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油管上的恐怖短視頻(現在做短視頻,選擇油管好還是抖音?)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8 08:00:21【】1人已围观

简介海外用戶時長超過油管:短視頻太上癮了!谷歌這波又輸了嗎?隨著上半年已經過去,多個領域進行半年總結,其中包括視頻領域。以全球數據為例,Tiktok的活躍用戶數已超過15億。該項數據非常優秀,并伴隨著23

海外用戶時長超過油管:短視頻太上癮了!谷歌這波又輸了嗎?

隨著上半年已經過去,多個領域進行半年總結,其中包括視頻領域。以全球數據為例,Tik tok的活躍用戶數已超過15億。該項數據非常優秀,并伴隨著23.6小時的平均月時長。反觀世界著名的視頻平臺,油管的平均月時長低于tik tok。

用戶對視頻的要求轉變,視頻軟件的表現力不同

隨著年輕人的視頻種類和時常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轉變,從而造成視頻市場中的不同表現力。迅速抓住用戶觀賞需求的平臺能夠迅速獲得用戶力,并與用戶產生超高粘性。一部分無法抓住市場發展規律的視頻平臺失去發展優勢,最終,被其他平臺超越或取代。

總的來說,長視頻平臺和短視頻平臺的內容有所不同。即便同一個博主在不同的視頻網站發布相同的內容,他們也會根據時長限制和平臺優勢,截取片段或上傳全部視頻。油管和tik tok存在明顯區別,并不意味著谷歌公司輸掉市場。

現在做短視頻,選擇油管好還是抖音?

這個要看你想主攻哪方面,視頻也有很多分類的,但論市場容量和審核來說,油管可能更好一些,流量也更加穩定

【素材整理向】Creepypasta——好味而毛骨悚然的社區意面

在介紹之前請容許我嘮嗑幾句。

當初決定寫這篇文的動機純粹是熱愛。從小對世界未解之謎非常狂熱,長大后對都市傳說什么的也愛不釋手。有段時間迷上油管上的獵奇視頻,大半夜蒙在被窩里邊看邊嚇的直冒冷汗。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為,其實和精神自虐并沒有什么區別……

閑話至此,于是乎打算整理一下在外國算是比較有名的creepypasta。至于什么是creepypasta(以下簡稱cp),先簡單粗暴的引用一下維基百科的內容:

說白了就是各類恐怖小說的交流平臺與集散地。至于“creepypasta”這個名字,creepy是“恐怖驚悚”之意,“pasta”則是“意大利面食”。嗯,沒毛病。(因此圈內的同好會以“美味”或“味道一般”等評價一篇cp文的檔次。)

而cp文并不是“為了嚇人而嚇人”的恐怖故事,它們雖然發軔于都市傳說,卻往往會試圖表達一些內涵。如今圈內的cp文多為中短篇,內容從短小精悍的黑暗段子,細思恐極的腦洞故事到結尾神轉折的逆轉文應有盡有。從某種程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cp文中的理念也在發生改變,諸如“黑化殺手”,“重口味獵奇”之類的設定由于過于黑暗中二(也可能是梗被玩爛了),漸漸退出主舞臺成為時代眼淚。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題材,諸如懸疑,黑色幽默,甚至包括克蘇魯神話的設定等。因此要為cp文定義的話,“開放性的多元化懸疑故事”很是恰當。需要注意的是,cp文并不是帶有報復社會性的“負能量文章”。一篇真正合格的cp文展現的是一種獨到的思維方式(當然有時候對敏感人群會造成不適),而不是僅僅為發泄作者內心的黑暗與扭曲而存在的爽文。若要在正統文壇里找尋類似的例子,有興趣的可以去閱讀埃德加·愛倫·坡的作品。

