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全球貿易的最大來源是(為什么中國是貿易大國,而不是貿易強國?)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2 05:42:38【】4人已围观

简介全球貿易的最大來源是那個地區亞洲地區。1、亞洲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亞洲國家的對外貿易量非常大,是全球貿易的最大來源地區。2、亞洲地區擁有成熟的制造業和高效的物流體系,從而支撐了亞洲地區的出口業

全球貿易的最大來源是那個地區

亞洲地區。

1、亞洲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亞洲國家的對外貿易量非常大,是全球貿易的最大來源地區。

2、亞洲地區擁有成熟的制造業和高效的物流體系,從而支撐了亞洲地區的出口業務和國際貿易。

3、受益于亞洲地區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份額已連續多年世界第一,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什么中國是貿易大國,而不是貿易強國?

貿易大國:生產的東西很多量很大,但產品不一定具有競爭力。

貿易強國:生產的東西質好,有市場競爭力。

現在中國生產的東西雖然很多,但同類產品中高質量的卻不多。拿鋼鐵行業來說吧。中國的鋼鐵產量世界第一,但高質量的鋼材卻還要從日本進口。所以我國是鋼鐵大國卻不是鋼鐵強國。

貿易大國不等于貿易強國

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但還不能說是貿易強國,要成為世界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其他貿易強國相比,在四個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

一、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在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中,超過一半是加工貿易。

二、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還比較少。

三、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不高。

四、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企業。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例只有4%,今年雖然可以達到28%左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甚至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美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例為44%,荷蘭是44%,日本是39%,新加坡是72%。

2020年成為貿易強國

作為一個崛起的世界貿易大國,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和面臨的困難。中國的外貿出口正在步入競爭擴張階段,貿易摩擦進入高發期,出口環境日益嚴峻。

要保持中國外貿的健康發展,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實施“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戰略,運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盡量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按照國民經濟翻兩番的要求,到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要達到兩萬億美元,相當于當今世界最大貿易國美國現在的貿易規模。這一目標十分艱巨,因為對外貿易不僅受國內經濟的制約,還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制約,可變因素很多。

但是,這一目標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將帶來新的發展空間,中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仍將保持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只要我們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加快發展,到2020年,我們就能夠實現由“大”向“強”的轉變,成為真正的世界貿易強國。

造成貿易順差的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市場集中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而制造業的供給出現了向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加快轉移的趨勢,亞洲國家國內需求難以消化快速增長的生產能力,必然擴大出口,造成順差增加較多;二是中國處于加工貿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鄰國的出口要經過中國的組裝得以實現;三是在中國的貿易順差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較高;四是在中國出口快速增長過程中,擴大進口受到了限制。中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歷史階段,除了初級產品進口以外,國內市場需要進口越來越多的高技術產品,但這方面受到了明顯的限制。

我國貿易順差呈現“三個集中”特點,第一個“集中”主要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對歐盟貿易順差將超過630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和東盟地區;第二個“集中”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領域。截至目前,我國加工貿易順差超過1250億美元;第三個“集中”是指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今年前11個月,來自我國集體和民營企業的貿易順差超過600億美元,來自外資企業的貿易順差接近500億美元。

削減貿易順差,降低外貿依存度,不能盲目追求立竿見影地降低外貿依存度和貿易順差指標而遏制出口增長,這樣除了會讓我們喪失本來可以贏得的市場之外并無好處。削減貿易順差,降低外貿依存度的關鍵是要轉變出口增長方式。我國出口中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少,低端產品多,缺乏核心競爭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產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場過于單一;出口廠商存在惡性競爭現象等。

對貿易順差貢獻最大的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在中國龐大的對外貿易額中占到了半壁江山。無論是初級產品、一般工業制成品還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商品均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在外資企業的大規模出口中,中國獲得的真實收益并不算高。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設計、研發、品牌等環節,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額很少的加工費。

在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中,還沒有全部覆蓋成本,特別是有些外部成本還沒有內部化,這主要包括社保體系的改革還不到位,最低工資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支出嚴重低于應該達到的水平,企業研發投入比較低,如果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將使中國的出口產品成本相應增加。

出現的巨額貿易順差必須辯證地看待,必須把中國放在全球化和產業轉移的高度來看待這一問題。中國作為勞動力和資源相對便宜的國家,吸引了跨國公司持續的投資,外商直接投資(FDI)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源動力。而與此同時,今年貿易順差出現空前的增長,折射出我國內需不足。內需不足并不是由于投資太弱,而是儲蓄太高,消費需求嚴重不足。消費需求不足是我國醫療、教育等多項改革不到位,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加上證券市場長期低迷,使老百姓不敢消費。因此,巨額貿易順差的出現應該是多方面的綜合反映。而就對外貿易領域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快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步伐,而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應建立更加合理的政府業績考核體系,對外貿和內貿的待遇要統一。毫無疑問,簡單的數量增長已經不再是中國各行業出口追求的目標,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實現出口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歐洲為什么能主導世界貿易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證明貿易能夠促進分工、增加國民財富。從全球財富增加的角度分析,自由貿易政策顯然能夠促進人類福利的增加。新古典貿易理論揭示了相對優勢的源泉在于不同地區的資源要素稟賦差異。制成品貿易理論則證明,即使在要素稟賦完全相同的前提下,只要有規模經濟和差別產品需求,各國仍然能夠通過自由貿易獲得利益。但是自由貿易思想卻沒有說明貿易利益應該怎么分配。然而,各國在制定貿易政策時的出發點,恰恰是自身利益是否能增加,而不是都想著如何為全球總福利做貢獻。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貿易保護主義思想和各種相關政策。

