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為什么臺灣經濟發展得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對外貿易)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31 16:32:04【】4人已围观

简介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究竟是多少依存度一般是說出口比例,目前有三個數據:(依據不同會計原則,但都是將香港與大陸合并計算)臺灣國貿局,約40%臺灣海關,約26%大陸商務部,約50%出口至大陸與香港的貨品中

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究竟是多少

依存度一般是說出口比例,目前有三個數據:(依據不同會計原則,但都是將香港與大陸合并計算)

臺灣國貿局,約40%

臺灣海關,約26%

大陸商務部,約50%

出口至大陸與香港的貨品中,零件與中間材(就是從臺灣出口零件與半成品給大陸的組裝廠生產終端產品後再出口)占約70%,至香港轉口占約10%

所以臺灣終端產品/服務出口至大陸(也就是所謂的依存度)大約占臺灣貿易總額的10%左右

臺灣出口大陸產品有哪些?

1、電子零組件

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非常高,絕大部分源自于大陸臺商的加工出口需求。交叉比對3月出口品項可以發現,對陸港出口53.7%為電子零組件,足足是第2位資通與視聽產品的5.5倍。

2、水果,例如菠蘿

為什么臺灣經濟發展得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對外貿易

臺灣是個3萬多平方公里,但實際山脈占了3/5面積.除了水力,漁業,各種資源皆貧乏.

地震,臺風,各種自然天災自古以來,每年都不斷重覆侵襲,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個"荒蕪化外".

而不算貧瘠的有限土地,居住著2千多萬人,如果不對外貿易,處境只能是大家都窮困.

所以過往唯一可仰仗的資源就是人力.

而對外貿易其實是被逼出來的.在私有制度下,過往土地是集中在一小撮地主,其他都是貧民.

5,60年代,KMT透過一系列土地改革,讓地主只能轉向工業發展,也開始了對外貿易的浪潮.

這才有了前幾十年的經濟發展.

但近年來,產業的外移,服務業超過制造業,臺灣最大短板立馬暴露出來__內需市場太小了.

所以臺灣的經濟就停滯不前,甚至工資水準倒退到15年前.

臺灣未來的出路,無疑的只有一條__只能仰賴大陸的龐大內需市場.

臺灣經濟發展的幾個時期

1949年以來,臺灣經濟發展大致經歷四個時期: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

當時臺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臺灣當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幣制、外匯貿易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50年代臺灣農業發展迅速,增長率年均達各4.7%。

(二),以農養工發展時期(1952-196O年)。

當時臺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臺灣當局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達71.5%,成為創匯主力。臺灣當局又通過肥料換谷、強制收購等不等價交換方式,獲取利潤,把它轉移到工業部門。

(三),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1960-1986中)。

由于臺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后勁乏力。臺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并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外匯貿易的改革、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的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

這個時期外資對臺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民間企業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力。臺灣企業從日本進口生產資料,向美國出口工業品,形成了生產上依賴日本、市場上依賴美國的三角貿易關系。臺灣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從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制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工業產值在臺灣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貿易額中工業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

(四),經濟轉型時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來,由于臺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愿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臺灣當局于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并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

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臺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臺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

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占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中,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在這一時期,臺灣與祖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系也日趨密切。

擴展資料:

(一)從祖國大陸帶去的財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國民黨統治集團敗退臺灣時,從上海運送黃金80萬兩以及大量銀元、美鈔到臺灣,由孔、宋家族將20億美金轉移至美國花旗、大眾等銀行,并帶去了大批各類財經人才。這些資金和人才對臺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民黨統治集團還將大量的機器設備運到臺灣。

(二)臺灣民眾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臺灣民眾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對臺灣在提高儲蓄率以集聚資本,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作出了犧性,中小企業者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角。

(三)臺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后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臺灣的實際情況,并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四)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對臺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十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具一定規模,互補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國大陸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腹地。臺灣每年從兩岸貿易中獲得巨額順差,保證了其貿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島的投資能力。大批臺灣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大陸,緩解了其在本島發展的困難,并且有利于臺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特別是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

很赞哦!(37)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