粗略的介紹完畢cp文的性質后,是時候該請出我們的主角——倆位堪稱“元老級”的cp角色了。

以下的圖片來源于網絡。其中有些圖片或許會引起不適,在觀看時請謹慎。

cp界第一高富帥。人稱瘦叔,面條哥。愛好是誘拐小孩,貼紙條,搶鏡。已經有了以他為主題的游戲。

咳咳,言歸正傳。Slenderman(以下簡稱slender)是美國都市傳說中最廣為人知的存在之一。他常見的外貌為一位身穿筆挺西裝的高大男人,四肢長的不成比例,臉上卻蒼白沒有五官,也沒有頭發,在眼睛與嘴巴處只有隱約凹陷。不過據說他有嘴巴,可以像裂口女一樣張開,里面滿是利齒。slender背后有數條黑色的觸手,幫助其移動與捕獲獵物。

slender在樹林中游蕩尋找受害者。他會長時間跟蹤自己的獵物——多半為孩子或年輕人——長達數月甚至數年之久。期間可憐的被害人會飽受幻覺與噩夢之苦,感覺slender就站在窗外或床前監視自己,最后神經衰弱,心理防線徹底崩潰,非死即瘋。另一種說法是slender會出現在被害者的照片中,然后被害者會突然失蹤。受害者要么死不見尸,要么被發現以詭異的姿勢慘死于樹林中。

隨著cp有關游戲以及同人的蓬勃發展,slender的設定與形象也在逐漸豐滿。slender出現時,所有的電子設備會遭受強烈的電子干擾,電燈會忽明忽閃;他甚至會操縱某些人類讓其作為自己的代理人。slender似乎從一個單純的綁架犯進階為了一個陰險的超自然生物。不過總而言之,slender的出現為美國都市傳說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實在是地位重要。

關于slender是如何流傳起來的,最初的資料可以追溯到2009年國外一個網上論壇。某位網友發布了幾張P過的圖片并加以描述,定義了一種專門綁架孩子的怪物:slenderman。

很快就有大量的“目擊者”冒出來,證明slender的真實性;更有好事者不惜偽造筆記,報紙,檔案等“第一手資料”加以煽風點火。接著那些追根溯源的“歷史資料”也搬上臺面,很快便在網絡上大肆蔓延,坐擁廣泛的“群眾基礎”;最后slender再向其他領域(諸如文學,社會方面)延伸,其追隨者也滾雪球般隨之跟進,進而將slender的存在最大化的傳播。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簡直就是一起社會心理學的實例啊……

而有趣的是,slender的創造者到現在還活的好好的。畢竟,誰會因為自己創造出的角色而掛掉呢。

因此,借由網絡,slender的形象廣為傳播,而經過網友們接力般的再演繹,才最后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瘦叔形象。現在,游戲,漫畫,微電影(多以偽紀錄片的形式出現)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slender的身影,甚至還有不少人相信slender是真實存在的。僅僅是一個都市傳說中的角色能發展到如今的規模,估計連當初的作者也萬萬沒有想到吧。

在外國slender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差不多相當于貞子在中國的聞名程度吧。也因此,在熱愛超自然現象的人群中,一種有關slender的亞文化圈誕生了。

俗話說的好,同人逼死官方。你已經不再是原本那個瘦叔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同好創造了slender的衍生角色,被設定為其兄弟。原本嗜血的slender開始向日常化,溫馨化發展,在此便不再贅述了。

而在acg領域,slender的同好也已經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喜歡的slender當成私貨塞進去了。

此外還有專門的游戲,玩家可以化身為拿著核能手電筒的脆弱主角,邊找紙條邊與瘦叔正面硬(G)剛(G)。

警告:前方高能。

cp界第一顏值(藝)擔當。人稱姐夫。以駭人的笑容,殘酷的行兇手法以及悲慘的過去而與瘦叔分庭抗禮。為cp文“黑化殺手”流派中的開山鼻祖。“Go to sleep”是其至理名言。

