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山東省出版對外貿易有限公司 出口量(鋼鐵概念股龍頭股一覽)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6-08 10:08:54【】1人已围观

简介齊河縣志的2010版《齊河縣志》齊河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郝德祿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3060千字1745頁698元ISBN978-7-101-07653-0《齊河縣志(1986~2008)

齊河縣志的2010版

《齊河縣志》 齊河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郝德祿 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年12月 3060千字 1745頁 698元

ISBN 978-7-101-07653-0 《齊河縣志(1986~2008)》為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志《齊河縣志》(1990年出版)的續志。上限1986年,下限2008年。部分章節內容適當上溯,以求反映事物的全貌。前志未完整記述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農業學大寨運動”、“文化大革命運動”設專卷增補,列卷末前。

約在四五千年前,齊河縣境內即有氏族居住。夏商為兗州之域,西周屬齊國之地。春秋稱祝阿,又名督揚。秦置祝柯縣,后改祝阿縣。唐天寶元年,廢祝阿縣,改隸禹城縣。齊河舊城初名耿濟,唐設鎮,宋改濟河鎮。后因“齊故齊域也”,改濟河鎮為齊河鎮。金天會八年,升鎮為縣,始有齊河縣之稱謂,延續至今。1974年,縣城遷址晏城。

齊河縣地處魯西北平原,位于省會濟南市西,黃河左岸,西、西南鄰高唐、茌平、東阿縣,西北與禹城市接壤,北界臨邑縣,東北與濟陽縣毗連,東、東南與濟南市區隔河相望。縣境南北長73公里,東西寬22公里,西南東北向呈啞鈴狀。總面積14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39.43平方公里。

齊河縣屬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貌形態受黃河影響甚大。由于黃河的變遷,決口沖刷淤積的時間、地點、流速、流向不同,形成了地形起伏、崗洼相連、沙丘溜道并列的復雜現狀。黃河沿岸為決口扇形地。臨黃河堤內、徒駭河兩側與縣西北邊緣故河道為河灘高地,伴隨河灘高地有淺平洼地和槽狀洼地,在決口扇形地和淺平洼地、槽狀洼地之間有緩形坡地。

齊河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冷熱季和干濕季明顯。自然資源比較豐富。耕地寬闊平坦,宜于機械化、種植區域化,而微地貌復雜,有利于發展林牧漁業生產。豐富的光熱資源為農業高產穩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境內河流較多,坑塘遍布,宜于發展水產養殖業。全縣地下水蘊藏量豐沛,多數鄉鎮為宜井區。地下礦藏有煤、石油、鉛、鐵、石英等,其中煤炭儲量62億噸。地熱面積1100平方公里。

齊河縣有豐富的古文化資源,境內迄今發現古遺址36處。晏城鎮毛官屯村有晏嬰衣冠冢,焦廟鎮馮李村有馮李漢墓,晏城鎮劉安村有劉安遺址。

齊河縣位于黃河岸邊,臨機場、近港口、靠省城、居要沖,是魯西北交通運輸的樞紐,德州市的南大門,被譽為濟南市的“西花園”、“衛星城”,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齊河交通集公路、鐵路、水路、管道運輸體系于一體。京福、濟聊、青銀高速公路交匯于此;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構成“五橫四縱”的交通網絡。道路運輸的運能和運量持續高速增長,運輸工具數量大幅增加。過境輸油、輸氣管道9條。2008年公路通車里程2712.68公里,是1985年的10.3倍。便利的交通,縮短了與外界的距離,乘車半小時上天(濟南機場)、4小時進京、4小時到(青島)海,已成為現實。

改革開放給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齊河縣始終把改革開放放在首位,各行各業以改革為先行,展開了體制、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20世紀80年代,由于對改革開放的認識遲緩,全縣改革開放的步伐較緩慢。90年代后,改革遍地開花,步伐明顯加快,并向縱深發展,全縣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范圍和規模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為經濟的騰飛插上了翅膀,民營經濟異軍突起,成為經濟的骨干,全縣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31.38億元,比1985年增長128.33億元,增長42.07倍,年均增長1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267元,比1985年增長20693元,增長36.05倍,年均增長17%;地方財政總收入12.57億元,比1985年增長12.46億元,增長113.3倍,年均增長23%;一、二、三產業比例,由1985年的69.83︰15.55︰14.62調整為13.2︰53.8︰33;進出口總額16.34億元,比1985年增長16.13億元,增長76.8倍,年均增長2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985年的0.84億元增加到78.58億元,增長92.55倍,年均增長21.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1000元增長為11060元,增長10.06倍,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純收入由1985年的443元增長為5774元,增長12.03倍,年均增長11.8%。

招商引資成果累累。1988年5月9日,縣召開第一次對外開放工作會議,拉開了招商引資工作的序幕。縣委、縣政府不斷制定優惠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優化環境,招商引資工作漸入佳境,碩果頗豐。當年,就引進了第一家到齊河投資辦廠的山東—卡吉爾有限公司。至2008年底,已有61家外資企業落戶齊河,涉及鋼鐵、化工、機電、食品、醫療器械等10多個行業。僅2008年引進和技改項目就達350個,引進到位資金30億元人民幣。引進資金和項目,連續8年保持全市第一位。

