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上海外灘羅斯福酒店價格多少(想了解一些舊上海方面的知識!)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4-28 03:33:19【】8人已围观

简介想了解一些舊上海方面的知識!這個是隨行就市的,不是像現在的壹圓=100分的關系。而且大洋也要看是什么大洋:本洋、鷹洋、龍洋、大頭、小頭等等都略有差別。銅板也要看是面值十文的銅板還是二十文的銅板。大約的

想了解一些舊上海方面的知識!

這個是隨行就市的,不是像現在的壹圓=100分的關系。

而且大洋也要看是什么大洋:本洋、鷹洋、龍洋、大頭、小頭等等都略有差別。銅板也要看是面值十文的銅板還是二十文的銅板。

大約的行市是1大洋兌換90~120枚二十文的銅板。

大洋即是銀元。

清末:

銅錢 流通歷史最長。明、清的“制錢”。民國8年(1919),銅錢流通消失。

銀兩 有元寶、中錠、小錠、碎銀4種。銀元流通后,僅碎銀通行。因使用不便,宣統二年(1910)銀兩流通停止。

銀元 即銀圓,又稱洋錢、大洋。輔幣是銀角。清朝末年,開始通行。先后有鷹洋、龍洋、孫洋(小人頭)、袁洋(大人頭)和船洋。清宣統和民國期間,銀元為國幣。1935年后,改用法幣,禁止銀元流通。

銅元 即銅圓,又稱銅板。1枚當10文銅錢。改用法幣后,曾有銅元分幣(1分=3枚銅元)流通。因法幣貶值,銅元被銷熔。抗日戰爭前期,銅元已從市場消失。

兌換券 在明洪武和清順治年間,用紙幣“鹽鈔”繳納鹽稅。1921年,流通中國、交通、四明3銀行發行的鈔票,票面有“兌換券”字樣。

法幣 1935年10月起,先后以中央、中國、交通、農民4家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4.6元可買稻谷50千克。后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到1948年8月,4.6元只能買稻谷半粒。支付工資,市場交易,以米代幣。為挽救經濟崩潰,國民政府發行金元券取代法幣。

關金券 全稱“海關單位兌換券”。因面額大,助長通貨膨脹。1945年4月,與法幣比價提高為1:25。1948年8月,與法幣同時停用。

金元券 1948年8月,金元券取代法幣,又以高壓手段實行限價,市場物價有過短期穩定。到11月上旬,物價平均每天上漲一倍,以米和黃金取代紙幣。1949年4月的谷價比1948年8月上漲2.94萬倍。1949年5月,縣人民民主政府通令禁止金元券流通。

不同時期,銀元的含銀量不同,發行的銀元大小也不同。兌換的數目自然也不一樣。

民國初期閩省市面流通貨幣共分銀元、臺伏(捧番)、小洋、銅元、銅錢五種,而財政廳對于各征收局所收銀兩,先折合臺伏,再折合銀元,其互相兌換之市價,通用銀元一元得換銅錢一千零二十二文,臺伏一元得換銅錢一千文,小洋每毫得換銅錢九十六文,銅元每枚得換銅錢八文。

錢莊貨幣兌換業務,主要有銀元換銅錢,1元銀元換1000~1300文銅錢,最多時換3300文。銀元換銀毫,1元銀元換10個銀角,每角值銅錢100~130文。

兌換比值 清朝兩吊銅錢(2000枚)換銀1兩。但市面有制錢與雜錢、紋銀與次銀之分,交易時按商業習慣互有“貼水”。銅元進入市場以后,“當制錢十文”的銅元換銅錢10枚,“當制錢二十文”的銅元換銅錢20枚。銀元進入市場以后,每元換輔幣10角,換“當十”的銅元300枚,但商店兌換價格不一,市場銅元充斥時,每塊銀元能換到“當十”的銅元320~360枚。民國28年11月,安徽省政府規定每元法幣兌換“當十”的銅元200枚,次年改為兌換100枚。

新中國成立后,為保護革命根據地群眾利益,制定了各革命根據地貨幣的收兌比價,并一再延期兌換。1950年,縣人民銀行掛牌收兌金銀,黃金每兩(16進位制,每兩等于31.25克)95元,白銀每兩1.25元,袁世凱頭像銀元每枚1元(以上均已折成新人民幣)。

1 上海最早的“酒券”