在這里先解釋一下何為“黑化殺手”,其實身邊很多小說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某位少年從小身為孤兒備受養父母虐待同學欺凌,最后終于忍無可忍黑化爆發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從此化身龍傲天走上制霸天下之路。嗯,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這種文章如今已經被正統的cp圈拒之門外,首先這類爛大街的狗血劇情毫無亮點,對殺戮的殘酷的描寫頂多也只是發泄一下作者內心對現實的不滿;更關鍵的是在Jeff因為此文流行之后,類似的跟風小說鋪天蓋地,甚至可以說是拉低了整個文圈的質量與口碑,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對這類文章避之不及。

而Jeff卻因為是這類文章的先行者,并沒有落下“萬惡之源”的臭名,反而受到了元老級別的待遇。但是……也僅限于此。

好了,我們先來介紹一下Jeff本人。他只是一篇cp文中的虛構角色,但不知道是誰做出了剛剛你看見的那張圖。筆者至今還記得當時被這張大臉折磨的好幾個晚上都沒有睡好。

在故事中Jeff與他的弟弟Liu被校園的三個混混霸凌,患有潛在人格分裂的Jeff奪過對方的尖刀將其刺傷來保護弟弟,卻害得Liu被當成嫌犯送進少管所。事后那三個混混回來尋仇,將Jeff打傷并把他點燃。被重度燒傷的Jeff在止痛藥的刺激下人格分裂,臉也變成慘白,頭發變成黑色。瘋狂的Jeff用刀劃開嘴角,保持著永恒的“微笑”,燒去了眼皮,殺害了父母后撞上了下樓查看的弟弟。Jeff在黑暗里用刀將其殺害,一邊輕聲喃喃:“Go to sleep.”隨后流竄作案。據說他喜歡在半夜推開臥室未上鎖的窗戶后行兇,在行兇前會低聲重復著“快去睡覺”那句話。

以上,就是Jeff悲慘的故事。從一個暴力的受害者轉換為加害者,細細體會這個故事似乎還有不少內涵?

殘忍而毫無理性的殺人魔,類似的故事其實還有不少:英國舉世聞名的“開膛手杰克”,美國至今未解的“黑色大麗花”等也是各位耳熟能詳,在此便不再展開。

也因為“初代黑化殺手”這個頭銜,圈內Jeff的同人創作也數目可觀,甚至國外還有專門的買粉絲stplay。不過考慮到Jeff可怕的面目,很多二次創作形象都加以了美化。不過似乎這個形象與日本的裂口女有著不可告人的關系?

關于另一版本Jeff的緣起:

如果在網上搜索“Jeff the killer”,很可能會搜出來另一個版本的Jeff。這張圖片看著滲人。然而在背后卻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已經被圈內同好考證過,可信度極高。

讓我們把時間調到2008年。有位叫Katy Robinson的女孩在4chan發布了自己的照片,就是下圖這個女孩。但很快此舉就找來大批網民的攻擊與謾罵,抨擊她這樣的身材也敢發自拍。更有甚者,將女孩的自拍P成了一幅圖——也就是Jeff的原圖:

但很快事情的發展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承受不了壓力的女孩在她的房間里自殺了。

在女孩死后,這張照片被接著傳播與改編,最后變成了那篇cp文“Jeff the killer”的配圖而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去關注這背后的故事。

而這張圖片,恰恰就是一起網絡暴力與霸凌的鐵證!

故事里的Jeff因為暴力而走上邪路,現實中的女孩因為暴力而含恨離世。諷刺的是,正是“暴力”他們聯系在了一起,一個是故事本身,還有一個是配圖背后的故事。 這已經不再是一個都市傳說了。而是一條活生生的人命。

至于為什么這張照片被糟蹋的如此猙獰?所謂的“ 惡意 ”,大抵如此。

以上,希望各位能夠了解creepypasta的性質。從心血來潮到完成用了整整一天,以前囤積的資料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但是看到完成做還是有些小自豪的。至于為什么這么廢寢忘食的碼字找資料,說白了還是因為熱愛所致吧。此外cp的世界觀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人物與故事,只可惜大部分都是國外作者的作品,在國內難以涉獵。

不過有朝一日,我相信這類小眾的文化圈會在這里成長起來的。一定會的。

為什么youtube短視頻刷來刷去都差不多

Youtube有一個復雜的推薦算法,和搜索引擎一樣,排名有很多的因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觀看量

如果某類視頻觀看量高,就會陷入惡性循環,所以刷來刷去就那些個

遭遇[數據刪除]的基金會,是怎么從科幻新星變成“兒童邪典”的?

