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相對優勢理論(農產品出口的相關理論,答案滿意的給500分)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20 16:34:22【】8人已围观

简介農產品出口的相關理論,答案滿意的給500分比較成本論是英國資產階級在爭取自由貿易的斗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815年英國頒布了《谷物法》,引起糧價上漲,地租猛增,這對地主貴族有利,卻嚴重損害了工業資產

農產品出口的相關理論,答案滿意的給500分

比較成本論是英國資產階級在爭取自由貿易的斗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815年英國頒布了《谷物法》,引起糧價上漲,地租猛增,這對地主貴族有利,卻嚴重損害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圍繞《谷物法》的存與廢,雙方展開論爭。李嘉圖代表工業資產階級發表了《論谷物低價對資本利潤的影響》一文,主張實行谷物自由貿易,從而提出了比較成本論。

李嘉圖全面繼承了斯密的經濟思想,并在諸多問題上有了更深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在國際貿易理論問題上,李嘉圖十分贊同斯密關于國際分工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力水平的觀點,并對斯密關于一個國家應以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入國際分工體系的論點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個國家不僅能以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入國際分工體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參加到國際分工體系中來。

李嘉圖認為,一國不僅可以在本國商品相對于別國同種商品處于絕對優勢時出口該商品,在本國商品相對于別國同種商品處于絕對劣勢時進口該商品,而且即使一個國家在生產上沒有任何絕對優勢,只要它與其他國家相比,生產各種商品的相對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過生產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并出口,來換取它自己生產中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從而獲得利益。這一學說當時被大部分經濟學家所接受,時至今日仍被視作是決定國際貿易格局的基本規律,是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用比較優勢理論分析我國對外貿易政策

比較優勢:根據機會成本比較生產者,機會成本越少,則比較優勢越大。

我國制造輕工業產品和重工業產品,美國也制造相同產品,美國的生產率比我國高,故美國具有絕對優勢。但完成同等輕工業產品所消耗的時間精力在中國可能產出1單位重工業產品,而美國能產生2單位重工業產品,那么就是在輕工業產品的生產中,我國具有比較優勢。

對外貿易中,國家通常選擇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盡管有絕對優勢,卻進口其它比較優勢大于本國的產品。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國入世后應如何利用這兩種理論發展對外貿易?

比較優勢是靜態的競爭力,是一國絕對競爭力的基礎。而競爭優勢是一種動態的、綜合的競爭力,所以擁有比較優勢并不等于擁有現實的競爭力,而擁有競爭優勢才稱得上真正擁有現實的競爭力。因此應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人力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提高其技術密集度,使其由簡單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智力勞動密集型,實現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

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

中國在初級生產要素上優勢明顯,其中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來說,最大的比較優勢,即勞動力優勢。

中國是世界上最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地區,短期這種優勢仍將持續。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報告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低工資”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競爭優勢的地區,我國制造業雇員工資水平處于較低位置,僅高于印度。

此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很長時間內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處于很高的水平,并且仍然將保持一定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將是低廉的。但伴隨城市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正在迅速縮小,“民工荒”和民工勞動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國內的勞動力價格面臨重估。因此我國初級勞動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備優勢,但是優勢在逐漸縮小。

競爭優勢理論的特點

1.前提不同

比較優勢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作為理論前提,競爭優勢理論則以不完全競爭市場作為理論前提。后者比前者更符合當前的現實。

2.角度不同

3.范圍不同

比較優勢理論只考慮某些產品或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而且主要是對其成本即價格的競爭能力進行比較。競爭優勢理論則是將一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即其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它國進行比較。此外,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討論現實存在的利益對比。競爭優勢理論除了考慮現實情況之外,還要考慮潛在的利益對比,考慮怎樣才能使一國取得或保持競爭優勢,以便從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4.性質不同

比較優勢是相對性的概念,一國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另一些方面必具比較劣勢。這種理論的邏輯結果是,任何國家都應安于現狀、保持現狀。因為這樣可以在付出最小代價的情況下使本國獲利。競爭優勢是絕對性的概念,一個國家或者處于競爭優勢,或者處于競爭劣勢,界限相當清楚,沒有半點含糊。任何國家都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取得或保持競爭優勢。

5.原因不同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比較優勢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初始條件。這些初始條件或來自自然原因,或來自歷史原因。假如一個國家由于歷史原因而經濟落后、開發不足、技術低下,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分工,只能生產和出口礦產品、農產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較低層次。

競爭優勢理論認為,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創新機制,取決于企業的后天努力和進取精神。如此看來,只要企業敢于創新,積極競爭,一個后進的國家也有可能成為有著競爭優勢的國家。同樣,如果一個國家的企業失去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這個國家的市場失去了競爭刺激。那么,先進國家也有可能失去競爭優勢。

