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 > 

01 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珍品復制展(我國晚清被搶奪盜取到國外的文物有哪些?)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2024-05-31 08:38:24【】7人已围观

简介莫高窟的保護現狀1992年由日本政府無償援建,位于售票處對面,為半地下式博物館,持莫高窟門票免費參觀。主要展覽包括莫高窟的考古發現、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歷史、與國外研究機構的合作項目介紹等,敦煌石窟文物

莫高窟的保護現狀

1992年由日本政府無償援建,位于售票處對面,為半地下式博物館,持莫高窟門票免費參觀。主要展覽包括莫高窟的考古發現、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歷史、與國外研究機構的合作項目介紹等,敦煌石窟文物陳列展廳,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設有敦煌莫高窟的創建、敦煌壁畫摹本珍品、畫工繪制洞窟使用過的繪畫工具、莫高窟發現的精美的古代絲織物、藏經洞發現的古代寫本真跡、敦煌花磚藝術等陳列單元。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發展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物。

石窟復制展區以1:1比例復制的八座有代表性的洞窟,包括北涼第275窟、西魏第249和第285窟、隋代第1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元代第3窟和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展示了敦煌石窟營建一千年間的藝術精品。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任所長,標志著敦煌莫高窟保護與研究工作的正式開始。

1950年,改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國家正式參與敦煌文物的保護、維修與研究。

1951年,文化部委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古代建筑修整所的古建、考古專家,勘察莫高窟保護現狀,制定保護規劃,并在此后的10年間,搶修了5座唐宋木結構建筑,維修加固了3處崩塌崖面和數百個洞窟。

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1966年,先后三期完成了敦煌莫高窟576米崖面和354個洞窟的維修加固。

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

1984年,將擴建后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改名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任院長,同年完成莫高窟南區南段26個洞窟和172米崖面的加固工程。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日本人青山慶示向敦煌研究院捐贈8件敦煌文物,這是流失海外的藏經洞文物首次歸還中國。

1988年,國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美國蓋蒂保護所簽訂保護敦煌莫高窟國際合作項目,同年與日本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也簽訂合作保護項目。

1993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聯合舉辦了首屆“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國際學術會議”。

1998年,敦煌研究院與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合作,申請并通過了中國第一個敦煌學博士學位授予點。

1999年~2002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合作,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

2000年,“藏經洞文物發現暨敦煌學百年”紀念活動在敦煌舉行。

2001年,敦煌研究院與蘭州大學地質系聯合創辦中國第一個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2002年,《甘肅省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被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并通過,2003年3月1日正式實施。

2008年12月29日,總投資2.61億元的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獲國家發改委的批復立項開工,這是莫高窟文物保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綜合性保護工程。該工程包括保護利用設施、崖體加固及棧道、風沙防護、安防等,中央預算內投資1.8億多元,其余的資金由甘肅省來籌措。整個工程將于2011年完工。

我國晚清被搶奪盜取到國外的文物有哪些?

“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250年之藏品展”已于3月18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前往中國辦展。與中國公眾見面的272件稀世文物中,有從被喻為“人類搖籃”的坦桑尼亞奧多維遺址挖掘到的200多萬年前的史前工具,有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達碑石,有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拉斐爾、戈雅和倫勃朗的畫作,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同時期及日本、韓國、印度、大洋洲、美洲、非洲等不同地域。然而,唯獨沒有被大英博物館視為“最重要收藏”的中國文物。

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為該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據該館有關人士對記者介紹,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參觀完中國廳后,可知該館的介紹并非妄言。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繡、書畫、琺瑯雕塑、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讓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然而,這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許可,一般游客是無緣謀面的。某些藏品,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別的專家才可獲得機會一飽眼福。《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并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稱之為“鎮館之寶”毫不為過。該摹本存放于館內的斯坦因密室,據報道,南京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藝術研究室主任謝成水 2002年曾偶然在該密室看過這幅摹本,當時在登記冊上只有上個世紀20年代兩個日本人來現場臨摹過的記錄。

在中國廳中央墻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多以萬計,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廳內卻難覓蹤跡。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區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中國現存僅三分之一,致使學術界有“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之嗟嘆。或許是因為斯坦因的“貢獻”巨大,大英博物館專門將存放中國古畫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此外,國寶級的中國波羅密佛經的最早版本、宋羅漢三彩像、宋明名畫,45卷《永樂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據說如果加上1973年并入大英圖書館的部分,該館收藏的中國書刊有6萬多種。