      無邊際的野蠻生長,最終帶來了整個社群環境的塌縮。

      在各大主流視頻平臺上,“SCP基金會”已經消失有一段時間了。

      對“SCP基金會”這個關鍵詞,大多數人或許只聞其名,知道是個科幻相關的概念,但對其如數家珍的愛好者也并不少見。而在一則3月的官方通告中,其相關視頻被定性為“兒童邪典”,被專項整治清理。

      然而,“SCP基金會”并非什么真實存在的組織或機構,最早也并非具備顯而易見的“危害性”,只是一套由各國網友共同創作的網絡文學作品。它作為一種新興的創作形式非常特別,在過去的十年里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但沒有人想到,正是這種集體創作模式背后的局限性,最終為其招致了禍端。

1

      SCP基金會的興起還得追溯到科幻界的“新怪譚(New weird)”熱潮。

      這個二十一世紀初誕生的名詞就和“太空歌劇”“賽博朋克”一樣,模糊地圈定了一些具有共性的科幻作品,以此給后人提供創作靈感。新怪譚的特點就在于打破了“科幻”與“魔幻”之間的邊界:這些故事大多發生在現代或者近未來都市,講述人們如何憑借目前的科學常識與先進科技,去探尋理解那些尚處于未知領域、仍有著鮮明魔幻色彩的事物和事件。

      新怪譚文學也隱含著新世紀以來科幻界普遍的悲觀主義,即認為人類的科技水平還遠不足以協助我們對抗那些尚不可知的神秘事物,表面上和平共存的現狀只不過是如履薄冰。

      電影《湮滅》的原作小說《遺落的南境》是新怪譚的代表作品之一

      新怪譚在國內至今尚屬于非常小眾的文學類別,但它的影響早已經滲透到互聯網多媒體的各個角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SCP基金會”誕生了。

      4chan論壇的“/x/”板塊是一個專門討論超自然現象的地方,有許多網友在這里發表自己創作的新怪譚段子。2007年,一位ID為“Moto42”的網友在這里發布了一篇帖子,他以一本正經的記錄報告形式描述了一只相當危險的不明生物,并配上了一張插圖。

      原貼的快照

      “項目編號:SCP-173

      項目等級:Euclid(歐幾里德)

      特殊收容措施:項目SCP-173應隨時保存在一個上鎖的收容區域內。如有人員必須進入SCP-173的收容區,人數須不少于三人,并且進入后必須鎖上入口的門。至少兩人必須隨時與SCP-173保持眼神接觸,直到所有人員離開、并將收容間重新上鎖為止。

      描述:于1993年移動到Site-19,起源一直未知。它由混凝土和鋼筋建造,并含有Krylon牌噴漆之痕跡。SCP-173是有生命且帶敵意的。項目在直接視線中不能移動。與SCP-173之間的視線絕不能在任何時候被中斷,收容間內的人員必須在眨眼前相互給予指示。根據報告,項目以折斷頭骨與頸部相連之處或絞殺來攻擊。在攻擊事件中,人員需遵守第4級危險項目收容措施。

      人員報告指出,在收容間無人時,其中會傳出刮石聲。此被認為是正常現象,并若有任何此種行為之改變,應當報告值班中的HMCL監督員處理。

      在地板上的紅棕色物質為糞便和血液組成,這些物質的來源未知。內部環境須每兩周清潔一次。“

      帖子中的配圖其實來自于日本藝術家加藤泉的雕塑作品《無題2004》,所以很顯然,其他文字內容也都是虛構的。這種看圖說話編段子的貼在當時的/x/板很常見,但還沒有哪篇能像“SCP-173”這樣,寥寥幾百字就塑造出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怪物,還讓一個等級森嚴的神秘組織在讀者眼前若隱若現。