"重商主義"是最早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是商業革命后期國際貿易競爭激烈的產物。歐洲早期的重商主義政策主要禁止本國金銀出口,鼓勵國外金銀輸入;而晚期重商主義受比較優勢理論的影響,不再追求絕對的金銀流入,而爭取國際貿易中的順差地位。

德國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list,1789-1846)是最早系統提出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的經濟學家。李斯特一生顛沛流離,曾經因為組織德國工商聯盟而受到迫害,也曾經因提出激進的民主改革主張而被判監禁。移居美國以后又因為經營礦山倒閉而破產,他曾拒絕俄羅斯政府聘他擔任要職的邀請,也曾因健康原因錯過了擔任《萊茵報》主編的機會。由于無法養活妻兒,李斯特在57歲那年開槍自殺身亡。

為了追求德國經濟上的統一和強大,李斯特多次抨擊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思想,竭力反對自由貿易政策,主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他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程度,把經濟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即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處于農業階段的國家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這有利于農產品的自由輸出和自由輸入外國的工業產品,以促進本國農業的發展,并培育工業化的基礎。處于農工業階段的國家,雖然本國已有工業發展,但并未發展到能與外國產品相競爭的地步,故必須實施保護關稅制度,使它不受外國產品的打擊。而處于農工商業階段的國家,由于國內工業產品已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國外產品的競爭威脅已不存在,故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享受自由貿易的最大利益,刺激國內產業進一步發展。

顯然,無論是重商主義的全面貿易保護思想,還是李斯特的分階段保護主義思想,或者之后的保護局部"幼稚"7產業的思想,都會引發貿易戰。假設世界由A、B兩國組成:(1)A、B兩國都相信重商主義,都希望從對方獲得金銀流入或貿易順差,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會有國際貿易呢?(2)A國處于農工業階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B國處于農工商階段,實行自由貿易,那么這種情況下也不可能有國際貿易。(3)A國希望出口布,而B國認為布是本國的"幼稚"產業需要保護,于是又不會產生國際貿易。

毫無疑問,如果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國際貿易消失,那么對大家都沒好處。所以,各國都在尋求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平衡點:一方面對外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一方面偷偷實行保護主義政策;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優勢產業永葆優勢地位,死死壓制其他國家同類產業的成長,一方面又通過各種政策保護自己的劣勢產業;一方面在處于貿易劣勢地位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采取全面貿易保護主義,一方面在處于貿易優勢地位的時候,通過各種手段強迫別國"門戶開放"......總之,盡管全球都在高唱自由貿易贊歌,可是誰也沒有放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各國都在尋求開放和保護之間的利益平衡點。

那些高唱自由貿易贊歌的家伙都曾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先驅

英國是最早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國家之一。16世紀下半期,英國開始禁止進口金屬制品、皮革制品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工業品。1688年的"光榮革命"之后,英國完全停止進口法國和荷蘭的毛織品。1700年,英國議會禁止從印度、伊朗和中國進口棉織品。一直到1812年,英國還對從印度進口的印花棉布征收高達71.7%的進口稅。到182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已經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一半,確立了在全球的競爭優勢地位-直到這時候,英國為了要求其他國家開放市場,才轉而逐步取消本國關稅,執行自由貿易主義政策。

法國也是執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元老"之一。從17世紀開始,法國就實行重商主義貿易保護政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一直到18世紀末的"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侖政府、1815年以后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都把對外貿易政策的原則定在保護關稅上。這樣的政策一直堅持到19世紀中期,使法國制造業逐漸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一度成為僅次于英國的世界富國。

美國是后期工業化國家中最早執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國家。美國獨立后不久,1789年,開始對進口商品征收關稅。1816年美國通過了第一個明確的保護性關稅法案,對進口的棉花、羊毛制品和某些鐵制品課稅30%~40%。19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經躍居世界首位,而到1913年,美國的工業產量已經占整個世界工業生產總量的36%。在這樣高速的工業發展過程中,美國一直在實行高額的保護關稅。尤其是《1890年麥金來關稅法》使美國整體關稅率從38%提高到49.5%,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后,美

很赞哦!(47646)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甘肃兰州安宁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