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核心人物(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基礎是什么學說)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1 11:02:33【】3人已围观

简介國際貿易理論的古典派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理論的古典派

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中葉,是在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結構和利益分配。 17世紀下半期,在法國出現了反對重商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思想,形成了重農學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創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張自由經濟,包括自由貿易,他們認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貿易)是保證市場均衡和物價穩定的重要機制。 18世紀末,重商主義的貿易觀點受到古典經濟學派的挑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生產分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斯密指出國際貿易的基礎,在于各國商品之間存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而這種差異來源于自然稟賦和后天的生產條件。

亞當·斯密認為在國際分工中,每個國家應該專門生產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換其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就會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進分工和交換,使每個國家都獲得最大利益。 鑒于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繼承和發展了斯密的理論。

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分工的基礎不限于絕對成本差異,即使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中勞動生產率都處于全面優勢或全面劣勢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該國就可以通過生產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小的產品參加國際貿易,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比較優勢理論遵循“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原則,認為國家間技術水平的相對差異產生了比較成本的差異,構成國際貿易的原因,并決定著國際貿易的模式。 1841年,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提出基于國家主義的貿易保護政策理論,指出保護制度要與國家工業的發展程度相適應,又稱幼稚產業保護論。

與重商主義不同的是,他從保護生產力的高度把貿易和國家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形成以國家主義為基調的貿易保護理論,在實施貿易保護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觀實際。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論證了建立在各國專業化生產前提下的互利貿易基礎和利益所在,沒有說明總的貿易利益如何在貿易雙方進行分配。

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從相互需求角度出發,確定了國際間商品交換的價格問題,以解釋兩國間貿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論實質上是指由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值的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完善和補充。

該理論用兩國商品交換比例的上下限解釋雙方獲利的范圍; 用貿易條件說明在利益的分配中雙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強度來解釋貿易條件的變動。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和上升時期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體系。產生于17世紀中葉,完成于19世紀初。

英國的配第和法國的布阿吉爾貝爾代表這個過渡的開始,并標志著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配第的經濟著作包括《賦稅論》(1662年)、《獻給英明人士》(1691年)、《愛爾蘭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術》(1690年)、《貨幣略論》(1695年)等。他在近代最先提出勞動價值論,并在地租形式上研究了剩余價值。布阿吉爾貝爾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重農學派的先驅。

他的經濟著作包括《法國詳情及補篇》(1695年、1707年)、《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1705年)、《谷物論》、《法國的辯護書》(1707年)等。他堅決抨擊重商主義政策,提出農業才是創造財富的源泉。他也是勞動價值理論的最初奠基人和自由競爭的熱情擁護者。不過,配第和布阿吉爾貝爾還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法國在布阿吉爾貝爾以后,于18世紀中期形成重農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魁奈、米拉波、杜邦等。他們自稱為“經濟學家”,有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明確的綱領,定期集會并創辦刊物。

魁奈是重農學派的創始人,主要經濟著作有:《租地農場主論》(1757年)、《谷物論》(1757年)、《經濟表》(1758年)。他提出自然秩序的理論,實際上承認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存在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他的純產品學說是重農學派理論體系的核心。他把農業看作唯一的生產部門,認為農業中生產出來的產品,扣除補償種子和勞動者及農業資本家的生活資料耗費以后,所剩余的部分形成純產品。純產品是自然力參與工作的結果,是由自然所賦予的。他認為,只有生產純產品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他的純產品學說是剩余價值理論的最初的萌芽。

魁奈依據純產品學說,把社會成員分為生產階級、不生產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他是最早把社會分為階級,并試圖以此分析社會現象的經濟學家。魁奈還在《經濟表》中分析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做出了最初的科學說明。重農學派的另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杜爾哥使重農學派經濟理論發展到最高峰。他在生產階級和不生產階級內部又劃分為資本家和工人,把資本家定義為通過墊支資本,使用別人勞動而獲取利潤的人,把工人定義為失去生產資料、只靠勞動謀生的人。他強調純產品是土地對于勞動者勞動的賜予,明確說明純產品由農業工人創造而為土地所有者占有,比魁奈更為正確地理解到剩余價值問題。重農學派把經濟分析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從而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基礎。  

斯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中杰出的代表,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者。他總結了配第以來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并第一次把經濟知識歸結為一個統一和完整的體系,并加以豐富和發展。斯密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他系統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強調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批評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財富觀,指出財富即是一國所生產出來的商品總量,財富的源泉是任何部門的勞動。

他指出,增加國民財富主要依靠兩種方法:

第一、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為此,需要加強勞動分工;

第二、是增加生產工人的人數,為此需要增加資本。他第一次正確地把資本主義社會劃分為三個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并系統地分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他正 確地把利潤和地租看作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一種扣除,即資本家和地主不勞而獲的收入。他還對重商主義、重農主義理論進行了評述,描述了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并研究了國家財政及賦稅原則。

李嘉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位最杰出的代表,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李嘉圖的主要經濟著作是《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他建立起一個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經濟理論體系。他更堅決和一貫地堅持以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原理,并從這個原理出發,研究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之間的關系。他把工資歸結為工人維持自身及其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把利潤同工資相對比,看作是工人所創造的商品價值在工資以外的部分,把地租看作利潤的派生形式,是地主所占有的利潤中的一個部分。

他揭示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從而在客觀上也初步揭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與對立、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與對立。他和斯密一樣,主張經濟自由主義,并在斯密自由貿易論、國際貿易論基礎上,闡述了比較成本學說。

西斯蒙第是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他的主要經濟著作是《政治經濟學新原理》(1819年)。他站在法國小生產者的立場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指出了資本家的利潤是對工人的掠奪,這種掠奪使社會階級兩極分化。資本主義使用機器,導致工資下降,加深了無產階級的貧困。

他批評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只研究財富,無視人的享受,從而導致貧者更貧,富者更富。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廣大勞動者收入不足以致消費不足,從而使產品不能實現,產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他對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的論述,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貢獻。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么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主要包括要素稟賦理論和里昂惕夫悖論

1、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并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2、里昂惕夫悖論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后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研究的基礎是什么學說

.理論的思想淵源不同

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市場競爭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能使社會福利最大化;(2 )勞動分工能使生產率提高并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

應該說,新古典經濟學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經濟學的第一個思想,卻與第二個思想相沖突。新古典經濟學在將市場競爭的作用形式化

很赞哦!(7175)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黑龙江省绥化明水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