藏品展出的政策和現實

根據大英博物館的統計,該館擁有七百萬件文物,每年接待500萬名參觀者,其中有多少人到中國廳參觀很難統計。但只要去參觀就不難發現,中國館的參觀者有相當一部分是華人,尤其是近年來到英國的中國團組越來越多,參觀大英博物館中國廳成為團組在倫敦必不可少的活動。其他國家的游客也有,往往只是在這個位于博物館盡頭的中國廳匆匆一瞥。

記者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館參觀是2004年10月,至今來過4次,每來一次情趣就減少一次,因為廳內的展品基本上沒有更換過。據介紹,因為英國政府撥款減少,加上游客減少,該館財力緊張,從1992年以來,中國廳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換過。財力吃緊還導致職位減少,而與中國文物有關的職位首當其沖。財力吃緊也致使該館無力開展中國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這些狀況都是有悖于該館的辦館政策的,即展品必須經常更換,讓庫存文物與公眾見面,以確保展館吸引回頭游客。大英博物館財力吃緊由一件事情就可見一斑:1990年由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捐助200萬英鎊,把舊的中國陳列室擴建、改造,才有了現在這個有空調恒溫陳列保護設備的新中國展廳,否則,價值連城的中國文物也許照樣放在老舊的藏室里任憑蟲吃鼠咬。

大英博物館3月份首次到中國辦展,中國老百姓可以一睹其久負盛名的藏品,了卻一樁心愿。盡管藏品向所有公眾開放是大英博物館秉承的三大原則之一,但對一個普通中國人來說,到倫敦參觀大英博物館在費用和簽證等方面都困難重重。遺憾的是,此次他們不能看到那些耳熟能詳的中國文化珍品。

其實,這只是拉開了大英博物館到中國展出藏品的帷幕。去年9月,大英博物館以及收藏有大量中國文物的阿爾伯特—維多利亞博物館就宣布與中國簽約建立博物館協作項目。大英博物館計劃將世界各國的收藏品送往中國展覽,中國將重要文物送到英國展覽。這次北京展之后,大英博物館還將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亞述帝國與藝術:大英博物館館藏古亞述藝術珍寶”展,2007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英國與世界”展覽,并將出版收藏的中國畫。

大英博物館給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對藝術、自然歷史和科學的理解和認同。由于財力等緣故,大英博物館的文化交流活動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種意義上打了折扣。隨著近年來中國國力的提升,英國對中國的關注日勝一日,開展對華文化交流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勢頭。此次大英博物館首次到中國舉辦展覽的一個細節是,展覽得到了近年來大力拓展在華業務的某英國銀行的贊助,這種企業樹立市場形象的公共關系技巧無可厚非,不過解讀止于此是不夠的。

原址保護原則與文物回歸的可能性

很多中國參觀者看著那些祖先的杰作會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時歸故里?這次“世界文明珍寶展”的消息公布后,人們在問:為什么不包括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也不包括瓷器和所有權有爭議的藏品?

這并非是各說各話。關注文物的人都知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提出了“原址保護”原則。針對這個公約,2002年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館發表了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反對把包括戰爭中用掠奪等非正常手段獲得的文物和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埃及、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對這個宣言表示反對,認為這種將文化“環球化”的做法其實是帝國主義的余孽,那些流落異國的文物都沒有經由現今人們所認同的合法渠道。

中國文物保護專家對此也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譴責這個宣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原址保護” 原則抵觸,與正義公理相違背,踐踏了曾經遭受侵害的國家與民族的正義權利。他們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世界上47家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 164萬件,流失在各國私人手中的中國文物大概是這個數字的10倍。這些文物中的大多數是在戰爭中流失國外的。他們提出用分類索還的方法,即從合法買賣中流失的文物應由國家出資購回,被掠奪走的文物則應無償歸還。

土耳其、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和希臘都要求大英博物館送還他們認為屬于自己國家的文物。盡管大英博物館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壓力,但他們仍然堅持這些文物應該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這些文物。這種文物所有權紛爭的典型例子是該館收藏的56塊雅典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帶的歸屬問題,這是近年來所有文物歸屬權爭議

很赞哦!(826)

Instagram刷粉絲, Ins買粉絲自助下單平台, Ins買贊網站可微信支付寶付款的名片

职业:程序员,设计师

现居:广东深圳罗湖区

工作室:小组

Email:[email protected]