      ”SCP基金會”這個背景設定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人們的腦洞,大家開始幻想這個基金會還可能收容了怎樣的異常生物。論壇里很快出現了其他用戶發表的“SCP-173”姊妹篇:同樣是以觀察報告的形式來側寫一個虛構事物,文字內容通常由一個SCP編號、項目等級(安全性)、收容措施和描述以及一些附錄構成。

      SCP相關內容成了版面里熱門的題材,原本的論壇形式已經不足以滿足大家的需求,一些熱衷于此的核心作者便在EditThis上建立了一個Wiki百科用來系統地儲存和展示SCP系列作品,后來這個平臺又轉移到了Wikidot上并持續至今。

      伴隨著維基站點的建立,創作者們也開始圍繞“SCP基金會”本身撰寫元敘事內容:SCP基金會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如何構成如何運作,有過什么樣的歷史......字母“SCP”原本只是“Special Containment Proceres(異常事物應對)”的縮寫,如今它也被進一步引申為組織的行動宗旨,即“Secure(控制),Contain(收容),Protect(保護)”。那些由“SCP基金會”接管處理的神秘事物也就被稱為“收容物”。

      從創作角度來講,這個口號也簡明扼要地體現了SCP寫作的中心脈絡,尤為貼合新怪譚“現代科學與不可知物之間碰撞”的思路。

      一個圍繞“SCP基金會”的虛構世界就此被建立起來,不同作者編寫的收容物在這一世界觀下也逐漸有了互動。就像當年《哈扎爾辭典》用辭典來敘事那樣,SCP系列逐漸發展為“用維基百科來講故事”這樣一種全新的創作形式。

      時隔一年,SCP-173的創作者Moto42才摸索到了”SCP基金會”的主站,這時社區已發展得像模像樣

      當然,早在“SCP”之前,網絡上就有了許多類似“故事接龍”的多人創作,但還沒有哪個能像”SCP基金會”系列這樣達成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不同創作者之間的風格差異不僅不會割裂作品的整體感,反而進一步貼合了“不同人員的記錄報告”這一設定。

      更難得的是,SCP系列本身發展成了一種便捷的寫作工具。

      大家或許都有過這樣的時刻:一個奇思妙想突然迸發在你眼前,它可能是白天發呆時的靈光一閃,或者是半夜讓你驚醒的噩夢......你想與人分享這份讓你心跳加速的感覺,但你的腦海中只有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不知如何組織成能讓他人理解的語言。

      SCP系列就能幫到此刻的你。“觀測報告”這一規范的寫作形式本身就易于模仿,降低了對寫作者個人文學水平的要求,前人的作品更提供了許多現成的寫作技巧,幫助你把天馬行空的幻想具現成可供他人閱讀的作品。

      SCP基金會上有著詳細的寫作指南,指導創作者如何編寫自己的作品

      尤其SCP基金會本身就是一個分享平臺,你可以從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營養,你的點子也可能成為他人的靈感。純粹的讀者也可以給其他人的創作投支持或反對票,受到太多反對的條目將被刪除,這構成了社區內容質量的護城河。

      這些因素讓SCP基金會系列自誕生以來就受到諸多正面評價,被認為是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網友共創內容——很可能沒有之一。

