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宋代掌管對外貿易的機構名稱(宋代對外貿易的概況?)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16 06:00:29【】7人已围观

简介宋代對外貿易的概況?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宋朝先后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泉州、

宋代對外貿易的概況?

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 宋朝先后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泉州、密州板橋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江陰)、慶元府(明州,寧波)、嘉興府(秀州)澉浦鎮(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 。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占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146] 。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占中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

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宋朝出口藥材、茶葉、棉花、犀角、象牙等,進口北珠、人參、毛皮、馬匹等貨物。民間也有大量的走私貿易。由于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出現在古代的商團是怎樣管理的,行頭有哪些職責?

市舶制度是我國歷史上對外經濟和貿易關系發展的產物,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它表明了我國不僅有善于做對外貿易,而且也會管理對外貿易的歷史傳統。當然,市舶制度也只能是封建的中央集權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秉命于中央朝廷,它的核心是統制貿易。

一、市舶的產生

根據史料考證,我國的市舶度開始于唐代早期。即使早期,也有兩種論說。一說是起源于貞觀年間。此說始于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論斷。他說:

“唐始置市舶使,以嶺南帥臣監領之。設市區令蠻夷來貢者為市,稍收利入官。凡舟之來,最大者為獨檣舶,能載一千婆蘭。次曰牛頭舶,遞得三分之一。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詔三路舶司:番商販到龍腦、沉香、丁香、白豆蔻四色,并抽解一分。”(《天下郡國利病書》)

另有一說,即《冊府元龜》的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說:“開元二年……市舶使右威衛中郎將周慶立,……廣造奇器異巧以進。”

以上兩種說法都不足定論。顧炎武雖是一代名家,但此說與事實頗多不符。例如,唐代的省區建置稱“道”,而不稱“路”;所謂“三路舶司”,這是宋代對粵閩浙三路市舶的簡稱。所謂“貞觀十七年”之事,可能系誤引《宋會要》中載及南宋紹興十七年下詔舶司的史料。也許因為顧炎武的盛名而被《粵海關志》、《廣東通志》等以訛載訛,流傳至今吧。

關于開元二年的記事也只是說:此年廣州市舶司官員周慶立等人“廣造奇器異巧以進”,而被殿中侍御史、嶺南監選使柳澤彈劾。可見廣州市舶應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年之前。

市舶制度起于唐代已無問題,雖然《唐六典》、《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等“正史”并無專載,但在唐代其他文籍中,卻有多次記載,只有名稱不同了。如“廣州結好使”(《文苑英華》)、“押蕃舶使”(《柳河東集》)、“監舶使”(《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等。

二、市舶使的職能

市舶使并非地方的行政首腦,而是專管外交外貿的外事官員,其地位一般在地方長官刺史之下。如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13-741年),楊貴妃、楊國忠等權寵之時,“揚益嶺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異服,以奉貴妃獻賀”(《舊唐書五十一后妃傳》)。

嶺表是古代對五嶺以南地區的統稱。嶺表歷來為我國對外交往的門戶所在,交州、廣州是嶺表的代表。《舊唐書》所說的揚益嶺表,即是指唐代著名的四大工商業城市,即揚州、成都、交州、廣州。除益州(成都)是內陸大邑外,交廣揚三州是唐代的三大對外貿易口岸。向朝廷進奉的異物多屬舶來之物。

為什么要由州刺進奉,可見州刺地位一般高于舶使。但舶司屬于管理外貿的職能部門,且舶使職務也多由中央任命,故州刺在干預外貿方面事務必須尊重舶司的職能。例如,據《全唐書》說,外國商人運來象牙、犀角、貝珠等高貴貨物,“州與監舶使必摟其偉異”。可見州刺(刺史)和市舶司官員是共同參與的。

三、市舶的地位

經過唐初經濟上的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政治上的寬容統ー,軍事上對突厥戰爭的勝利,西域再度暢通,海上諸國紛紛來唐貿易通好。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掌管海外貿易的專司機構市舶司應運而生。因此,唐在廣州置市舶的年代約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公元650-683年),此時廣州的波斯、大食商人已紛紛來到嶺表通商定居。

根據唐代對外實行的開放政策,鼓勵中外經濟貿易來往,“結好使”、“押蕃舶使”、“監舶使”、“市舶使”等官制也就相應產生,起先有權宜之稱,但在開元天寶年間,市的體制基本形成。