園區建設亮點紛呈。園區既是招商引資的載體和平臺,也是企業家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又是企業的孵化器。園區規模逐年擴大。1996年,縣設立投資保護區,規劃面積僅1平方公里;1998年,更名為縣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擴展為6.5平方公里;2001年4月,更名為德州晏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擴展為18平方公里;2002年3月,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更名為山東省齊河經濟開發區,總面積56.5平方公里。項目越引越大,并逐漸向節能、低碳、環保發展。至2008年底,園區內項目總量397個,總投資350億元。投資過億元的項目37個,其中過10億元的6個。北京國科集團國際高爾夫娛樂廣場項目投資60億元,山東齊齊發大市場項目投資15億美元,山東萊鋼永鋒鋼鐵有限公司總投資33.7億元。

工業經濟迅猛發展。按照“重工、強農、活商、興城”的指導思想,齊河縣始終把發展工業作為工作的重點。工業生產尤其是民營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20世紀90年代,縣內工業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廠長負責制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強化生產和經營管理,積極推行承包經營、資產經營、租賃經營和股份制經營等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增強了企業活力,調動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1996年,由于長期經營不善陷入困境的齊河板紙廠整體租賃給壽光晨鳴紙業集團,成為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典范,也成為齊河縣工業發展的里程碑,自此工業經濟開始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199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9.6億元,比1995年增長近3倍。進入21世紀,“工業立縣”和企業發展實行“方陣帶動”戰略的相繼實施,進一步增強全縣工業實力。2008年,全縣規模以上企業352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22家,過10億元的3家。萊鋼永鋒鋼鐵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4.6億元。上繳稅金過千萬元的企業9家,萊鋼永鋒鋼鐵有限公司、金能煤氣化有限公司、晨鳴紙業集團齊河板紙有限責任公司分別達到3.5億元、1.62億元和0.96億元。齊河縣工業發展已形成漿紙、鋼鐵、醫藥、食品、化工、機電、煤炭、建材為主體的八大主導產業。200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99.85億元,比1985年增加297.38億元,增長120.5倍,年均增長23.2%,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6.5%,實現由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的跨越。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以家庭為主體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調動了集體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結構以種植糧棉為主開始向多種經營發展。農業投入逐年增加,農業產出效益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經濟合作等生產經營活動促進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1998年,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入21世紀,國家先后取消農業稅、實施農業補貼、加大土地使用權流轉力度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大大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農業市場化、現代化和產業化的進程。1985~2008年,農業總產值由3.07億元增長為48.13億元,增長了14.7倍,年均增長12.7%;農、林、牧、漁產值比由88.95︰2.25︰8.45︰0.35轉變為農、林、牧、漁、農業服務產值比54.93︰4.33︰35.42︰3.04︰2.28;糧食總產由27.65萬噸增長為 93.85萬噸,增長2.4倍,年均增長5.5%,2004、2008年兩次獲全國、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棉花生產,1986年被農牧漁業部定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1987年被商業部定為“優質商品棉出口基地縣”,1989年被授予“棉花生產交售先進縣”稱號,1990年被列為“全國十大產棉縣”之一;蔬菜總產量由0.71萬噸增長為60.55萬噸;林木總面積和覆蓋率分別由24259.2萬平方米、15.6%,增長為46175.6萬平方米、32.73%,1986年被授予“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2006年獲“全國綠化模范縣”稱號;肉、蛋、奶產量分別由0.59萬噸、0.1萬噸、0.01萬噸增長為10.56萬噸、2.06萬噸、1.76萬噸;漁業總產量由0.04萬噸增長為9.98萬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至2008年,全縣農村建立各類合作經濟組織446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80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率60%。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一步加強,1985~2008年,有效灌溉面積由56422.8萬平方米增長為60003萬平方米;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1985年全縣農機總動力19.45萬千瓦,動力機械配套比為1︰1.14,每千瓦負擔耕地面積18200.9平方米。2008年全縣農機總動力205.39萬千瓦,動力機械配套比為1︰2.17。每千瓦負擔耕地373.4平方米。全縣綜合機械化水平79.4%。

服務業興盛繁榮。20世紀80年代中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疏通商品流通渠道、調整商業結構、對國營商業體制進行改革,使城鄉市場繁榮活躍。20世紀90年代,全縣商貿發展速度加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個體私營貿易蓬勃發展,非公有經濟成分成為主力軍。進入21世紀,商業經營形式發生巨大變革。倉儲物流、電子商務等新興行業和超級市場、便民店、專賣店等多種零售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2004年齊河縣被列為“全省商貿流通產業發展重點培育縣”,2005年被確定為“全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縣,促進了城鄉市場的進一步繁榮。1985年有集市49個,2008年發展到95個,并有10處專業市場,有528個大中型批發零售商業網點,各類便民店等小型商業網點遍布城鄉。2008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億元,比1985年增長39.67億元,增長26.6倍,年均增長15.5%;全縣個體工商業戶和注冊資金8995戶、2.1億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2038戶、2億元。全縣各項貸款余額45.39億元,比1985年增加41.82億元,增長12.72倍,年均增長11.29%;存款余額59.93億元,比1985年增長58.63億元,增長45.1倍,年均增長18.1%;城鄉居民儲蓄余額43.34億元,比1985年增長42.59億元,增長56.8倍,年均增長19.3%。

城鄉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建設成績斐然。1974年,從“一條馬路半盞燈,一只喇叭全城聽”的舊齊河縣城遷至晏城。1995年后,縣城經過兩次改貌,從高墻深院、路窄樓少,變為高樓錯落有致、街道碧綠遮日、環境優美最適宜人居的濟南“西花園”;縣城面積從不足3平方公里,擴展到27平方公里;1999年后,陸續建廣

很赞哦!(4274)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山西忻州静乐县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