6.關系密切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雖然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但同時它們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一國是否有競爭優勢,可以由它擁有的比較優勢的特點表現出來。如果兩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處于同一技術層次,那么,兩國具有相同的競爭力水平。如果兩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處于不同技術層次,居較高層次的國家具有競爭優勢。例如,發達國家在技術密集型產業上有比較優勢,所以具有競爭優勢。發展中國家在較低技術層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比較優勢,所以具有競爭劣勢。因此,當亞洲“四小龍”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逐步轉變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時,就使自己從競爭劣勢地位轉變到競爭優勢地位。近幾年公布的國際競爭力分析報告表明,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上升很快。新加坡和香港已居國際競爭力排行榜的第1位和第2位,把所有發達工業國拋在了后面。

自2002年加入WTO,中國的對外開放步入一個新階段,5年來的發展更充分顯示出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優勢。

一是2002年中國進出口同比增幅僅7.5%,從2002年起中國外貿猛然提速。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1.8%,2003年增長37.1%,2004年1~10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8%,全年外貿總額突破1.1萬億美元大關,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德兩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3年全球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為15.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13%,德國為9%,中國不到6%,2004年中國將達7%左右。在今后幾年中,中國將在貿易總額上超過德國,在出口總額上超過美國,2010年后不久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這一預測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又很高的外貿依存度至上的,遠遠高出美國、日本、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大國.

二是直接利用外資迅速增長。自2002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500億大關以來,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世界上世紀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一大國。由于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建立在勞動成本低廉和潛在市場的巨大比較優勢基礎至上,只要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在短期內將沒有國家能夠取代中國的地位。

(一) 人口眾多的大國優勢

人口眾多曾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的最大障礙。在全球背景下,這一劣勢正在向比較優勢方向轉化,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一方面,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長期維持低工資成本的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潛在市場需求巨大。

(二) 勞動力的長期比較優勢

一是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低成本優勢將長期維持。

二是中國在中高技能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開始顯露, 人才教育方面卓有成效,勞動力素質提高.

對于中國來說,勞動資源豐富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有利于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行本;但要維持這一優勢又需要不斷將潛在的勞動供給轉變為現實供給,通過增加各層次勞動力供給來降低工資水平,以維持競爭力,這又會使就業壓力長期化。

總之,中國相對劣勢的產業是:高技術,部分資本密集產品,如化工,航空航天產品,先進技術裝備,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產業,必須作為長期動態比較利益培養,盲目迷信市場自由競爭,將永遠是劣勢。中國作為政治獨立的世界大國,必須同時走兩條道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將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利用國家力量支持大企業,長期扶植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戰略產業,這是發展和創造動態比較優勢的兩條并行不悖的道路。

如何運用比較優勢理論指導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比較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一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僅影響一國比較優勢形成的因素會發生變化,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也會發生相應的遷移。對我國而言,我國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到底是什么?近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發揮我國產業的比較優勢?這些問題一直是政府和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文研究認為,比較優勢具有極強的動態化特征,并且會影響產業結構調整。與此同時,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實現比較優勢,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一、比較優勢具有動態性并發生重要變化

關于比較優勢的理論研究,自亞當·斯密以來一直成為經濟學關注的焦點,更是成為指導一些國家產業政策的圭臬。但究竟什么是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的來源到底是什么?學界卻有不同看法。較為傳統的觀點認為,比較優勢是國際分工中擁有相對有利條件的一種表述,通常是指比較優勢因素通過比較優勢產業表現的分工結果,比較優勢的源泉是要素稟賦的差異。動態比較優勢理論拓展了這一概念,認為要素組合成生產的能力和價值實現的能力,如技術、管理優勢、營銷網絡優勢、生產網絡優勢、制度優勢及基礎設施條件等,也是比較優勢的源泉。我們認為,比較優勢是指由于要素積累和技術進步而引起比較優勢因素和比較優勢部門的動態變化,導致要素質量提高和新的更高級要素的產生,由此使得比較優勢部門升級或比較優勢分工環節提升,實現分工地位的提高。

這一判斷是基于比較優勢定義及其研究情景變化而得來的。實踐證明,比較優勢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比較優勢的認識,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深化,其間經歷了從開始單一要素稟賦,到綜合要素稟賦,從要素稟賦,到人力資本積累、技術水平等。[1]筆者認為,除此之外,產業配套條件、基礎設施和制度因素等構成產業競爭力的其他因素也應作為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我們歸納我國比較優勢因素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比較優勢的重點逐漸由制造比較優勢轉向服務比較優勢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商品與服務的可貿易性對一國宏觀經濟存在重大影響,涉及產業結構、就業、收入分配、價格水平、真實匯率、貿易條件和貿易盈余等諸多方面。在我國,大力推進以生產者服務業為代表的服務經濟成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考慮比較優勢的同時,必須關注服務可貿易化背景下服務比較優勢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比較優勢與傳統制造產業優勢不同的是,它不僅涉及服務業等經濟生活中所必須的生產活動,同時還受人們收入水平、與可貿易品之間的替代彈性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為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還需要分析經濟中的需求方。

2.比較優勢因素從相對靜態轉向相對動態

主張靜態比較優勢的學者,如林毅夫、蔡昉、李周等認為,我國應充分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以解決就業問題,并要

很赞哦!(315)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浙江温州平阳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