根據歷史記載,唐代設置市舶的口岸只有交廣兩州。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部,漢唐期間,一直為我國嶺南的重要口岸之一。魏晉以來,廣州地位漸趨上升,到了唐代,其吞吐量已超過交州,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大港。故唐置市舶時,廣州在前,交州建置市舶尚在八世紀中葉。唐德宗時,宰相陸在《論嶺南請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狀》中提出由朝廷派“中使”掌管交州(安南)市舶。

市舶的地位因其重要性日增而得到提高。八世紀中葉起,漸與州刺相當,甚至一度超過地方州刺。其主要原因,是朝廷有時直接委派宦官掌管市舶。唐代是宦禍熾烈的朝代。唐玄宗在位期間,宦官集團日趨專橫弄權,八世紀中后期已成宦禍,勢傾朝野。它是封建中央集權的產物,皇帝的親信雖然未必全是宦官,但宦官干預朝政的起因卻是因為皇帝的親信。奴才得勢,炙手可熱,甚至勢過其主的史實,這是常見不鮮的。

“中使”是宦官的美稱。所謂“市舶中使”也就是市舶宦官或市舶太監。以太監掌管進出口貿易,并作為中央集權的代表,說明封建朝廷把市舶的地位是放得很高和對海外貿易的倚重。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載: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出現過廣州市舶中使呂太一舉兵驅逐嶺南節度使張體的事件。節度使是封疆大吏,地方大員,掌管數州的軍政長官,竟被廣州舶使所逐,可見舶使權勢之重。

三司是什么 六部是什么

三司:通常是指代明朝地方設置的都司(都指揮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

1.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

《后漢書·順帝紀》:“今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 李賢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

晉 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淵明從父太常夔(陶夔)嘗問耽:‘君若在,當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

唐 張說《和麗妃神道碑銘》:“故坐而論教,則位比三司;動而具贍,則儀型六列者矣。”。

2. 唐代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主理刑獄。自永禪以后,武則天當政,以尚書刑部、御史臺、大理寺雜按,謂之‘三司’。

《新唐書·百官志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

《新唐書·刑法志》:“自永禪以后,武氏已得志,而刑濫矣。當時大獄,以尚書刑部、御史臺、大理寺雜按,謂之‘三司’。”

3. 唐、宋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主理財賦。

《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佑三年》:“[三月]戊寅,以朱全忠為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

《續通志·職官四》:“三司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職,至宋而專掌財賦,皆以重臣領之。”

4. 宋代于廣州 、明州 、杭州置市舶司,主對外貿易,合稱三司。

《宋史·食貨志下八》:“[熙寧]九年, 集賢殿修撰程師孟請罷杭、明州市舶,諸舶皆隸廣州一司。令師孟與三司詳議之。”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二章第二節:“九七一年, 太宗滅南漢 ,即在廣州設置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 、 明州置市舶司,與廣州合稱‘三司’,是北宋主要的對外貿易港。”

5. 金代以戶部之勸農、鹽鐵、度支為三司,貞佑時廢。

6. 明代各省設都司(都指揮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

《明史·職官志一》:“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谷,其考核則聽于府部。”

7. 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中央廢丞相,六部長官直接聽命于皇帝。在地方,廢除元朝的行省,設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別掌管民政、財政、刑獄和軍事。

六部

六部,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機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及工部。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臺設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

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

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稱因王朝而異。

隋初六部名為吏部、禮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

至唐代改度支為戶部,改都官為刑部,遂成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統於尚書省。

宋代因之。元代改統於中書省。

明代廢中書省,六部乃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

清代於天聰五年(1631)仿明制設六部。初以貝勒(親王、郡王)分別總理各部部務;各設滿洲、蒙古及漢承政、參政、啟心郎、額哲庫等官。順治元年(1644),停貝勒總理部務;并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理事官為郎中,副理事官為員外郎,額哲庫為主事;啟心郎未改,至順治十五年裁。雍正元年(1723)以后常以大學士兼管各部,尚書以下各官時有增減。據光緒朝《大清會典》及《歷代職官表》記載,清代各部職官設有:尚書(從一品)、左右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務、筆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六部職掌,明清略同,各部下轄諸司及官屬,則有出入。

很赞哦!(14116)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甘肃酒泉玉门市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