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分析(對外貿易順差和逆差是什么意思)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4-30 09:01:50【】9人已围观

简介中國進出口是順差還是逆差出口大于進口是順差,反之是逆差。從外貿寶海關數據系統中就可以看出,是順差。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于進口貿易總額.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于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

中國進出口是順差還是逆差

出口大于進口是順差,反之是逆差。從外貿寶海關數據系統中就可以看出,是順差。

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于進口貿易總額.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于有利地位。

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伙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于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余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貿易順差越多并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于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

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

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 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貿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貿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貿易順差以正數表示,貿易逆差以負數表示。

對外貿易順差和逆差是什么意思

對外貿易順差:指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總值超出了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總值。

對外貿易逆差:指的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從國外進口的商品總值超出了向國外出口的商品總值。

【拓展資料】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對等貿易:賣方承擔向買方購買同等價值的商品或勞務的貿易方式。

展買貿易:在本國舉辦的國際性博覽會或集市,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進出口交易的貿易方式

加工貿易:通常被稱為“三來貿易”,包括來料加工貿易、來件裝配貿易、來樣加工貿易,也叫加工貿易。

補償貿易:先以賒購的形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技術等,待投產后,用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償還貨款的本金和利息。(補償貿易與加工貿易結合,通常稱為“三來一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交流,但受到當時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制約,對外貿易發展相對緩慢。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改變落后面貌、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貨物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6.8%。

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原因及其影響?

導致國際收支雙順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國經濟中儲蓄大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長期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低消費、高儲蓄。我國最終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消費不足帶來儲蓄過高,而高儲蓄帶來的是則高放貸和高投資。在國內消費不旺的狀況下,高投資形成的過剩產能只能通過對外出口來釋放,由此導致了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

原因之二:我國長期實施的出口導向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并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后,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原因之三:國內長期實行的對外資的優惠政策

鼓勵外資進入的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國外資金可以通過合資和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帶來的外匯流入并不是以購買外國資本品的方式,即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這些外商將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簡單地賣給中國人民銀行,然后用換來的人民幣購買國內資本品,投資生產的產品進一步通過出口產生經常項目順差,從而產生了“雙順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轉移

通過分析十多年來的海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和香港,而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卻由順差轉變為逆差;第二,在商品結構上,我國順差集中在工業制成品,尤其是輕紡和機電產品上,而同一時期初級產品進出口卻由順差變為逆差;第三,從經營主體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已經由逆差變為順差;第四,從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順差遠遠大于一般貿易順差。如果也對比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統計,就會發現,在我國對美、歐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順差是逐漸縮小的。也就是說,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所以,十多年來我國商品進出口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一部分加工出口產業以外商投資形式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歸根到底是我國在世界產業結構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實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制造流動性過剩。

三、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影響

第一,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沖”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于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下,外匯統一由央行購買。因此,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動的吃進了很多外匯,從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從央行外匯占款存量與基礎貨幣存量變動的趨勢圖可能看出,二者變化趨勢非常一致(見圖4),我們經過簡單計算得出二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98,這說明二者高度正相關。這也證明在近些年來,基于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投放已經成為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于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大致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左右。

由于基礎貨幣投放會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因而央行為了有效控制貨幣供應量,緩解基礎貨幣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貨膨脹壓力,要采取經常性的“對沖”操作措施,從商業銀行回籠資金以減少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即外匯占款增量大于基礎貨幣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銀行“對沖”掉。而近年來,由于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外匯占款增量和基礎貨幣增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見圖4),導致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在國際收支雙順差仍將維持甚至可能更加嚴重的情況下,對沖過多的流動性是我國貨幣政策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

第二,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限制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也影響了央行的政策調控效果。

面對巨額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的“對沖”操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可能通過“對沖” 完全釋放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同時,“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在人民幣存在很強的升值預期下,外匯會大量流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同樣道理,外匯儲備激增導致的人民幣很強的升值預期,也限制了利率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所以,“對沖”只能說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應該作為日常政策工具而無限期、無休止地使用。目前,央行用于“對沖”操作發行的票據余額高達3萬億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據利率2%左右的水平計算,央行每年為“對沖”操作要支付一筆不菲的成本。

第三,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于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占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出口導向戰略的實施和與之配套的優惠政策的過度推行導致我國目前的外貿依存度太高,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率從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近70%。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依賴越大,經濟的不確定性就會隨之增加。例如我國目前的出口增長率與美國GDP增長率高度相關(見圖6),這種現象表明我國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會受美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第四,國際收支雙順差給人民幣匯率造成持續的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造成的巨額外匯儲備使我國在相當程度上喪失了貨幣政策操作的主導權,并陷入人民幣升值壓力與貨幣供給增長的雙重困境。要減輕外匯占款造成的過多基礎貨幣發行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加大回籠現金力度或提高利率,這些都會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

目前,人民幣已經實現適度升值,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這并沒有能夠阻止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的增長。如果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那么原本很寬松的貨幣市場將變得過度寬松。這可能會刺激國內資產市場形成泡沫。

第五,國際收支雙順差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銀行資金使用效率值得關注。

巨額的國際收支雙順差通過結匯轉換成人民幣資金進入商業銀行,外匯占款作為基礎貨幣大規模投放在貨幣乘數作用機制下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多倍擴張,使市場流動性急劇膨脹。商業銀行的存貸差規模日益擴大,貨幣市場流動性泛濫等問題也開始出現。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能會產生貸款沖動,對資金的使用效率的關注可

很赞哦!(8)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新疆阿勒泰福海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