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奧地利為什么沒有海外殖民地(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么沒有海外殖民地?)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30 15:13:15【】5人已围观

简介奧地利為什么沒有過海外殖民地首先,奧地利還是有殖民地的,這個上面的答主已經說過了;其次,如果將奧地利定義為廣義的“哈布斯堡帝國”的話,那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日不落帝國”稱號最早的來源(大概

奧地利為什么沒有過海外殖民地

首先,奧地利還是有殖民地的,這個上面的答主已經說過了;

其次,如果將奧地利定義為廣義的“哈布斯堡帝國”的話,那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日不落帝國”稱號最早的來源(大概是吧)。哈布斯堡家族曾經領有西班牙在南北美洲的全部殖民地…

不過樓主的意思大概只是在說19世紀的奧地利-奧匈帝國吧~那籠統地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地處中東歐離新世界特別遠就不必說了,奧地利到近代之后才征服了北意大利和威尼斯,然后沒過幾年又被法國意大利打回去了…奧地利帝國真正控制的海岸其實只有達爾馬提亞,唯一的主要港口就只有的里雅斯特,實在是不便出海啊。

2.地理位置和一貫的傳統決定了奧地利是一個歐陸霸權,并且同時面對著來自意大利、北德意志、俄羅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多重壓力。同時奧地利帝國內部本身又有一打語言不通的民族,其中有半打總想著怎么起義…帝國的行政效率和軍事實力又實在堪憂,完全沒有開拓海外殖民地的余裕了。

3.不僅沒有足夠的實力,而且奧地利也沒有開拓殖民地的需求。帝國的絕大部分領土都是農業社會,貿易并不發達。工業值得稱道的也只有波西米亞和奧地利本土地區,生產的商品完全可以在國內市場消化…事實上你可以把奧地利帝國除了前神圣羅馬帝國本土以外的部分都看作“經濟殖民地”,整個帝國到一戰爆發前夕都有了歐洲第三的人口卻還多數沒有工業化,在經濟上沒有尋求殖民地的必要嘛。

4.不僅經濟上,政治上奧地利也沒有開拓殖民地的動力。世界帝國的野望早在查理五世的時候就放棄了,羅馬帝國的皇冠已經被拿破侖暴力打碎了,就連德意志地區主導權都被普魯士搶走了,自己只能在和德國“兄弟般的同盟”中扮演弟弟…奧地利帝國其實已經(被迫)滿足于一個地區霸權的位置了,沒有與英法德爭奪世界霸權的動力啊。

5.當然,作為一個地區霸權的野望還是有的。如果把奧地利和波西米亞、匈牙利本土以外看作是帝國的“內陸殖民地”的話,其范圍其實是一直擴張的。直到1888年左右奧地利還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攫取了波黑并納入統治之下,結果造成了俄羅斯的不滿和塞爾維亞高漲的民族主義,奧地利決定堅守自己在巴爾干地區的利益…結果你們都知道了,薩拉熱窩槍響之后,帝國從此灰飛煙滅。

請采納

參加一戰的歐洲列強奧匈帝國,為什么沒有海外殖民地?

由于奧匈帝國位于歐洲,其航海技術落后,故沒有海外殖民地。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屬于德國領導的中央同盟國一方,在戰爭中被盟軍擊敗。1918年,奧匈帝國宣布停戰并簽署了和平協議。由于戰敗而解體。

隨后,奧地利共和國和匈牙利王國成為奧匈帝國的法理繼承國。同時在奧匈帝國故土上建立起來的獨立民族國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等。

領土方面,奧匈帝國領土被波蘭第二共和國和羅馬尼亞繼承。這標志著一段時期的結束,新的民族國家和政治版圖的出現。

奧地利(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為什么殖民地卻少得可憐?

1156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藩侯國”升格為“奧地利公國”,奧地利自此成為了帝國家庭中的重要一員,此后的奧地利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之下,加入德意志的爭霸之中。

從1438年起,哈布斯堡家族更是幾乎壟斷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皇位。直到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解體后,哈布斯堡君主將“奧地利大公國”抬升為“奧地利帝國”,繼續將皇冠牢牢地戴在頭頂。這個曾經的德意志邊陲小邦逐漸走向歐洲歷史舞臺中心,發展成為歐陸列強之一。

▲奧地利帝國1815年的疆域

但無論是奧地利帝國還是繼任的奧匈帝國,這個曾經的歐陸強權,在不同時期開拓的殖民地加起來面積也未超過5萬平方公里,而同時期的英法等國卻在全球四處出擊,建立起面積超過千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帝國,甚至連奧地利曾經的附屬國比利時,也擁有239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傳統強國在殖民地這個問題上毫無存在感?

