇烈反抗,拒絕上學,也不跟小伙伴玩。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開始發育時,有些孩子會希望把這些性征藏起來,有的男孩刮腿毛,有的女孩硬束胸。到了成年時,有些人甚至會厭惡自己的生殖器官,不愿被伴侶看到或碰觸。

什么是性別焦慮?性別焦慮怎么辦?遺憾的是,目前對干預手段的研究結果不多,且缺乏足夠長時間的追蹤研究,因此難以判斷。而家長目前最好的辦法,可能是先對小孩采取“觀察式等待”。據統計,男孩小時候如有性別焦慮癥,持續到成年的幾率大概在2.2-30%。女孩小時候如有性別焦慮癥,持續到成年的幾率大概是12-50%。可見,大部分性別焦慮癥其實會隨著成長消失。只要傾聽他們曾經遭遇的委屈和無措,為他們提供一個友善的環境。等成年之后,跨性別者通常能更好地讓自己和外界和平共處,比如易裝改名,結交同樣心理性別的朋友,于是更少抑郁,也更少焦慮。如果性別焦慮癥一直難以緩解,可以先選擇激素療法,幫助抑制那些“不想要”的第二性征,加強一些“想要”的第二性征。據2011年美國在400個變性者身上的研究,那些接受激素療法的變性者,抑郁、焦慮、壓力都更少,生活質量則更高。如果激素療法還不足夠,接受完整專業的身心評估后,評估結論是變性手術會改善心理健康情況,那么就應該鼓勵性別焦慮者進行變性手術。當然,手術前必須先處理好其他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確保手術意愿真實可靠。再強調一次,“跨性別者”必須是清醒狀態下不適應自己先天性別的人,受其他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影響而“相信自己是另一性別”的不算,還有人因為審美或者健康原因接受閹割,也并非真正的跨性別者。以上,就是目前對性別焦慮癥的治療建議。

什么是性別焦慮?性別焦慮怎么辦?誰才需要治療和拯救?據統計,出生時是男孩子的,性別焦慮癥患病率在萬分之一左右。出生時是女孩子的,性別焦慮癥患病率在五萬分之一左右。并非每個患者都會求醫,因此這個患病率肯定低于實際數目。風險乍看上去不高,但一乘上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就至少有上萬個感覺自己“生錯了身體”的人存在于我們四周。而所有的治療——行為療法也好、談話療法也好、藥物也好——目的都是為了提升人的幸福水平,不是讓人去符合一個“正常之模板”。那些致力于讓別人痛苦地變“正常”的人,應該先治療自己的狹隘與無知。2013年12月24日,英國政府“赦免”了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的“罪”。圖靈當年因同性戀傾向被強制化學閹割,職業生涯亦毀于一旦。如今回顧,大錯特錯的絕非圖靈的性傾向。同性戀不是罪惡,真正犯罪的,是當年滿是歧視與偏見的英國政府。只要沒有傷害到他人,小眾的性取向就沒什么不對,正如小眾的性別認同也沒什么不對。美國精神病學會(簡稱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無論是行為偏離正常(例如,政治的、宗教的、或性的),還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沖突,都不能稱為精神障礙,除非這種偏離或沖突是個人功能不良的一種癥狀。”自2008年起,APA的立場就是變性、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應不受歧視。自2013年起,澳大利亞允許居民選擇成為男女之外的“X性別”,而德國也允許雙性新生兒的性別欄留空白。2014年,Facebook允許用戶從56種性別里自由選擇如何定義自我。如今,哈佛、普林斯頓、耶魯等一流大學提供的學生醫療保險里還涵蓋了激素治療和變性手術的選擇。其他人能做的,是幫助他們以他們本來的面目融入社會,幫助他們調節心理與壓力引發的情緒反應。除此之外,他們很好,不需改變,更無需外力強行介入干涉。不知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究竟如何衡量模糊的“超我、自我和本我”?用何量表?如果存在一個量表,請問那個量表的信度效度有何憑證?如果不存在一個量表,無法衡量的東西憑什么說失衡?又憑什么說那是男性女性化的原因?再請問,那一次三萬的“療程”有何科學依據?“治療”前后你們的學員有哪些指標變化?憑什么說之前“不正常”,現在才“正常”?

什么是性別焦慮?性別焦慮怎么辦?2010年12月10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紐約發表演說,原話如下:“作為有良知的男人和女人,我們在總體上反對歧視,特別是反對基于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當人們由于性取向而遭到襲擊、虐待或囚禁,我們必須挺身而出,而不是袖手旁觀、保持沉默。在涉及到暴力的情況下,就更應當這樣做。這些不僅僅是對于個人的攻擊,而是對我們所有人的攻擊”。你有權選擇成為什么性別,有權選擇愛上什么性別。你的選擇或許是小眾,但那不是犯錯亦不是疾病。至于青少年發展基地所做的“矯治”,用物理學家泡利的話說,“不但不正確,甚至連錯誤都算不上”。

很赞哦!(9668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四川广元苍溪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