2

      隨著社群發展,內容逐漸豐富,SCP系列的創作維度也從文字領域拓寬到其他多媒體,包括插圖、漫畫乃至音樂劇。

      SCP系列是科幻微電影的熱門題材

      但是讓SCP的知名度在歷經幾年后迎來大爆發的,還是要數網絡視頻帶來的影響力。

      2012年時,油管上有人上傳了一段名為“SCP-087”的影像。“SCP-087”是一則現成的基金會條目,簡單來講是一個無盡的陰暗樓梯道,底下會傳來孩童的哭聲。

      這段視頻就還原了上述內容

      這則視頻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第一人稱游戲的試玩內容,環境和光影營造的壓抑與驚悚感都可說是恰到好處,獲得了SCP愛好者的關注。但是制作者并沒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樣放出他制作完成的游戲,反而就此從網絡上銷聲匿跡了。直到另一位芬蘭網友Regalis依據視頻內容用Blitz3D編寫出了游戲《SCP-087-B》。

      這則簡短的恐怖游戲初版就廣受好評,受到鼓舞的Regalis添加了更多內容,并且有了制作一個包含更豐富SCP內容游戲的想法,那就是后來的《SCP:收容失效》。

      開發者在《SCP:收容失效》中搭建了一個SCP基金會的收容所,有了NPC,有了劇情演出,有了難度選擇和存檔系統,最重要的是有了更具體的玩法:玩家要從那些意外失控的SCP收容物手底下逃生。盡管最初游戲中唯有“SCP-173”這一個收容物,但《SCP:收容失效》作為一個完整的游戲已經初具雛形。

      玩家需要利用地形條件適時眨眼,并從“SCP-173”的手下逃脫

      節目效果拉滿的恐怖小游戲向來是游戲主播和UP主們熱衷的素材,《SCP:收容失效》正是通過這一途徑得到了廣泛傳播,大量主播游玩這款游戲的實況錄像成為了國內外許多人接觸到SCP系列的契機。

      隨著慕名而來的新粉絲迅速增加,SCP文化圈越發受到重視,也從單純的同人創作延伸至商業領域,一些大型公司也開始參與到相關內容的經營之中。

      日本電擊文庫的《SCP財團漫畫選集》已經出版了“怪”“奇”“娘”三個系列

      SCP基金會的版權分享原則基于CC-BY-SA 3.0協議,簡單來講,就是只要在注明原作者的情況下,即可進行改編乃至商用,所以不論是大企業還是個人,利用SCP來盈利本身并不受限(除了少數像SCP-173這樣涉及原作者權利的條目)。

      但是在這一規則下誕生的衍生作品同樣需遵守CC協議,也就是你的二次創作同樣可以被別人拿去牟利,這對于商業團體而言顯然不是那么友好。因此,比起直接制作“SCP基金會”的關聯作品,吸收SCP的長處再另辟蹊徑成為了進一步發展的主流。

      在游戲領域有像《腦葉公司》這樣讓玩家對各類收容物進行管理和實驗的模擬經營游戲,又比如《控制》則是讓玩家扮演“聯邦控制局”的探員在收容設施內與各種收容物交戰。盡管沒有直接關聯,但這些游戲不僅在設定上明顯參照了“SCP基金會”,更吸收了SCP的碎片化敘事風格,甚至連游戲內文檔也大量參考了SCP文檔的經典寫作手法。

      SCP題材既能駕馭模擬經營,也可做成第三人稱射擊,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電影《林中小屋》乃至《哥斯拉》大電影中的“君主計劃”,也同樣有著SCP基金會的影子。

      《林中小屋》中展示了一個猶如SCP基金會的怪物收容組織

      “SCP基金會”正在像“共濟會”“圣殿騎士”等元素一樣,超越了自身的文本,升格為一個文化圖騰。

3

      當“SCP基金會”埋下的種子在其他領域生根發芽,其本身基于多人創作的弊端卻日漸顯現。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

      有些分歧是天然的,比如語言的隔閡。SCP基金會的愛好者遍及世界各個角落,逐漸形成了基于各自母語的文化社群,進一步發展為各個語種的分站。每個分站有各自的管理者,亦定下了不同規范。