一、不屬于奧地利人的奧地利公司

15世紀末,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以西、葡、英、法為代表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在完成民族國家構建后不斷拓展海外殖民地。

而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立足歐洲,通過聯姻和戰爭的手段不斷地在歐洲擴張勢力,此時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范圍早已超越神圣羅馬帝國的疆界,家族的各個分支還一度統治了西班牙、葡萄牙、南意大利等近乎小半個歐洲的面積。

1701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死后無嗣,圍繞著西班牙的王位,以奧、普、英為一方的大同盟與以法國為首的“波旁同盟”展開了長達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雖然奧地利在戰后失去了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但卻從西班牙獲得了富庶的南尼德蘭(今比利時、盧森堡等地)作為補償,尼德蘭是1482年奧地利通過聯姻從勃艮第公國手里繼承的,1556年轉給西班牙,1581年北部的荷蘭獨立后西班牙繼續統治南尼德蘭。南尼德蘭的商業發展水平要高于奧地利本土,商業氣息也更濃厚。

1715年,在奧屬尼德蘭的奧斯坦德(今比利時奧斯坦德)成立了一家以當地地名命名的公司——奧斯坦德公司。這個公司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幾乎全部的股東都來自奧屬尼德蘭,絕大部分的收入也回流到了奧屬尼德蘭,而不是奧地利的本土。

原因很簡單,雖然奧屬尼德蘭是奧地利從西班牙那里獲取的戰利品,但當地擁有自己的半自治地方政府,奧屬尼德蘭并沒有同奧地利實現合并,而是通過“共主聯邦”的形式和奧地利本土綁定在一起。所以說奧斯坦德公司就是一家披著奧地利外衣的南尼德蘭商人公司。

1715年公司就獲得了通往也門摩卡港、印度蘇拉特港以及廣州的貿易權。1715-1720年間公司共計從廣州運走了700萬磅的茶葉,占當時整個廣州茶葉貿易總量的41.78%,公司的股票也被炒得炙手可熱,回報率高達15%。

奧德斯坦公司的成功引來了英法等國的嫉恨,他們千方百計地試圖打壓這個公司,法國就曾明文規定禁止本國人投資奧德斯坦公司,而英國東印度公司也處處設置障礙,企圖遏制奧德斯坦公司在印度的擴張。

令人唏噓的是決定公司命運的權力最終被奧地利親手送給了敵人。

奧地利的查理六世由于沒有兒子于1713年頒布了《國本詔書》決定將統治權交給女兒特蕾莎。這與當時奉行男性繼承人的做法相違背。為了讓歐洲各大列強承認《國本詔書》,查理六世做了諸多努力。

他承認了法國對洛林公國的吞并、幫助薩克森選帝侯奪取波蘭王位。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對領土感興趣,奉行重商主義的英國和荷蘭堅決要求奧地利關閉奧德斯坦公司。查理六世只得在1727年收回了公司的特許狀,公司最終在1732年徹底解散。

▲奧德斯坦公司的旗幟,中間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國旗

雖然奧德斯坦公司在經濟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它并沒有像英法等國的特許公司那樣在海外為本國開拓殖民地,就在公司解散的同時,英法西葡等國正在美洲大陸上展開激烈的殖民爭奪,大量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征服。

進入17世紀后,奧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與德意志的三十年戰爭都讓奧地利損失慘重,當英法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陸的時候,奧地利人為了獲取德意志的支配權而在中歐四處出擊,這種國情決定了奧地利無法像英法那樣集中力量進行海外殖民,它需要將國家重心放在歐洲才能夠維系自己在德意志乃至整個歐洲的強權地位。

有限的國力被大量消耗后,對于開拓殖民地這個問題,奧地利就顯得分身乏術了。

▲查理六世批準了公司的成立,又宣判了公司的“死刑”

二、大陸還是海洋?

