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特征(農業貿易自由化的特征)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7 21:19:00【】3人已围观

简介農業貿易自由化的特征一、引言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歐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伴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

農業貿易自由化的特征

一、引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歐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伴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時也拉大了農村區域貧富差距。從歷史趨勢來看,農產品貿易不僅對我國農業資源配置、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扮演重要作用,對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和促進農民增收也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研究表明,中國農產品出口乘數2002年為1.66,相當于1美元農產品出口能夠額外產生1.66 美元的經濟活動;每1萬美元的農產品出口,能直接和間接創造近28個就業崗位(程國強,2004)。

可預見的是,隨著入世影響的釋放和擴散,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將發生較大的變化。而我國的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經歷了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由逐漸縮小到逐漸擴大的過程。1978年開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擴大,1995年達到第一個頂峰,基尼系數由0.21擴大到0.34,1996年基尼系數下降為0.32,隨后差距開始逐年擴大,2004年接近0.40。更有學者認為,中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早在2000年就已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達到0.4296。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當然影響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有很多,而本文專門針對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

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對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制分析

1.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通過農產品價格機制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一般而言,貿易自由化會使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價格上升,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價格下降,尤其是那些曾經受到高度保護的產品,在關稅等貿易壁壘削減后其價格將顯著下降,國內外價格水平趨于一致。商品價格的變化進而會影響相關要素價格的變化,從而直接影響到居民收入分配。

貿易自由化降低了農產品名義保護率,對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產生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幅度降低貿易保護措施,多次削減進口關稅,將平均關稅率從改革初期的52.3%降到2004年的10.4%。名義保護率的下降使國內市場價格不斷向國際價格靠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國內價格扭曲,優化資源配置,但同時也降低了對國內產品的保護,增加其競爭壓力,特別是削弱了對小麥、玉米、棉花、稻谷和大豆等農產品的保護,減少了出口,因而對主要生產這些產品的農民產生負向福利沖擊。因此,產品的國際流通會降低國內某些農產品的價格,影響部分農民及相關部門的收入。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在價格機制上會擴大農民的收入差距。

2.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通過調整農產品貿易結構來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國際貿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進出口產品影響一國的貿易結構,來調整優化其產業結構。貿易自由化促進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增長,盡管改革期內農產品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例不斷下降,但農產品貿易總量卻一直在上升。例如,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從1991年的27.99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93.88億美元,同期相應產品的出口則從72.26億美元增加到近225億美元。

3.農產品貿易自由化通過調整收入結構來影響農村居民收入不均等

貿易自由化不僅帶來了產品的流動,更重要的是,使得諸如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了資源配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居民的收入結構,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收入不均等。家庭經營收入一直是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其比重曾經將近占到農村居民收入的83%,如在從1993年到1997年的5年間里其比重值一直穩定在70%以上,但隨著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鄉村工業的發展,農村居民從其他途徑獲得收入增加,其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逐步減弱,其比重也從下降到2005年的56.67%。分析表明,某些農產品貿易發達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呈多元化趨勢,不僅有家庭收入,還有工資和其他收入;而某些農產品貿易落后地區,則農村居民收入主要是家庭收入。所以,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會通過收入結構的不同和擴大農村居民收入。

總而言之,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程度的不同,貿易對該國經濟發展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大不相同的。同樣,不同勞動者卷入全球化的程度不同,也會直接導致其在收入分配中地位的不同。

三、結論及建議

1.從我國當前現實來看,盡管中國已經加入WTO,但是國內市場整合情況一般,不同地區農戶、不同收入獲益并不均衡,甚至部分農民群體由于遠離市場無法享受經濟增長成果。

2.由于不同地區農業稟賦差異較大,貿易自由化在不同程度上惡化了區域間及區域內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從產品市場角度而言,幾乎所有地區收入低的農戶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后會出現絕對貧困惡化或相對貧困惡化。

3.從要素市場來考察,部分低收入農戶的非農就業波動性要較一般農戶勞動力非農就業要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這部分農民的收入,但對于不同農民群體的收入差距的影響卻是不確定的。

為了更好的分享貿易所帶來的豐厚利潤,同時也最大限度的防止農村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筆者認為,中國必須加快改革的步伐,采取相應的措施:

(1)隨著國家對農產品市場保護的日益減退,農民要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就要從制度上解決農民面向市場的經營,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組織和市場網絡。

(2)創造條件讓部分農民從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等轉移到其他作物、畜牧業及非農產業,加快調整步伐。

(4)加速國內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的改革,培養和健全市場中介組織;加快與國內外貿易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貯存、交通、通訊等設施和港口的建設,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進出口貿易和降低農產品市場的流通費用。