      這對于那些單向輸出的文化產品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在“SCP基金會”的創作體系下,各個語種的愛好者除了會閱讀他人作品,還會反哺自己的創作。盡管有人一直積極地促進各分站的交流和互動,也會給不同分站的作品添加額外編號避免沖突,但沒人有能力對這樣龐大的作品群進行再整合和匯總。結果就是“SCP基金會”的愛好者越多,各分站反而越發走向分裂和自閉。

      各分部基本獨立,互不干涉

      還有一些分歧則來自人本身。對于SCP基金會創作方向的觀念之爭從未停止,一些人熱衷于將流行文化引入到SCP系列中,創作了大量基于網絡模因的條目;也有許多人堅持最初冷酷硬核的風格,認為太多娛樂化的內容最終只會淪為低級的玩梗。

      許多創作者就在這樣無止境的拉鋸中喪失熱情漸漸淡出,已經積累了近萬條目的“SCP基金會”又讓新入坑的寫作者無所適從。至于社群人員之間的矛盾沖突更是無可避免,光是中國分站就發生過多次分裂,今年初主站也曾有因核心用戶要刪除所有自己創作的近300條內容而引發的圈內震動。

      但和嚴峻的“低齡化”問題比起來,上面這些也只是小巫見大巫。沒有人知道這現象是何時開始的,只是回過神來事態已然不可收拾,眾多初中生乃至小學生早已對SCP津津樂道。

      《SCP秘密實驗室》是一款免費的多人在線游戲。當14歲的玩家在嫌棄相關游戲的環境低齡化的時候,我們也得以一窺整個SCP社群在年齡層面有多下沉

      就和80/90后小時候也常沉迷于各類“世界未解之謎”一樣,“SCP系列”對于好奇心旺盛的兒童似乎也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區別就在于當年的地攤叢書變成了如今網絡上的各類短視頻。

      這些視頻制作水平參差不齊,其中許多純屬掛羊頭賣狗肉的流量垃圾,把各種獵奇片段剪輯在一起只為博人眼球。但對于低齡觀眾而言,這種匯聚各種SCP收容物的大亂燉視頻可能和“奧特曼打怪獸”并沒有太大區別,既緊張又刺激,因此深受他們青睞。

      嗅覺敏銳的營銷號們顯然早早發現了這類財富密碼,一些名為“XX說動漫”“XX哥哥”的賬號,內容卻都是國外網友制作的“SCP收容物”大亂斗

      客觀來講,這些內容并非此前“艾莎門”那樣針對兒童進行的精神恐怖襲擊,而是更接近于“Creepypasta”。這個詞在中文里尚未有對應的翻譯,是一個由“令人驚悚的(Creepy)”和“意大利面(Pasta)”組合起來的復合詞匯,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張圖片、一段視頻甚至是一個可執行文件......多種令人不安的恐怖元素就像意面一樣攪和一起,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

      我們比較熟悉的“紫苑鎮失傳BGM”“航空失事錄音”還有一些打開后就會強制播放女鬼叫聲的PPT,都可歸于這一范疇。

      “SNOIC.EXE”算是游戲圈的一個經典Creepypasta

      盡管不及“艾莎門”那樣性質惡劣,但這些詭異驚悚的內容顯然也不適合在心智發育不成熟的低齡群體間廣泛傳播,尤其許多兒童尚且無法分辨這些作品究竟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可能因此留下心理創傷。然而就同眾多“Creepypasta”的傳播路徑一樣,被這些視頻嚇到的青少年往往會轉發嚇唬其他同齡人,甚至樂在其中主動去尋找新的內容,進一步加劇了此類視頻的傳播。

      “低齡化”問題也反噬了SCP系列的創作環境。眾多低齡愛好者涌入社群,想象力和精力同樣旺盛的他們熱衷于創作自己的條目,但絕大多數產物稚嫩粗糙。

      SCP基金會的早期作品很少有直白的血腥描寫,其中“細思恐極”的醍醐味本應該來自務實冷酷的寫作風格。但青少年創作者往往更傾向于刺激的

很赞哦!(83)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安徽安庆大观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