1382年奧地利獲得了的里雅斯特港。雖然擺脫了內陸國家的身份,但奧地利人的勢力只能維持在亞得里亞海沿岸,要通向大洋需要經過大量不被自己控制的海域,奧地利人對這種高風險的海外貿易興趣不高,與大西洋沿岸的海權國家相比,奧地利是一個典型的陸權國家,他們更喜歡投身到歐洲地區的爭霸之中。

1618-1648年奧地利統治者為了奪回波西米亞(今捷克)并擴大自己在德意志的勢力,同瑞典、法國等強國大打出手。1688-1697年同英國聯手對抗法國在歐洲大陸的擴張。

1697年,奧地利人擊敗了土耳其人,遏制了其持續200余年的擴張勢頭,并將匈牙利等地收入囊中。1701年,奧地利又卷入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三十年戰爭對歐洲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連年的戰爭讓奧地利幾乎將精力全都留在了歐洲,對開拓殖民地的興趣逐步降低。但是一個名叫威廉.博爾特男人改變了奧地利宮廷的態度。

博爾特是一名荷蘭裔英國人,早年曾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工作,后來由于非法獲利,博爾特失去了工作并被東印度公司驅逐出境。

1775年他來到奧地利,此時的統治者正是憑借國本詔書上臺的女主特蕾莎。博爾特舌燦蓮花,讓女王相信即便是的里雅斯特這樣坐落在地中海深處的港口依然可以建立起聯通東方的貿易航線。

1778年初,博爾特來到德拉戈亞灣并在當地建立商貿站。這個據點很快就憑借著象牙貿易發展起來,年利潤高達7.5萬英鎊。可一場瘧疾在1781年襲擾了德拉戈亞,沉重打擊了奧地利人。眼紅的葡萄牙瞅準機會派軍隊驅逐了剩余的奧地利人。

就在德拉戈亞據點曇花一現的同時,博爾特來到了印度。1778年4月,他命令戈特弗里德.斯塔爾率船隊前往尼科巴群島,斯塔爾不負所望,與當地酋長簽訂了條約,獲得了整個群島的統治權。這招來了丹麥人的敵意,因為早在1756年丹麥人就宣稱了群島的主權,在他們看來奧地利人侵犯了他們的領地。

雖然奧地利政府沒有給這個殖民地提供任何物資,但殖民活動依然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可1783年斯塔爾卻意外病逝了,此后疾病又襲擾了這里,丹麥人也從特蘭奎巴派出軍艦試圖強行驅逐島上的奧地利人。最終在內憂外患之下,奧地利人于1785年放棄了這塊殖民地。

1858年,奧地利軍艦諾瓦拉號再次來到尼科巴群島,隨艦前來的人類學家馮.舍爾澤建議再次殖民這片島嶼結果被奧地利政府拒絕;1886年,當奧地利人的軍艦第三次來到尼科巴群島,他們發現英國人已完全控制了這里,奧地利人殖民尼科巴的企圖徹底破產。

16-18世紀的奧地利將擴張重點放在歐洲,奧地利的君主雖然壟斷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皇位,但帝國境內的其他諸侯并不完全唯奧地利馬首是瞻,整個神圣羅馬帝國在政治上分崩離析,紛爭不斷。

北方普魯士的崛起給了奧地利極大的壓力。為了同普魯士爭奪德意志霸權,奧地利耗費了大量國力,無力再對海外進行殖民擴張,而弱小的海軍也讓奧地利政府無力對民間的殖民行為進行支持,這與英法等國的殖民行動產生了巨大的反差。

同時,法國等歐陸勢力的強大也讓奧地利疲于應付,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為了爭奪歐陸霸權奧地利又同這些敵人在歐洲大陸上展開激烈博弈。拿破侖上臺后,奧地利在對法戰爭中連吃敗績,幾度割地賠款。

就這樣奧地利逐漸錯過了殖民浪潮,在這一階段的海外殖民活動中幾乎是顆粒無收。

三、妥協的帝國

1806年8月,稱雄歐洲的拿破侖迫使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弗蘭茨解散了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在德意志境內的主導地位被大大削弱。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亡后,歐洲大陸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舊有的統治秩序

很赞哦!(92)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辽宁鞍山海城市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