農產品貿易在我國的地位特征

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或叫農產品國際貿易,是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農產品是最早進入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對世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工業化了的現代社會中,農產品在國際商品貿易中的主體地位已日益被工業制成品取代,但仍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而且絕對額仍在迅速增長。

世界農產品貿易額1955年為423億美元,占世界國際貿易總額的34.5%,至1993年增長至4696億美元,占世界國際貿易總額12.6%。比重的下降,是農業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重要反映,并不意味著其重要性下降。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是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農業生產社會化日益越出國界的產物,是世界市場發展的重要內容。

對于一個國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是反映該國農業生產力國際分工的標志,也是反映該國農業開放度的重要標志。在歷史上,落后國家出口農產品、進口工業品,發達國家出口工業品、進口農產品的傳統國際分工,今日雖然還沒有完全消失,但發達國家已經成為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同時也成為主要進口國。

這是因為發展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已經是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和程度,往往與農業現代化水平相適應。農產品出口貿易原則上是建立在國際比較優勢基礎上的。

在早期,這種優勢主要是資源優勢。資源優勢在農業生產中將持續存在,但在現代農業中、技術的優勢日益成為主導因素,并成為資源優勢能否轉化現實的關鍵因素,以農業的開放度、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往往與農業現代化成正相關。

然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并不單純取決于經濟優勢比較的因素,它實際上取決于多種因素,諸如:國家的綜合經濟國力,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國家的對外政策和外貿政策,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系,以及世界經濟形勢、世界市場的變動等等。所以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通常不單純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特別像糧食這樣重要戰略物資的進出口貿易,更是如此。

從19世紀末以來,世界主要農產品的國際市場,雖然有發生短缺、供不應求的時候,但大多場合供過于求,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性農業過剩危機占據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即使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存在糧食等短缺危機,由于他們缺乏支付能力,也從另一方面加劇了競爭。

世界各國為了切身利益,都盡可能采取了有利于本國農業的對策,至少盡可能爭取減輕對本國農業不利程度的對策。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國家經濟聯合,以及各種農產品專業協會等等。

站在各自立場上,他們或者主張自由貿易,反對對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進行干預和限制,允許農產品自由輸入和輸出,實行減免關稅和自由競爭政策等。或者主張保護貿易,主張通過提高關稅、限制進出口、鼓勵出口等限制政策。農產品國際貿易成為世界國際貿易的一個矛盾焦點。

1994年,在原關貿總協定組織(建立于1947年)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TO),至1997年年底,有132個成員國。經過長期的談判,在農產品貿易上達成協議,有步驟的、分期推進農產品自由貿易,減少進出口障礙,減少農業補貼,鼓勵農產品的市場競爭,推動農業的發展。

我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締約國之一,后被排除在外。現正在申請加入世貿組織,處在談判、斗爭的關鍵時刻。一旦加入,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將產生深刻的影響,既帶來了極好機遇,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建國以來,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有了很大發展,這是我國農業日益國際化的重要表現。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產品進出口貿易有一定的發展,在當時我國對外貿易中占很重要位置。

據外貿部門統計,1953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23.7億美元,出口10.22億美元,進口13.5億美元。在出口總額中農副產品出口5.69億美元,農副產品加工品為2.65億美元,兩者合計為8.3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81.6%。

至1980年進出口總額增至378.2億美元,在出口總額182.71億美元中,農副產品出口34.19億美元,農副產品加工品 53.97億美元,兩者合計88.1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48.3%.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糧食、花生、煙葉、茶葉、水果、豬肉、家畜、水產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其中包括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進口的農產品在50年代較大的只有砂糖、棉花等,60年代后開始較大量進口小麥等糧食。

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對我國農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首先,農產品出口,擴大了農產品市場容量,使農業不僅有廣闊的國內市場,還可以開辟日益擴大的國外市場。這對我國供過于求的農產品,更具有重要意義。這會拉動我國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

其次,農產品出口的擴大是與創匯農業的發展分不開的。創匯農業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目標,所建立起來的農業產業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商品農產品基地、農產品加工、銷售、科研、金融等服務業,是最利于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體系,也是最有利于采用現代技術的體系,因而創匯農業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

再次,農產品進口從數量上,特別是在質量上改善了國內市場的供應,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合理的農產品進口還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如80年代初增加了糧食進口,減輕了市場壓力,支持了多種經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向良性循環發展。

農產品進口增加了優質工業原料,有利于工業化,如優質棉花、羊毛進口,推動了我國紡織工業和服裝工業的迅速發展和對外

很赞哦!(13858)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青海果洛玛沁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