“王寶和”是上海著名酒家,據上海方志記載,清乾隆年間,一位姓王的紹興人在南市咸瓜街開了家叫“寶裕”的酒棧,除了經營紹興黃酒批發,還經營堂吃。到清末,因兄弟分家,兄弟倆各拆“寶裕”招牌中一個字,分別開設“王寶和”與“王裕和”酒店,并均為上海名酒店。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韜《瀛壖雜志》中講:清咸豐年間,“寶裕”的王老板為提高酒店的身價,促進黃酒銷售,經常邀請上海的文人騷客、社會名流到酒店吟詩作畫,留下的筆墨則由酒家收藏,而酒家另贈酒券若干,任何人可以持酒券到“寶裕”消費。這一操作方式引起了喜歡裝斯文的文人騷客的歡喜,他們經常作客酒店,以所得酒券送人。當時還有人對“寶裕”酒券作詩云:“獨能一洗書林習,不重錢神重酒兵。”這是我讀到的關于上海商家最早發行酒店代價券的記載,不過我沒有見到過“寶裕”發行的酒券,也不知道是否還有“寶裕”酒券存世。

2 妓院發行的“轎飯票”

對許多人來講,“轎飯票”一定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收藏界,尤其是錢幣收藏愛好者來講,“轎飯票”則是一個誘惑力很強的東西,目前存世的轎飯票不多,精品更少,單枚普通的轎飯票可以賣好幾百元,而珍稀品種則以“千”論價。

實際上轎飯票是清末民初上海高檔妓院、妓女自制的銅質代價幣。清代和民國初,中國主要流通貨幣是白銀和銀元,銀子價貴,當時一位全勞力男工一月的收入為3-5元銀元。銀元猶如今天的百元大鈔,使用起來不方便,于是同時流通輔助貨幣——銅元,銅元價賤,1元銀元可兌2000枚以上的銅元,所以銅元又像今天的分幣或角幣,攜帶和使用依然不方便。

清末的上海是中國妓業最發達的城市,業內規定,雛妓出局必須由“烏師”(即琴師)肩掮而去,這種制度在民國初被廢除;長三妓女出局,則必須有娘姨跟班,雇轎出行。業內還規定,轎夫抬轎一趟收輿肩費每人20文,一頂轎子兩個轎夫共40文,往返一趟就是80文。通常,一個下午或晚上,長三妓女可應多次局,于是跟班娘姨必須隨身攜帶數百文支付給轎夫的銅錢,當時約75枚銅元合一市斤,幾百枚銅元就有幾斤重,隨身攜帶銅元也不是一件方便的事,于是有妓家請銅匠定制代幣,每枚代幣上鐫有妓女的花名,以及“銅元念枚”(滬方言二十的發音和寫法),作為支付轎夫飯鈿的憑證,轎夫可以憑券到該妓女所在的妓院賬臺上兌換20文銅元,這種代幣也被叫作“轎飯票”。轎飯票的信譽很好,妓院相近或與妓院熟悉的商店都愿意接受轎飯票,于是,轎飯票也成了上海部分地區的流通貨幣。

妓院和妓女歡喜標新立異和相互攀比,所以每個妓女的轎飯票形狀不一樣,有花籃、方勝、銷片、葫蘆等形狀,用材和制作也日益精致,許多轎飯票的制作成本遠遠超過了它的面值——“銅元念枚”。到了民國初年,隨著轎飯票品種不斷增加,它又成為民間收藏家競相收藏的寶貝,妓家以高于面值的成本制作的轎飯票“只出不進”,就停止制作。據《晶報》統計,上海有轎飯票品種約200種,我也只見到過二十幾種。

3 形形色色的禮券、兌換券

“鈔”的本字是“抄”,是抄寫、謄抄、印刷的意思,后來“鈔”或“鈔票”指紙質印刷貨幣。雖然今人把中國鈔票的歷史追溯到宋代的“交子”,但實際上“交子”只是一種代表價值的憑證,相當于銀行開出的支票,而不是流通貨幣。近代以后,外國設在中國的銀行發行標有面值的紙鈔,1897年5月27日,中國人自辦的中國通商銀行在上海外灘7號正式開業,1898年發行以銀兩為面值的一兩、五兩、十兩、五十兩、一百兩和以銀元為面值的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紙鈔,以后共有12家商業銀行獲準發行紙鈔,這種紙鈔上印有“寶鈔”或“兌換券”字樣,同時還印有如“認票不認人”、“見票即兌”之類的文字,這種紙鈔實際上也是“兌換券”,是一種代價券,不是法定的流通貨幣,持票人可以持票到票面上指定的銀行兌換與面值相同的白銀或銀元,銀行必須遵守諾言——“認票不認人”,“見票即兌”。當然,由于紙鈔攜帶、使用方便,一些信用好,資本足的銀行發行的“兌換券”被商家和市民接受而直接進入流通。 4034

4 舞廳的舞券

近代上海是商業高度發展的城市,代價幣或代價券的形式立即被商家利用為商業手段。如當時商業交往中,有的商家企業為了拉攏有業務往來單位的業務員,逢年過節要向業務員送禮,如送禮品的話,可能有不受對方歡迎的尷尬;直接送錢,有可能被對方拒絕;最好的禮品就是可以到商場直接購物的禮券。于是上海的一些大公司就發行各種面值的禮券,商家企業向大公司購買禮券作為禮品贈送給客戶,而客戶可憑禮券到大公司購物,多方方便,幾家得益。

代價券印發得較普遍的是舞廳,它既是一種門券又是一種代價券。舊上海的舞廳一律購券入場,場內的如飲料服務也持門券購買,而且,上檔次的舞廳設有陪舞的舞女,舞女沒有工資,客人的饋贈是舞女的主要收入來源,舞廳與舞女之間有約定,舞女不得收受客人的現金饋贈,只能接受舞廳出售的舞券,舞女再以收到的舞券到賬臺上調換現金,通常舞女可以提取舞券面值的四成,另外六成則歸舞廳所有。按規定,客人邀請舞女伴舞支付舞券一張,而實際上,客人對自己鐘愛的舞女支付多倍的舞券是司空見慣的,據說,一位進出高檔舞廳的優秀舞女,月收入超過2000塊大洋是很普遍的事。

5 代價券泛濫的1939年

大多數上海人應該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上流傳一種謠言,說是人民幣的分幣中含有白銀,部分地區的部分人在以高于面值的價格大量收購分幣,熔化后提煉白銀,瞬刻間造成上海分幣嚴重短缺的現象,分幣不足而使商業無法找零,嚴重影響正常的商業和社會秩序,如你拿一角的鈔票乘公交車,售票員無法找零,只好不賣票。中國人民銀行緊急大量印刷發行紙分幣,才緩和了找零困難的問題。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后,除蘇州河北岸的租界外上海全部淪陷,租界猶如被大海包圍的“孤島”,抗日志士繼續利用這個“孤島”進行抗日活動。日偽為了破壞租界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派人在上海大量收購銅元,“孤島”時期的租界立即因輔幣不足而處于混亂狀態。到了1939年6月,零鈔緊缺發展到最嚴重的程度,商店無零錢找給客人,只得以針線、火柴、糖果等小商品代充零錢找還給客人。過了一段時間后,許多人家中堆積了許多使用不完或根本不需要的小商品,他們再也無法接受商店以小商品代替零錢找零的辦法,于是,有的商家只得購進大量小面值的郵票,以郵票代替找零。實際上許多人家也根本用不了許多郵票,市民又聯合起來抵制商家以郵票找零的辦法。有一種1939年上海聚成永油粉號(桐油石灰店)印制的代價券上還印有這樣一段說明:

茲因郵票易于損毀,授受之人時起違言,工商仕人等受無妄之損失者不勝枚舉,睹此情狀,實可傷心,故以代價券找零,請受者無拒,以待分幣發行,即將此券實行收回。

任何一家商家涉及找零,無零鈔找零嚴重影響商業和社會秩序,而動蕩的局勢和混亂的社會秩序又使租界無法顧及到這一點,1939年后,有的大公司聯合起來統一印制和發行小額代價券,代替輔幣找零,小的商店則自行印制代價券,而更小的煙紙店本來需找零的額很小,不肯出大價鈿去印制代價幣,干脆找一些廢紙,刻幾枚有“一分”、“二分”的圖章,再打上商店或店主的私戳,就充當代價券使用。一些代價券的背面還印有說明文字:

敬啟者,近因市上銅元缺乏,對于惠顧諸君購貨零找深感不便,本號為便利零找起見,特出臨時代價券……

據不完全估算,1939年至1942年的3年時間中,上海各商家印制、發行的代價券在2萬種以上。

代價幣、代價券從本質上講并不是流通貨幣,只是商家制作、發行限時限地使用的有價證券。現代,電子貨幣已成為一種貨幣形式,商家利用現代電子技術制作、發行的固定面值,或可充值的各種磁卡,如公交的“一卡通”,商家的“便利卡”等,是一種現代版的代價幣。

錢即貨幣,據考證,錢字本作“泉”,取其流行周遍的意思。今日銀行業行話把錢講作“通貨”,就是流通貨幣的意思。本文以上海為主線,介紹舊上海是怎么用錢的。

銀兩和銅圓

古代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銀本位制”國

很赞哦!(8233)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新疆和田皮山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